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 马世民 译者:余卓轩,张燮
Tag标签:无
前言
我还没有仔细读完此书,但我读过马世民其人。英国人马世民(Simon Murray)是一个伟大的人,且不仅仅是在商业成功方面。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时期,马世民的故事对中国的青年人有许多启迪的益处。正是许多像马世民那样的中国青年人,与勤劳勇敢的十三亿人,一同推动祖国的未来,朝向才更加美好。我仅举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小小的商业故事,来说明马世民其人。 这个故事大多数的中国中年人都知道。中国长城公司,曾经在1990年用国产的长征火箭,发射一个美国卫星“亚洲一号”。这对一个刚刚开放的中国,无疑是一件巨大的事情。当时,我们普遍对美国还抱有敌意,美国也不信任中国,在那样的时代,这真是一件敢想敢干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背后,还有更加离奇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中心,都离不开马世民这个人。 1984年2月,休斯公司替西联公司生产的“西联星6号”,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上天。结果发射失败,卫星流浪太空。发射失败后,保险公司Lloyd’s向西联公司赔偿750075美元保费,卫星所有权转给Lloyd’s,马世民当时是Lloyd’s的社员。Lloyd’s与美国宇航局协商,能否将这个卫星收回来,美国宇航局收取275万美元后,于1984年11月回收了“西联星6号”。从太空收回卫星是个奇迹,这一过程被拍成了纪录片留给了历史。成功回收后,经休斯公司修理后,Lloyd’s以500075美元的价格又将“西联星6号”卖给美国特雷卫星公司。后特雷公司破产,卫星又重回Lloyd’s之手。最后,香港和记(马世民时任和记CEO)与中信集团董事长一道担任亚洲卫星公司的联席主席。 而后,中国、美国、法属圭亚那,竞争“亚洲1号”的发射权,当时中国的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中标发射。马世民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说服美国政府,并最终说服了他们。理由是美国重点发展卫星制造和销售的能力,让中国等更低成本的国家负责卫星的发射,那么美国可以卖出更多的卫星。马世民还积极说服“巴统”,让他们也同意由中国发射。同时,又说服中国政府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全程押运卫星入中国。最后成功发射。 这一系列奇迹都是由马世民撺掇的,可见其人一斑。 2012年9月7日,马世民在伦敦的办公室请我们吃饭,指着高1000多英尺全玻璃的碎片大厦(The shard)说,三天前,他用绳索从那个楼上爬下来,这是奇人的又一斑。这可是一位72岁的青年人啊! 对于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马世民对当代青年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实在丰富的老师。我不知道他在全世界有多少产业,怎么飞的,如何分配时间的,值得我学习的还多得很。
内容概要
军队可以塑造最强悍的企业家,意志、纪律和执行力使得他们领导下的企业总能所向披靡。在美国,西点军校培养出了1000多名世界500强企业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在中国,我们能看到任正非征伐全球的华为凶猛、能看到柳传志驾驭下的联想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
这是一本关于爱、战斗与死亡的成长之书,讲述了全球著名投资家马世民参加法国雇佣军“艰难困苦”的五年,同时也是“破茧成蝶”的五年。魔鬼般的军事训练,极端天气的考验,生存存亡的较量,以及无数次几乎无法承受的“挫折艰难”,成就了马世民“永不放弃”的人生信念。今天,依然是响当当的企业家马世民愿意把那段刻苦铭心的经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期望以此鼓励年轻人敢于冒险,挑战自己,追逐自己的梦想。
作者简介
作者:(英)马世民 译者:余卓轩、张燮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自序引言第一章 新兵上路第二章 跳吧!伞兵们第三章 加入军团第四章 殖民者第五章 山中行军第六章 叛变第七章 浅尝自由的味道第八章 回归前线第九章 插曲第十章 下士训练队第十一章 收获第十二章 结局后记附录鸣谢
章节摘录
今天恰好是我的二十周岁生日,还真是告别青少年的好日子!与崔尔斯道别后,一长列的辛可卡①车队载着我们离开西迪贝勒阿巴斯,开往穆阿斯凯尔。我们沿着一条迂回狭窄的乡间小路穿越田野,攀上荒芜的丘陵再进入穆阿斯凯尔平原。一望无际的穆阿斯凯尔平原就如同浩瀚平坦的机场跑道延伸至地平线,直到虚无的尽头。 位于穆阿斯凯尔的小镇有点像西迪贝勒阿巴斯的缩小版,但更加破旧。曾有人说法国人在北非建造的城镇长得都一样,中央广场被工整的树木花草围绕,零散的长凳子是给夜间散步的人们歇脚的地方。在一旁的市政厅,法文称之为“mairie”,看上去既时髦又严肃。警察局(gendarmerie)矗立在城镇的入口处,看起来很宏伟,令人生畏,不愧是法国殖民权势在此地的象征。老旧的酒吧和餐馆铺开于街道一旁,最大的一家叫“贸易咖啡厅”(cafe du commerce),有许多阿拉伯人坐在里头,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口中嚼着烟草消磨时光。 我们经过商店街,看见成群的阿拉伯人在数百个摊位前兜来兜去,街上堆满了各种布料、食物,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锅碗瓢盆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玩意儿。当我们的卡车轰隆隆地在人群中缓缓穿行时,我们看见另外有好几组外籍兵团的士兵——想必是已来到此地一阵子的士兵——正以德语和法语放声高歌。他们的行军步伐出乎意料地缓慢,几乎像双腿灌了铅一般,有种说不出来的讶异,却在歌声的伴随下显得再完美不过。那歌声相当鼓舞人心,饱满的音调、完美的和声,仿佛专业合唱团正在现场表演。一言以蔽之:震撼! 然后我们来到穆阿斯凯尔教学大队的第五连军入口处,锻铁制的大门两旁是装扮完美的哨兵,白色平顶帽,嘴唇紧绷,手中同样持着斯登轻机枪。卡车停在一大片的游行场所中央的泥地,一侧是无限延伸的马匹饮水沟,现已成为社区通用的清洗槽。到处都见得到兵团下士,推推搡搡地推着我们并用难以理解的法语大呼小叫。最后终于有了点秩序,我们点完名分队完毕后被指派到不同的兵营。 这里的建筑物和圣尼古拉斯堡垒一样,内部的一切全是冰冷的灰色石材,兵营房里也是那种金属架组成的床铺,塞了麦秆的床垫,边上竖着金属衣物柜。我们的装备必须一样样折叠好后才放进衣物柜。衬衫、长裤、背心与袜子全叠在一起呈完美的长方体,前方再放上衬着纸板的白色围巾,遮住折叠物品使之看上去是一个干净俐落的白色长方体。床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以便每人将之拆卸清洁。关灯前进行晚问点名(一位中士会戴着白手套前来检查床铺及衣物柜,看看是否一尘不染。 气氛中弥漫着冷漠与不安,仿佛坏事即将来临。我感到神经受压迫,讨厌这种感觉。我们这些新来的都意识到自己太嫩了,嫩得发绿;而法国人的色彩偏好有所不同,他们管新手们叫“蓝色菜鸟”(les bleux)。 已在此训练了几个月的连队正在等待离开的指令,他们将作为增援部队派遣到各个军团,我们则是来替代他们的位置。从他们身上可以预见我们几个月之后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希望。与我们相比,他们就像是整群即将冲出栅栏的猛牛,仅被某种看不见的纪律抑制着。他们的士气高昂,简直就是热情与活力的化身。他们总是不停奔波,跑步,整队,正步行军,趾高气昂……他们的动作整齐一致,非凡的歌声更增添这种效果,整天都能听见他们在唱。这些人看起来强健勇猛且势不可挡,犹如高速行驶的坦克一样。 我们这些“蓝色菜鸟”却像观众,完全缺乏参与感,只能等待他们离去我们才有机会占据舞台。我们欠缺同志情谊,毫无士气,也没有歌声,似乎什么都做不了。队伍里甚至有种莫名的精神紧绷感。要放松心情十分困难,因为每个人与他人之间都存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或许大家老想着要如何抢第一,想确保自己做出正确的事,同时又想保持低调。我们还需要时间。 P16-17
后记
嗯,这一切都发生在五十年前。现在,我也已七十多岁,这些似乎属于上世纪的事,仿佛与今天互联网的世界没太多关系。我意识到自己十九至二十四岁期间,竟然一通电话也没给任何人打过——一通也没有——而今天我的孩子们似乎每人都拥有五部电话——当然我那时也没坐过扶手椅——这些虽难以想象,但那时候就是这样,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离开法国外籍兵团后,我花了几年时间在北欧漂泊打工,并在外交部谋了个闲职,后来我终于决定要安顿下来。我娶了珍妮佛,她已等了很久,不想再等了。我们结婚已有四十多个年头,三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有两个孙子。1966年,我加入商业巨头怡和洋行①来到亚洲,并在此定居至今。在怡和洋行工作十四年后,我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合资成立自己的金融公司,后来卖给亚洲首富李嘉诚,而我也成了他的旗舰公司和记黄埔的总经理。我们有过十年的大好时光,包括创立英国行动电话公司“orange”②,后来以三百五十亿美元转售(想想那是没有电话的年头!!)。然后我成为德意志银行的亚洲区主席,几年后终于又一次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这一次是与德意志银行以及几位老朋友合作,工作非常有趣。 那么小尿童的约定呢?我履行了。自从离开外籍兵团我再也没有与伟格诺加和索托联系过。索托在我之前一年离开,伟格诺加则在我之后一年——遵从外籍兵团的传统,我们分道扬镳——从未寄明信片或邮件给对方。当在小尿童雕像底下相见的时刻来临,我花了好久试图说服自己这将是一趟徒劳的旅程,在除夕夜要长途前往比利时绝对是白费功夫的。更糟的是,我才刚与珍妮佛订婚,她父亲邀了一大群人在新年当天参加我们的订婚派对。当我告诉他我无法出席,还告诉他为什么时,他认为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疯子。但我知道我必须去,否则下半辈子将一直在想着他们是否如期赴约——我无法承受这种折磨,也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因此订婚派对只好延期了。我开着自己的小车,带着珍妮佛与我同行。我们开到多佛尔(Dover),坐船前往奥斯腾德(Ostend),再继续开往布鲁塞尔(Brussels)。整个行程倾盆大雨——不是个好兆头!最后我们抵达小尿童的雕像,它在集市附近一条卵石小街上。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大雨滂沱,我意识到整件事是个严重错误。 在小童雕像对面是个破旧的小餐馆,出乎我意料它居然在营业,但里面半个客人也没有。我们点了瓶红酒孤单地坐在那儿。午夜到来,布鲁塞尔响起新年的钟声。我们敬了自己一杯,也敬索托与伟格诺加——然而他们连影子都没有。大雨一刻不停地下着。 过了半夜一点,我只好接受这个不争的事实。我拿了一张餐巾纸,在上面写到“我来过这里——马世民!”然后踉跄地冲入雨中,将纸条塞在围绕雕像的栏杆上。它立刻被大雨冲走了。当我转身跑回餐馆时,不知从哪来了一道声音喊: “约翰尼!” 在昏暗的街道彼端,索托从雨中走了过来。那是令人难忘的一刻,又一次历史性的聚会,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亲历一次的体验。伟格诺加没出现。我们又等了一小时。布鲁塞尔也因我们变得闻名于世。隔天我们彼此告别。 在那之后我们与索托保持联系,每年都在巴黎与他相聚。我们后来得知,当时他为了前来布鲁塞尔而丢了工作。他从巴塞罗纳沿路搭便车,花了三天才到达。之后他在巴黎开了家玻璃清洁公司,雇用阿尔及利亚劳工,盈利颇丰。每一年我们都会去巴黎郊外的乡间度假,升火、烤牛排、喝红酒,追忆外籍兵团的往事,唱起熟知的老歌。我们之间拥有某种无价的纽带。然后1970年的某天他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接下来的二十年我不曾看到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就让这本书提醒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无论网络如何强大,都无法取代在真实世界的身心的体验。 ——邓永锵爵士(Sir David Tang)服装品牌“上海滩”创办人 对于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马世民对当代青年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对我采说,他是一个实在丰富的老师。 ——任正非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马世民的故事是一个关乎胆量与荣帽的探险故事,刺激、丰富且具戏剧性……他说故事很出色,他的兵团同伴被写得活灵活现。从第一页起,本书就深深吸引着我。 ——基辛格(Dr.Henry Kissinger)前美国国务卿 谁能跨越艰难?谁能飞越沮丧?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马先生的非凡见证动情、刺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人生需要信念、梦想和行动。 ——曹江林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及执行董事 一个人物的历史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尊重人道,敬畏天道,马世民的冒险故事是忠于理想的传奇,亦是面对现实可复制的成功。值得一谈。 ——傅成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
编辑推荐
马世民编著的《马世民的战地日记(从悍将到企业巨人)》是全世界为之感动的战地日记,戈壁、沙场、死神、男子汉的青春传奇,昔日李嘉诚王国悍将、今天全球矿业巨头!马世民成为企业大亨的密码都在这里。全球畅销130万册!基辛格、任正非、曹江林、傅成玉重磅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