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89-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 页数:36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不仅着眼于打通近、现、当代,扩大研究的范围,更注重于研究格局与方法的创新。它要求在世界文学的广阔背景下来考察中国最近九十多年小说发展的总体性特征及规律。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还包括了对正在行进中的小说创作潮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小说创作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的部分。项目本身即是将历史的研究与现实的研究相结合的尝试。
作者简介
陈平原,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1993-199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英国伦敦大学(2001)讲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1980年代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19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9,合作)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合作)等。主要著作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198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1992)、《小说史:理论与实践》(1993)、《学者的人间情怀》(1995)、《陈平原小说史论集》(1997)、《陈平原学术自选集》(1997)、《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1998)、《老北大的故事》(1998)、《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1998)、《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1999)、《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主编,1999)、《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图像晚清》(合著,2001)、《中国大学十讲》(2002)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结集有《书里书外》、《大书小书》、《书生意气》、《阅读日本》、《漫卷诗书》、《游心与游目》、《掬水集》、《茱萸集》等。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研究集刊《学人》。现主编《现代中国》集刊及“学术史丛书”、“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丛”、“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等。
书籍目录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前言第一章 新小说的诞生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 新小说演进的动力第三节 新小说群体的形成第四节 新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小主的起点第二章 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第二节 意译为主的时代风范第三节 翻译小说的实绩第四节 接受中的误解第三章 商品化倾向与书面化倾向第一节 小说市场的拓展第二节 小说家的专业化第三节 新小说的商品化倾向第四节 新小说的书面化倾向第四章 由俗入雅与回雅向俗第一节 在雅俗、新旧之间第二节 由俗入雅--梁启超们的救世说第三节 回雅向俗--礼拜六派的消闲说第四节 雅俗并存局面的初步形成第五章 集锦式与片断化第一节 珠花式的结构类型第二节 集锦式的结构类型第三节 短篇小说的重新崛起第四节 盆景化与片断化第六章 文白并存的小说文体第一节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消长起伏第二节 白话小说与方言小说第三节 古文小说与骈文小说第四节 别具一处姿态的译本文体第七章 从官场到情场第一节 忠奸对立模式的消解第二节 官民对立的模式的转化第三节 无情的情场第四节 三角恋爱模式的文化功能第八章 旅行者的叙事功能第一节 启悟主题与整体感第二节 补史之阙与限制叙事第三节 引流记入小说第四节 旁观民间疾苦第九章 实录谴责与感伤附录一 作家小传附录二 小说年表卷后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