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柯林武德 页数:162 译者:陈静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希望了解柯林武德。这倒不是因为这位思想家在历史哲学与史学理想方面有了什么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的建树,而恰恰是因为他只代表史学与历史哲学众多流派的一支,提供了一种值得斟酌的意见;也不是因为他在史学或考古学、美学或文艺学方面有如何斐然乃至无法忽略的成就,而是更希望了解他卓越成就之下的方法论原则,以批判地锻造我们自己的思想武器。再则,柯林武德也是一座桥梁,他在英美哲学及文化传统控制下的不列颠,热情而执拗地思考、宣讲着几乎全部属于另一个(即欧陆)哲学与文化传统的主题。我们也许切身地感受过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及相互理解之困难。其实西方文化中这两个传统间的隔膜也是相当深的,它们之间的许多争论是建立在误解基础之上的。因而柯林武德的努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和某些经验。 柯林武德的著作《历史的观念》、《艺术原理》等已经译成了中文。这本自传的翻译或许能为这些著作的理解提供更多一点背景与佐证。 可以说,“问答逻辑”是最具柯林武德特色的东西。自二十多岁起,柯林武德便以这件武器去对抗实在论者、逻辑经验论者的“命题逻辑”了。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按柯林武德的逻辑,他的“问答逻辑”这一应答(answer)必是对某一提问(question)的回报,那么,他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柯林武德会同意说这个问题是时代提出来的,这也许可以加强思想者的使命感。他认为:“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史学始终处于类似前伽利略时代自然科学所处的那种状态。而到了伽利略时代,自然科学经历了一场革命,它猛烈并极大地加快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拓宽了它的视野。19世纪末,史学也经历着一场同样的革命。”“20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清理20世纪的史学。”(见本书第八章)这样说也许还嫌粗略,让我们给出一种描述:在文艺复兴后期(即所谓伽利略的时代),人类精神不再满足于神的庇佑,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控制下挣脱出来。它开始以自己独立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与教会和教义提供的知识分庭抗礼。而哲学家则开始为它构建坚实的基础,这便有了近代以认识论为中心的各种哲学。在这批哲学家中,柯林武德格外器重培根,他说他希望看到史学界发生培根式的革命。
内容概要
本书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武德的思想自传。柯林武德博学多才,一生涉猎诸多知识领域,在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宗教、人类学等学科都有贡献,尤其是其历史哲学思想,在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柯林武德在本书中记录他自己的学术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以及他独特的问答逻辑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柯林武德(Robin George Colingwood,1889-1943),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业余画家。1912年起任牛律大学研究员。1914-1918年服务于英国海军参谋部下属机构。1927年起为牛津大学罗马史讲座教师,成为继哈佛菲尔德之后的罗马不列颠史专家。1935年起为牛津大学温弗莱特形成上学哲学教授,至1941年退休。
柯林武德一般被称为新黑格尔主义或者唯心主义者,学问渊博,著述甚丰,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哲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自然哲学,尤其是历史哲学领域,都有贡献。代表著作有《史学原理》、《历史的观念》、《艺术原理》、《自然的观念》、《新利维坦》、《牛津英国史》、《哲学方法论》、《形而上学论》等。
书籍目录
译序原序第一章 孩提时代第二章 春寒料峭第三章 牛津园的哲学家第四章 一个青年的思考第五章 问答逻辑第六章 实在论的衰落第七章 哲学的历史第八章 历史哲学的建立第九章 未来的基础第十章 历史:心灵的自我认识第十一章 罗马不列颠史第十二章 理论与实践柯林武德英文论著要目重校后记
章节摘录
几乎不谈历史,这一空白实在有损英国哲学的声誉。我曾对我的那些实在论者朋友谈到过这一点,他们总是回答说,根本没有什么空白;他们的知识论就是知识论,而不是关于这种知识或那种知识的理论;毫无疑问,它适用于“科学的”知识,同样也适用于历史知识或其他种种爱怎么叫就怎么叫的知识;认为某种知识需要一种特殊的完全属于它的认识理论,这种想法极其愚蠢.我认为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就事实而论,他们称之为知识论的那个东西是根据自然科学的方法而设计出来的,任何试图在历史领域里“应用”它的人都会发现,如果他知道历史的思考是怎么一回事,这种应用就是完全不可能的。我能够明了这一点的原因是因为我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脑子里装满了关于史学方法的问题,在逐一思考它们的时候我问自己,“公认的知识论对于理解这个或那个问题有无帮助?”每一次,答案总是“否”。当然,没有理由指望那些尚未很好地思考过历史方法的人得出与我们相同的看法。 以最谦逊的态度来看,史学研究是理性活动的一种形式,尽管在确切性、庄严感和实用性等方面它略逊于自然科学,但哲学若能关注历史,便会得到极大的改进.除了牛津的三四十位哲学家,一个人投身于这样一个迷雾蒙蒙的领域从事研究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我认为,值得对史学方法进行一番专门的探究,也许是因为我特别适宜做这项工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