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杜晓君,马大明 著 页数:223 字数:24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效率的专利联盟:竞争效应和创新效应研究》对现实中广泛存在的专利联盟形态进行了理论提炼和抽象,对专利联盟三大主题“竞争效应”、
“创新效应”和“形成困境”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1)结合专利关系(横向)和垂直结构(纵向)两方面的扩展研究成果,构建了一系列分析专利联盟竞争效应的理论模型,包括单一市场结构下专利联盟竞争效应的理论模型、同时描述上游专利关系和下游产品关系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纵向专利联盟竞争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网络效应与专利联盟竞争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基于不同标准的双竞争专利联盟效率的理论模型。(2)引人多样化的专利关系、竞争性技术标准并存等情境,构建了一系列分析专利联盟创新效应的理论模型,包括分析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的理论模型、基于多样化专利关系的同时描述企业研发投资和专利许可行为的动态博弈模型、描述企业研发投资随已产生专利数量变动的动态博弈模型、基于不同标准的竞争性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模型。
(3)构建了一系列分析专利联盟形成困境的理论模型,对影响专利联盟形成的条件和因素进行了深入和广泛讨论,建立了对称与非对称专利联盟形成的进化博弈模型、基于不同标准的竞争性专利联盟形成的分析模型、基于公共产品视角的解决联盟“形成困境”的经济机制的理论模型、有效率的专利联盟定价权最优分配规则模型。
作者简介
杜晓君女,1964年生,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管理世界》、
《中国软科学》、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科研管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国际贸易问题》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独立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色
1.4基本概念界定
1.4.1 专利丛林和专利关系
1.4.2 专利联盟
1.5 专利丛林:产生与发展、经济影响及度量
1.5.1 专利丛林的产生与发展
1.5.2 专利丛林的经济影响
1.5.3 专利丛林的度量
1.6 现代专利联盟的发展动因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专利联盟竞争效应研究
2.1.1 基于互补问题的基础研究
2.1.2 聚焦专利市场的扩展研究
2.1.3 垂直市场结构下的扩展研究
2.1.4 结论
2.2 专利联盟创新效应研究
2.2.1 序贯模型
2.2,2 平行模型
2.2.3 实证研究
2. 2. 4 结论
2.3 专利联盟形成研究
2.3.1 “形成困境”的根源
2.3.2 解决路径
2.3.3 嵌入研究
2.3.4 结论
第3章 单一市场结构下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
3.1 概念及模型假设
3.2 不同专利交易方式的竞争分析
3.2.1 无专利授权
3.2.2 交叉许可授权
3.2.3 专利联盟授权
3.3 三种专利交易方式的市场绩效及选择
3.3.1 三种专利交易方式的市场绩效
3.3.2 专利交易方式的选择
3.4 研究结论
第4章 基于差异化产品的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
4.1 模型构建
4.2 模型求解及分析
4.2.1 无联盟情况的子博弈均衡
4.2.2 有联盟情况与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4.2.3 福利分析
4.3 模型的扩展分析
4.3.1 联盟的形成
4.3.2 联盟对创新的影响
4.3.3 许可费形式的选择
4.3.4 下游厂商联合与纵向一体化
4.4 研究结论
第5章 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
5.1 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市场绩效
5.1.1 模型的基本假设及问题描述
5.1.2 在无专利联盟和有专利联盟条件下的许可费率
5.1.3 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市场绩效
5.2 专利联盟对专业化生产商的排挤效应
5. 2. 1 模型的基本假设及问题描述
5.2.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古诺竞争
5.2.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古诺竞争
5.2.4 专利联盟对专业化生产商的影响
5.3 研究结论
第6章 基于网络效应的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
6.1 基本假设
6.2 消费者的需求、厂商的反应函数以及专利联盟许可费率设置
6.2.1 消费者的需求
6.2.2 厂商的反应函数
6.2.3 许可费率
6.3 网络效应的影响
6.3.1 对许可费率的影响
6.3.2 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6.3.3 对专利联盟成员利润的影响
6.4 研究结论
第7章 基于不同标准的竞争性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
7.1 模型描述及基本假设
7.2 模型构建及均衡分析
7.3 研究结论
第8章 基于数量比例分配规则的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
8.1 模型假设及问题描述
8.2 在专利联盟条件下的均衡利润
8.3 在专利联盟条件下的创新投入
8.3.1 研发投入的影响
8.3.2 研发投入的选择
8.4 研究结论
第9章 多样化专利关系框架下专利联盟的序贯创新效应
9.1 模型构建
9.1.1 专利竞赛
9.1.2 专利关系
9.1.3 市场需求
9.2 模型均衡
9.3 结果分析
9.3.1 研发强度
9.3.2 社会福利
9.4 研究结论
第10章 专利联盟的累进创新效应研究
10.1 专利竞赛模型
10.1.1基本假设
10.1.2 无联盟情况下专利竞赛模型
10.1. 3 有联盟情况下专利竞赛模型
10.2 均衡模式分析
10.2.1 无联盟情况下的均衡模式
10.2.2 有联盟情况下的均衡模式
10.2.3 均衡模式比较
10.3 联盟规则影响分析
10.3.1 许可费
10.3,2 联盟规模
10.4 研究结论
第11章 基于不同标准的竞争性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
1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1 独立许可和回授条款
11.1. 2 创新类型
11.2 模型描述及基本假设
11.3 对创新的影响
11.3.1 对阻碍性的专利创新的影响
11.3.2 对替代性专利创新的影响
11.3.3 对附加创新的影响
11.4 研究结论
第12章 基于进化博弈的专利联盟的形成
12.1 对称专利联盟的形成
12.2 非对称专利联盟的形成
12.3 研究结论
第13章 基于双标准联盟条件下的专利联盟的形成
13.1 模型描述
13.2 专利数量多的企业与专利联盟的关系
13.3 研究结论
第14章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专利联盟的形成机制
14.1 专利联盟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14.1.1 本质层面分析
14.1.2 技术界定层面分析
14.2 专利联盟形成机制设计
14.2.1 gc机制
14.2.2 clarke税
14.3 研究结论
第15章 基于定价权分配的专利联盟的形成
15.1 模型基本描述
15.2 市场均衡
15.2.1 无联盟情况下的市场均衡
15.2.2 有联盟情况下的市场均衡
15.3 专利联盟形成与社会福利分析
15.4 研究结论
附录:相关命题的证明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现行专利制度使片断化和重叠(fragmented and overlapping)专利日益膨胀,导致了“反公共品悲剧”。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被专利权人多重阻碍,专利化的技术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甚至产生了如生物医学领域中“更多的知识产权却导致了更少的改善人类健康的产品的出现”的现象(Heller&Eisenberg,1998)。斯蒂格利茨于1995年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高新科技全球竞争政策”听证会上指出,在累积创新和多重阻碍专利的环境中,广泛而强力的专利保护会对竞争产生不正当的抑制效果,而非鼓励创新。夏皮罗(2001)认为,目前在半导体、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等高技术产业中,“犹如洪水般泛滥”的专利正在生成“专利丛林”,它所导致的多重加价和敲竹杠两方面问题,严重阻碍了新技术的扩散,降低了社会福利。他同时提出,专利联盟是专利丛林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由于专利联盟是专利聚合的载体,而专利之间存在着互补、替代和阻碍等关系,那么对联盟中专利关系的解析便成为专利联盟竞争效应研究的逻辑起点。夏皮罗(2001)基于“古诺互补问题”建立的互补性专利联盟模型对后续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该模型包括下述四点基本假设:(1)信息完全的垂直市场结构。在一个特定行业中,上下游市场分割。上游是专利市场,专利权人将其专利授权给下游生产商;下游是产品市场,生产商使用上游专利化技术生产并销售同质产品。市场上所有相关信息对于参与人都是共知的。此点假设成为学者们后续研究的共同基本假设。(2)专利互补。上游共N家企业,每家都拥有一项生产既定下游产品所必需的专利。下游企业为生产该产品,必须获得全部N项专利的许可,缺一不可。(3)技术一产品分离的厂商结构。市场参与人包括两类:上游是专业研发商,拥有专利但不从事产品生产;下游是专业生产商,不拥有专利,但通过按生产数量支付线性许可费获得专利来进行产品生产。(4)下游市场完全竞争,且产品边际生产成本固定。最终产品价格为上游各项专利单位许可价格与下游单位生产成本之和。 ……
编辑推荐
《有效率的专利联盟:竞争效应和创新效应研究》由杜晓君、马大明著,本研究丰富了专利联盟理论的研究内容,对现实中广泛存在的专利联盟形态进行了理论提炼和抽象,填补了现有理论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缺口。同时,本研究丰富了专利联盟理论的研究方法,引入机制设计、演化博弈等方法,突破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理论模型的构建更为缜密、精确,研究结论更为扎实、更贴近现实情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