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程序故事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卡罗尔·S·斯泰克 编  页数:4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律师实训经典·美国法律判例故事系列:刑事程序故事》图书以美国正式案例的庭审程序为素材,鲜明生动地再现了存在于律师、法官和陪审团角色中的智慧与素养。读来栩栩如生,读者能够在身临其境的精彩故事中学习到成熟精密的法律诉讼程序和技巧。

作者简介

编者:(美国)卡罗尔•S•斯泰克(Carol S.Steiker) 译者:吴宏耀,陈芳,李博,罗静波  卡罗尔•S•斯泰克(Carol S.Steiker),哈佛大学法学教授。斯泰克教授曾就读于哈佛-拉德克利夫(Harvard-Radcliffe)学院以及哈佛法学院,并在此期间担任《哈佛法律评论》的主编。曾担任华盛顿特区巡回上诉法院法官J•斯凯利•怀特(J.Skelly Wright)、最高法院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的书记官;之后,她担任了公共辩护服务中心哥伦比亚区的律师,其间为很多贫困的被告人担任辩护律师,并贯穿刑事诉讼程序始终。她从1992年开始成为哈佛法学院的一员。她于1998年至2001年期间担任主管学术事务的副院长,目前担任院长公共服务问题的特别顾问。斯泰克教授撰写了许多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死刑方面的学术文章,而且近期担任《犯罪与司法百科全书》(Encyclopeadia of Crime and Justice (2nd ed.Macmillan,2002))编委会成员。她正致力于两本书的写作:一部是关于美国对于死刑的态度,另一部是关于刑事司法的仁慈与习俗。除了学术工作,斯泰克教授还为诸多非营利机构以及联邦和各州立法机关担任刑事司法方面的顾问和专家证人。  吴宏耀,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教授。2008年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导言、第一、二、三、五、七章)  陈芳,法学硕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第四、六章)  李博,法学硕士,曾多次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参加国际模拟法庭辩论大赛(Philip C.Jessup International Law Moot Court Competition(2008/2010);14th/15th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ot Court Competition (2010/2011))。(第八、九、十、十一章)  罗静波,法学硕士,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硕士生(中法欧洲法项目)。(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鲍威尔案:最高法院直面“以法律名义进行的私刑”  一、火车上的死亡之旅  二、上诉代理权  三、亚拉巴马州最高法院  四、联邦最高法院  五、发回重审  六、重返联邦最高法院  七、随后的历史  八、未卜的长期影响  九、为什么鲍威尔案和诺里斯案会如此软弱无力?    十、诉讼活动的无形利益  十一、胜诉的无形负面作用  十二、结论第二章  马普案:沃伦法院刑事程序“革命”的第一枪  一、原本不属于淫秽物品罪的淫秽物品案件  二、历史视角:马普案以前调整非法证据可采性问题的规则  三、警察与检察官对马普案的批评  四、马普案的“最初理解”    五、沃伦之后联邦最高法院关于该案的发展  六、尾论第三章  吉迪恩案与斯特里克兰案:没有兑现的诺言    一、吉迪恩案:律师帮助权的诞生  二、斯特里克兰案:律师帮助权的覆灭  三、后果:贫穷被告人刑事辩护的现状  四、未来的希望之兆?第四章  布雷迪案:从对抗式伎俩转向发现无辜者?    一、对抗制刑事程序的传统  二、约翰·布雷迪所犯罪行  二、供述  四、下级法院的审判  五、最高法院的裁决  六、关在死囚牢里的日子  七、布雷迪的影响  八、对无辜者的关注  九、结论第五章  米兰达案:一项适度但重要的法律遗产  一、1960年以前的讯问活动与宪法实践  二、刑事程序革命  三、米兰达案的判决意见  四、政治和判例法上的余波  五、米兰达案的评价  六、结论第六章  霍法案:私人领域的秘密调查人员  一、引言  二、人物:吉米·霍法和博比·肯尼迪  三、“测试车队”案  四、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以及线人调查活动的相关法律背景  五、霍法案以及刘易斯案:不受宪法规制的线人秘密调查行为  六、关于霍法案的评论  七、霍法案与卡兹案之后的线人制度  八、结论第七章  卡兹案:格言的局限  一、查利·卡兹落网  二、奥姆斯特德案的历史影响  三、20世纪中叶的联邦监听法  四、下级法院对卡兹的审判  五、授权监听的司法令状的不确定地位  六、卡兹案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  七、双方的答辩摘要  八、口头辩论  九、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  十、卡兹案之后的电子监听实践  十一、卡兹案之后,第四修正案的适用范围  十二、卡兹案未来的命运第八章  邓肯案:巴尤地区的偏见如何导致州陪审团的联邦调控  一、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二、邓肯案的遗产  三、什么时候应当由陪审团审判?  四、什么样的陪审团?  五、余波  六、结论第九章  特瑞案:根据低于合理根据的证据实施截停与拍身搜查的第四  修正案的合理性  一、案件介绍:麦克法登警长与街头警察工作(street policing)  二、案情:麦克法登案、奇尔顿案、特瑞案与卡兹案  三、特瑞案与最高法院  四、最高法院的评议过程(decision making)  五、1968年特瑞案件判决意见的解读  六、无论成为什么第十章  布里格诺尼一庞赛案以及马丁内斯一福尔特案:通向种族  画像之路  一、南部边境的风景  二、边境监管  三、20世纪70年代犯罪画像(criminal profiling)的发展  四、边境的法律环境  五、布里格诺尼一庞赛案  六、第二个案件:马丁内斯一福尔特案  七、对警察维持治安活动的即刻影响  八、种族画像的影响  九、尾声第十一章  伯顿科歇尔案:辩诉交易与法治的倒退  一、案件  二、最高法院的判决  三、后续第十二章  巴特森案:无因回避的合宪性质疑  一、从斯温案到巴特森案:寻求工具  二、邓肯案、泰勒案与第六修正案的兴起  三、将适当社区代表分析适用于小陪审团  四、巴特森案浮出水面  五、巴特森案的法庭审理  六、从巴特森案到斯温案——权利和救济的问题第十三章  萨莱诺案:管制性羁押的合宪性  一、保释的历史背景  二、萨莱诺案的背景  三、大都会惩教中心  四、上诉法院  五、联邦最高法院  六、反对意见  七、针对本案判决的批评  八、后续发展  九、后911时代第十四章  米斯特雷塔案:宪法与量刑指南  一、约翰·米斯特雷塔的量刑过程  二、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中的当事人和非当事人  三、量刑指南带来的变化  四、米斯特雷塔案在联邦最高法院的审理  五、未解决的权力分立问题  六、新篇章:布克案撰稿人介绍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火车上的死亡之旅 1931年3月25日上午10点20分,一辆发往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货运列车驶出了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市。该列车途经亚拉巴马州史蒂文森市;当列车驶出史蒂文森火车站30分钟后,该火车站站长注意到,一群全都是白人的无业游民沿着火车轨道朝车站方向走过来。这群人告诉站长说,他们和几个年轻黑人打了一架,被他们从火车上扔了下来。火车站站长给该列车的下一站斯科茨伯勒市打了电话,但是,对方说火车已经开过去了。最终,在亚拉巴马州佩恩特罗克火车站,地方警察找到了这九名年轻的黑人。令人吃惊的是,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两名穿着男人衣服的白人女性。 这九名黑人即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斯科茨伯勒男孩”。他们的年龄介于13周岁到20周岁之间。其中,有五个人来自佐治亚州,但他们声称彼此并不认识;另外四个来自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相互之间都认识。他们九个人都是无业游民,而且,绝大多数目不识丁。 列车在佩恩特洛克火车站停车20分钟后,那两位白人女性中一个名叫鲁比•贝茨的女孩把一名执法队员叫过去,对他说,她和她的伙伴——名叫维多利亚•普莱斯——被这伙黑人轮奸了。执法队员立即逮捕了这群黑人男孩并把他们关进了斯科茨伯勒看守所。当地方执法长官将这两名女性送往当地两位大夫那里进行医疗检查的时候,她们受到性侵犯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当天晚上,已经有几百名民众聚集在斯科茨伯勒看守所外面,要求看守所将“这些黑鬼”交出来接受私刑(lynching)。地方执法长官M.L.沃恩恳请这些民众允许他将这些黑人交由司法程序来处理,并威胁他们说,如果有人胆敢冲击看守所的话,他肯定会开枪的。与此同时,他给州长打电话请求支援;晚上11点的时候,25名荷枪实弹的卫兵已经开始出发赶往斯科茨伯勒市。为了保障这些黑人男孩的安全,他们被转移到了一处与埃托瓦市毗邻的更为坚固的看守所。该地区的巡回法官艾尔弗雷德•E•霍金斯召集了一个特殊的大陪审团以决定是否对这些黑人男孩提起刑事指控;但是,当地居民却抱怨说,这么做致使这起案件5天了还迟迟没有结果。一家当地报纸评论说,“对于本县而言,快速处置这件事情是最好的选择;因此,那些将法律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人没有任何借口不这么做”。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挑选的这些故事,大体上一半是关于警察实践的,一半是关于审判活动的;其中,不少判例是刑事程序授课大纲中一般都会列入的判例(如,与警察实践相关的马普案、米兰达案;与审判活动相关的布雷迪案、巴特森案)。同时,我也收录了一些较少引人关注的判例(如,鲍威尔案、布里格诺尼-庞赛案、米斯特雷塔案)。通过这些判例,我们可以借机考察以下对于理解美国刑事程序发展至关重要的主题:美国南部刑事司法活动中一度存在的种族歧视历史、对于将种族画像作为执法手段所施加的种种限制以及联邦量刑指南的宪法地位等。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罗尔.S.斯泰克(Carol S.Steiker)    本书关于这些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有关刑事司法制度的著名判例故事及其所处的社会、政治、法律背景的论述,刻画了大量事实细节;其中,包括一些你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细节。而且,每一则判例的撰稿人都是该领域备受尊敬的知名学者,他们将会与你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洞识。因此,本书将会成为了解美国警察实践(即“警察与小偷”)与刑事审判(即“从保释到监狱”)的得力助手。  ——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前任研究员  惠蒂尔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魏天熙(Timothy Wehster)

编辑推荐

《中国律师实训经典•美国法律判例故事系列:刑事程序故事》以美国正式案例的庭审程序为素材,鲜明生动地再现了存在于律师、法官和陪审团角色中的智慧与素养。《中国律师实训经典•美国法律判例故事系列:刑事程序故事》读来栩栩如生,读者能够在身临其境的精彩故事中学习到成熟精密的法律诉讼程序和技巧。

名人推荐

本书挑选的这些故事,大体上一半是关于警察实践的,一半是关于审判活动的;其中,不少判例是刑事程序授课大纲中一般都会列入的判例(如,与警察实践相关的马普案、米兰达案;与审判活动相关的布雷迪案、巴特森案)。同时,我也收录了一些较少引人关注的判例(如,鲍威尔案、布里格诺尼-庞赛案、米斯特雷塔案)。通过这些判例,我们可以借机考察以下对于理解美国刑事程序发展至关重要的主题:美国南部刑事司法活动中一度存在的种族歧视历史、对于将种族画像作为执法手段所施加的种种限制以及联邦量刑指南的宪法地位等。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卡罗尔•S•斯泰克(Carol S.Steiker) 本书关于这些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有关刑事司法制度的著名判例故事及其所处的社会、政治、法律背景的沦述,刻画了大量事实细节;其中,包括一些你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细节。而且,每一则判例的撰稿人都是该领域备受尊敬的知名学者,他们将会与你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洞识。因此,本书将会成为了解美国警察实践(即“警察与小偷”)与刑事审判(即“从保释到监狱”)的得力助手。 ——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前任研究员 惠蒂尔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 魏天熙(Timnothy Webster)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刑事程序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在休闲中阅读,深入了解美国刑事诉讼的好书
  •   透過實際案例

    幫助更了解此專業
  •   非常实用~~~~介绍十分详细~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已知的的案例~很不错!
  •   一本很好看的书,虽是专业书,但是一点也不枯燥,很有趣味性,读了也长见识。有时间的话,你不妨看看
  •   到货速度快。书也还行
  •   还没有看,就是折扣有点高
  •   书很容易看,跟看故事书一样的感觉
  •   挺有意思的,送货也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