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彼得·盖伊 页数:167 译者:刘森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实主义小说家真地是在“写实”吗?在历史学家看来,真相远非如此简单。狄更斯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与其说是个历史学家菇倒不如说是个宣传家,在他的《荒凉屋》一书中,英国司法以及整体社会改革的必要性被严重夸大了。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凭借其令人目眩神移的独特风格蠢施展了他对当时法国中产阶级社会的报复。至于托马斯·曼,他在《布登勃洛克一家》里,为读者勾勒出的几乎就是一幅讽刺漫画:一个正在式微的高傲中产阶级的文化。 本书融合了历史研究和文学批评家,剖解小说家、小说、历史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无论是论题本身,还是写作方式奢都极其考验作者的知识素养和表述技巧。对彼得·盖伊而言,这一难题却正是他一展长技的绝好机会。 盖伊告诉我们,一个老练的、善于发现问题的读者,可以把历史知识和文学经验融为一体,让小说也成为发现过去真相的辅助媒介。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美国文化史家,德裔犹太人,1923年出生于柏林,1939年离开德国,1941年移民美国,后加入美籍。先后就读美国丹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9年执教哥伦比亚大学,1969一1993年在耶鲁大学任教。现为耶鲁大学斯特林荣休教授,纽约公共图书馆学者与作家中心主任。盖伊著作等身,论题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以倡导“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闻名,此外,他还致力于探讨弗洛伊德对德国文化以及历史学研究的影响,是心理分析史学的实践者。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以“启蒙运动:一种解释"第一卷(1966年版)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期完成五卷本巨著((布尔乔亚经验: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1984一1998年版)。2004年,盖伊荣获美国历史学会(AHA)杰出学术贡献奖。
书籍目录
序曲 超越现实的原则第一章 愤怒的无政府主义者 狄更斯的《荒凉屋》第二章 患有恐惧症的解剖师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第三章 叛逆的贵族 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结 语 小说的真理参考文献致 谢
章节摘录
书摘一本写实主义的小说在内容上可以说包罗万象,且寓意也非常的重要,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小说将其人物置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头,好像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其文化和历史天地里的有血有肉的个人,他们稳固地附着于他们所生存的世界之中,他们会有这样的成长过程:起先当他们五六岁的时候,就像是他们所生存的社会之小型综合缩影,他们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长辈和师友——父母、兄弟姊妹、保姆以及仆人、老师、教士、学校同学——那里学得行为的准则、品味的标准和宗教信仰等等,因此,一个生长在意大利的小孩会讲意大利语或圣公会的小孩会依附圣公会的信仰,这必然会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的小孩在经历了早年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后,他们便学会如何应对自己的兄弟姊妹、学校同学以及权威人物,有时会成功,但有时会失败,成功时获得奖赏,失败时则是惩罚,总之,他们必须学会生存之道。写实主义小说家们即是根据这些状况来塑造其小说中的人物,让他们尽量吻合生命中的一些基本道理。 小孩子在早年所习得的教训,不管是轻易学来或是经过一番顽抗而得来,总是会不断持续下去,这在维多利亚时代如此,在古希腊时代亦然,从柏拉图的时代以至19世纪初瑞士的教育改革者裴斯塔洛齐(Pestalozzi)的时代,情况都是一样的。早在一百年前,弗洛伊德就曾经下过与此相同的定论,英国诗人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甚至说过这样有名的话:小孩乃人类之父(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1850年,福楼拜去近东旅行时,在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最初的印象总是无法磨灭,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过去往前生活,在我们一生的历程当中,总会时时感觉到保姆的存在。”总之,一个人成长之后,是永远脱离不了小时候家庭生活对他所造成的影响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家经常抱怨说:“中产阶级”的写实主义小说总是无法充分描绘出其人物所生存和活动的社会背景,他们当中一位重要的理论家普列汉诺夫(G.V.Plekhanov)认为,中产阶级小说的批评者应该把艺术的语言转译成社会的语言。但是我们不必去学习辩证唯物论即可认出我前面说过的,大与小之间不断而紧密的互相作用现象。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在《红字》(Scarzet Letter)一书中大肆发扬美国的清教徒精神,他并没有凭借任何的文学理论。陀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yesky)写《卡拉马佐夫兄弟们》(Brothers Karamazor)时,并未得助于任何有关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写出了俄狄浦斯情结。 我在本书中将阐明,想像的人物如何通过(或通不过)这个世界加诸他们身上的各种试炼,在最私密的领域里,在内心中——比如在《荒凉屋》里主角对早期受虐的反应,在《包法利夫人》里女主角对婚姻的觉醒,在《布登勃洛克一家》里一个商业家族家道衰落的过程。所有这些人物的反应都离不开文化上的因素,但他们对这些试炼的理解却都是相当个人的,他们企图试探其中之缘由,然后估量其所引发之结果。因此,我的做法不但可行,甚至还会引发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对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生而言,读小说时就像摆荡在大与小之间,然后探索其交互作用的道理。简而言之,小说就像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 P10-11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狄更斯的脸庞……是一个经常在奋战的人的脸庞,他公开战斗,毫不畏惧;这同时也是一个豁达愤怒的人的脸庞,换句话说,这样的一张脸庞正是19世纪自由主义和知性的典范,而与腐朽颟顸的传统体制互不相容,我们今天继续在此抗争的,仍然还是类似这样的体制。 ——乔治·奥威尔论狄更斯(1939) 福楼拜终其一生不断反复强调,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现实世界展开报复,对他而言,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正是这种负面的心态。 ——里奥沙(Mario Vargas Llosa)论福楼拜(1975) 对艺术家的感性而言,唯一可行的战斗方式就是将之诉诸于现象和经验,而最有效的抵抗方式就是表达和描绘。这样的反应做法(套用心理学的激进论调来讲),可以说是艺术家对他个人经验所展开的美妙报复,报复行为越是激烈,他的感性就会显得越文雅。 ——托马斯·曼论托马斯·曼(1906)
编辑推荐
狄更斯《荒凉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三部优秀现实主义小说。然而在历史学家的眼中,这些作家却不是真正地在写实。本书融合了历史研究和文学批评家,剖解小说家、小说、历史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教你把历史知识和文学经验融为一体,让小说也成为发现过去真相的辅助媒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