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淮春 页数:535 字数:9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14年考研政治理论复习导本》(以下简称《导本》)的辅导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除导论外,《导本》按五门课程章节顺序,共分为五编:第一编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第二编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阐释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编为·“中国近现代史揽要”,阐述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难探索,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变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第四编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介绍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阐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五编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析要”,介绍了当代世界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状况和趋势,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的机遇挑战,中国应对当代世界发展变化提出的构想和主张。
本书虽然分为五编,但五部分却是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第一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第二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理论上是彼此相通、内在统一的,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三编“中国近现代史揽要”,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矛盾,展示了由此决定的中国必然经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过程,同时,又以历史的社会实践以及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强大威力。第四编和第五编,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阐述,以及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要点的分析,也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精神。因此,考生在政治理论的复习中,不仅要掌握各编的内容,而且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看做是科学知识和思想理论的整体。这既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也有助于在复习中把握理论知识和系统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拓展解题的思维空问,提高综合而灵活地运用知识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李淮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哲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著有多部哲学教材和学术专著,具有多年辅导考研的丰富经验,所主编的考研辅导图书在历届考生中具有极大影响力。
书籍目录
导论 思想政治理论复习的目标和方法
一、复习的目标及其要求
二、全面把握,系统理解
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四、学以致用,重中之重
五、改善知识结构,扩展思维空间
六、把握题型特点,勤思考,多练习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三编 中国近现代史揽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四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第五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析要
一、知识点
(一)两极格局解体
(二)世界多极化
(三)经济全球化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综合国力竞争
(六)大国关系
(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八)地区热点问题
(九)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
(十)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十一)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十二)南北关系
……
二、实战操作练习
三、复习思考题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所有者,在私有制下,就是不同的私有者,他们各有各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相互交换产品时,就必然要求有偿转让,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就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 (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属性。 第一,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要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第二,交换价值就是商品能和别的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互比较,并且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不是由于它们具有使用价值,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不同商品可以相互比较,是由于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互相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三,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物品与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关系,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 第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指两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商品之中;表现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不然就不成其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两者互相排斥,表现为同一个商品对卖者(生产者)和买者(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同时兼得。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转让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编辑推荐
《考研政治理论复习导本(2014人大考研)》是根据考研新大纲,为参加考研的考生第一轮复习政治而编写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