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8-0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代光 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开卷《导论》中概括论述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内容及其影响。然后在第一章至第四章中分别重详细评介边际革命及其影响;凯恩斯革命及其引起的争论和对西方经济理论演变与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古典学派向凯恩斯主义的挑战。
80-90年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非均衡经济理论和均衡信贷配给理论,这两种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颇有可供参考、借鉴和利用之处,因此,我们专设立两章(第五-第六章)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和评析,并指出它们在我国如何正确应用的问题。
任何市场经济的运行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联系,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书用专章(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介绍威廉·夏普(Willam F·sharpe)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80年代以来汇率变动的新特点,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更好地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周密配套考虑,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对西方经济学最近20年来演变形成一个分支:新制度经济学,。我们特选译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产权、经济组织和制度变迁理论,并对80年代出现的布坎南(James M·buchanan)的国家理论,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和事实求是的评价(见第九章、第十章)明确指出他们的那些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启示,如何借鉴。
最后,我们以阐述、评析“经济长周期理论的演变及其近期发展”和“论西方文学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与我们的启发思考”这两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作为本书的终篇。这是具有综合性研究考察的主题。
书籍目录
目录
导论 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
一 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产生是经济学说史上的
第一次革命
二 19世纪 70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经济
学说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三 本世纪30年代出现的凯恩斯革命是经济学说史
上的第三次革命
四 货币学派的产生成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五 60年代出现的斯拉法革命是经济学说史上的
第五次革命
六 理性预期派的挑战正出现经济学说史上的第
六次革命
第一章 边际革命及其影响
一 题解与定义
二 边际革命的先驱
三 边际革命的兴起
四 边际革命的扩展
五 边际革命的归宿及影响
第二章 凯恩斯革命及其引起的争论
一 历史背景
二 什么是凯恩斯革命
三 克莱因对“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的比较解说
(一)古典学派理论
(二)凯恩斯理论
(三)马克思理论
四 《通论》引起的争论和各种解释
(一)30―40年代争论
(二)50―60年代以后争论
(三)凯恩斯的主要理论框架
(四)对凯恩斯理论的三种重要解释
第三章 《通论》产生的影响及其理论演变
与发展
一 《通论》产生的影响
二 理论的演变
三 新古典综合派
(一)什么是“新古典综合”
(二)基本理论观点
(三)主要政策主张
(四)简要评论
四 新剑桥学派
(一)积极反对“新古典综合”
(二)理论模型建立的基础
(三)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政策主张
(五)简要评论
五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背景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和特点
(三)名义刚性和实际刚性
(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五)政策含义
(六)简要评论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现代古典学派
一 货币学派
(一)什么是货币主义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
(三)名义收入货币理论模式
(四)政策主张
(五)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间的分歧
(六)对货币主义的评价
二 理性预期学派
(一)新古典派宏观经济模型结构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三)政策含义
(四)简要评论
三 供给学派
(一)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
(二)简要评论
第五章 非均衡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及其
理论的应用
一 开创阶段
(一)唐・帕廷金(Don Patinkin)
(二)罗伯特・韦恩・克洛尔(Robert Wayne Clower)
(三)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Axel Leijonhufvud)
(四)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和赫谢尔・格罗斯曼
(Herschell. Grossman)
二 充实与发展阶段
(一)固定价格下数量约束的宏观经济模型
(二)非均衡条件下的 IS― LM模型
(三)开放经济下的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
(四)非均衡分析的动态化
三 非均衡分析在集中性计划经济中的应用
(一)CPE的突出特点
(二)假设与定义
(三)家庭行为与技术状况
(四)计划制订
(五)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六)改革后的计划经济(MPE)
四 对非均衡理论的评价
(一)啡均衡理论的贡献
(二)非均衡理论的不足之处
五 非均衡分析在我国的应用
(一)我国经济呈非均衡状态的表现
(二)我国经济呈非均衡状态的原因与后果
(三)配额均衡的调节措施
第六章 宏观经济学的演变与均衡信贷
配给理论
一 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一)50―60年代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二)70―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两大分支
(三)新凯恩斯学派的解说
二 均衡信贷配给理论
(一)信贷市场的形成及其作用
(二)均衡信贷配给的分析
(三)信贷配给问题的进一步考察
三 我们的评析和思考
第七章 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一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衡量
(二)投资分散化对风险的影响
(三)效率边界和最优投资策略
二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一)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困难和
CAPM的产生
(二)资本市场线
(三)证券市场线
(四)CAPM的经济含义
三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
(一)借、贷利率差异模型
(二)三因素模型
四 西方学者关于CAPM的争论
(一)支持CAPM学者的主要观点
(二)反对CAPM学者的主要观点
(三)CAPM与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结果不相符合吗
五 CAPM的主要成就和我们得到的启示
第八章 80年代以来汇率变动的新特点和启示
一 汇率变动的新特点
(一)汇率变动具有不同的形式――汇率波动与汇率错乱
(二)对外汇市场的联合干预与汇率变动走向
二 汇率变动对贸易差额的作用及其特点
(一)美元贬值对美国的出口和进口的作用差异很大
(二)美元贬值在改善贸易收支上的滞后作用
(三)汇率政策上的争论
三 80年代汇率变动经验的启示
(一)导致美元对日元、西德马克贬值的因素
(二)阻止美元过度贬值的因素
第九章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组织和制度
变迁理论
一 产权、外部效应和资源配置
(一)产权的含义
(二)交易费用与外部效应
(三)“公用地的悲剧”
(四)价格管制的产权分析
二 经济组织:契约,信息和激励
(一)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假定
(二)委托一代理问题
(三)监督和激励契约
(四)保证与承诺
三 产权、秩序和制度变迁
(一)产权演变的纯经济原因
(二)产权演变的政治制度
(三)秩序和制度的源泉
(四)国家和制度变迁
四 总结性评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及其局限
(二)新制度经济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章 国家的理性重建――布坎南的
国家理论
一 理论渊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复兴
(一)50年代末至6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盛行
(二)回到亚当・斯密
(三)威克塞尔: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先驱
二 国家与市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
(一)来自庇古的挑战:外部效应问题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
三 个人与国家:国家于预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其批判
(一)“效率”概念的新古典含义
(二)社会福利函数批判
(三)布坎南国家理论的规范基础
四 政府失效的实证分析
(一)经济人假定与“极小极大原则”
(二)政府失效理论
(三)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
五 国家的理性重建
(一)关于政治的个人主义一契约主义解释
(二)宪制的含义和一致同意准则
(三)对国家权力的立宪限制
六 评价与借鉴
(一)布坎南国家理论对主流经济学的独特贡献及其局限
(二)借鉴与启示:改革过程中的规则问题
第十一章 经济长周期理论的演变及其近期发展
一 早期阶段的经济长波理论
(一)康德拉季耶夫的经济长周期理论
(二)熊彼特的经济长周期理论
二 战后到70年代前长波沉寂阶段
三 70年代后经济长周期理论的发展
( 一)技术长波论
(二)相对比价经济长周期理论
(三)对经济长周期的动态系统研究
(四)对经济长波理论的其他观点
(五)马克思主义观点倾向的经济长周期理论
(六)莱维・巴特拉的规则长周期理论
四 我们的评论
(一)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长周期的基本态度
(二)对西方经济学者主要经济长波理论的评论
(三)资产阶级长波学者的局限性及其理论的不成熟性
第十二章 西方学者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和
我们的启发思考
一 市场含义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市场
(二)市场的作用
(三)市场结构
二 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宏观基础
三 市场失灵
四 市场和市场失灵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五 如何矫正市场失灵
(一)抑制垄断势力
(二)控制外部效应
(三)公共品的生产
(四)信息的获知
(五)结论
六 政府行为及其经济职能
七 我们的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