出版时间:2006-4-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良志 页数:400
Tag标签:无
前言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
内容概要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主要作品:《石涛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等。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引言 生命超越的美学第一讲 游鱼之乐 一、通:会通物我 二、大:以物为量 三、全:大制不割 四、乐:忘情融物 五、游:朝阳初启 第二讲 不二法门 一、不二之义 二、去有无——超越现象本体结构 三、泯能所——超越主客关系 四、弃判断——关于是、在、比 五、任圆成——水流花开之境第三讲 逝者如斯 一、创造 二、新变 三、流动第四讲 骚人遗韵 一、感伤 二、唯美 三、远游 四、物哀第五讲 气化宇宙 一、气韵 二、吞吐 三、氤氲 四、龙脉 第六讲 落花无言 一、大美不言 二、妙契无言 三、创造无言之美第七讲 灵的空间 一、疏处走马 二、蹈虚蹑影 三、无色之色 四、疾涩之道 第八讲 四时之外 一、撕开时间之皮 二、刹那永恒 三、静里春秋 四、乱里世界 五、古意盎然第九讲 以小见大 一、心性的伸展 二、体验的真实 三、月印万川处处皆圆第十讲 大巧若拙 一、拙的智慧 二、枯槁之美 三、艺之老境 四、天饰原则第十一讲 华严境界第十二讲 饮之太和第十三讲 妙悟玄门第十四讲 形神之间第十五讲 颐养情性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哲学和美学讲创造,还讲原创。天的创造既具有根源性,人的一切创造的根源都来自天;又具有本源性,人的一切创造都要以天为最高范式,接受天的“裁剪”,在本源上衡量其价值。如在道家,人的理性活动,在天的本源性创造中就变得荒谬了。在易学中,人的怯懦、狭隘等文化行为,在天的鼓之舞之中,获得了力量。儒家强调《周易》的“生生不已之意属阳”。当代哲学家熊十力也认为,《周易》虽言阴阳,但主要落脚点在阳。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以为,这里突出的就是乾阳的“首创”之功。五代画家荆浩说“须明物象之原”,水墨画要“不失元真气象”。清代画家恽南田说要“与元化游”。这个“元真”、“元化”、“物象之原”,就是强调本原的真实,强调元创精神。李贽的“童心说”也是强调元创精神。“元”,说的是开始,但不是时间上的开始,而是逻辑上的开始。就像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似乎是时间上在先,其实是逻辑上在先,是哲学上的本原。中国艺术家要酌取元创精神,直溯天地之本原,提倡纯净的创造、真实的创造、一种可以矫正人类傲慢和盲动的创造。第三,审美创造为什么要参赞化育?儒家哲学有“参赞化育”和“德配天地”的观点,《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赞是赞襄、帮助,参是参与,与天地鼎立而三,所谓“三才”。参赞化育,意即天地造化发育,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时时处处都在变易,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就是化归于这一流衍变化之中,与天地相融相即,参与赞襄天地的生物化成。天地的精神在创造,人也要牢牢抓住这一创造之轴,与创造同在。儒家认为,只有创造的人才能“德配宇宙”,才能配得上做天地的儿子,所以《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句言天,下旬言人,天在乾乾创造,人在精进不已。
后记
这是我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我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它的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并在教学过程中敷陈我的想法。课上了很多轮,这部讲稿也因此有多次修改的机会。现在这部讲稿就要面世,接受读者的检验,我为能有机会向更多的朋友求教而感到高兴。我要感谢多年来听我这门课程的朋友们,他们不但忍受了课堂寂寞的时光,还赐予我很多智慧的卓见,他们是推动我这部讲稿不断完善的动力。感谢叶朗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先生为国内治中国美学的卓然大家,他的学术对我有很大影响。感谢本书系的主编温儒敏先生,是他将我稚拙的作品纳入到这套广有影响的丛书之中,使我获得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感谢北大哲学系美学学科的同仁们,我的每一点进步都与他们的切实帮助分不开。感谢责任编辑艾英、王立刚二位同道,他们为本书付出了很多辛劳和智慧,他们逐字逐句推敲文稿、核对原文.看着满布着他们审读笔迹的校稿,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编辑室的老师们,那是一个温暖而充满活力的集体,与他们每一次合作似乎都注定是愉快而令人难忘的。
编辑推荐
《中国美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