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日记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页数:355  译者:怀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书籍目录

第一本日记
1974年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4日,星期六 北京
星期日,4月14日 北京
星期一,4月15日 上海
4月15日下午 天气晴朗
4月16日,星期二 上海
4月16日,星期三 上海
4月18日,星期四 上海
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
第二本日记
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师范学院
7974年4月20日,星期六 南京
4月27日,星期日 南京
4月22日,星期一从南京到治阳
4月23日,星期二 治阳
4月24日,星期三 洛阳
4月25日,星期四 西安
4月26日,星期五 西安
第三本日记
4月27日,星期五
4周28日,星期天 西安-北京
4月29日,星期一 北京
4月30日,星期二 北京
5月7日,星期三 北京
5月2日,星期四 北京
5月3日,星期五 北京
5月4日,星期六 北京
第四本日记
附件一 主题术语索引
附件二 姓名、地名、专有名词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参观一处矿业工程机械厂。像以往那样,在台阶上等待。  以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欢迎。  一处矿业机械加工厂。  厂长对革命委员会的行政事务作了简单介绍。服务于煤矿工业、冶金工业。  有10000人。  [这里的单人沙发是皮质的,客厅不是很大。四幅肖像十毛泽东的肖像。外面,天气很好,迷人。]  选矿、洗矿。[茶色很浓。]对于各种机械的描述(我没有记录)。[茶不错,有香味,不是淡而无味。]  这是一个在斯大林时期建成的工厂。后来,赫鲁晓夫召回了专家,生产受到了破坏(已为人所知的关键词)。于是,自力更生。  [统计关键词,即汇总砖块,例如:介绍过去/现在,关于撕毁合同的讲话。]医院等。(150张床)俱乐部*有1000名成员。  中学(2000学生)+4所小学(3000学生)+7所幼13儿园。每周看两次电影。免费淋浴。  女工:28%,与男工同酬。  政治:妇女与男人平等。日常生活:照顾(56天产假,每天一小时喂奶)。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生产获得了发展。目前,“批林批孔”促进了生产。现在,借“五一劳动节”之际,活动规模更大。  参观。  [昨天,歌剧。我们是神圣的:人们靠近我们是为了围观我们,人们闪开一点是为了不碰上我们。]  厂房很大。工人们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着我们。钢铁闪亮,淬火处理,锉屑等。  [总结:语言描述,是敢说。结论:需要帮助。因此,只有一种立场是正确的:朋友,同路人。](再一次看到小红书里的毛泽东语录。)[在这里,无任何色情。]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段有温度的历史,也是一种有态度的观察。  纪录片镜头一样的冷静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行日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罗.巴的日记写于1974年的4月至5月间,其时正是林彪事件后的第三年,文革仍在进行中,极左思潮泛滥,人们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不知东西。
    罗.巴的行踪也处处可见这种社会现象——今天的人们看起来是不可思拟的。
    如在洛阳,参观拖拉机厂,厂名就叫“东方红”,主人所有的介绍都是空洞的、教条的、政治的,什么“三结合”、“革委会”、“物质刺激”;到上海是如此,到南京是如此,到西安如此,再到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晚上去看评剧《向阳商店》,则又是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他说道,他们遇到的是平庸之作,该作品让他们无所发挥,多么糟糕,多大损失,无天才的表现是对于革命的犯罪;好人涂血红色,叛徒涂淡绿色。
    当时一切都是干巴巴的,没有娱乐,没有音乐,没有电影,没有爱情。
    罗在观看伊朗女队与中国女队的排球比赛后,写道,“伊朗队员,体格丰满,膀大腰圆,乳房突出!中国女孩,无性感表现。伊朗队员在猛烈摔倒的时候,总是让人看到她们的臀部,而不像中国女孩子那样喊叫着来一个完全的转身”。多么让人吃惊的感觉。
    今天,罗的日记中的绝大部分旧场景已经消逝,他倘若再次来中国,感受一定会截然不同。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已经彻底改变,中国的城市乡村也已经不是三、四十年前的旧貌了。
    但是,有些东西的改变或许是大家都不想见到的,他说到,到南京的那天,“......穿过长长的两边栽满法国梧桐的大街,这一切都是很具有法国风情的......”。现在南京还有其他城市,那种长长的两边栽满法国梧桐的大街还在么?那让人赏心悦目的法国风情还在么?
  •   中国行日记(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历史汇集
  •   书里有一份四十年前中国的物价单,可以和现在作一个对比,很有意思。任何的事物如果用时间这个尺度来度量,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们现在的社会现象也同样,只要我们用很简单的只言片语,发自内心的。
  •   这本书记录了我出生那一年的中国,非常惊奇,难以想象。如果想了解文革后期的中国推荐读读。
  •   对文革时期的中国的观想,于现在的中国人有很好的反思建议,中国何以发展至如今的状态,与文革有莫大关系,包括本还有一丝希望的人性萌芽也被89一刀给切了。
  •   对于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看看老外当时的困惑,能回想起许多往事,啼笑皆非。这老头挺有意思,毫不隐晦自己的同性恋倾向。里面的小插图,也很有趣。
  •   没想到这么快出了中文译本。在一个展览上见过手稿。完成了心愿。
  •   旁观者清, 透过旁观者 看清自己
  •   这本书是正版,货真价实。
  •   刚刚才拿到还没仔细看呢 估计不错
  •   外国人的日记,翻译成中文。看起来还行,不同文化带来的思想碰撞
  •   看看别人怎么看待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挺有意思的
  •   “文革”是20世纪的人类灾难,从死亡和受伤害的人数来说堪比二战。但是二战,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有着深刻的反省,而且形成“二战学”。
    但是“文革”可以说,仍然是遮遮掩掩,不能从深层次总结,更谈不上反省。特别是一些资料,以保密为由,被封锁。
    这本书,从一个外国人角度看文革期间的一个片段,过来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总体来说,是反映了这个阶段的历史,叫人看了,很有启发。
  •   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   不错 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   还没时间看,因为看了人家织的围脖转载还不错,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应该引起中国人自己的反思。
  •   还没看,但豆瓣上的评价都挺高的,一定不错
  •   真让人印象深刻!完全没有时尚可言。
  •   这些书知识量丰富、可读性强,值得推荐。
  •   挺好的,主要是想了解过去。。
  •   真的知道的东西太少,不好读呢,不知懂了没
  •   非常值得一看的书,而且是精装本,太值得收藏了.
  •   内容比较简单,随手一翻就可以了
  •   我喜欢罗兰巴尔特
  •   非常棒的商品 物美价廉
  •   最近喜欢这类话题的研究书
  •   好东西,值得信奈!!!
  •   包装很好,书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