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戴维•普洛夫 页数:410 译者:周磊
Tag标签:无
前言
引言 中部时间晚上十点半,戴维·阿克塞尔罗德(David Axelrod)和我离开位于芝加哥的奥巴马竞选总部指挥室,去迎接工作人员的祝贺。这些人原以为要度过一个数据交错上升,厮杀得难分难解的长夜,但恰恰相反,他们已经在举杯相庆了,因为各大电视台刚刚宣布他们的老大当选第四十四任美国总统。 漫漫长路终于走到了尽头。这趟征途始于2006年11月,阿克塞尔罗德和我一起步入机场,前去共谋巴拉克·奥巴马的总统竞选大计。那是我们的第一次会面,前途未卜。当时,我们都认为没什么希望,估计也就碰这么一次头罢了,然后还是分道扬镳。 然而我们一直走到了现在,而且正并肩走过两年来共同战斗于其中的竞选总部大楼的走廊,前去给当选总统道喜。我们走出电梯,步入大厅,保镖们爆发出一阵欢呼,伴随着泪眼婆娑的谢意。他们的喜悦之情打动了我,那种真实感是喧嚣的电视新闻和前方不断传来的捷报所不能给予的。 “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对阿克塞尔罗德说。我们往外面街上走去。 “我了解,”阿克塞尔罗德点头道,“这事儿意义太重大了,现在还回不过神来。” 刚刚当选的美国总统--一个非洲裔美国人,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则来自堪萨斯,而他本人四年前还只是伊利诺伊州议员而已。现在,他一举击败了两党的金牌选手--希拉里·克林顿和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成为美国政治史上最大的黑马之一。 这些保镖(他们全都是黑人)的那股子兴奋劲儿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我知 道,全美上下,城乡各地,大大小小的团体,不论黑人白人,都在上演这一幕庆祝场景。美国人不只是在表达对于某个党派或候选人获胜的满意之情,也不是为两害相权之轻者占了上风而长舒一口气,他们在表达某种更为深刻的东西。他们的反应更近乎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喜悦--因正义被匡扶而爆发的喜悦,动员起来,完成了袖手旁观者讥为不可能实现之事而爆发出来的喜悦。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而言,之前就算有这种感受也都是二手的,辗转自历史课本。而现在,我们切身体会到了。 阿克塞尔罗德和我穿过街道,来到凯悦酒店,下任总统及家人、乔和吉尔·拜登(Joe and Jill Biden)正在那儿观看选举结果。先头部队领着我们从隐蔽的楼梯拾级而上,行至一架被封闭的电梯,最后穿过大厅,去往奥巴马的套房。竞选巡演团的所有成员在大厅里一字排开,这两年来,正是这些人陪伴奥巴马巡回各地演讲、造势、拉票,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而不可思议的旅程。雷吉·勒夫和马文·尼科尔森(Marvin Nicholson)这两个壮汉更是一见面就热情地给了我一个熊抱。 阿克塞尔罗德和我悄悄走入套房,奥巴马正在和小布什总统通电话,接受他的祝贺。此时,那种如梦成真的感觉又一次贯穿我全身,令我不禁颤抖。就在我们进来前,奥巴马已经收到了参议员约翰·麦凯恩(被击溃的对手)具有历史意义的“投降”电话。回过神来,我们立刻就投入了其乐融融的拥抱和庆贺:拥抱拜登夫妇以及米歇尔的哥哥克雷格·罗宾逊(Craig Robinson);然后和米歇尔击掌相庆,感觉棒极了。米歇尔的母亲难掩兴奋之情,紧紧握住女婿--下任美国总统的手。随后奥巴马结束了与小布什的通话,穿过房间向我走来。我们拥抱良久。然后他把阿克塞尔罗德和罗伯特·吉布斯(Robert Gibbs)一起拉过来照了张相,留住了这宝贵的瞬间。 我突然注意到房间里是多么安静,没有欢声笑语,没有开香槟的声音。也许是因为筋疲力尽,或是如释重负,欢欣感并不那么夸张,而是多了几分沉静内敛,我们还真是一群相当压抑的胜利者,不明所以的局外人乍一看可能还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然而我还是不能放松下来。虽然胜券在握,但是还有一些州尚无音讯,而这些州就像我的小宝贝一样--非要把它们都哄上了床我才能歇口气,最好给它们盖上一条“奥巴马牌”蓝色毯子。我一边盯着电视机,一边在黑莓手机上查看结果,心想老天保佑。 我们从新闻报道以及我方前线人员口中得知,格兰特公园附近已经聚集了大量民众,而且大家情绪十分激昂。于是我们挤进门口等候的车子,沿湖滨大道疾驰而去;很快我们就看到聚集的人群。公园外围的民众看到我们的车队驶来,兴高采烈的支持者如山呼海啸一般,沿路追随车队,一直跟到安全入口处。阿克塞尔罗德、吉布斯和我不想站在后台看奥巴马演讲,于是我们要求先头队伍让我们下车,融入人群。我们希望被群众的万丈热情所淹没。 我看着巴拉克·奥巴马,还有他美丽的家人,出现在台上,此时,我再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一切是真的吗?这就是我们未来的第一家庭?奥巴马发表了极为精彩的演讲;其间他还感谢了我和阿克塞尔罗德,这让人有点儿尴尬,而且不敢相信是真的。 演讲结束了。奥巴马夫妇和拜登夫妇拥抱握手,向人群挥手致意,大步走下舞台。 两年前,这个历史性时刻似乎还只能是白日梦而已。它超出了可信范围--需要一点熊心豹子胆,你可能会说,才敢相信巴拉克·奥巴马能够从克林顿“夫妻店”手中抢下民主党提名资格,更别说接下来再以365张选举人票(electoral votes)赢得总统大选,而且所获得的选民票比之前的最高纪录还多了700万张,得票率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中仅次于1936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64年的林登·约翰逊。 这次奥巴马竞选总统可谓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战役,有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候选者冲锋陷阵在前,不畏强敌,敢于争取胜利--而且,不仅仅是赢取胜利而已,还赢得有胆魄、有毅力,把世俗陈见一次又一次地踩在了脚下。我们对待选民不是像对小孩子一样连哄带骗,我们很真诚,并且组织了群众性的草根运动,之前美国政治历史中从未见过类似场景。 这真不简单。一开始就连张罗办公室、布置电脑和电话线这类事情都颇费了一番工夫。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起初摇摇晃晃踏上“奥巴马竞选总统”这趟征程,都是咬着牙下定决心,而非傻呵呵地空怀幻想。这是一场胜算极为渺茫的政治豪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正是由于接下了这份来自芝加哥的工作,我们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亲眼目睹美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内容概要
《无畏而赢》揭秘了奥巴马竞选团队,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他们是如何筹款,如何拉票的?他们是如何设计竞选战略,如何演讲的?他们是如何公关,如何应对危机的?他们是如何运用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赢得百万支持者信任的?
《无畏而赢》是唯一一本以局内人视角破解奥巴马竞选团队营销内幕的权威之作,作者普洛夫,是奥巴马最信任的团队经理。奥巴马曾称赞他道:“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下我们选战团队的机制,看看我们是怎么筹款的,看看我们是怎么拉票的,看看我们是怎么管理基层会议流程的……恐怕没有其他人能够完成,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
本次普洛夫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破解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带你重温奥巴马总统从筹备选战到胜利背后的营销故事。深入奥巴马营销团队利用黑莓手机、Facebook、Twitter推动社会化营销的每一个细节,破解路演、辩论的营销手段深入社区,得到百万民众拥护的秘密,再现互联网如何催生一个总统的神话!
作者简介
戴维·普洛夫
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被誉为奥巴马团队的战略家和总设计师。现任美国白宫高级顾问,并将出任2012年奥巴马竞选首席顾问。
2008年,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特别感谢道:“我的竞选经理戴维?普洛夫、首席策略师戴维?阿克塞尔罗德以及政治史上最好的竞选团队--是你们成就了今天,我永远感激你们为实现今天的成就所做出的牺牲。”
在主持了奥巴马总统竞选后,他创立了一个名为“为美国动起来”,并拥有1300多万支持者的团体,以便在日常政治和生活中继续选战的精神和行动。
书籍目录
引言
第1章 抉择时刻
从思考,到计划,到决策,仅仅只有六天时间而已,然而却像过了六个月。巴拉克?奥巴马,时年四十四岁,担任联邦参议员仅两年,父亲来自肯尼亚,母亲来自堪萨斯,他将角逐美国总统,而他手中几乎毫无胜算……
第2章 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目标都来自我们的竞选战略:只有将它们一一实现,我们才能成功地执行这一战略——像一束激光一般,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艾奥瓦和其他几个最早的初选州上。我们在明处,难免腹背受敌,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我们每天都得腾出时间去灭火。
第3章 不放过每一个角落
从一开始我们就认定必须扩大选民数量,否则就会沦为鱼肉。我们必须仔细挖掘每一个参加基层会议的人,必须挖掘年轻选民、零散选民、未登记的无党派以及共和党人士,必须尽一切可能拉拢他们……南卡罗来纳的大部分政治人士认为我们疯了,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奥巴马这么看重那些志愿者而不是“地方大员”。
第4章 希拉里的反击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这场选战就像星球大战中的国王对付绝地武士:我们先赢了几场战役,但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发动死星,给我们致命一击。我们知道,希拉里?克林顿马上就会给我们来这么一下:希拉里团队宣布筹得了2
700万美元,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初选筹款上压倒了我们。
第5章 重塑选战格局
数月以来报道一直称她是必胜人选,终于,一道裂缝出现了。在媒体添油加醋之下,一颗小火星瞬间变成了燎原大火,烧向希拉里阵营。我们已经没必要去煽风点火了;我们袖手旁观这场厮杀就行了。这是选战中的一个重大时刻,在盛大的筹款晚宴上,我们击败了最大的劲敌,苦尽甘来。
第6章 有惊无险的“过山车”
在冷酷、生硬、坚不可摧的新罕布什尔,激昂乐观的人群如熔岩般正在喷薄。然而,突然间,我们坠入深渊:在最后一轮离场民调中,我们的领先优势降到了两个百分点。那一晚是奥巴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未来某个时候可以找出时间去分析、惋惜甚至一蹶不振,但现在我们必须继续前进……
第7章 超级星期二,22个州一起开战
南卡罗来纳带给我们的兴奋劲儿只延续了几个小时,接下来将有22个州在同一天鸣锣开战,而我们在其中很多州都处于落后地位,超级星期二已经演变成了具有深刻意味的大日子,而我们只有十天准备时间……
第8章 乐极生悲
接下来的两周,我们还要打十一场硬仗,这可能是这两年来最有意思的一段时间了,但是乐极生悲,我们将面临整场选战中最大的挑战,奥巴马的候选资格危在旦夕……
第9章 最难熬的一场辩论
这是第二十二场初选辩论,也是最难熬的一场辩论。我鼓励奥巴马,“就把这当做你最后一次初选辩论,兴奋起来。在一年里熬过二十二场辩论以及十几场演讲之后,噩梦终于要结束了。你永远不用再跟希拉里?克林顿辩论了。永远。”
他疲倦地干笑了几声,“我会抖擞精神的,不过这场辩论肯定不轻松。”
第10章 你死我活的初选鏖战终于结束了
“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及时撕破脸也要赢下提名。他们抢不走我们的东西。巴拉克?奥巴马将会是我们的提名候选人,他将会是我们第四十四任总统。”
我们走过了一条堪称是总统竞选历史上最看不到希望的选举之路,阴谋诡计挡不住我们的脚步。
第11章 奔向大选之路
在18个月的鏖战之后,最犀利的一位对手终于偃旗息鼓了。但来不及享受这胜利的喜悦,在奔向大选的路上,我们已经落后新对手约翰?麦凯恩三个月了。我们决定不参加联邦资助体系,而完全依靠草根支持者们与麦凯恩决战……
第12章
史无前例的海外出访之旅
这似乎是一趟常见的总统之旅,然而奥巴马还不是总统,我们不过是一支选战团队,是一个没有政府或者外交资源的私人组织而已。在国内完成一周的宣传活动且不出纰漏已经很困难了,现在我们要把战场搬到从未涉足的海外,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第13章 “副总统拜登,我决定了”
结束了与三位副总统候选人的会面,我们的飞机从里士满机场冲向云霄。我们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回味这一天的经历。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奥巴马必须自己做出最后的决定,他需要一个直言敢谏、心系百姓的左膀右臂。
第14章 飓风“莎拉?佩林”,麦凯恩的新搭档
“他们好像选择了莎拉?佩林,我们得赶紧行动起来。”佩林?我过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这是谁。于是,米特?罗姆尼、蒂姆?普兰迪、乔?利伯曼,这些已经在我脑海中盘桓了数周的名字,一瞬间都成了浮云。她的故事独一无二,就像一本小说……
第15章 危机就是“契机”
美国经济状况一直在恶化。到2008年春天,经济已成为选民最关注的议题。奥巴马一直在跟保尔森、伯南克、萨默斯等人交流,我们打算在广告上打破常规,把有关经济问题的讨论、把选战的最新情况发送给所有草根支持者,没有修饰,没有脚本,
“人质版”视频备忘录来了……
第16章 与麦凯恩巅峰对决
奥巴马在经济问题上的回答如同一道激光准确聚焦在中产阶级身上,而麦凯恩只是夸夸其谈,没有多少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站得住脚的东西。对手苟延残喘的老套政治伎俩扭转不了局势,奥巴马令人信服地赢得了最后三场辩论。
第17章 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赢了
其实,俄亥俄州的结果一出,选举也就结束了。那个夜晚属于我们,2008年11月4日,东部时间晚上11点,巴拉克?奥巴马,被宣布将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对于奥巴马、美国,以及全世界而言,新的征途开始了。
第18章 结束,新的开始
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竞选的成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草根运动,我们的秘密武器,就是浩浩荡荡的的志愿者大军。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于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即使华盛顿前途凶险,奥巴马也将无畏前行。
第19章 我们相信变革
变革从来不易,奥巴马扬起手臂划过宽阔的白宫办公室,“这是一间很棒的办公室,但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做了什么,我不会放弃……我见了太多人,看了太多信,听了太多有关破产、失业,甚至死去的故事。我不知道我们将如何前进,甚至我们是否还能走下去,但我们必须试一试……”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他们的反应更近乎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喜悦——因正义被匡扶而爆发的喜悦,动员起来,完成了袖手旁观者讥为不可能实现之事而爆发出来的喜悦。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而言,之前就算有这种感受也都是二手的,辗转自历史课本。而现在,我们切身体会到了。阿克塞尔罗德和我穿过街道,来到凯悦酒店,下任总统及家人、乔和吉尔·拜登正在那儿观看选举结果。先头部队领着我们从隐蔽的楼梯拾级而上,行至一架被封闭的电梯,最后穿过大厅,去往奥巴马的套房。竞选巡演团的所有成员在大厅里一字排开,这两年来,正是这些人陪伴奥巴马巡回各地演讲、造势、拉票,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而不可思议的旅程。雷吉·勒夫和马文·尼科尔森(Marvin Nicholson)这两个壮汉更是一见面就热情地给了我一个熊抱。阿克塞尔罗德和我悄悄走入套房,奥巴马正在和小布什总统通电话,接受他的祝贺。此时,那种如梦成真的感觉又一次贯穿我全身,令我不禁颤抖。就在我们进来前,奥巴马已经收到了参议员约翰·麦凯恩(被击溃的对手)具有历史意义的“投降”电话。回过神来,我们立刻就投入了其乐融融的拥抱和庆贺:拥抱拜登夫妇以及米歇尔的哥哥克雷格·罗宾逊(Craig Robinson);然后和米歇尔击掌相庆,感觉棒极了。米歇尔的母亲难掩兴奋之情,紧紧握住女婿——下任美国总统的手。随后奥巴马结束了与小布什的通话,穿过房间向我走来。我们拥抱良久。然后他把阿克塞尔罗德和罗伯特·吉布斯(Robert Gibbs)一起拉过来照了张相,留住了这宝贵的瞬间。我突然注意到房间里是多么安静,没有欢声笑语,没有开香槟的声音。也许是因为筋疲力尽,或是如释重负,欢欣感并不那么夸张,而是多了几分沉静内敛,我们还真是一群相当压抑的胜利者,不明所以的局外人乍一看可能还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
后记
2012年,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又将鸣锣开战,而这本总结奥巴马上一场选战之成败得失的译作也正好选在这么一个敏感时刻面世了。恐怕会有读者心生疑问:一本姗姗来迟的书值得买、值得看吗?而作为译者的我,其实在翻译此书时,心中时不时冒出来的一个问题也是,这本书值得翻译吗?毕竟它讲述的不光是别人的家长里短,而且还是几年前的家长里短,难免给人隔靴搔痒、时过境迁,甚至刻舟求剑之感。尤其是美国总统选战也是一桩时效性极强的事情,往往只听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彼时人们想必都在忙着追逐最新的选情动态,讨论各位最新候选人的八卦是非以及一言一行,所谓选战依旧笑春风,还有人会在乎昨日人面何处去吗?好在我们有奥巴马这位前度刘郎今又来,他肯定依然是选战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他串起了这本书和这场新的选战,他让我们有了一个凭此书“听其言、观其行”的对比机会。甚至有些比较关心美国政治或者世界政治的人会产生一个比较邪恶的想法:这次他还能巧舌如簧吗?他还能Make the Change吗? 这种微妙的今昔对比感正是我们阅读本书的一大乐趣所在。当然,这点并不在作者戴维‘普洛夫的考虑之中。作为操盘这场选战的主将,他是以一种“胜者为王”的角度来书写历史的。正如他在本书中所强调的,奥巴马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归根结底,在于他提出了正确的口号,在于他组织并发动了一场草根运动(Grassroots movement),而相对的,希拉里和麦凯恩都只能走中上层路线。美国政治历来是精英政治和金钱政治,尤其集中体现在总统竞选之中,而奥巴马似乎迎来了一场“庶民的胜利”。通过走群众路线,聚沙成塔、涓滴成海,奥巴马不仅在筹款上摆脱了财团的掣肘,并且取得了极大成功,更是在投票统计上一举刷新了多项纪录。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某些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奥巴马的这场胜利称为群众路线的胜利。也难怪一些右翼保守人士对奥巴马极尽批评责难之能事。奥巴马的这场胜利,是一场变革,甚至有革命的意味。他出身低微,是个混血儿,是个黑人,而且缺乏政治背景和经验,缺乏政治大佬的支持,但他抓住了机会,他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这在崇尚精英政治的美国也取得了成功。这是否说明美国政治有了微妙变化?这都有待我们通过2012年的选战继续观察。奥巴马还会走群众路线吗?他还能发动群众吗?他还能在筹款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吗? 说到这场选战,另一个关键词恐怕就是Change(变革、改变)了,甚至可以说是第一关键词,充斥于奥巴马的讲话以及本书之中。然而当时就有人对此揶揄道:Change what?不过更进一步的追问都被淹没在了群众的巨大热情之中,也许因为群众太需要Change。毕竟当时正值经济危机高峰,华尔街一连串的丑闻、伊拉克战争泥潭、阿富汗战争泥潭、赤字居高不下等一系列事件,让人们对于小布什继而对于整个共和党继而对于美国精英政治感到失望。此时奥巴马适时地喊出了Change这个如雷贯耳的词,这就够了,人们在跟随他振臂高呼时恐怕没多少时间去考虑Change what。回过头来看,奥巴马实现了他承诺的Change吗?2010年民主党中期选举的失败也许是个否定的回答。 当然,也许原本就不该对选战口号过于较真。说到底,奥巴马的胜利是选战的胜利,是选战路线和战略的胜利,这也是本书要强调的。至于执政合格与否,这个问题将由即将拉开帷幕的下一场选举来回答。目前来看,显然奥巴马需要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不仅打好自己擅长的选战,同时需要更好地实现自己在上一场选战中所许下的承诺,这样才会更有底气,毕竟他的下一场选战不能再光靠群众路线和口号了。美国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得拿出点实际的东西来。 我想,这种对比感也正是读者阅读此书的乐趣所在。它让我们在感叹奥巴马昔日辉煌胜利的同时,不禁为他下一场选战捏了一把汗;它让我们看到了漂亮的选战口号与残酷的执政现实之间的落差;它让我们明白了一场选战仅仅是一场选战,它恐怕不能改变太多现实。 不过,仅从本书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为奥巴马鼓掌,为他的选战团队鼓掌。他们独辟蹊径、杀出重围,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书作者作为这场选战的亲历者和操盘者,以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奉献了此书,让我们得以一窥这场精彩选战的内幕故事。仅从这一点而言,这本书也值得您一看,而我本人也很荣幸能够翻译此书。 最后,我要感谢在翻译本书过程中给予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朋友,他们是周克民、赵研、孙国明、高峰、周亚军、周小青、梁坤,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亲周立龙和母亲杨雪银,谢谢他们在我埋首翻译此书时对我的照顾。
媒体关注与评论
看看我们是怎么筹款的,看看我们是怎么拉票的;所有这些事情都难以置信地复杂,而且我们必须白手起家……恐怕没有其他人能够完成,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 ——巴拉克•奥巴马奥巴马总统高级顾问,2012年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普洛夫是一位无名英雄,他对于选战程序有着无与伦比的理解,这一切已经被证明是制胜的关键。 ——戴维•阿克塞尔罗德普洛夫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让读者仿佛亲临针锋相对的选战现场……这是一部详尽、令人深思而值得借鉴的历史记录。 ——《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无畏而赢》编辑推荐:奥巴马竞选团队灵魂人物,奥巴马竞选团队灵魂人物、戴维•普洛夫权威亲述,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奥巴马竞选团队的运作内幕。他们是如何运用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赢得百万支持者信任,如何筹款,如何拉票的?他们是如何设计竞选战略,如何一次次路演,如何应对媒体,如何一次次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