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珊•M•蒂贝尔吉安
Tag标签:无
前言
让作家去定义写作,你会得到许多种答案。安妮·狄勒德称之为“生活之自由的最大化”。朱莉娅·卡梅伦认为“写作是一种朴素的生活”。对于斯蒂芬·金而言,写作是“更明亮、更愉悦的所在”。从小威廉姆·斯特伦克到布伦达·尤兰,再到约翰·加德纳,作家们提供了各种建议鼓励人们写作。所有的说法最终都归结为一个基本的道理: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本书即邀请你进入写作生活。如果你已经是此道中人,那么本书可相伴左右,为你提供灵感和指导。 对我来说,写作已经变成这样一种生活:它是清晨叫醒我的鸟鸣,也是午后阳光的流连;它让生活降速,以触摸每一个瞬间,强化每一种内在的感受。当我真正开始这样生活的时候,我已经五十岁了。虽然此前,我也一直在写信、写不同种类的文章以及日记,但是从没有把自己认作一个作家。事实上,由于我生活在一个不说英语的国度,我一度认为我的创意写作生活已经走到了尽头。我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陪伴我的法国丈夫、六个说法语的子女,法国亲戚和朋友,业余时间在法国讲课(还有比利时、意大利和瑞士)——此外我还有别的渴望。我开始意识到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去满足我那旺盛的创造力。重新回归英语写作的时候,我开始记录我的梦境,有规律地写作,并开始构思故事。 作为五十岁生日礼物,我平生第一次去参加了写作工作室。在那里,我遇到了著名诗人艾米·克兰皮特。当时她六十岁,是第一次来讲课。我们很快成了朋友,分享对于一小片百日菊的惊奇,以及对翠鸟起飞时的样子的感慨。她嘉许我的文字,给了我信心。我开始在评论杂志上发表一些短篇故事和散文,同时开始了我作为一个作家多姿多彩的生活。 我从片段逐渐拓展到更长的叙述篇幅,我将所写的内容扩充成了关于梦境、关于沉默的祷告者,以及关于跨文化的三本书。当我开启写作生活的时候,这种生活方式也同时进入了我。我发现分享这种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于是我开始在欧洲和全美的工作室授课——在作家中心,在国际女性作家指导协会的会议上,在荣格研究中心,以及每个月在我居住的瑞士日内瓦。其中许多参与者的作品都得到了发表,而且许多人都会持续参加工作室,珍惜每一次回归自我的机会,将自己沉浸于写作的状态中。 《一年通往作家路》是从过去十五年工作室的授课中选取出来的十二堂课。这些课程融合了灵感启发与具体写法,它们的第一个要素是灵感。为什么第一个要素是灵感?因为我相信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信仰来源于实践。这是一种习惯——一种写作的人会有的写作的习惯。习惯这个词不仅指有规律的作息,也包括进入某种特定状态时的衣着习惯,比如围一条披肩。如同僧侣有传统的穿戴,作家也可以形成这样的习惯。作为作家,我们是找一处舒服的地方,披上披肩,就可以写作的人。 写作源于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的创造力源泉。这也是所有精神传统的源泉。对我而言,这个源泉就是上帝。对其他人,可能是真主安拉,儒释道,或者灵魂本身。当我们接近这些源泉,我们就成为与我们的造物主共同的创造者。如果源泉之井被封堵,水就不会涌出。但是如果我们清除这些障碍,我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释放,并触及我们周遭的事物。灵感就像呼吸。我们吸入灵感,然后挖井取水。而当我们吐出灵感,我们就像带上了打来的水。我们用文字来实现这一切,在黑暗中寻找故事,然后把它们带到光明之处。 课程的第二个元素是写法,因为我相信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欣赏那些措辞巧妙栩栩如生的句子,那些透露秘密的机巧对白,那些徘徊在脑际随后潜入心底的诗篇。正是需要不断的打磨,我们才可以提升写作技巧,捋清思路,锐化我们的感知——不管是对我们自己的,还是对周遭世界的。我们需要像艺术家那样工作。 灵感与写法同样需要通过持续的阅读和思考进一步加强。有一次艾米·克兰皮特在一个作家会议上被人问道:“作家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回答是:“前人的作品。”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入这个世界的——那些数个世纪以来的思考、反思,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梦境。我们通过阅读他人,通过理解我们共同的深层联系来学习。 正是这种灵感启发和具体写法的融合巩固了本书的基础。每一章的写作范例都包含来自数个世纪的作品(尽管大部分是当代的),以显示不同的作者如何组织他们的语言并将他们的声音传递给世界。你会学到柏拉图、圣·奥古斯丁、蒙田、弗吉尼亚·伍尔夫、布伦达·尤兰、爱德华多·加里亚诺、安妮·狄勒德、泰瑞·坦皮斯特·威廉姆斯、奥尔罕·帕慕克等许多作家的作品。此外,还包括针对爆发式写作技巧、加强技法以及形成自己文风的建议的指导练习。 《一年通往作家路》是一本适应你自己节奏和兴趣点的书。十二堂课的结构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你可以一个人学习,就像跟随一个工作室一样,每章花两个小时,包括做练习的时间。本书原本设计是每月一课,但你可以加快速度,不用那么长时间;也可以花比这更长的时间,反复学习要点和例子,阅读书中提到的参考书目,并更专注于练习。尽管每一课确实基于前一课的基础,但也可以打乱顺序阅读。毕竟,要服务于你自己的写作生涯,你完全可以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学习。 本书也可以用于另外一种多人学习的方式,通过组织一个写作小组或者在一个课堂上教授写作项目,从而与他人一起分享这些写作指导、例子和练习。写作小组是非常难得的,写友也是这样。写作是件孤独的事情。有时候你会渴望其他写手的陪伴,因为在一个写作小组里你可以获得写作的能量。如果你无法加入现成的写作小组,那么就自己创建一个。邀请一些朋友到你家来,然后一起写作。按照书上的课程安排,先读例子再一起做练习,然后分享彼此的作品,彼此倾听并互相学习,并感谢这些专心致志的时刻。 通往作家路的这一年从最容易的“日记写作”开始。当你每天写一点,日记就会成为一种日常练习。在学习完日记写作之后,你可以来到第二课“个人随笔”,这是一种反映每个人独特视角的更丰富的非虚构写作形式。个人随笔之后是第三课“评论和游记”。从你的日记出发,你就可以开始第四课“短篇小说”的写作了,尤其可以关注“小小说”的写作。 第五课“梦和写作”,带你探知另一个层次,同时要求你更深地融入。梦境一直以来都是作家创作的途径之一。这一课将指导你根据自己的梦境写作,挖掘你自身的创造力。接下来是第六课“对白写作”,就是那个非常难写,但是一旦写好,就可以使读者立刻进入故事情境的东西。在完成了这些以后,你可以将故事、梦境和对白整合在一起,继续学习第七课“故事:传说、童话和当代寓言”。第八课是“诗化散文和散文诗”,再次关注诗性的元素,鼓励你审视节奏、意象和浓缩化的写作。 第九课“想象力的点金术”,要求你做最后一次思想上的延伸,这种深入的写作就像通过点金术这种古老的魔法,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内在的精华。第十课“拼贴作品和回忆录”,这一年以来你所构筑的不同片段都将像马赛克一样被拼贴起来,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马赛克一样的拼贴形式也可以用于小说写作。第十一课“作品修订”,检验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优秀的作品,并指导你再次审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最后,第十二课“写作的回归之路”,将告诉你写作如何成为一种属于你自己的方式,用于发现自我的核心所在,以及你真正的归处。 在《回忆·梦境·思考》中,荣格描述过一个他早年的梦境:“一个不知身处何方的深夜,我顶着大风艰难地缓慢前行。浓雾被吹得到处都是。我用手心护着一小点烛火,这烛火随时都可能熄灭。但我需要竭力维持,因为一切都仰仗这一捧微光。”这就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微光,这光芒可以经由我们照亮世界。 本书将引领你到达这光芒所在。通过你的文字,你将成为为这个世界带来光明的使者。
内容概要
不论你想写小说还是散文,亦或想提高诗歌或回忆录写作技巧,蒂贝尔吉安的12堂写作课都能够帮你找到并开发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书中每一种写作类型都配有充满创造性的练习,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包括对话写作以及小小说创作。通过列举著名作家的例子,比如里尔克、加利亚诺、帕慕克等,本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写作指导,有练习,有写作建议,并为想要拥抱生活、让每一天都充满创造力的人们提供了的智慧之见。
作者简介
作者:(美)苏珊·M·蒂贝尔吉安 译者:李琳苏珊·M·蒂贝尔吉安,生于美国,著有《寻金》、《环绕中心》和《脚印:一部欧洲影集》三本回忆录,同时为大量刊物和选集供稿。在一些研究生项目、荣格研究中心和美国及欧洲举办的一些作家会议上讲课或发表演讲。 目前与家人生活在瑞士日内瓦,并在当地指导一个由她本人开办于1993年的日内瓦作家小组。
书籍目录
第一课 日记写作 日记写作简介 日记写作范例 以日常意象描绘的曼陀罗 为日记中的意象写一篇故事 日记写作要点第二课 个人随笔 非虚构写作入门 个人随笔 个人随笔写作四步 着手写一篇个人随笔第三课 评论和游记 评论文章简介 评论文章写作指南 评论文章写作 游记简介 游记的三个要素 优秀游记的整合 游记写作指南 游记写作第四课 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短篇小说简介 短篇小说范例 短篇小说结构 短篇小说的不同元素 叙述视角 小小说简介 小小说的魅力 怎样使小小说达到效果 小小说写作第五课 梦和写作 梦的历史 梦境写作 与梦共事 跟随意象 聆听意象 将意象生成的故事诉诸写作第六课 对白写作 对白简介 虚构作品中的对白 非虚构作品中的对白 精彩对白的元素 精彩对白写作技巧 对白写作第七课 故事:传说、童话和当代寓言 术语定义 童话的历史渊源 童话的结构 童话的主题 当代寓言写作 写出你的故事第八课 诗化散文和散文诗 入门范例两则 韵律元素 额外电流 想象力元素 散文诗简介 叙述性散文诗 描述性散文诗第九课 想象力的点金术 点金术的历史 找到鲜活的意象 梦境 回忆 周遭环境 跟随意象进入未知世界 聆听意象 润饰打磨,赋予意象表现力第十课 拼贴作品和回忆录 拼贴的方式 回忆录简介 拼贴式回忆录范例 回忆录写作入门 结构模板 想象拼贴的方式第十一课 作品修订 修订清单 两段节选 逐一梳理清单元素第十二课 写作的回归之路 渴望回家 寻找引领归途的意象 梦境 回忆录 周遭环境 跟随意象回家 画一幅迷宫 与意象有关的对话 让意象生根 附录参考阅读 译后记
章节摘录
为日记中的意象写一篇故事 我认为记日记的原因之一就是为日后写故事埋下种子。你要为你的意象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你已经在日记中对它进行了描绘,还把它画人了曼陀罗中。还有什么是这个意象中未展开的部分呢? 下面是关于我的梨树的一个故事,写得像一篇散文诗,摘自我的一本回忆录《环绕中心》。这篇文章要早于我画白色梨花的时候。那时我还住在我们的老宅子里,我坐在我的书桌前望向窗外前院那棵瘦削的缀着零星花朵的梨树。它使我想到我那遭受阿尔兹海默症折磨的婆婆,既佝偻又瘦弱,被固定在养老院的一把轮椅中。我书桌上有一张刚刚收到的明信片,印的是梵高的《一树梨花》。他笔下画的梨树大小和形状正像我的这一棵。二者同样瘦小而弯曲,甚至歪向同一个方向。但是梵高画上的梨花是那样美好繁华,这使我意识到花开的繁盛与否在于是谁在注视着它们。 《梨树》 就在我的窗外,在前院的正中,有一棵歪斜的小梨树。树干是深灰色的。它开着花,零星的花朵缀在枯瘦的枝丫上。我简直不想看到它。很多年前种下的它,即使在有木桩在一旁支撑的情况下,还是长歪了。当我最终拔掉木桩时,我简直害怕它那患了厌食症似的树干会倒下来。 我父亲的母亲,罹患了阿尔兹海默症,被捆在轮椅中,上身紧紧围着一条羊毛围巾。她的表情由于充满不信任而显得茫然。她的眼睛就像两个深灰色的洞,我想在其中找些光亮,但只看到了暗淡。她的手试着系紧毛衣上的最后一个扣。 今天收到了一张印着梵高《一树梨花》的明信片。它深灰色的树干扭曲着,树枝又丑又歪。粗粝的笔触,隆起的色块,这正画出了层层叠叠的白色花朵被黑色树叶环绕着的画面。 梨树的形象使我想到了我的婆婆和梵高所画的梨树上的繁花。正是由此,使我想到我要在自己的梨树上画出层层叠叠的白色花朵,以及我婆婆的黑色眼睛。几年之后,从中心的黑色种子到成倍生发的白色花朵,我画出了自己的曼陀罗,正是以梨花为意象。 现在请开始以一个你自己的意象构思一篇故事,然后写成一篇作品。可以只写一段。想象自己是个陶艺家,黏土就是你想象中的意象。为了让黏土成为一只水壶,需要你的双手。一个意象也是这样:为了展开这个故事,需要你的文字。 练习 利用你的意象构造一个故事并写出一篇作品。限时十分钟。记得给它起个题目。 日记写作要点 现在让我们来看另一种日记体的作品,梅·萨顿在《孤独日记》中讲述了深抵母体核心、寻觅自我本源的感触,她说在那里所有的情绪都莫可名状。在《书写女性》一书中,卡洛琳·海尔布伦认为1973年出版的萨顿作品是现代女性自传的转折点。若干年前,萨顿出版过《植梦深处》,优雅地描绘了她如何奇遇般地买了一套房子并独自生活其中。随即,当她收到读者来信,说希望以她为榜样,独自生活在新英格兰时,她才意识到她理想化了自己的独居生活,而掩盖了自己的暴躁和绝望。她以一种老式的浪漫怀旧风格写作女性自传,唯美化自己的生活。她以《孤独日记》迂回地记录了自己的愤怒和隔离之感。 9月15日 就在此刻。雨。我望着枫树,叶子已经变黄,钟鸣,鹦鹉叫,它自言自语,雨滴轻轻敲打着玻璃窗。我数周来第一次独处,第一次最终过起我“真实”的生活…… 《植梦深处》为我带来了许多工作上的朋友(很难回应,人们以为在我身上找到了知己)。然而我开始认识到,我不自觉地使那本书给了他人一种假象。我真实生活中的困扰和烦躁——难与人言。现在我希望打破这重重壁垒,回到母体。那爆裂和愤怒从未解决……我对独处的需要仅仅是我对抗自身恐惧的一种平衡,有时我会突然跌入巨大的空寂中,而那是多么可怖的时刻…… 母体是事物在其中诞生和孕育之所,就如同在化石、宝石和水晶中蕴藏了天然物质一样。萨顿只是展示了我们可以走多远,如何破除重重障碍,深抵母体本身。她邀请你,她的读者,一起深入母体,在巨大的空寂中挖掘你内含的创造力。 P11-13
后记
自2011年初,“创意写作书系”已经迎来了第三个年头,期间陆续出版了九本书,从专业性极强的辅导性教材,到开拓思路的各类选集,从为资深写手准备的打入市场的秘方,到为普罗大众提供的入门型作品,这套书系中的每一本都独具特色。 本书出于一位惯写回忆录的女性作家之手,或许与此有关,《一年通往作家路》与以往有所细分和严格定位的写作指导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善于循循善诱地引导,并在悉心营造的氛围中唤起读者的共鸣——针对本书的对象及用途,唤起写作的欲望,在每课限时的具体操练中给写作者以鼓励。这种打动人与鼓舞人的力量不可小觑,正是这种引领、鼓励和召唤,为任何可能的尝试提供了有助于实践的理论叙述。 如果暂时抛弃本书中文译法中蕴含的“一年”通往“作家”路的雄心壮志,也别去理会当下社会恨不得“十年迈向诺贝尔”的急功近利,认真地审视原文书名,我们会发现作者强调的是一种格局更大的写作生涯,一种将写作内化于生命的生活方式,而书中呈现的所谓“技艺”,更是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的。 之所以强调这是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是因为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到整部作品的敏感细腻、易于亲近和善解人意。作者在书中毫不吝啬也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苦恼和感动。客观上,作为一个远嫁欧洲的美国人,她显得更敏感、更多情、更易于感受到外界生活给她带来的小触动,这些特质都得以在她的若干作品片段和回忆录中展现出来。比如:第一课的《梨树》,通过体味虬曲的梨树树干,她对自己的婆婆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第二课的《异乡的食品杂货店》,写出了近乡情怯的“异乡人”所感到的有所归属和被接纳的快乐;第八课的《梅花》,在柔弱花朵与父亲骨灰之间细微的联系中,倾注了极深的缅怀……另外,书中出现的几处图示,也都是她自己早年练习的例子,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说服力。 作者在序言中介绍说,她是50岁才第一次参加写作工作室,其后才开始了“作为一个作家多姿多彩的生活”。她认为,如果你愿意的话,作为作家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值得强调的是,本书完全不是一部刻板生涩的指导书,而是一位年逾半百、半路出家的女作家的写作体悟和自我耕耘。在每一课中,无论是类型简介、入门、写作指南、要点总结还是精彩范例,无一不是作者精挑细选、亲身实践的结果。全书提及的作家累计达到140余位,其中大部分是目前活跃于欧美文坛的当红作家,虽然其中有许多人的许多作品尚未引进中国,但也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文学视野。全书范例丰富,层次多样,每段节选及其每番解读都带有各自的体温。也许是出于作家本人的女性身份,托妮·莫里森、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艾丽斯·沃克、琼·迪迪翁、安妮·狄勒德等当代知名女作家的精彩语录和文章节选被频繁引用,这更进一步加深了本书细腻温润的风格。 有幸为广大写作爱好者译介本书,为“创意写作书系”添砖加瓦,使我既深感荣幸又倍感压力。在翻译不同类型作品范例的过程中,我尽力还原引用作者的写作风格,力求使翻译保持原文的韵味,使读者有所收获。 感谢btr先生慨允本书采纳《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一书中对于父亲形象的一段描写;书中《美诺篇》的翻译据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王太庆先生翻译的《柏拉图对话集》,并参照黄向阳未刊译本校改。本书的翻译得到了孙利华、霍燕婕、姜雪、隗平凡、王洁丽、李学良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译者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建议。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那些仍在彷徨于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写下有意义的文字的人来说,《一年通往作家路》是一本伟大的指导书。 ——《作家》杂志 如果你喜欢写作,又渴望深入创作,渴望成为一名更好、更有思想的作家,这本指导能帮你直抵核心。 ——Blogcritics.org
编辑推荐
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可以教出来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如果想自学写作,如何无师自通?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练习写作,如何相互促进?如果有一个作家班,该如何授课?苏珊·M·蒂贝尔吉安所著的《一年通往作家路》为读者提供了一把通往作家之路的钥匙,帮助读者学习写作技巧,克服写作障碍,规划写作生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