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晓东 页数:165
Tag标签:无
前言
比起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来说,20世纪的文学是更为复杂、晦涩、不易读懂的文学,尤其是占据了20世纪文学主潮的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更是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专业研究者,想真正读懂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品也需要花费相当的气力。但是,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又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20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20世纪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更是表现出鲜明的流派特征,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种方面的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因此,从流派的角度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是20世纪文学教育通常的做法。《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就是一部从流派角度进行扫描的简明的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侧重考察20世纪外国文学在总体外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考察现代主义主潮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并兼及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描述20世纪多种文学潮流同时并存的状况,展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尤其注重对大作家的了解,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在每一章中都侧重分析一两部代表性作品,尤其侧重对晦涩难懂的重要作品的解读,并在每章之后附上思考题,提示本章最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程陵女士、徐长威、李平、高松海先生、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秀芹女士、张凤珠女士、乔征胜先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匡兴教授、北京大学孙凤城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谨表衷心谢忱。
内容概要
本书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本书是一部从流派角度进行扫描的简明的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侧重考查20世纪外国文学在总体外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考究现代主义主潮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并兼及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描述20世纪多种文学潮流同时并存的状况,展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尤其注重对大作家的了解, 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作者简介
吴晓东北京大学教师 1965年3月生,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教至今。1996、1998、1999年分别赴日本、新加坡、韩国方学与讲学。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歌、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等课程。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奠基:卡夫卡 第一节 时代的先知 第二节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城堡》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 第一节 意识流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及表现技巧 第二节 代表作家 第三节 乔伊斯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主题 第二节 萨特 第三节 加缪第四章 新小说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作品 第三节 罗伯-格里耶的《嫉妒》第五章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第三节 《百年孤独》第六章 黑色幽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代表作家 第三节 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写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博尔赫斯 第三节 卡尔维诺第八章 现实主义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帕斯捷汮纳克 第三节 萦尔·贝娄
章节摘录
第二节 萨特让一保尔·萨特(1905—1 980)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是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人物,30年代他的存在主义文学创作就已经产生影响,作为存在主义运动的领袖,萨特在40年代和50年代达到自己影响的全盛时期,对世界思想史和文学史都有着深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萨特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至1934年赴德国研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哲学,1936年出版了第一本哲学著作《想象》,以后相继发表了长篇小说《恶心》(1938)和短篇小说集《墙》(1939),标志着萨特作为存在主义文学大师的开端。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应征人伍,1940年6月成为德军的战俘,次年获释后继续自己的教书和写作生涯,并迎来了创作的鼎盛期,著有剧本《苍蝇》 (1942)、 《间隔》(1945)、《死无葬身之地》(1946)、《肮脏的手》(1948)、《魔鬼与上帝》(195 1)等;长篇小说三部曲《自由之路》(1945—1949);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等。1964年,萨特花了10年的时间精心打造的自传《词语》发表,在西方文坛再次引起轰动,萨特也主要由于这部自传而被授予196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却声明“一向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并拒绝领奖,捍卫了自己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思想家内心的尊严。萨特发表于1938年的小说《恶心》在存在主义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恶心》是一部日记体小说,自述者洛根丁是一个年青的历史学者。日记所记述的是洛根丁枯燥的生活片段。他住在法国一个小城的旅馆里,准备为18世纪一个侯爵写一部传记。然而小说的大量篇幅记录的却是洛根丁对一切都感到厌倦的心理,这种心理具体表现为一种生理上的“恶心”的感受,洛根丁所接触与目睹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恶心,即使是咖啡馆掌柜的吊带也让他生产恶心的感受:他的蓝布衬衫在咖啡色墙壁的背景上很快活地显现出来。这也产生“恶心”。或者不如说 ,这就是“恶心”。 “恶心”并不在我身上,我觉得它在那边,在墙上,在吊带上,在 我 身边的一切事物上。它和咖啡馆已经合成一体,我是在它的里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比起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来说,20世纪的文学是更为复杂、晦涩、不易读懂的文学,尤其是占据了20世纪文学主潮的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更是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专业研究者,想真正读懂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品也需要花费相当的气力。但是,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又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20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 20世纪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更是表现出鲜明的流派特征,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种方面的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因此,从流派的角度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是20世纪文学教育通常的做法。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就是一部从流派角度进行扫描的简明的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侧重考察20世纪外国文学在总体外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考察现代主义主潮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并兼及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描述20世纪多种文学潮流同时并存的状况,展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尤其注重对大作家的了解,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在每一章中都侧重分析一两部代表性作品,尤其侧重对晦涩难懂的重要作品的解读,并在每章之后附上思考题,提示本章最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程陵女士、徐长威、李平、高松海先生、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秀芹女士、张凤珠女士、乔征胜先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匡兴教授、北京大学孙凤城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谨表衷心谢忱。 作者 2002年5月10日于京北育新花园
编辑推荐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在每一章中都侧重分析一两部代表性作品,尤其侧重对晦涩难懂的重要作品的解读,并在每章之后附上思考题,提示本章最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