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十五讲

出版时间:2004-0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詹石窗  页数:383  字数:31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精选名校名牌课程100种,内容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自16所重点大学的重量级学者,深入浅出传授各门学科知识,让更多的学子亲炙名师教泽,拓展学术眼光,增益人格素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优选教材也是高品味的学科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詹石窗,哲学博士,1954年生,福建厦门市同安人。现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持人,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客座主持人、福建省闽台交流学会高级学术专员、福建省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职。 
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学史》、《南宋金元的道教》、《道教与女性》、《生命灵光》、《易学与道教文化》、《道教与戏剧》、《道教术数与文艺》等;主编有《道教文化新典》。

书籍目录

《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总材第一讲  扎根国土的道教文化  一  认识道教的偶然机缘  二  道教认识途径的一点思考  三  道教与道教文化的定义  四  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  五  道教文化研究的意义  六  道教文化研究的学术原则与方法第二讲  多元复合的道教渊源  一  从伏羲到汉易:道教符号基石  二  道家黄老之学与方仙道:道教渊源之大宗  三  儒墨兼用:传统伦理在道教中的神学变迁  四  兵家与道教修炼法门  五  两汉谶纬神学在道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六  佛教中国化及其对道教的影响第三讲  枝繁叶茂的道教派别  一  从《太平经》到符箓派道教  二  《周易参同契》与金丹派道教  三  魏晋南北朝社会政治与道教  四  隋唐社会政治与道教的发展  五  宋元以来北方新道派  六  宋元以来南方新道派第四讲  隐喻深远的神仙信仰第五讲  别具一格的道门经籍第六讲  心通玄机的哲学探究第七讲  重道贵生的伦理思想第八讲  救己济人的医学法脉第九讲  我命在我的养生精神第十讲  多彩多姿的炼养方技第十一讲  消灾祈福的法术禁忌第十二讲  生生不息的科仪符号第十三讲  包容广阔的道教文学第十四讲  率情任真的道教艺术第十五讲  魅力无穷的洞天福地后记

章节摘录

  第 三 讲  枝繁叶茂的道教派别  从《太平经》到符箓派道教  《周易参同契》与金丹派道教  魏晋南北朝社会政治与道教  隋唐社会政治与道教的发展  宋元以来北方新道派  宋元以来南方新道派  【学习目的】探讨《太平经》与早期符法道派的关系、《周易参同契》在金丹派道教中的地位;了解道教的发生、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认识各个时期道教派别组织的形成过程与原因,了解其基本特点。  上一次课.我谈了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课后有人告诉我:“老师,道教思想渊源头绪很多,不好理顺。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清理一下线索?”经了解,这还不是个别人的问题。到底如何来清理线索呢?如果将目光一直盯在“渊源”问题上,对道教的整体了解将是困难的,对渊源本身的认识也不可能深入。要理清线索,还必须追溯道教的组织状况。  从某种角度看,道教组织机构是以“道派”的形式出现的。换一句话来说,道派就是道教的一种组织形式。当然,广义的道派还具有比“组织”更多的意义内涵。譬如,不同的道派间往往秘传本门的经书、典章制度。这些内容是附着于组织之内的。  由于道教思想渊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道教的派别组织也形成了多元的复杂局面。本次课,我要与大家一起来探讨道教组织派别的形成与发展情况。  一 从《太平经》到符箓派道教  我在前面的两次课中多次引述《太平经》这部书。由于侧重点的问题,我当时还没有对这部书的由来与内容作具体阐述。因为时候未到,我不能增加太多枝节。现在,是到了应该进一步解释的时候了。《太平经》这部书可以说是道教符箓派组织的前导,有了这部书就像有了思想武装一样,组织机构就逐渐建立起来了。所以,我讲道教派别的产生不能不稽考《太平经》的来历与流传情况。在阐述了这部书之后,我将进一步说明道教符策派组织的形成问题。  (一)《太平经》与符篥派的名义  《太平经》这部书在早期道教中是很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奠定了道教的宗教思想基础。《太平经》或称《太平清领书》,它的前身是齐人甘忠可所造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甘忠可造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大约在汉成帝年间,《汉书·李寻传》记载了这个历史事件。甘忠可力图建造一个秉承天意的宗教哲学体系,把真人奉命传达天意与君权神授的思想结合起来,以解救当时的政治危机。  但是,甘忠可的主张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到了汉顺帝时,于吉(或称干吉)以此书  为蓝本,扩展成《太平清领书》,这就是道教相传的《太平经》。该书按照天干系列划分10部,每部17卷,总计170卷,每卷若干节。每节前有小标题,或称“法”,或称“诀”、“诫”、“条”不等。该书继承《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企求太平世道的意愿,以天帝使神仙下凡教化世人的手法来宣扬道法。每节基本上以“真人”向“天师”讨教为始,“天师”则代天传言,就宇宙天道、政治、社会、个人修行种种问题详为解答教导。  《太平经》的思想博杂多端。基于先秦道家关于宇宙天道观,《太平经》倡导一种“太平”政治理想与“三通相合”的自然社会秩序论。它说:  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大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气者,主养以通和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故言太平气致也。[1]  显然,《太平经》是以天道观为基础来阐述它的太平政治理想的,它强调“和”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正是因为汉末社会存在“不和”的情况,所以《太平经》特别说明“和”的价值。  与此同时,《太平经》大力宣扬生的意义,以此激励人们努力修行。它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2]。要逃脱死亡,就必须努力修行。只要努力修行,不但可以成为“种民”,还有望长生成仙:“奴婢贤者得为善人;善人好学得成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学不止,知天道门户,人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人不止人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与皇天同形。”[3]《太平经》将成仙与为善、孝慈等德行联系起来,认为不孝不能久生,积德可以长寿,等等。《太平经》还介绍了房中术、符篆及针灸、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术,具有明显的法术意味,这为后来形成符篆派组织提供了思想导向。  什么是符篆派呢?这就是以符篆[4]作为传教布道主要形式的道教组织。“符”的本义是相合,后被作为帝王下达旨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拥有“符”就拥有权力,《说文解字》:“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道教中人认为天神有符,授给道士后,道士就拥有了驱使鬼神的权力。一般地说,道教的“符”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且以屈曲笔划为主的神秘形象,被认为有驱使鬼神、治病禳灾等众多功能。而“策”的原义指记录用的簿书。道教中的策是通神的一种符号表征。《太上赤文洞神三篆》引陶弘景日:“篆者,本日赤文洞神式。”所谓“赤文”即经朱笔书写,“洞”与“通”相合,故“洞神”即通神,篆正是以赤文与神相通的方式。由于符、篆书写方式和基本性质大体相似,后来的道门中人将之合为一类而用之,合称“符策”。早期创立的道教组织太平道、五斗米道均属符篆派。  (二)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作为汉末一个有影响的道派,太平道因信奉《太平经》而得名。太平道的建立,除了受《太平经》政治理想的启迪之外,还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这就是各种不平事物的存在。“不平”既表现为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方面,也表现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而太平道就是要“除尽不平方太平”。太平道的创始人是巨鹿人张角,时间约在公元168一172年间。  太平道为符策派道教,这有大量之资料可以证实。《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从这一条资料可知,太平道吸引民众的方式就是以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关于这种情况,在《后汉书·皇甫嵩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这个记载反映了当时用以治病的手段是有一定效果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从1992年开始到1998年,前后多年,我曾经花费了相当精力,与业师卿希泰先生一起组织编写了《道教文化新典》一书。从名称上看,《道教文化新典》好像是一部辞书,其实这是一部专题性的论著。这部著作是集体编写的,篇幅较大,偏重于学术性,因此一般读者恐怕比较难于理解。这次撰写《道教文化十五讲》,我尽可能穿插各种轶闻趣事,其措辞也尽可能通俗,但愿能够雅俗共赏。在写作过程中,我力求遵循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由源及流,逐步展开道教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希望这能够对于人们了解传统道教文化有所帮助。  本书是在台湾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陈鼓应先生的推荐和鼓励下撰写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对本书的具体撰写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为了尽可能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我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前贤和时人大量的论著,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詹石窗  谨识于厦门大学童蒙斋  2002年10月28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道教文化十五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