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北京大学图书馆 编 页数:797
Tag标签:无
前言
北京大学图书馆是我国五大图书馆之一,所藏150万册古籍约占馆藏的三分之一。其中古籍善本书有160,000余册,15,000余种,珍稀品种和版本已超过5000种,在全国善本书收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这些善本书,主要包括原北京大学收藏的以皮高品分类法分类的善本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图书馆并入北大图书馆的以裘开明分类法分类的善本书,以及1939年入藏的近代著名藏书家李盛铎藏书中之善本。长期以来,我馆所藏善本书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书本目录。1956年,在向达馆长主持下,内部编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上下册)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氏书目》(上中下三册),40年来,这两套目录一直和卡片目录共同使用。 由于目录不集中,且《李氏书目》中善本书与普通书混编,读者使用起来极为不便,又因年代久远,所存书目多已残损,鉴于此,我们组织编辑了这本馆藏善本书目,以方便读者使用。我们在上述两个目录的基础上进行了统编目录的212作。 北京大学善本书的收藏历史与北京大学建校史是同步的。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批准成立,1902年大学堂藏书楼建立,从1904年开始收藏善本书。馆藏首批善本书来自巴陵方氏碧琳琅馆的捐赠。碧琳琅馆主人方功惠,字庆龄,号柳桥。曾祖父曾任漳州知府。父方宗徽任广东清道司巡检,喜藏书。由于家教熏陶,方功惠酷爱图书。家境富裕,使他有条件多方购求古籍善本。居粤40余年,购得一批善本。方氏于光绪初年还派人去日本购书,在日本购得图书之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日本著名藏书堂佐伯文库的一批藏书。至方氏去世时,藏书已逾10万卷。1898年,其孙方湘宾将藏书全部运抵北京,适逢庚子之变,其孙弃书南逃,藏书有所散失。后来,大部分图书卖与琉璃厂书肆,将剩余部分通过同乡、大学堂提调李希圣捐赠大学堂,方相宾也因此而得一知县之职。所捐$为明清刻本,不乏精品。方氏书为粤中装订,册前附丹笺副叶,以防虫蠹;书根宋体书写,精美整齐。这批书奠定了大学堂藏书楼善本藏书的基础。此后,清政府每年拨款万余两白银为购书经费,其中一半经费用于购买古籍,使得善本书得以持续增长。到30、40年代,接收名家藏书则成为发展善本书的主要途径。
内容概要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又告问世,在对外宣传我馆丰富古籍收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这还远远不够。本次展览的举办,是我们向公众展示和宣传自己,和读者进行直接交流的一次大胆尝试。意想不到的展出效果,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体现古籍文献价值的良好契机,对此,我们一定要借此东风,抓住机遇,趁热打铁,大力开拓古籍文献,使之更好地为我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我馆古籍文献的利用,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从收藏情况来看,富藏150万册,居全国三甲之列,高校之首。但由于典藏条件和编目力量所限,目前仍有40余万册未编。在已编的100多万册中,由于前人的编目水平参差不齐,编目规则不统一,造成著录混乱,错误百出。历史渊源问题,造成分类系统多,由此导致目录头绪多,检索繁琐不便。目前,读者尚不能在网上全面检索古籍文献,因此,我们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卡片式目录体系;二是加速古籍机读目录建设,一方面将未编古籍直接在网上编目,另一方面对已编古籍进行回溯性机编。相信随着古籍目录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馆古籍文献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 古籍是我馆典藏的一大特色,在努力挖掘现有潜力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谋求新的发展,一方面丰富品种,另一方面丰富类型。这两年,随着我馆经费状况的不断改善,馆领导对古籍资源建设格外重视,每年拨出专款采购古籍。仅去年一年,我部即从浙江杭州宝贻斋购得古籍百余种,为了将钱用在刀刃上,我们把购买对象集中在家谱上,因为其多为孤本,收藏价值很高。另外,我们还注意收藏其它有价值的文献类型,如地契、票据、鱼鳞册等等。
书籍目录
书目类表 经部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一、周礼 二、儀礼 三、礼记 四、三礼总羲 五、通礼杂礼 乐类 春秋类 四书类 一、学庸 二、論语 三、孟子 四、四书 孝经类 小学类 一、训诂 二、文字 三、音韻 群经总羲类 经丛类 史部 纪傅类 编年类 纪事本末类 杂史类 史抄史表类 傅记类 地理类 外国史地类 時令类 政书类 考古类子部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 天文算法类 艺术类 谱録类 杂家类 小说有类 类书类 释家类 道家类 子丛类集部 总集类 别集类 诗文评类 词类 曲类丛书部 杂丛类 自著类书名索引人名索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