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12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潘乃穆,潘乃和 编 页数:504
Tag标签:无
前言
潘光旦先生,江苏省宝山县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赴美留学,主修生物学,研习遗传学、优生学等。先后获达茂大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各校任教。毕生从事于优生学、社会思想史、家族制度、人才学、性心理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于家谱学、优生学等有特出的贡献,对儒家社会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曾译注过不少西方的学术名著。其著译作约六百万言。 1978年在先生的许多同事和朋友提议之下,我们即开始收集整理及出版其学术著作的工作。先生的著述文稿在抗日战争中遗失不少,“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又遭受损失,故文稿的收集十分不易,有一些佚文尚需继续查找。但是至今已基本上收齐,终于可以编辑出版他的文集了,文集首卷的出版又适逢第二届潘光旦纪念讲座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是可以向先生告慰的事。 文集中有关的书稿在收集过程中,先后得到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许多先生的协助;1949年以前发表于报刊的文章的收集,则得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旧期刊部的大力协助;有关在清华学习和工作期间文稿的收集,得到清华大学图书馆、档案馆、校史研究室的协助;相片重新收集时得到了张祖道先生等的帮助:谨在此一并致谢。 北京大学出版社对文集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谨向他们表示感谢。
内容概要
《潘光旦文集(第13卷)》收入潘光旦三本译著:《赫胥黎自由教育论》,思格斯《家族私产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玛尔克》,约45万字。赫胥黎的教育思想如注重儿童独立自主性、品格修养、因材施教及艺术熏陶等,至今富有启迪意义。《潘光旦文集(第13卷)》详细内容包括绪语、童年后期的教育、政与教的南辕北辙、体育竞赛与品格教育、非愚即妄的知识教育、人的同异与教育的同异、两种教育的失败、说不能与似通非通、说通、通达教育的实验、音乐、戏剧与教育、说文学与教育等。
作者简介
潘光旦,字仲昂,江苏宝山县人。1899年8月13日生于宝山县罗店镇,1967年6月10日逝世于北京。1913年至1922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攻读生物学,研习遗传学、优生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34年,先后在上海光华、复旦等大学任教。1934年至1952年间任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担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学系主任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
书籍目录
译者弁言一、绪语二、童年后期的教育三、政与教的南辕北辙四、体育竞赛与品格教育五、非愚即妄的知识教育六、人的同异与教育的同异七、两种教育的失败八、说不能与似通非通九、说通十、通达教育的实验十一、音乐、戏剧与教育十二、说文学与教育十三、再说文学与教育十四、智慧的自由十五、自求多福十六、开口与不开口的宣传十七、说解析的技术十八、身体的教育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家族 摩尔根的生平,一大半是消耗在易洛魁人①中间的。易洛魁人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一部分,到如今还住在纽约州境以内。易洛魁人中间的塞奈卡③邦族又把摩氏收纳了,作为一个同族之人。摩氏发见,易洛魁人的血亲称谓的体系是和他们实际的家族关系相凿枘的。他们的婚姻,普通是一对一对的,和寻常一样,所不同的是,分离起来很容易,任何一方提出都行;这种婚姻摩氏叫做“偶婚”③。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是谁都知道而认识得清楚的,所以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一类的称呼,理论上也可以像我们一样的适用到有关的人身上,而不会引起疑问。但实际上,他们的用法不同。一个易洛魁的男子把子女的称呼用在自己的子女的身上之外,也用在他的兄或弟的子女的身上,而兄或弟的子女,转过来,也称他为父。①在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子女是他的姊或妹的,他就不用子女称呼,而用甥或甥女了,⑤而这些,转过来,称他为舅。⑤一个易洛魁的女子则与此相反,她把她的姊或妹的子女同样的称为子女,而自己被称为母。而对于兄或弟的子女,则称为侄或侄女,⑤而被称为姑⑤。同样的,兄与弟的子女彼此也以兄弟姊妹相称,而姊与妹的子女彼此也是如此。但兄或弟的子女,和姊或妹的子女,彼此相称,便用到“表”的字样。⑤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称呼并不是空虚随便的;两个人的血缘关系,究属亲近不亲近,亲近到什么程度,是直线的关系,还是旁支的关系,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这一类的实际流行的观念是充分的由它们表达出来了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