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施旭 页数:189
Tag标签:无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学者已对西方话语研究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和尝试工作。但直到现在它基本还是一门只供外语界研习的科目,并未在我国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理解和接受,更没有成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学术体系。本书试图展现一个话语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和路径。希望不论是研习语言文学或交际传播的学者和学生,还是探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和学生,都可以从中看到话语视角对于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作用,以及话语研究在中国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必要性。 此书写了五年。书稿完成之时,我有许多朋友、学长、同事要感谢:顾曰国、周庆生、李宇明、陈国明、曹顺庆、乐黛云、胡壮麟、沈家煊、吴东英、汪琪、申丹、王宁、李战子、刘亚猛、谭学纯、陈汝东、王寅、张德禄、黄国文、殷企平、罗卫东、范捷平、邵培仁、李岩、徐亮、杨清、吴宗杰、陈燕华、蔡慧萍、黄小苹、陈珏、杨娜,他们的关爱、支持、鼓励、忠告、指点、建议都为本书增添了许多新意,我在这里无法一一提及。我还十分感谢多少批博士生、研究生、进修老师、研究生进修生、本科生,他们不仅为我收集了大量研究材料和信息,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和答案。胡素萍,我的研究助手,为本书的顺利写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张亚对文稿作了最后的核实和润色。最后,我还要感谢北大出版社编辑叶丹的全力帮助。
内容概要
作为一门前沿学科的西方“话语分析”几乎已被介绍到我国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然而,其视角、理论、方法、价值取向不能直接套用于中华文化的话语现实。本书在揭示了西方学术话语的文化霸权性质之后,提出一套既根植本土、又放眼世界的当代中国话语的研究范式,并以此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场域的话语进行了尝试性的解析与评价。
作者简介
施旭,浙江嵊州人,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主编,《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主编,十多种国际期刊的编委。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国外留学、任教15年。著有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编有Read the Cultural Other, Discourse as Cultural Struggle.个人网站:www.shixu.com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部分:植根本土放眼世界 第一章 “话语”和“话语研究” 第二章 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 第三章 中国范式的基础与资源 第四章 理论、方法和问题框架第二部分:让中国认识自己让世界理解中国 第五章 话语与城市发展 第六章 话语与贸易摩擦 第七章 话语与公共领域 第八章 话语与人权事业结语参考书目附录: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话语”和“话语研究” 在中华文化里,“话语”或英文词“Discourse”是没有明确、直接对应的概念的,更没有形成与西方话语分析相对应的研究学科。然而,西方的话语分析是当前社会科学领域里一门十分活跃的跨学科的前沿性研究学科。它在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可能给中华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概念和方法。因此,在中国对它进行深入研究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 “话语”一词,如同“社会”、“心理”、“文化”等术语,表达的是整个学科所涵盖的内容,而且其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如同社会学中的“社会”、心理学中的“心理”、文化学中的“文化”等词语,指的虽是人生中实实在在的现象,但同时又是对这些现象的高度概况;“话语”也一样:它是对一组特定的人生现象集合体的概括,因而不是很容易可以与其他人生现象分割,就像社会与地域、文化、历史、心理不易分割开来一样。 那么,究竟什么是话语呢?话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事件或这样一类现象。换句话说,“话语”是与语境或“语言使用环境”相关联的语言活动,更简单地说是一种“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话语学者一般从功能主义的语言哲学视角去理解话语:说话人受一定语境的影响,有策略地运用语言以达到自身的目的。但是我们认为,话语应该包含更加全面的内容:说话人根据特定的语境(包括听话人)有策略地生成语言活动;反之亦然:听话人根据特定的语境(包括说话人)有策略地理解语言活动。至于如何有策略地生成或理解语言活动则受着特定文化的一定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