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价值观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宇文利  页数:121  
Tag标签:无  

前言

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有什么用?价值观和我有什么样的关系?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个什么样子?它有哪些内容呢?以上或许是读者第一眼看到本书时忍不住要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当稍稍理解了本书的主旨和研究范围后,“中国人到底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价值观”或许就成为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和之中最感兴趣的问题了。实实在在地说,对价值观问题的谈论很多时候都会被当作十分严肃的学术话题和理论问题。人们探讨价值观时也常常是通过一些让人看后觉得十分玄奥且始终不能摆脱模糊感的理论解释来处理的。这样一来,“价值观”这三个字在人们头脑中的第一印象就常常是“空泛、不可捉摸的”。因此,除非是专业人士,否则对于价值观这样的话题,人们往往会讳莫如深、避之不谈。即便有所谈论,也往往如雾里看花,难解其真意,或者如蜻蜓点水,流于表面。不过,在我们多数人知识视野所及的范围内,或者是曾经看到或听到过的范围内,也的确有一些谈论中国人价值观的作品,这些作品主题虽然没有直接写价值观,但内容中渗透着价值观。这些作品多为文学性和历史性的作品,它们风格清新、笔调轻松,读完后让人似乎有所得,有所感,也有所悟。这是表现价值观的常见方法。这样的作品大多都来自作者的心得,是能够经得起读者的检验,耐得住从思想上细细反思,值得从感觉上慢慢靠拢、从心理上逐步接近的。这样的作品,即便只算那些近年来仍在流行之列的,数目也不在少数。我们可以随便举出不少的例子,比如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林语堂的《中国人》、罗家伦的《中国人的品格》、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等等。不过,摆在诸君面前的这本著作,却与上述作品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实际上也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概括起来说,这种不同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直接命题的不同。显而易见,《中国人的价值观》这本书,处理的主题是价值观。我们知道,价值观不同于文化,也不同于文化人格,严格来说也不等同于人格精神。价值观是标准,是文化的内核,也是人文精神的内核。它并不是中性的,而是带有指向性和裁决性的。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对应着价值,也都包含着对价值的判断。但是,进行价值判断却是很复杂的活动,它与人本身、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所具备的情感、知识、素质和格调都有关系。价值观渗透和体现在人们生活、生产、学习、工作和交往的方方面面,要写价值观很难人手,难就难在价值观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存、无事不及的,但同时又很难直接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因此,我们平时所见以价值观为题目的著作,要么归于学术化,要么归于生活化,前者非大众所能读愿读,后者又失于形散和神散,不容易得出印象深刻的直观结论。这样一来,要在这样两种风格中取道中庸,实现学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显然会难度较大。不过,本书愿意做些尝试,所致力做的就是以价值观为直接命题,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化和研究性的学术观点转化为平民化、大众化的可接受的语言和知识。当然,这是笔者的祈愿,至于效果如何,尚待读者评判。    其二,主体对象的不同。本书涉及的主体对象是中国人,但不是历史和传统中的中国人,而是当代的中国人。如果说前人的作品提供了一幅活动在历史上或生活在传统中的中国人的镜像的话,那么在本书中这幅像的镜头就转移到了当代。这里的当代,指的是当下,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人。当然,从文化的角度说,当代的中国人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的束缚和缠绕,因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生命连接体,它所具有的绵延性和辐射性,往往不是时代所能完全割裂和断开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曾经把过去的意识传统比喻成纠缠着活人头脑的“梦魇”,认为新时代的思想、精神是在对过去传统的继承和改造中发展的。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中国历史传统中孕育并延续下来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既找到其中的联系,又能体现当代中国人在价值观上的创造和改变,这是本书的主旨所在。一言以蔽之,本书寻找的是体现着现代性的国人价值观。    其三,构思维度的不同。前面所提到的那一类作品,是把价值观隐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中来进行“旁敲侧击”式研究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此,但这也很容易给读者带来含混不清的观念认知。因为,在这样的作品中,人们往往只能隐约地捕获形象化的价值观信息,至于这种价值观生发的根源以及其精确的表现,则很难捕捉到。在学术圈中,很多研究价值观的作品往往会把价值观分解成不同的层级和类别,尽管针对这种分类目前并没有达成共识,但这种分类法无疑是目前最好的能够细化、深化和拓展对价值观研究的办法。本书依照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从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几个维度对价值观做出划分。这种维度,是对当代中国人生活、生存和生命总体观不同侧面的镜照,虽然未必完美,但可以关照到当下我国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在这样的分类维度中彰显出的价值观,无疑就是中国人的生存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秉探究精神,作平实直言,不求通达于天下,但求细致入精微,抱着这样的态度和精神,笔者把《中国人的价值观》奉献给当代中国人,以及关心中国、希望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朋友们,希望这幅刻画中国人的精神和价值观的画卷能够公正客观、传神达意,不失中国人在精神愿望和价值追求上的真面貌。    宇文利    2012年6月

内容概要

  《“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中国人的价值观》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作者简介

宇文利,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经济与文化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与教育哲学。曾参加和主持国家与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项,著作和论文获全国、北京市和北京大学奖励。其中,作为主要撰著人完成的《中国精神读本》(季羡林题名)评为全国首届通俗理论读物奖,本人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作者。”

书籍目录

第1章  中国人价值观的概谈与评价    一、价值观及其呈现    二、中国人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三、中国人价值观的西方评价    四、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新变化第2章  生生不息的生存价值观    一、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二、中国人的现代生命观    三、中国人的生存价值观    四、中国人的终身学习观第3章  国家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一、家国天下与修齐治平    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三、德法并举的国家治理观    四、平等尚和的国际交往观第4章  益世利人的经济价值观    一、中国人变成“经济动物”了吗?    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三、利益分配中的效率公平观    四、文明和谐的生态资源观第5章  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一、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观    二、差序多样的文化信仰观    三、取长补短的文化利用观    四、和美共享的文化家园观第6章  文明进步的社会价值观    一、敬业乐群的社会集体观    二、自由平等的社会民主观    三、健康积极的社会道德观    四、协调进步的社会稳定观

章节摘录

饮食如此,服饰也同样如此。在中国,饮食是一种文化,服饰同样也是_种文化。旗袍、唐装、中山服;开襟、水袖、大马褂;有粗布,有丝绸;有棉织,有玉衣……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在中国地域中,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衣装。饮食服饰的不同,既是自然地理因素使然,更与风俗习惯、文化追求有关。譬如,红色的衣装往往在婚庆和喜庆的日子穿,披红挂彩意味着喜庆和福禄;白色的衣服往往在祭奠和丧葬的日子穿,穿白戴孝意味着厄运和悲祭;如此等等。饮食和服饰包含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代表着中国人的福禄寿喜,传递着中国人的知情意行。一句话,在中国人饮食和服饰中潜藏着风俗习惯与文化追求,也裹挟和包藏着价值观。    (三)建筑景观    建筑是人化的构造,它是物质的,也是人文的。这不仅是建筑学家们的共识,似乎也已经成为社会上所有人的共识。在人类社会中,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种建筑体系,每一种建筑体系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追求和价值观念。中国的建筑是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的建筑群落之一,其延续时间长,流传范围广,成就辉煌夺目,令世界建筑爱好者痴迷,也吸引着世界各地旅行者,令他们难忘。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无数盛美的建筑景观,虽然有些因为历史的风雨而坍塌了,但留存至今的,仍堪作中国风格和中国气度的代表,建筑景观也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一种写照。    城池、宫殿、庙宇、寺观、佛塔、民居、园林,从古代一直绵延至今的万里长城,从横贯南北的京杭运河到今天的三峡大坝,从数不清的桥梁楼宇到看不完的陵墓园林,从木结构、砖石结构到现代金属结构,从立柱、纵横梁到网状轴线体,中国人的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国人的认知、价值、精神和品位,也无不书写着中国人的制度、礼法、审美和习性。贯穿各种建筑景观之中的,说到底,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城墙和城池是为了保护和防御,既反映了封建领地时代的分封制度,也代表了追求和平、围城自保的观念;宫廷是封建皇权威仪和肃穆的象征,意味着一种不可侵犯的至上性;民居中有舒适,园林里有骄奢,佛堂中有清静,景观背后无不包含着价值信息。以民居为例,北方的瓦脊、南方的天井、屋前的影壁、屋中的屏风、屋后的余园,各有各的讲究,各有各的妙用。天窗是为了采光,地漏是为了排空,除了各有自然因素的机巧外,更多的还是人的感觉和心情,是为了私密、为了便捷、为了舒适,也为了某种人们认定的价值标准。北京的四合院在布局和寝宿安排上既考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次序,又重在和合、方便,讲求一家人的和美团结。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依山靠坡建成的窑洞,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造价低廉而又舒适美观,反映了这里人们与自然融合的观念。广东和福建的土楼、游牧蒙古族的蒙古包、土家族的吊脚楼、侗寨的鼓楼、羌族的碉楼和傣族的竹楼等,无一不是本族人、本地人结合着当地的实际、风土的要求,特别是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的最佳选择。在这些选择中,无一不包含着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时空以及人的因素的价值考量。    P4-5

编辑推荐

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有什么用?价值观和我有什么样的关系?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个什么样子?它有哪些内容呢?以上或许是读者第一眼看到本书时忍不住要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人的价值观》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人的价值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简单的小册子。基本上都是对价值观的评价,题目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可是对价值观本身的历史沿革性论的囫囵吞枣似的。
  •   挺薄的还没看呢希望有些值得看的东西吧
  •   其中有几页是空白的!
  •   本書開始闡述何謂價值,尚有板有眼,但到後來整本竟都是宣傳品。扯傳統的價值觀為裙边,蓋今天社会的大腿,但傳統與今天的社会何尤?
  •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有深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