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0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范伯群,孔庆东 页数:35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苏州大学和北京大学众专家联袂出手,通俗文学研究大家范伯群亲自排兵点将,南北才子通力讲解通俗文学,通俗文学的方方面面被一网打尽,通俗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幽默滑稽小说、科幻小说等,并对通俗文学大家张恨水和金庸进行了革命性的评说。最后由北大孔庆东负责统稿,主要是做些搬弄章节、炮制标题、偷换概念以及篡改粉饰文字的工作,望阅读及使用本书之广大师生和各界人士,踊跃批评。孔庆东先生郑重承诺,凡表扬本书者,赠打油诗一首。
作者简介
范伯群,1931年生浙江湖州人。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参编《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作品选》、《民初都市通俗小说丛书》(1991-1922年台湾业强版),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曾合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6)》《1898-1949中外文学较史》等。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本书系编审委员会第一讲 俗文学概说 一、俗文学概说 二、俗文学:从蔑视到肯定 三、雅俗文学的特色及其分界第二讲 通俗文学的源流 一、古小说之孕育 二、唐之传奇小说 三、宋之话本小说 四、明清章回小说第三讲 通俗文学的现代化 一、通俗文学对现代文化市场的培育 二、通俗小说现代化的萌蘖 三、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通俗文学之争 四、文学史的格局与文学现状第四讲 承继遣责遗风的通俗社会小说 一、从谴责到黑幕 二、为中国现代政冶经济画像 三、问题小说与反战小说 四、文化小说与地域小说第五讲 从哀情到社会言情小说 一、现代言情小说的先驱者们 二、狭邪余绪:民国倡门小说的特色 三、哀情小说热“的兴衰 四、奔向社会言情的广阔天地……第六讲 打通雅俗的张恨水第七讲 有礼有力的武侠小说第八讲 武侠小说的革命巨人金庸第九讲 民族化进程中的侦探小说第十讲 诗与真之间的历史小说第十一讲 针砭讽谏的幽默滑稽文学第十二讲 亦科亦幻的科幻小说第十三讲 娱乐中见劝惩的通俗戏剧第十四讲 缤纷多彩的通俗期刊第十五讲 雅俗互动与融合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所谓“半封建半殖民地十里洋场的畸形产物”也同样是一个“冤假错案”。过去有些文学理论家对中国近现代之所以会兴起“通俗热”,皆归之于辛亥革命失败以及袁世凯的称帝,导致了民众的意志的消沉,于是“颓废文学”乘机抬头。否则为什么在1914至1915年间会创办37种杂志呢?这种单纯从政治角度找寻原因的思维方法并不一定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繁荣与兴盛,是和超级大都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与商业的旺热,人口的爆炸,科举的废除……诸多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有的外国学者在淡及中国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起步时,曾把它放在世界文学现象中去加以考察,他们说:“五四”作家认为.鸳鸯蝴蝶派这一种“坏”文学是中国特有的病态产物,对它的能真正做到普及化感到困惑不安。其实不然,在英国,跟鸳鸯蝴蝶派风格相差无几的通俗小说也随着工业革命而大量产生,它们也乘着工业主义之帆,传到西欧的其他国家和美国去。在东亚,日本(主要是东京与大阪)最初出现了新兴都市阶层为消遣而翻译和模仿英法的通俗小说。20世纪初,上海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也涌现出大量娱乐性的小说。这样,外国学者就将此作为一个带有全球性的规律来烛照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热的内在成因,无论是物质条件的准备,读者群的形成和作者群的诞生,都需要工商业兴盛和大都会的建成这两个先决条件,否则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想象会有这样一股热潮的掀起。附带应说明的一点是,这一“拥护新政制”的作者群体中有不少人也是反袁的斗士。刊登徐枕亚的《玉梨魂》和吴双热的《孽冤镜》的《民权报》就是因为它是反袁的“大本营”之一,在宋教仁被刺殒命等事件中,报纸反应更是激烈,也有同人因此锒铛入狱。该报曾提出“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新改造”和“报纸不封门不是好报纸,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的愤慨言论。遭袁世凯的嫉恨,而袁又无法将手伸到上海租界中去查封这个报纸,于是就不准它在上海租界以外的全国各地发行与邮寄,使它的发行量骤减,终于达到了扼杀这个报纸的目的。徐枕亚当时是编新闻稿的,为附刊写小说《玉梨魂》,只是尽义务的“副业”。报纸因经济无以为继而停刊后,这批《民权报》的老班底,就另外办了几个杂志,其中就有徐枕亚和吴双热编的以发表言情小说为主的《小说丛报》。今天有人想当然地说,袁世凯称帝时,民众意志消沉,才出现了鸳鸯蝴蝶派的泛滥。用这种“政治套话”来解释一切问题恐怕是上世纪的遗风了。 不过中国与英国、日本也有不同之点。中国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的现代工业是随着帝国主义的炮舰输入国门的,而中国的大都市的形成也与帝国主义划定通商口岸有关联。于是“张冠李戴”的错位就发生了:那股于世纪之交在上海等大都市兴起的通俗文学热很“自然”地被有些理论家视为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产物”。但是“通俗热”与“畸形胎儿”在性质上是不能划上等号的。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绝不等于是就是何种势力的产物。正如藤本植物“爬山虎”,以它的卷须附着于墙壁或岩石,而它的根是深深地植于土壤之中的。近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主要是继承了传统白话小说章回体形式,去反映大都会生活的“琳琅满目”,但它是以都市的“市民视角”观察外在世界的,而不是以殖民者视角去解释这种社会结构的合理合法性。它并非是什么“畸形胎儿”,而是中国小说传统在新的时代律动下的一种应对。 至于“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上述已经说过,这是属于文学观之争了。新文学社团各有它们自己的追求与信念。新文学界的第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已在它的宣言中表达了。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功能观”是无可厚非的。但文学流派除了表达一个群体的共同的文学功能观与艺术信念之外,容易出现的一个先天性的痼疾——往往将自己的信仰的“之一”功能观夸大为“惟一”功能观。流派靠自己的信念与风格为支柱而存在,也容易因它们而产生排它性的偏颇。其实,文学的功能是非常宽泛的,例如有战斗功能,有教育功能,有认识功能,有审美功能,有娱乐功能等等。我们不能一味地反对文学的艺术功能或蔑视文学的趣味性。鲁迅说:“说到‘趣味’那是现在确已算一种罪名了,但无论人类底也罢,阶级底也罢,我还希望总有一日驰禁,讲文学不必要‘没趣味’。”鲁迅还认为:“在实际上,悲愤者和劳作者,是时时需要休息和高兴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是通俗文学的本色之一。日本有些文学理论家对通俗文学的理解是非常直率和干脆的:指以娱乐为目的的小说类。优秀的通俗文学会包蕴教化功能,但他们看重的是“寓教于乐”。我们不能因为它崇尚娱乐功能而对它嗤之以鼻。通俗文学除了娱乐消遣的本色之外,“金钱主义”恐怕也该算是它的本色之一。我们对“金钱主义”的理解当然是局限于通俗文学的“商品化”与市场机制。既然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通俗文学犹如志愿军与职业兵之比,那么将知识之本求生存之利,按质论价,凭发行量抽版税吃饭,也是天经地义的。今天,对知识精英文学的作家说来,文学的商品性的观念,也已经为他们所接受,更不可能作为一种罪状来加以罗织了。 三大“罪状”既不能成立,为近现代通俗文学中的重要流派“鸳礼派”恢复名誉的问题也就提到文学史研究者的日程上来。鸳礼派就应该像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一样,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有过自己一定贡献的文学流派,而将它们视为“逆流”,则是过去文学史研究中的一种“左视眼”的错误观点,应该予以纠正。其实,过去在新文学界(包括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也有作家具有非常清醒的看法,知道鸳礼派是一个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学流派,但是这样的意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在1947年,朱自清就说过鸳礼派其实是中国文学的“正宗”这样的话: 在中国文学的传统里,小说和词曲(包括戏曲)更是小道中的小道,就因为是消遣的,不严肃。不严肃也就是不正经;小说通常称作“闲书”,不是正经书。……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意在供人们茶余酒后的消遣,倒是中国小说的正宗。中国小说一向以“志怪”、“传奇”为主。“怪”和“奇”都是不正经的东西。明朝人编的小说总集有所谓“三言二拍”。“二拍’’是初刻和二刻的《拍案惊奇》,重在“奇”很显然。“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虽然重在“劝俗”,但是还是先得使人“惊晾奇”,才能收到“劝俗”的效果,所以后来有人从“三言二拍”里选出若干篇另编一集,就题为《今古奇观),还是归到“奇”上。这个“奇”正是供人们茶余酒后消遣的。 朱自清所讲的不过是再一次强调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常识:鸳礼派是“继承改良派”,可是在那时候听起来却是非常新鲜的,这是因为我们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特殊,斗争的需要竟使我们忘记了一个“常识”;但时过境迁,今天应该去面对这个常识,认识过去将他们拒之于文学史大门之外,也决是不公允的做法。我们今天撰写的文学史应是雅俗两翼展翅齐飞的文学史。……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本书应该说是苏州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的结晶。 :苏州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而苏州大学则是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的大本营。范伯群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通俗文学这片广阔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他不仅自己推出了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通谷文学研究人才。这不仅使苏州大学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梯次分明的研究队伍,也为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贡献了一个广博与专深结合的特种乓集团。 我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在北京大学修行的,但是我很早就受益于范伯群受授的学术论著。后来又在严家炎、钱理群老师的指导下专攻过一段通俗之学,那时对范伯群先生精深又儒雅的学风便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我的尃士论文得益于苏州大学研究团体之处甚多,我自己也不揣身单力薄,有意在北方树立一面小旗,与苏州大学众豪杰遥成犄角之势。其实,我跟范伯群先生的弟子如刘祥安、陈子平等早就是朋友,我去苏州时,他们也不把我当客人。我内心一直视范伯群先生为导师,始终对他执弟子礼的。 这次,温儒敏老师亲自点将,要我跟范伯群先生及其弟子们合作,共同写出这本《通俗文学十五讲》,这使我和苏州大学的朋友们都很兴奋。范伯群先生亲自排兵布阵,众哥们摩拳擦掌,誓要赶在这套教材的第一批完成任务。范先生年纪最大,却承担工作量最多,而且完成最早,质量最优。这使我们年轻人不禁微微汗颜;陈子平兄以他惯有的名士气度最后交稿,给我这个统稿人玩了个有惊无险。我已经决定改日到苏州罚他唱一天评弹以示惩戒。众位弟兄各显神通,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把我也带挈着显得水平不那么低了。我想这次愉快的合作应该成为中国通俗文学研究展开一个更加繁荣局面的里程碑吧。 顺便交代一下各讲的炮制人。 第一讲 俗文学概说——范伯群 第二讲 通俗文学的源流——范伯群 第三讲 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范伯群 第四讲 社会小说——范伯群 第五讲 社会言情小说——范伯群 第六讲 张恨水——孔庆东 第七讲 武侠小说——刘祥安 第八讲 金庸——孔庆东 第九讲 侦探小说——汤哲声 第十讲 历史小说——陈子平 第十一讲 滑稽文学——汤哲声 第十二讲 科幻小说——孔庆东 第十三讲 通俗戏剧——陈龙 第十四讲 通俗期刊——汤哲声 第十五讲 雅俗融合——孔庆东 最后由孔庆东负责统稿,主要是做些搬弄章节、炮制标题、偷换概念以及篡改粉饰文字的工作,琐碎辛苦又默默无闻,特此提出表扬。 本书虽由专家联袂出手,但作为从学术专著过渡而来的素质教育教材,还一定存在很不成熟之处。望阅读及使用本书之广大师生和各界人士,踊跃批评。孔庆东先生郑重承诺,凡表扬本书者,赠打油诗一首。批评本书者,免于刑事处分。公证人,高秀芹。 北京大学 孔庆东 公元2002年尾 ……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名家通识讲座书系:通俗文学15讲》 《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通俗文学15讲》精选名校名牌课程100种,内容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自16所重点大学的重量级学者,深入浅出传授各门学科知识,让更多的学子亲炙名师教泽、据展学术眼光、增益人格素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优选教材,也是高品味的学科普及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