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蒋寅 页数:299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诗歌,读过一些古诗和普希金 的诗,还钻研诗词格律,甚至写过几十首新诗,自觉拿不 出手,没发表过,后来存有这些诗稿的软盘竟坏了,幸免 于悔其少作的忸怩。我也喜欢读小说,新中国成立后的长 篇小说,很少没看过的。但直到进入大学中文系,我都不 知道散文和随笔是什么,得知班上有同学写贾平凹散文的 评论,钦佩之极。我是上了写作课,才知道什么叫散文 的,“文革”期间的中学语文课好像没有这个概念。 大学时代的我,基本上是读古书和外国小说,偶尔写 一些新、旧体诗和读书札记,也写过几篇很幼稚的论文, 却未尝试写随笔或散文。我发表的第一篇散文,是读硕士 时写的《“蓝皮书”的怀念》,回忆高中时向同学借读王力 《诗词格律十讲》而钻研诗律词谱的经历,刊登在《广西 文学》上。后来渐喜写随笔,兴趣与年俱增。毕竟,生命 的老去,就是一个由诗性而散文化的过程,诗情的激动淡 化为散文的平静。许多深刻的体验反而欲说还休,任其沉 淀在心底独自回味。有许多感觉确实是不足为人道,而他 人也很难理解的。固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可即便尽 意,又有多少人解会呢? 于是,许多随笔都出自轻松的写作,以叙事为多,偶 寄感慨也无多深意。就像早几年出版的《平常心看日本》, 要之都属于浮光掠影。本书所收的文字,甚至更不如《平 常心看日本》那么用心,内容也散且杂。既有很专门的文 史随笔,也有饮食游嬉的记录,其中有关音乐的几篇是我 自己较喜欢的。我的这类随笔,外行看了觉得很内行,内 行一看就知道都是外行。最后几篇感逝怀人的文字,追怀 我认识的几位学界前辈。因生性疏懒,我一向没有拜访或 结识名人、前辈的喜好。有一次千帆先生让我带一本书给 钱钟书先生,我夙闻钱先生不喜欢陌生人打扰,便将书放 在院秘书处,由他的司机转交。且附一信。大致说知道他不 酎闲人上门打搅,而我住得又很远,与其两不便,不如两便 云云。不知道先生看了,会斥小儿无礼还是欣然一笑。这里 追忆的几位前辈,都是自然认识,并有一段特殊情谊的,虽 君子之交清淡如水,却极让人眷怀,不觉便斐然成文。 这些文字,本来并没有结集出版的奢望,承刘汀兄转 达程光炜先生的美意,嘱编选一本随笔,列于文丛。于是 遍检旧作,择其轻松可读的三十六篇,都为一集,以附骥 尾。读者不妨视之为《金陵生小育》的姊妹篇,依旧是小 言戋戋,不足以博大雅一哂。
内容概要
有金陵生者,幼喜读书,长而学文,观书读史,手不释卷;喜听音乐,玩音响,收集唱片,于古典音乐,音响器材,如数家珍;喜饮食,无禁忌,多识四方饮馔、菜肴来历,薄能饮酒,精于品鉴,饫知古今酒人酒事;生性疏懒,少交际,寡游历,而多见学界前辈,稍谙学林掌故。每不揣文笔钝拙,即兴斐然。或考史论文,赏音校艺;或闻笛叹逝,黯然怀人;乃至一时兴来,游戏笔墨,雪泥鸿爪,具此一斑。一起来阅读《文化慢光丛书:金陵生小语》吧!
作者简介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曾任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特聘教授,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出版学术专著《大历诗风》、《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清诗话考》、《清代文学论稿》、《金陵生文学史论集》、《清代诗学史》(第一卷),随笔集《学术的年轮》、《金陵生小言》、《平常心看日本》等。
书籍目录
窥海集◆家谱中的臆造和伪冒◆政治恐怖下的生存策略——漫话阮籍的诗与酒◆关于《诗家一指》与《二十四诗品》◆一条景德镇唐代白瓷史料的辨正◆有关《鸽经》刊印经过的一点补证◆话说《唐诗三百首》◆新见王渔洋暮年事迹重要史料——读王士骊《幔亭公漫录》札记◆新发现的吴敬梓生平资料◆生不逢时的天才黄仲则◆一代才女汪端◆世间文字慎嗤点◆“贞元醉汉”和“贞元朝士之感”补说◆梅、兰、竹、菊“四君子”与中国艺术传统◆清初家庭酿酒工艺游思集◆四十而惑◆最美丽的黑暗◆鹿门探幽◆有罍有酒,酌之惟人◆布拉格的音乐生活◆探访民族音乐的圣灵◆《命运交响曲》漫话◆永远的杜普蕾◆在台湾淘CD的乐趣◆正在消失的深度◆一个另类广告排行榜◆美食的终结◆续魔鬼辞典逝波集◆一代名师千帆先生◆恩师·慈父◆永怀陈贻焮先生◆追忆清水先生◆一位值得纪念的学者——全椒丘良任先生学述◆怀念松浦友久先生◆学术的欢欣与困窘——献给五十岁的文学所◆我心中的《文学遗产》——《文学遗产》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中国诗学》旧履痕
章节摘录
通常情况下,修谱总是由族中最有势力的人物来主持 的,每一次修谱的主旨都体现了修谱人的要求,他的支系 在谱中的位置、所占的比重必然要被强调、被突出。因 此,历次的修谱客观上就成为家族势力关系的重新确认, 像刘勰说的,“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 令德而嗤埋”(《文心雕龙·史传》)。这意味着家谱在某种 意义上也是一种宗族的权力话语。鉴于这层原因,修谱有 个规矩,就是新谱修成,旧谱必须毁去。现存家谱中,很 少见到同一家谱的不同版本,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家族内 部的权力关系造成的谱系失真状况,而更为常见的则是臆 造宗系,攀附名人。 宋濂《严陵汪氏家谱序》云:“谱者,记其名以传, 不亡其先之义也。”因此王阳明《重修宋儒黄文肃公家谱 序》说:“有征而不书,则为弃其祖;无征而书之,则为 诬其祖。兢兢焉尊其所知,阙其所不知,详其所可征,不 强述其所难考,则庶乎近之矣。”黄庭坚族谱,七世以上 远不可知者,一概略而不书,这是很谨慎的例子。但很多 家谱并非如此。唐代颜师古就曾感叹,家谱之伪滥不可据 信,其来已久。清人李慎儒《鸿轩随笔》卷三有“补撰家 讳”条,云:“《粱书》载侯景借位,当立七庙,祖以上讳 不复记忆,王伟为制其名位,后世以为笑。《宋史》载刘 廷翰官贵,当封三代,大父以上忘其家讳,太宗为撰名, 亲书赐之,后世以为荣。美恶不嫌同辞,因乎其人而已。 《十国春秋》:南唐太祖李舁,欲祖吴王恪。有司议以恪孙 祎有功,祠;子岘为宰相,遂祖恪。自岘至父荣五世,荣父 志,志父超,超早卒,志为徐州判官,卒官。其名率皆有 司所撰,盖假托唐室宗支,以见得统之正也。”这都可以 证实,颜师古的感叹确非无的放矢。 侯景本为鲜卑化羯人,出身低贱,不知祖先名讳,这 属于特殊的例子。六朝门阀甚严,谱牒之学最盛,寒族攀 附门阀根本无望,更不要说伪冒宗系了。经隋唐间战乱, 士族迁徙,谱牒沦亡,姓氏遂乱,崔姓必称博陵,韦姓必 称京兆,李姓必称赵郡,张姓必称清河。宋以后竟有冒称 林和靖、包孝肃后人的笑话。而修谱者不悉世系,更只能 杜撰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归衡轩诗集》稿 本,有《吴江宗人与京刻新谱见寄余因持昆山旧谱往访之 有赠三首》,其三日:“太仆当年修谱慎,止详近世阙其 余。子虚无是今淆乱,怪杀吾宗不读书!”自注:“近有子 京者妄以宋朝无稽姓名混入,幸未流传耳。”这便是明代 修谱杜撰祖先名讳的例子。耐人寻味的是,归庄将这种荒 唐行为归结于后人不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便遇到过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P4-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