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0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袁明 页数:2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人要真正懂美国,可能需要迈出比托克维尔多得多的步伐,去走近西方人的精神家园。
美国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国家,这是由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和民情造成的。《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深入涉及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美国特色,堪为“中国人看美国”提供一个全面新颖的视角。
作者简介
袁明,女,1945年8月生于中国上海。现任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68年毕业后到河北、陕西等地工作。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国际法专业研究生,1982年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访问学者。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1989年至1990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兼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外经贸部中美顾问小组成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国际上兼任美国纽约“亚洲协会”董事会董事。主要著作有:《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关系史》等,另撰写几十篇国际问题论文。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 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前言
第一讲 中国人看美国 袁明
一 中美交往的历史遗产
二 观察美国
三 美国的特色
四 美国的难题
第二讲 美国历史概览 董正华
一 为什么要了解美国历史
二 美国历史的地理因素
三 美国社会多样性和种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四 美国的独立与“建国”问题
五 两条发展道路之争
六 社会批判与社会改革的历史
第三讲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族群问题 马戎
一 美国种族、民族问题的由来
二 当前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
三 美国社会各民族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
四 美国种族、民族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 美国现实社会中的种族、民族关系
第四讲 美国宪法的价值探讨 王锡锌
一 引言:美国宪法的理想与现实
二 宪法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美国宪法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哲学基础
三 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自由与秩序的妥协
四 什么样的宪法?美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五 宪法与公民自由权:《权利法案》中的个体自由权
六 平等权与宪法
七 宪法的长寿之道及其对于“自由/平等”之争的意味
第五讲 美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 海闻
一 美国的基本经济体制
二 企业
三 市场结构
四 金融业
五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六 财政税收
第六讲 漫谈美国政治制度 金灿荣
一 宪政主义
二 联邦制
三 ,总统制
四 定期的选举制度
五 两党制
六 利益集团政治
七 舆论和新闻媒介的政治作用
八 美国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九 后冷战时期美国政治的新变化及其政策影响
第七讲 美国的高等教育 闵维方
一 起源
二 两次跨越式发展
三 宏观管理特点
四 微观管理特点
第八讲 美国文学的特点 陶洁
第九讲 美国媒体与社会 李琨
一 所有制及其特点
二 媒体结构
三 历史
四 法律的限制与政府管制
五 权利与责任:新闻道德
六 国际化
七 结语
第十讲 好莱坞传统与美国电影新格局 戴行钺
一 好莱坞传统
二 美国电影新格局
三 独立制片主流化
四 对好莱坞的抵制普遍化
五 影视盗版数码化
六 经营方式多样化
七 电影题材中性化
八 叙事手段R级化
第十一讲 美国的政党 李永辉
一 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二 政党的功能
三 美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四 两党制与两大政党
五 政党的衰落与复兴
第十二讲 美国宗教纵横谈 符晓
一 引子
二 丰富多彩的宗教博物馆
三 从“圣经共和国”到“世俗之城”
四 离不开宗教的美国人
五 结语
第十三讲 美国外交思想与实践 贾庆国
一 美国外交思想的起源
二 冷战前美国外交思想的演变
三 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走向
第十四讲 美国与东亚 张小明
一 分析的视角
二 美国与东亚关系的缘起及其早期发展
三 美西战争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与东亚关系
五 冷战时期的美国与东亚关系
六 冷战后的美国与东亚关系
七 美国与东亚关系的未来走向
第十五讲 探寻美国文化之路——美国的图书馆 侯颖丽
一 美国现代图书馆探源
二 探寻之路
三 结束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赴美国考察,1835年,其成名作《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问世。这本书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仅法文版就出了17版,另还有英、德、荷、匈、意、丹、俄、西班牙、瑞典、塞尔维亚等译本。日本明治维新后,这本书亦很快被翻译介绍。 《论美国的民主》是一本政治理论著作。它在美国大受欢迎。在美国著名大学的政治系中,这本书无一例外地被指定为必读书。一些政治人物甚至与它终身相伴。一位身居高位的美国政界人士曾告诉我,他每隔一段时间便要仔细研读一遍《论美国的民主》,在他看来,这本书几乎与《圣经》一样重要。 为什么一本由法国人所撰写的关于美国的著作会引起美国人这么强烈的认同呢?我们不妨较为具体地来看一下。在最重要的绪论部分,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地说:“我在合众国逗留期间见到一些新鲜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过于身份平等。我没有费力就发现这件大事对社会的进展发生的重大影响。它赋予舆论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针,执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习惯。”在观察美国并回顾了法国及欧洲的历史之后,托克维尔看到了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即:“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论美国的民主》完成了一种有机的结合:总结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它揭示了世界历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进程:欧洲人曾用战争手段去推动社会的变革,但美国人却主要依靠非战争手段实现了欧洲的理想。“十七世纪初在美洲定居下来的移民,从他们在欧洲旧社会所反对的一切原则中析出民主原则,独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陆的海岸上。在这里,民主原则得到自由成长,并在同民情的一并前进中和平地发展成为法律。”欧洲思想的美国实践是世界历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加速和升华。这是美国人对此由衷认同的根本理由。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人对托克维尔所表现出来的宗教使命感亦由衷认同。托克维尔考察美国,但他真正关心的是法国的前途和整个基督教世界。他认为,“宣称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的基督教,不会反对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呼吁“对民主加以引导,如有可能,重新唤起对民主的宗教信仰”。 目前在美国,从喧闹的首都华盛顿到中西部安静的乡村,对上帝的敬畏再次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自我约束和戒律。即便在总统布什的工作会议开始之前,他也要带领全体内阁成员对上帝祈祷。他们的信仰和一百多年前托克维尔所阐明的一样:“我不太清楚上帝的意图,但我不能因为自己无法深知而就不相信它,我宁肯怀疑自己的智慧而不愿意怀疑上帝的公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系列教材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讲求知识的相对稳定性,有一定的系统,重点突出,内容和章节明晰,深入浅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不同专业学生的跨学科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系列教材大都有意采用“讲术讲座”的风格,适当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有可读性,更适合通识教学,同时也更能吸引社会上的一般读者。 本系列教材有明确的定位,那就是适应新世纪的大学生所要求的“通识”。这是为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和学分制改革而设计的,是大学本科的教科书;同时又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需求。
编辑推荐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因素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深入了解美国,成了一代代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之士的无法回避的课题。了解美国,是为了中国的将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