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宪政选择-1945年前后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山鹰  

内容概要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它的特色源于它的历史。从近往远推,它首先源于1949年的政协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新政协会议"又源于"旧政协会议",也就是1946年的政协会议。在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以及无党派贤达人士等国内政治力量,在外部势力的推动下(主要是美国),通过协商谈判,达成了旨在实现"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的五项协议。其宪政形态表现为:改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在中国通过一部民主的宪法,建立一个两院国会制、责任内阁制和省自治制度的宪政国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方案没有能够实现。当然,要弄清楚以上问题,又必须追溯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以及在抗战后期兴起的宪政运动,共产党和国民党关于联合政府的谈判。本文着重研究1945年前后的这段中国宪政史。

作者简介

刘山鹰,1969年出生于湖北,法学博士。曾为教师、中央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策划、加拿大《东方时报》主编。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著有《中国的宪政选择——1945年前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关于联合政府的谈判以及联合政府的宪政意义
一、1944年夏季之前的中国
二、联合政府的提出
三、美国介入下的联合政府谈判
四、从联合政府到解放区联合会,再从解放区联合会到联合政府
五、“联合政府是推翻政府,党派会议是分赃会议”
六、联合政府的宪政意义
第二章 《双十协定》能否带来和平与民主
一、和平谈判方针的确定
二、希望与困难并存
三、山重水复的谈判
四、《双十协定》——国共之间的有限妥协
五、《双十协定》是和平宪政的保障书吗?
第三章 和平在战与和的变奏中经受考验
一、《双十协定》后的战争及反战运动
二、东北问题和美苏因素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三、宪政的前提——停战协定与和平的到来
第四章 中国的制宪会议——政协会议及其各项协议的达成
一、宪政共识与政协会议的开幕
二、协商的民主——政协会议关于各项方案的磋商
三、西方式宪政架构——宪草修改原则
四、政协决议的达成及其意义
第五章 敞开却又迅速关闭的宪政之门
一、中共对政协会议的评价和整军协定的签署
二、国民党内的不同声音
三、围绕宪草修改原则的争执与妥协
四、改组政府又起波澜
五、致命的东北问题
第六章 中国宪政选择的失败
一、从和平到战争的转折
二、合法,然而分裂的国民大会
三、跟宪政无关的《中华民国宪法》
小结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 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案
附录二 中华民国宪法
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的宪政选择-1945年前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