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2-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善华,谢立中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从时代背景、学术渊源、现实关怀、基本观点、思想演变和历史影响等不同方面对托克维尔、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齐美尔五位经典社会学大师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介绍与评论,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社会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既有一定学术深度也有较高质量的社会学理论教材。
作者简介
杨善华,男,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家庭社会学。主要著作有:《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农村的家庭与婚姻》、《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主编之一)、《城市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当代中国农村研究:实证调查》(主编之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译作)、《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主编)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林彬第一节 理性行动理论的背景第二节 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第三节 法人行动与现代社会结构第四节 理性行动理论的影响及评价第二章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谢立中第一节 学术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基本思路第二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学方法论第三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行动理论第四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结构理论第五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过程理论第六节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变迁理论第七节 简要评论:新功能主义的成就与局限第三章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阮新邦 尹德成第一节 语言本质与沟通理性第二节 西方理性化发展的悖论第三节 “生活世界”、“系统”与理性化过程第四节 “生活世界”殖民化第五节 事实与规范之间:建立一个法律与民主的商谈理论第四章 安东尼·吉登斯/李康第一节 吉登斯的生平与学术历程第二节 吉登斯思想的基本态度第三节 结构化理论基本原則的展开第四节 吉登斯的现代性分析第五节 吉登斯思想的对象与源泉第五章 乌尔里希·贝克/郑莉第一节 贝克其人及主要著作第二节 风险社会理论第三节 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第四节 全球化与世界社会第五节 结语第六章 皮埃尔·布迪厄/李猛第一节 布迪厄的学术生涯与思想渊源第二节 关系论的思维方式与反思社会学第三节 实践理论第四节 语言与符号暴力第五节 对布迪厄理论的评价第七章 诺伯特·埃利亚斯/李康第一节 动荡年代的坚定一生第二节 文明化的过程第三节 过程性视角的发展第四节 投入与超脱:知识的社会生成第五节 整体过程现照下的人类发展第六节 “过程”社会学——原則与影响第八章 米歇尔·福柯/李猛第一节 福柯的生平与思想渊源第二节 真理的体制:话语的考古学第三节 监狱与性:权力的谱系学第四节 自我、权力与知识:批判与反抗第五节 福柯的影响与评价第九章 让·布希亚/夏光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商品和符号的政治经济学第三节 模仿世界中的定局与对策第四节 结语第十章 齐格蒙特·鲍曼/郑莉第一节 鲍曼其人及主要著作第二节 后现代理论视阈下的现代性分析第三节 后现代性的描述性分析与批判性质疑第四节 结语
章节摘录
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来解释包括不平等和犯罪等现象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或社会弊端,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创造。马克思之前的许多社会主义学说,都是以此作为自己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后来力图要以一种现代“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种理论观点,并试图为这种观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适用性提供一个“科学”的证明。正由于此,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崇尚现代科学、提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来从事社会研究、将社会分析及其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寄托于科学方法的采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立场和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涂尔干等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对“现代科学方法”的具体理解有所不同)。后来列宁也正是依据这一点而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社会学。 不过,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马克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社会分析或“现代性”分析持这种“科学”的立场的。从1842到1845年间,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论立场经历过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 虽然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从总体上看是作为对西方早期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反应、一种问题解决方案而出现的,但激发青年马克思最初走上理论研究之路的主要问题却并非是“现代性的危机”这样一个普遍性的时代问题,而是普鲁士专制政府统治下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国家在处理这些利益冲突时所应该起的作用这样一个特殊时空条件下的问题。1842年初,马克思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由莱茵省的激进资产阶级分子集资创办的报纸《莱茵报》工作(先是充当报纸的固定撰稿人,但很快便成为报纸的主编)。根据马克思自己后来的回顾,在这家报纸工作期间,他遇到了一个以前不曾遇过的“难题”:即必须就当地发生的一系列涉及到不同社会等级之间利益关系的具体社会事件发表意见。这些社会事件当中最典型的包括以下几个:(1)关于要求出版自由的斗争。当时莱茵省的许多城市都发生了要求制定一项以出版自由为原则的出版法来代替既有的书报检查制度的请愿活动。请愿者要求省议会就此进行辩论,并将辩论情况公开。莱茵省议会对此进行了辩论,但否定了请愿者的要求(包括公开辩论记录)。(2)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2年莱茵省议会召开会议时,部分林木占有者代表提出议案,要求制定一项法律,将贫苦农民到森林里捡枯枝的行为算作盗窃林木加以惩处。莱茵省议会竟然同意了这一要求。(3)摩塞尔地区的许多农民向《莱茵报》投信,反映他们那里农民生活的悲惨状况以及官僚压迫及高利贷盘剥情况。《莱茵报》就此发表了两篇实地采写的通讯,但却被莱茵省总督冯一沙培尔怒气冲冲的指责为“恶意造谣中伤”。作为报纸的主要撰稿人或主编,马克思必须对这些事件进行评论。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逐渐地感觉到自己原来信奉的那一套黑格尔主义的哲学与社会理论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和矛盾。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的时候,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并一度成为“青年黑格尔派”当中的重要一员。作为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黑格尔的那一套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按照黑格尔的这一套理论,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伦理理性,而伦理理性的真谛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因为只有这种统一才能确保社会的存在和秩序),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都只是伦理理性的表现或自身发展的几个逻辑环节。 ……
编辑推荐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除了适合于用作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及研究生课外阅读材料外,也适合于对社会学理论感兴趣的其他各类具有大学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士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