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学智 页数:733 字数:6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多数皇朝国势不振,演至明末甚至有非常黑暗的情形。但明代又是整个社会近世化最为广泛、最为迅速的时期。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不断增长,市民生活成了整个社会注目的中心。明代的科举考试在历史上最为典型,在科举的推动下,理学以前 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道教疲敝已甚,不得不附儒学骥尾以求生存。在佛教道教内部,三教统合的趋势十分强劲。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明代哲学的形态,使它呈现出不同于前朝的独特面貌。 明代学术的主流是理学。明代理学的一个特点是理气论的褪色,心性论成为思想家的学说重心。这是因为,经过宋元诸大儒的推阐,理学发展到烂熟,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性学说,探究万物的终极实在已经变成了实证问题而逐渐居于人们视域的次要位置。理气问题已经没有多少继续深入挖掘的空间。而心性问题代表着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对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根本理解。特别是在佛教道教与儒学经过长期的互相吸收、冲突、融合,已经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之后,心性问题更有它独特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明代经学极敝,经学与理学分途。经学在新的方法、新的社会需要确立之前,已经很难再有发展。科举的影响使义理之学牢牢占据着思想舞台的中心,而义理之学的创新和发展在于心性体验。心性论最能体现一个思想家的根本识度。从思想方法上说,理气论是把描述对象作为一个在心之外的存在系统,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方法;客体本身的法则,客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仍是在我之外的。心性论则不然,它指向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客体作为主体境界的投射物已经打上了主体的烙印。理学所谓心,主要不是理智主体,而是理智、直觉、体验、觉解等的综合体,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不可分割地关联在一起。
内容概要
本书所用的方法,是在全面阅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先确定被研究、被描述的思想家的问题域,然后找出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全部概念范畴;依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以中心范畴为纲,构成一个概念范畴的框架;理出这个框架中的逻辑关系,然后将这个框架依照其逻辑顺序叙述出来;在这一程序中,重点对这个框架中主题概念的形成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加以说明。本书以揭示被研究者的思想本身为主要任务。本书有专章叙述佛教、道教哲学及天主教传入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曹端与明代理学的兴起 第二章 薛宣的河东之学与明代关中学者 第三章 吴与弼的自治力行与胡居仁的主敬 第四章 陈献章与心学的起始 第五章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及其学传 第六章 王阳明的良知之学 第七章 王龙溪的先天正心和钱德洪的后天诚意 第八章 黄绾的“艮止”与季本的“龙惕” 第九章 邹守益“戒惧”之旨及其家学 第十章 欧阳德的动静体用合一说 第十一章 聂豹的归寂之学 第十二章 罗洪先对于归寂主静说的全面阐发 第十三章 王时槐的透性研几说 第十四章 胡直对心学宗旨的发挥 第十五章 孝材的“止修”之学 第十六章 王艮及泰州之学的初创 第十七章 罗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学 第十八章 耿定向的“不容已”之学 第十九章 焦闳的儒释道三学 第二十章 李贽的童心说 第二十一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第二十二章 王廷相的气论及其实证倾向 第二十三章 吴廷翰的哲学思想 第二十四章 陈建《学部通辨》对朱子学的阐扬 第二十五章 顾宪成对朱子学阳明学的调和 第二十六章 高攀龙的格物知本之学 第二十七章 刘宗周的诚意慎独之学 第二十八章 黄宗羲对心学的总结 第二十九章 陈确的哲学思想 第三十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第三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第三十二章 从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 第三十三章 明代道教哲学 第三十四章 明末天主教的传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 本书引用书目版本 后记
章节摘录
曹端提出此点,正是要突出理为形上根据、为形下之动静的所以然,理是绝对的、能动的(非形下之位移),具有主宰、统御、支配具体事物的现实活动等功能,实有深刻的意思包含其中。这一问题在曹端思想中盘旋日久,而又关系重大,故曹端对于此问题的辨正名“辨戾”,并且说他自己“经年累岁,无所折衷,以告夫同志君子云。”(《辨戾》,《太极图说述解》第3页)曹端关于太极动静的思想,基本上与朱熹的《太极图说解》相同。他之所以指出《朱子语类》中某些表面上与《太极图说解》不一致的地方,意在突出理的绝对的能动的性质。他的《太极图说述解》基本上用朱熹的观点,有些解说直接套用朱熹的注语。夸大曹端与朱熹思想的相异之处,是不适当的。二诚与性命诚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先秦重要典籍《孟子》和《中庸》对诚有详细的讨论。周敦颐《通书》把诚放在根本地位,认为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本质特征,诚同时是宇宙本体,是万物赖以开始的根源,也是万物在宇宙运化中完成自己的过程。诚是绝对的善,因为诚是万物资始资生的根据。周敦颐对诚这一范畴的发挥为后来诸多理学家所本。曹端述解《通书》,以诚为理,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本质,他说:诚者,实理而无妄之谓,无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然气禀拘之,物欲蔽之,习俗诱之,而不能全此者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无他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诚即所谓太极也。(《通书述解》第3页)周敦颐根据《中庸》和《易传》,以诚为宇宙本体;曹端根据程颐、朱熹,以诚为理。这一转换,抽去了宇宙本体的丰富义涵,如大化流行的过程,大化流行中大德敦化、小德川流的自由精神,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包容精神,天地万物活泼泼的生意等,只剩下宇宙本体的运行法则,宇宙万有的具体规律这一义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