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凯文杰·范胡泽  页数:400  译者:杨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般说来,保罗·利科是一个哲学家,而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即神学的角度论述了利科的哲学思想。利科的哲学与神学之勾连,是贯穿于整、线索,他的哲学是一种神学思考,而他的神学则是一种哲学阐。本书共十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谈论了利科的哲学与神学的勾连,第二部分针对“耶稣事件”,谈论了历史与想象的关系。而隐藏在该书表面段落结构背后的逻辑则是:利科的哲学即神学;利科的神学是希望的神学;表达这一希望的途径是诗歌。走进利科,意味着走进哲学、诠释学和神学交汇的边界,而诗学,是走进这一交汇地的唯一通道。

作者简介

  凯文杰·范胡泽生于1957年,是美国伊利诺伊州三一神学院(TEDS)研究系统神学的教授,其主要著作涉及神学、诠释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范胡泽毕业于剑桥大学,尼古拉斯·赖什指导了他的博士论文《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诠释学与神学研究》,该论文于199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至1990年,范胡泽在三一神学院教书。后来,他成为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新学院的讲师。1998年,他重新回到三一神学院。

书籍目录

前言
缩略语
绪论
第一章 向着“可能”的激情:走近保罗·利科
“对‘可能’的激情”
发明与发现
第一部分 利科的哲学和诠释学中对“可能”的激情
第二章 人类、可能性和时间
意志的哲学
“计划”与“可能性”
想象作为“可能性的力量”
可能性与暂时性
叙事方式的变更:海德格尔的计划
第三章 希望仅仅存在于康德的“有限性”?
我可以希望什么
创造性的想象
文学的想象
想象与希望
第四章 隐喻、诗歌与“可能”
诗的、科学的与“日常的”语言
情感
隐喻的见识:意义的盈余
隐喻的真理:存在的盈余
隐喻与神学
第五章 叙事:被盼望之物的实质
从隐喻到文本
时间与叙事
历史与想象
虚构与真实
本体论与叙事的辛苦:没有尽头的世界?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诗化理智批判
第二部分 对“可能”的激情与圣经叙事:耶稣,故事还是历史?
第六章 一种新的诠释学:致布特曼的后记
宗教的还是诗的语言
……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应用于圣经文本是不够的。这也是最近对利科之几种研究的失败之处。我已经讨论过,要充分理解利科的诠释学,就要包括对他早期(也是持续性的)哲学人类学计划的研究。我的第一部分的论点是:利科最近的叙事阐释理论是更为广大的计划的高潮,这个计划通过努力回答“人类是什么”的问题,继续康德和海德格尔的工作。从海德格尔那里,利科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其他生物并不如此,因为人类关心着他们的未来并且朝着这个未来迈进。只有人类才通过过去拣选的、现在思考的、向着未来的可能性来理解自己(第二章)。从康德那里,利科借用了创造性想象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解释,思维如何能超越现在经验和概念的界限持续发展(第三章)。人类是时间性的存在,并且能够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使利科把他的哲学人类学与解释人类在世存在的各种模式之表达的诠释学结合起来。利科把隐喻作为某种以可能性指涉现实的言说的范式。因为隐喻以不同于现在的现实方式思考世界及我们自己,所以利科把隐喻“重塑”世界及我们自己的力量与我们希望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第四章)。故事与历史,这两种叙事叙述的主要模式,通过展示人在世界及时间中的不同存在方式,分享着隐喻“重塑”世界的力量。通过把人类的行为“定格”在时间中的存在之不同模式中,故事与历史一起见证了什么是人类的可能性(第五章)。第二部分处理的是利科对圣经叙事的阐释问题,预示了我们在第一部分中的结论,即利科的叙事理论,只有通过他对康德和海德格尔的融合,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如果没有优先于它、伴随着它的哲学蕴涵,我们就不可能理解利科的叙事理论。那么,利科的叙事理论在何种程度上服务于期待被基督教教义召唤的神学家?

编辑推荐

《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诠释学与神学研究》是诠释学与当代世界书系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我很喜欢保罗利科的作品,叙事神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诠释圣经的方法值得推广。
  •   这本书非常好,姐姐很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