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闳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当代中国多个领域的流行文化符号进行了批判性释读,解析了这些文化符号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并评价了它们的历史和现实作用。
作者把学术思想的严谨性和大众媒体的灵活简约特征结合在一起,文风热烈浪漫而又繁复多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和解构性的批判风格,为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者简介
张闳,文学博士,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倡导文本细读和精确的意识形态符号解析,其文章以犀利的风格和诗意的表达为批评界所瞩目,为新生代批评家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声音的诗学》、《文化街垒》、《黑暗中的声音》、《感官王国》、《乌托邦文学狂欢》、《钟摆,或卡夫卡》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欲望地图
一、时尚密码
二、上海元素
第二辑 国家代码
一、现代国家的声音生产和消费
二、社会主义的身体技术与身体主权
三、中国结:新世纪的国家图腾
四、作为国家意志和权力表征的标语
五、“造反文艺”与暴力美学
六、无用功,或劳动的神话及其终结
第三辑 世俗神话
一、陈逸飞,一个“文化理发师”的葬礼
二、欲望号街车:三十年的文化变迁
三、我就要走在老路上,或《在路上》的精神史
四、“愤青”的变迁
五、作为世俗神话的电视文化
六、“娱乐至死”的文化
七、看图说话:图像符号批判
第四辑 文化征候
一、血吸虫病与政治卫生学
二、忧郁的精神分析
三、淡蓝色的药片,或生与死
四、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书
【代跋】访谈:文化精神的解剖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但反叛的艺术家,那些被压抑的和被剥夺的外省青年,在这里找到了革命的动力、热情,也找到了他们自我解放的真理和同志。这正是上海城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之所在。正如19世纪的巴黎是波德莱尔们的乐园一样,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则是左翼文人和前卫艺术家最好的家园。复杂而又混乱的现代城市空间,使得这些波希米亚化的现代艺术家找到了他们的栖息地,也找到了他们的艺术素材。他们是上海城市的幻想和诗意的光华。与许文强式的冒险家不同,波希米亚式的艺术家并非出入于别墅、洋楼和各种交际场所的摩登人士,也不是混迹于码头、车站和娱乐场所的街头流民。艺术家们的传奇往往在一些隐秘的空间里展开。空间,尤其是与人群栖居相关的建筑空间,是关涉上海城市文化精神的最为重要构件。在一百多年来的城市生成史中,上海的居民一直为居住空间的逼仄所困扰,城市发展同样也严重受制于土地面积的局限。逼仄空间的焦虑,深深影响了城市的文化精神和市民性格。那些随着人口膨胀而不断被分割的窄小住宅,把上海市民性格推向了人性的极限。对空间的争夺就变成小市民日常的功课。它培育出小市民的第一特性——争夺。首先是对生存空间的争夺。这种空间的极度逼仄导致了小市民的争斗性格的形成,这是小市民性格的核心。外省人对于上海市民精打细算、寸土必争的怪异性格感到大惑不解,那是他们没有看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人的生存状况的残酷现实。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上海人显示出了特殊的生存智慧和艺术性。一些特殊的建筑样式和空间设计,把这种生存智慧变成了市民精神的细微梦想。三层阁——旧上海特有的建筑。附加在石库门住宅之上的一处小阁楼,再往上就是屋顶。中间部分尚有约一人高,人在其中勉强能直立,而随着屋顶的坡度往两边,只能供人躺卧。三层阁实在是建筑物的一段“阑尾”。但对于大多数老上海市民来说,这个“阑尾”建筑是他们的梦魇空间。许多人必须终生生活于其中。逼仄和压抑,盘绕在他们的睡梦中,成为他们文化性格的一部分。它与上海滩富豪人家的公馆沙龙形成对照,三层阁构成了另一社会阶层的生活空间。
编辑推荐
《欲望号街车:流行文化符号批判》是明德书系•潜望镜文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