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透视通胀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滕泰  页数:344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通胀之痛   2010年6月28日,我应邀参加温家宝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咨询会,并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向总理、副总理、及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做汇报。当我汇报完对通胀的看法后,温家宝总理补充说:“根据我执政20多年的经验,有两个东西可以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是官员腐败,一个是通货膨胀。”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深切地体会到,通货膨胀在中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在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倒蛋部队”,九十年代的“倒爷”,到二十一世纪的抢盐、抢醋、抢米风潮,中国人对于通胀所表现出的集体性恐慌令人叹为观止。这种惶恐的形成既和中国短暂的近现代经济史中通胀频发有关,也与人们对通胀似是而非的认识有关。   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铸币交易。到了近代,国民政府第一次发行纸币就伴随着剧烈的通货膨胀,“购买一袋面粉的钱几天之内变为只够买一盒火柴”的财富掠夺,最终演绎成为国民党政府丧失民心、失去政权的原因之一。   建国后我国共经历了9轮大大小小的通胀,从六十年代的物资短缺,八十年代的两轮物价飞涨,90年代经历过的两位数物价上涨,一轮轮物价纷飞的背后,是一段段中国老百姓不堪回首的岁月,留给人们的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与恐慌。   新世纪的三轮通胀,与历史上相比,还算得上“温和”。可是伴随着每一轮通胀的剧烈政策紧缩,却让企业苦不堪言,甚至大批倒闭。而“通胀无牛市”的“咒语”更是让资本市场投资者亏损累累……时至今日,一旦通货膨胀的字眼曝之于媒体,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无不倍表关切。   在很多国人心中,通货膨胀就像一个神出鬼没的幽灵,一旦出现,仿佛人人都会受伤害:消费者、生产者、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是政府都难以逃脱他的魔咒——让穷者更穷,让富者更富,让财富分配更加不均——这才是通胀的可怕力量所在。   除了历史记忆作祟外,对通胀问题不成熟的认识,以及对通胀期间调控效果的不确定,也是造成中国人通胀恐慌的重要原因。   比如:对宏观经济史和通货膨胀的系统研究表明,“温和通胀”有利于提高产出、增加就业和技术进步。反之,一旦物价低于温和通胀率,就意味着更高的失业率、更低的经济增长、以及更少的收入。因此,通胀虽然会“咬人”,也有美丽可爱的一面,有时候还是经济管理者心中的“美人鱼”。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美人鱼”不咬人,什么样的通胀水平是适度的呢?   为什么发达国家都将通胀目标设定在1-3%,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则认可3-6%之间的物价上涨水平?   为什么中国的CPI受原油价格影响小,而受到食品价格的影响更大?   为什么中国的通胀容忍度如此之低,以至于频繁无序地踩刹车、踩油门,使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行驶得如此颠簸?   为什么控制房价上涨的政策没有及时压低房价却瞬时把股市击垮?而瞄准物价的“子弹”却总是飞到中小企业的头上?   ……   通胀猛如虎!   后记   政策转型与战略转向   在完成本书最后定稿之时,我想请读者思考几个问题:2012年猪肉价格下跌到每公斤20元,可能吗?三年以后,中国猪肉价格上涨到50元,可能吗?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会对CPI和股市产生什么影响?会招致什么样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内政策又会引发国内投资、消费,以及热钱在外汇市场上做什么样的调整?   凯恩斯式调控让周期越来越短   2011年二季度以后,中国猪农们饲养每头生猪的毛利率已经连续三个月为正常年份的两倍,由于无法做到对翻倍的利润视而不见,2011年6月份后的持续“补栏”又开始了,这势必造成2012年猪肉供给的大幅增加。   由于猪肉的供求价格弹性较小,一旦供求关系有很小的逆转,就可能造成价格的大幅下跌——2012年个别月份下跌到每公斤20元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不仅如此,从2009年每公斤10元涨到2011年的30元,只用了两年时间;三年后,从现在的30元每公斤上涨到50元,也不是不可能。   上述小小的猪肉问题一旦对物价产生影响,其意义就非比寻常了:假定2012年7月份猪肉跌到20元,当月CPI就可能回落到3%以下;如果三年以后猪肉价格涨到50元,中国人必然陷入新一轮的通胀恐惧中。   由于不区分“猪肉通胀”、“食品通胀”与全面通胀,政策一次又一次地错杀中国经济。比如,最近一次毫不犹豫地使用了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使中国的M1、M2增速累计20个月回落,资金面的长期偏紧对投资、生产和消费产生了极大的抑制作用,铁路投资、公路投资、市政投资的大幅度回落,重工业企业订单的骤然减少,用电量的连续下滑,出口订单的下降和房地产开发商购地的减少预示着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还将承受出口减少和房地产投资下滑的打击……2012年,GDP增速将回落到8.4%以下,个别季度GDP同比增速将在8%以下。   面对2012年可能的经济增速和物价双双回落,当前的紧缩政策如果得以延续,中国经济会不会从“软着陆”演化为“硬着陆”呢?地方债务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会不会带来金融风险呢?反之,如果出台刺激政策,放松货币,2013年会不会发生新一轮更高水平的通胀呢?   显然,中国经济这辆老爷车,行驶得越来越颠簸:原本三五年一轮的经济周期,变为一两年一轮的波动——越是不停地踩刹车、踩油门,经济波动就越大;越是关注短周期,经济周期就越短。   过度追求稳定使系统偏离均衡   “稳定”和“均衡”,看似近义的两个词语,有时候却是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因为过度强调稳定,就会抑制市场力量的调整,阻碍经济系统依靠自身力量走向均衡。   比如,过度强调人民币汇率稳定,不敢让人民币价格大幅波动,外汇市场的均衡就只能通过数量调整来实现,造成越来越多的外汇流入,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结果,人民币汇率稳定了,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价值稳定不稳定?为了购买外汇而发行的数十万亿人民币对国内物价、房价的冲击,算不算稳定?为了回收这些因购汇而投放的人民币(更多投放给售外汇的外资外贸企业),被迫提高存款准备金紧缩国内资金,造成股市一落千丈、中小企业命悬一线,算不算稳定?   又比如,过度强调就业稳定,就会造成劳动力价格的失衡。多年来,政府担心工人失业、农民工回流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出口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会增加出口退税或补贴。2010年,中国出口退税总额超过7300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10,超过社保或医疗卫生支出,依靠这些出口退税补贴的就业,算不算稳定?2008年年底,我们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如果这4万亿投资完了,与上述项目相关的就业机会消失了,还稳不稳定?不仅如此,由于我们不允许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数量调整,系统地均衡就只能通过价格来实现,结果中国平均工资加速上涨,削弱了国家竞争优势,为未来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再比如,过度强调物价稳定,就会造成增长的失衡。2008为了实现物价稳定,政策“超调”,造成2009年的经济下滑;2011年为了物价稳定而出台的一系列紧缩措施,势必造成2012年的经济下滑,“软着陆”有可能演变为“硬着陆”。   可见,无论在什么市场上,过分强调稳定,就必然会有碍于系统自身的调整,妨碍经济均衡的实现——偏离均衡的经济系统,必然越来越不稳定。   政策转型: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   在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者的眼中,当前中国经济决策最难回避的矛盾是:物价、房价还没有下来,经济增长却先下来了。此时,若政策转向宽松,尚且担心造成物价、房价反弹;若继续从紧,则担心明年经济“硬着陆”。   其实“紧”或者“松”都是“反周期”、“宏观调控”、凯恩斯主义的专用概念。如果跳出凯恩斯主义、跳出需求管理或货币管理,转向“供给主义”的改革,上述矛盾根本就不存在——比如:减税,放松垄断,放松管制,整饬流通秩序,对缺乏竞争力的国有垄断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推行邓小平、里根、撒切尔夫人等提倡的自由市场竞争,结果即能够增加总供给,又能平抑物价——可以同时符合“反通胀”和“保增长”两个目标。   所以,中国经济政策如果长期陷在“周期管理”、“宏观调控”的泥潭里,走入“死胡同”是必然的。事实上,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早在30多年前的美国就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在欧洲也走进了死胡同。在中国,政策应该尽快从周期管理走向供给管理,而增加供给的所有政策都指向“变革”——让政府财政收入不再高增长,让财政支出不再挤占民间投资,让行政垄断不再抑制创造力,让准入限制和管制不再保护落后,让有形之手不再抑制生产和消费,让资金、劳动等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战略转向:新对外开放观   央行最新数据,8月份新增外汇占款3769.4亿元,这就意味着仅一个月时间又有500多亿美元进入中国。由于央行刚刚出台了扩大了存款准备金缴纳基数的政策,按照规定,未来两个月各商业银行每月应该多缴纳3000多亿人民币给央行作为存款准备金,几乎正好对冲掉每月新增加的外汇占款。所以,在9月和10月,如果外汇流入暂时都可以不作对冲,那么11月呢?明年呢?   当中国经济面临极大的“硬着陆”风险、政策想放松、想降低存款准备金以刺激经济时,持续的外汇流入却逼着中国央行被迫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否则就只能任由新增货币继续推高房价、冲击物价了。   要改变外汇持续流入的局面,就必须改变当前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国“鼓励出口、吸引外资、稳定汇率”等政策,都是90年代制订的,一度对推动中国过去10年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时过境迁,再坚持这些老政策,就会继续消耗宝贵的财政补贴资源,加剧劳动力价格失衡,让内资内贸企业、小企业和股市成为“外病内治”和“外松内紧”政策的牺牲品,让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并不断不贬值,让中国消费者补贴国内生产者和国外消费者……   为了不再复出更多的代价,中国需要实施“新对外开放战略”,从鼓励出口、追求顺差,到追求国际收支平衡;从盲目吸引外资,到只重外资质量不求数量;从僵化的汇率政策,到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物价的背后   最后,让我来重新审视一下本书讨论的物价问题:物价牵动民生,是经济周期运行的重要指标。小小的物价,可以折射出整个中国经济宏观、微观的各个方面,而站在物价表象背后的,其实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战略和经济体制。   透过物价和通胀,读者可以发现:中国经济表面稳定,实际上正在严重偏离均衡;执行了20年的或松或紧的周期调控政策,已经把经济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房价物价调控目标尚未实现之前,投资已然“高台跳水”,经济掉头向下;当国内信贷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资金链纷纷断裂时,央行每个月还面临着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而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压力——面对上述复杂矛盾,传统经济政策已经进入“死胡同”,惟有政策转型和战略转向才能让中国经济避免危机。   企盼着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尽快转型,中国的经济战略能够尽快转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性、全面、客观地看待物价和通胀,祝愿中国经济列车越开越平稳,祝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通胀恐慌猛于虎!   通胀恐慌所导致的调控政策更猛于虎!   因此,中国人要战胜通胀,首先要战胜通胀恐惧症。这不仅需要在居民和企业中全面普及物价和通胀的知识,还需要对那些不做认真研究就到处“忽悠”的学者和媒体做出系统的批判,更需要政府决策部门进行“适度调控”——有时候多前进一小步,就可能掉进泥潭!   尽管中国早已实现了粮食自给和供求平衡,且大部分工业品都处于产能或产量过剩状态,可是每一次短期物价上涨,都有人把它夸大成长期现象,并说:这次不同以往!   最早以中国为例说“这次不同以往”的是LesterRussellBrown,他在1995年出版的WhoWillFeedChina?一书一度让全世界为之恐慌。作者宣称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增长将造成全球粮食短缺,以及粮食价格的暴涨。可是16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消费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甚至主要粮食的消费量仍然停留在1992年的水平,直到2006年之前的10年里,全球粮价也基本保持了稳定。   2006年以后,当全球粮价真的开始迅猛上涨的时候,更多的声音说:这次不同以往!为什么呢?因为粮食的需求变了:以前人吃粮食,现在机器也吃粮食(用玉米等农作物提炼燃料油乙醇等等)。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很快人们就迎来了2008年的下跌——半年之内,主要粮食价格暴跌超过50%!   2010年6月开始的全球新一轮粮价上涨,终于在10月份造成中国CPI迅速上升。之后,中国又连续经历了冬季的“蔬菜通胀”和2011年夏季的“猪肉通胀”,于是又有人说:这次不同以往!因为中国已迎来“刘易斯拐点”,工资价格上涨将推动中国物价走高,并将很快迎来两位数的通胀时代!也有人说,这一轮通胀是受到了国外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将演变成长期难以化解的通胀压力;还有人说,中国过去几年累计超额发行了几十万亿人民币,这些货币最终要变成物价上涨;上述观点不仅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在学术界也影响极大,甚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决策机构。   2010年底,我应邀参加央行金融稳定局召集的经济形势专家咨询会。在我之前发言的几个专家似乎都提到了“不能忽视原材料上涨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忽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忽视货币超发对物价的影响”……然而,到底上述因素如何影响价格,影响多少?却无人论及,仅凭想象!   事实上原材料上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原油涨了数十倍而下游化工数量涨价甚微;铁矿石价格早已是几年前的数倍而汽车价格依然下跌;   劳动力工资价格上涨从2005年以后就明显加速,为什么那时候没有推动物价上涨?五年来证券行业的工资涨幅最快,可是证券行业的产品——交易佣金率为什么却为什么下跌了60%?   至于货币超发,货币增长最多的年份显然不是2010年,而是2009年,可是为什么那一年是通货紧缩?   所以,中国的物价形成机制并不像上述学者“忽悠”的那么简单。   那么,中国这一轮通胀,究竟是周期性的食品通胀,还是结构性的长期通胀?有多少是需求拉动,有多少是原材料或工资成本推动?有多少是货币因素造成的,有多少源于实体经济本身?有多少物价上涨是从国外输入,有多少源于国内?有多少物价因素要从宏观治理,又有多少是因为微观上的垄断、管制、物流、流通等原因造成?物价上涨和资金流动、房价、股价分别是什么关系?   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帮助居民和企业全面认识通胀,帮助投资者正确预测物价,并有利于决策部门采取对症下药的政策措施。为此,从2010年12到2011月年8月,我带领10名宏观分析师,先后完成了6个专题研究报告,分别为:关于劳动力价格对物价影响的四层过滤模型专题;关于输入原材料价格上涨对CPI影响的四层过滤模型专题;关于四层吸收后的单位GDP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影响的报告;中国货币流向报告:货币流向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关于PPI与投资、库存及行业盈利能力变化的报告;关于PPI对CPI传导的专题研究以及影响物价的微观机制的专题;等等。   尽管这些专题研究报告费时耗力,甚至因为涉及很多绕不开的理论创新、概念创造和模型创新,以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量化分析,结果也难免有偏差,但是据我们了解,这样全面从货币到实体,从宏观到微观,从产业链到竞争环境,分别对原材料、工资、货币、食品等因素对于通胀的影响开展系统的定量系列专题分析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   在本书所涉及的物价系列专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宏观团队一边研究、一边向机构投资者推介路演,并及时把研究成果送到有关决策部门和学术交流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也收到很多宝贵的批评、指导、意见和启发。在此对上述提供帮助和建议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更广泛地推广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应出版社的要求,改变了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抽象表达方式,删去了专题报告中繁杂的数据、图表,把这些专业研究成果改写成通俗著作,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本著作。   从开始这本书涉及的系列物价专题至今,三个季度过去了,中国的通胀正按着我们预测的方向演进,中国人心中的通胀恐惧也将阶段性褪去。可是要正确地认识通胀、应对通胀、治理通胀,彻底告别非理性的通胀恐惧,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愿这本著作能够为关心中国经济、关心百姓生活、对理论创新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点儿积极的启发。

内容概要

  猪肉、鸡蛋、蔬菜、日用消费品价格噌噌上涨,老百姓最担心钱越来越不值钱。
  存款、购房、股票、基金、黄金、艺术品投资……
  通胀时代,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的财富!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透视通胀,直击
“3种通胀恐惧症”,揭穿“通胀4大忽悠”,教给你战胜通胀的16大定律,打造中国理性抗通胀第一书。本书将带领读者彻底告别非理性的通胀恐惧,让政策不再放大经济的颠簸,让投资者不再忍受熊市的煎熬,让老百姓不再提心吊胆过日子。
  只有理性认识通胀,才能手挥利器战通胀
   谁说通胀都是咬人的
  通胀可怕,通胀恐惧更可怕,恐惧引发的政策“超调”最可怕。通货膨胀就像经济海洋里的美人鱼,只要人们没有越过温和通胀的红线,她就是美丽可爱的。
   别相信那些夸大通胀的“忽悠”
  其实,如果每年原材料价格上涨15%,对中国CPI的影响只有0.3%~0.41%;如果每年平均工资上涨15%,对中国CPI的推动力不足2%。
   拨开物价背后的数字迷雾
  “食品价格动一动,CPI抖三抖。”
CPI并不是合格而唯一的通胀检测员,要学会用核心CPI把握趋势,用CPI关注物价结构与短期波动,用PPI透视投资,用GDP平减指数纵览全局。
   打响财富保卫战
  只要认识到通胀对财富再分配的规律,谁都可以打响自己的财富保卫战。凡是那些站在货币对立面的人,都能在通胀中获利。

作者简介

  滕泰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他是致力于宏观经济和财富战略研究的“少壮派”,深得决策部门重视,多次应邀出席国务院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人民银行、发改委等部门的专家决策咨询会。
  他是众多经济和金融预测的先行者。在2005年《人民币和黄金是全球最升值潜力的资产》一文,因建议中国央行购买黄金而数万个中、英文网站广泛转载,并准确预测了人民币和黄金的大幅升值;其《次按危机与全球五年牛市的结束》是国内最早预测次按危机将深度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报告。
  他是新财富战略的提出者和倡导者。2006年出版《新财富论》,最早对中国GDP导向、过度鼓励出口、盲目吸引外资、外汇储备高增长、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过度重视凯恩斯主义周期调控等政策取向提出系统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等系列国家财富管理战略;2009年出版《财富的觉醒》,首次系统提出“软财富”战略。
  他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上海社科院,经济学博士,美国沃顿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现任民生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书籍目录

序言 通胀之痛
第一部分 令人忧虑的通胀恐惧症
 第1章 通胀幽灵,挥之不去的历史伤疤
  通胀幽灵卷土重来
  新世纪的前两轮通胀
  “一管就死、一放就热”的90年代
  80年代的抢购风潮
  计划经济的隐性通胀
  近代,无法忘却的恶性通胀
  古老的通胀幽灵
  通胀牵动全球神经
 第2章 通胀魔咒,人人都会受伤害
  小怀特的困惑
  消费者:花钱存钱都是错
  劳动者: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生产者:价格转移者VS调控替罪羊
  投资者:冰火两重天
  债权人:谁是后面那个垫背的?
  政府:通胀是一把双刃剑
  财富大挪移,通胀保卫战
 第3章 通胀魅影,越过红线才咬人 045
  温和通胀的产出与技术诱惑
  温和通胀的就业诱惑
  政府的“小小收益”
  CPI红线绷紧谁的神经
  转型期:5%以下“不咬人”?
第二部分 扰动人心的通胀四大“忽悠”
 第4章 原材料涨,物价跟着涨吗
  发生在价格产业链上的故事
  原材料成本价格传导系数的威力
  产业链越长,成本压力越小
  短产业链分身乏术,传导压力大
  过度竞争挤压企业利润弹性
  流通环节费用再降50%!
  战胜原材料通胀恐惧
 第5章 工资涨,物价会飞吗
  想象、逻辑与现实的背离
  从工资到物价,传导要过四道关
  工资一大步,价格一小步
  生产效率为成本减负
  企业,涨价还是咽下苦果
  整个流通环节:潜在的缓冲带
  不足2%的劳动力通胀,是大还是小?
 第6章 食品价格,会涨个不停吗
  长期上涨的理由与短周期波动的逻辑
  需求波澜不惊,供给忽上忽下
  小麦与猪肉的价格,用事实说话
  价格弹性与供给周期
  蔬菜,囤积炒作只在短期有效
  被成本和海外因素主导的食品价格
  摆脱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宿命?
 第7章 货币超发,物价一定会涨吗
  不是所有的货币都影响物价
  房地产市场吸收10万亿元
  股票市场吸收10万亿元
  央行“水库”吸收20万亿元
  不足六成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从货币到物价:过剩产能对冲涨价压力
  货币量领先物价两年
  “笼中虎”:不宜夸大,不应忽视
第三部分 揭开物价的数字迷雾
 第8章 差强人意的通胀检测员CPI
  CPI的前世今生
  CPI篮子入选标准
  千差万别的各国CPI
  中国CPI是怎样炼成的
  漠视房价的CPI是否可信
  食品价格动一动,CPI指数抖三抖
  权重调整熨平CPI波动
  油价是全世界的事,粮价是发展中国家的事
 第9章 量体裁衣的核心CPI
  核心CPI的诞生
  不同国家的核心CPI
  让核心CPI真正关注民生
  物价趋势监测器
 第10章 PPI透视价格与经济周期
  从WPI走出的PPI
  认识各国PPI
  齐步走的各国PPI
  PPI透视库存调整
  PPI,行业盈利能力的透视镜
  PPI,衡量投资的温度计
 第11章 正确应用物价指标
  两个温度计:PPI与CPI
  PPI+CPI:看经济风云变幻
  更广义的物价指标:GDP平减指数
  错综复杂的物价指标体系
第四部分 理性抗通胀
 第12章 挖掘通胀的深层根源
  谁制造了超额需求
  哪些成本推动通胀
  结构性通胀的逻辑
  预期:让上涨成为上涨的理由
  多轮驱动的混合型通胀
 第13章 明辨涨价的微观机制
  一件衬衫的询价之旅
  寡头垄断的价格话语权
  垄断竞争市场,价格谁说了算?
  完全竞争涨价难
  短缺经济、过剩经济与价格
  大宗商品暴涨暴跌的秘密
  农产品价格轮回
  流通环节扰动价格
 第14章 读懂货币和物价背后的故事
  央行货币超发的背后
  外汇占款:中国特色发钞机
  信用创造货币
  既受货币冲击又创造货币的资本市场
  “水”往高处走的价格冲击
 第15章 让掌舵之手更理性
  告别单一价格指标,提高通胀容忍度
  反思通胀恐惧,避免“超调”之祸
  利率政策:桔生北方为枳!
  弃利率杠杆,重量化工具
  两个数量紧箍咒
  公开市场业务步入困境
  量化政策“脱靶”之后
  切断输入通胀之源
  汇率治通胀:两害相权取其轻
  更有效的货币政策
 第16章 跳出周期战通胀
  挂在嘴边的预期管理能否重塑市场信号
  以耐心应对食品通胀,不战而胜
  民主听证对抗垄断定价
  对付涨价“带头大哥”的智慧
  删除行政垄断,净化市场天空
  多举措为企业和价格减负
后记 政策转型与战略转向
    

章节摘录

   80年代的抢购风潮 抢购风潮造就了20世纪90年代两位数的通胀,然而中国人喜欢一哄而上、抢购商品的习惯并不是那时候养成的。早在80年代,中国就已经掀起抢盐、抢米、抢家电的风潮,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短缺、涨价、通胀等字眼挥之不去的惶恐。   1978年,中国开始走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市场化的价格改革同步推进。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积累轻消费”以及“供求缺口”隐藏的通胀压力,在价格放开的天空下自由释放。   1979年,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国务院提高了粮食及一些基本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为了不使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下滑,国务院决定保持粮、棉、油的销售价格不变,凭票供应,统购统销;保持甘蔗、甜菜、肥皂等销售价格不变,并对生产部门进行补亏;适当提高肉、禽、蛋类销售价格,通过工资和补贴的形式对消费者进行补贴。这样的安排被形容为 “一枪打了三个眼”,对农民提价,对企业补亏,对职工补贴,价格调整成为由政府一人买单、全民受益的举措。结果,1979年农产品销售价格上涨了 22.1%,而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仅上涨了7.5%(1980年)。不过,这一时期,价格几乎还是都掌握在政府手里,由价格调控而产生的物价上涨,终究也只是攥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里的通货膨胀。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了计划合同订购的新政策;生猪、水产品和蔬菜也逐步取消了派购,自由上市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这一重要改革在活跃农村经济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原来隐藏的农产品短缺问题。   1985年,中国的物价一改以前温和上涨的状态,无论是涨幅还是涨速都大有奔腾之势:1985—1987年,三年全国物价累计上涨了23.7%;1988年,物价水平再次上涨18.5%;1989年,上涨了17.8%,5年时间累积涨幅达到 72.7%,物价上涨范围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见图1-2)。   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各地开始出现抢购风潮,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食盐和火柴,无论品牌和质量,统统成为盲目抢购的对象。不用凭票购买的人们见什么买什么,商店几乎被洗劫一空。   当年的过来人如此夸张地形容当时的抢购风潮: 大家都跑去抢购,跑得快的和跑得慢的价格都不一样,如果没有现金,跑去银行取钱再回来买时,就又是另一个价了。 抢购风潮使银行遭遇了前所未见的疯狂挤兑,可是银行的钱都投进了基础建设,根本无法满足储户的现金需求,人们取不到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物价一路飞涨。奔腾的通胀,加剧了居民的激愤和不满情绪。   计划经济的隐性通胀 通货膨胀不仅仅发生在价格放开的市场经济下,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心中也有隐性的物价“伤疤”。   计划经济背景下,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各种消费品,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相对过剩的需求在价格管制下,不能通过价格上涨表现出来,而是被配给制所掩盖,以物资短缺的隐}生形式表现出来。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大跃进”的影响,全国陷入了超越客观现实的盲目大生产中。“以钢为纲”的战略导致国内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为了支持钢铁增产,政府通过增发货币追加了大量的投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屋漏偏逢连夜雨,新中国在这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巨大影响,食品供给严重匮乏。虽然当时的大部分商品价格受政府管制而未上涨,但集市价格却开始出现了暴涨。受此影响,1961年CPI同比上涨16.1%,农产品销售价格甚至上涨了28%。在当时的背景下,物价的上涨不但不能有效抑制需求,而且不能刺激供给,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   由于居民消费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绝大部分物品只能凭票供给,即便有钱也不能买到需要的东西,极大压抑了人们的需求,在那一代人的心中形成了难以忘却的隐性通胀伤疤。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滕泰透视通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9条)

 
 

  •   猪肉、鸡蛋、蔬菜、日用消费品价格噌噌上涨,老百姓最担心钱越来越不值钱。  存款、购房、股票、基金、黄金、艺术品投资……  通胀时代,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的财富!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透视通胀,直击“3种通胀恐惧症”,揭穿“通胀4大忽悠”,教给你战胜通胀的16大定律,打造中国理性抗通胀第一书。本书将带领读者彻底告别非理性的通胀恐惧,让政策不再放大经济的颠簸,让投资者不再忍受熊市的煎熬,让老百姓不再提心吊胆过日子。  只有理性认识通胀,才能手挥利器战通胀   谁说通胀都是咬人的  通胀可怕,通胀恐惧更可怕,恐惧引发的政策“超调”最可怕。通货膨胀就像经济海洋里的美人鱼,只要人们没有越过温和通胀的红线,她就是美丽可爱的。   别相信那些夸大通胀的“忽悠”  其实,如果每年原材料价格上涨15%,对中国CPI的影响只有0.3%~0.41%;如果每年平均工资上涨15%,对中国CPI的推动力不足2%。   拨开物价背后的数字迷雾  “食品价格动一动,CPI抖三抖。”CPI并不是合格而唯一的通胀检测员,要学会用核心CPI把握趋势,用CPI关注物价结构与短期波动,用PPI透视投资,用GDP平减指数纵览全局。   打响财富保卫战  只要认识到通胀对财富再分配的规律,谁都可以打响自己的财富保卫战。凡是那些站在货币对立面的人,都能在通胀中获利。
  •     近两年,CPI很荣幸的成为中国大众最为熟知的经济学概念。这个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数字,其走势却与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涨与落,影响了我们对日常经济生活状况的感受,而且代表了一个更加让人心有余悸的字眼——通货膨胀——幽灵再次来袭。说到这个词,已经被大众过多的赋予了一种负面色彩,往往闻之色变。但这中间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甚至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现在,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刚刚出版了《滕泰透视通胀》一书,对以往我们对通胀夸大的恐惧、错误的认识和应对的失当进行了批判。

      一是批判对通胀莫名其妙的恐惧。作者认为现在人们已经患上了通胀恐惧症,但这种恐惧是有历史根源的,是挥之不去的历史伤疤。他以倒叙方式回顾了历史上较为著名的通胀事件,特别是新中国以来的历次通胀,以及通胀对人们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一次通胀都带来物价的飞涨,带来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带来更加猛烈的社会分化。不管是消费者、劳动者,还是生产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都深受其害,都有切肤之痛。但与此同时,他又认为人们因为对通胀的认识不成熟,片面地夸大了通胀的负面效应,把通胀看作是“笼中虎”,是神出鬼没的幽灵。所以,通过分析,他认为:“通货膨胀就是经济海洋里的美人鱼,价格的温和上涨是她温柔多情的眼神,受此鼓舞,经济加快增长;而当她露出狰狞面容的时候,人们的财富被洗劫,社会也陷入混乱”。并且认为,目前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只要通货膨胀率不超过5%,就是安全的。应该说,对温和通胀如此认识,观点并不新颖,甚至是主流观点。但敢于放言“只要通货膨胀率不超过5%,就是安全的”,把国家默认的3%的上限足足上调了2个百分点,表明了作者很强的自信和勇气。但是,作者却没有谈及中国目前负利率的环境下,人们收入没有随通货膨胀率的上涨而上涨,又普通缺乏投资途径,让最为普通的大众情何以堪?

      二是批判对通胀由来已久的误解。作者拨开层层迷雾,从影响物价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建立起关于劳动力、原材料、食品价格、货币因素影响物价的过滤模型,揭开了有关通货膨胀的“原材料上涨”、“工资涨”、“食品价格”和“货币超发”四大忽悠,以详实的数据和事实,特别是物价的传导过程证明了通胀并非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前三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有效消化,而货币超发也绝对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可以靠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及央行“水库”来吸收其流动性。同时,说明了普通大众对通胀的感觉来自于个人的消费感受和CPI,他为我们讲明了CPI、PPI以及核心CPI的前世今生,以及期成分构成,厘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PPI+CPI才能正确计量经济温度。这里他认为我们国家的CPI天生存在不足,主要是对房价的漠视,对食品价格的过度倚重等,并指出需要制定能够准确反映现实生活感受的核心CPI等措施。

      三是批判对通胀不合时宜的对策。要抗通胀,就必须明白通胀的根由,他分析了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性以及多轮驱动型等不同类型通胀的原因,解释了货币和物价背后的故事,指出了我们以往在应对通胀中存在的误区,然后为经济掌舵者指出了包括提高通胀容忍度、避免超调、重量化工具、切断输入之源等一系列的理性抗通胀方法,让我们在对通胀的恐怖阴霾中看到了一丝曙光。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上游产品的涨价,并不一定会全数传导至末端,而通货膨胀率会随经济周期波动,短暂的波动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需要跳出经济周期来看通胀,战通胀,可能会不战而胜。回顾我们国家应对通胀的历史,我们已经习惯了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治理通胀却放大了经济波动,引发经济大幅动荡,造成经济发展困难。也许,我们,包括政府在内,都要在通胀面前少一分焦躁,多一分淡定。

      说到底,《滕泰透视通胀》真正批判的是人们对通货膨胀不理性恐惧,不理性认识,以及不理性应对。事实上,都说无知者无畏,实际上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要想破解我们当前面临的经济困境,破解通胀谜局,首先必须战胜盲目的通胀恐惧症,必须正本清源认识通胀,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通胀,理性地给出应对之策。近两年来,我们的经济刚刚走出紧缩的阴影,又遭遇通胀的挑战,在这种时候,了解通胀正当其时,迫在眉睫。

      也许他的观点有所偏颇,也并不一定否正确,但他对通胀这种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的解释,对通胀的错误、片面认知的深刻批判,就足以让我获益匪浅。所以,这本书值得一读!五星推荐!
  •   看老滕如何理性讲通胀
    评《腾泰透视通胀》

    作品是作者的孩子,都姓作。作者一般对作品充满了感情,大凡作品的名字挂上了作者的名字,要么是作者认为这样更能体现出作品的个性或者作者的专长,当然不是说那些《**叫你炒股》、《**叫你泡妞》之类的书;要么是出版商、经销商认为作者本身已经在威名远扬,带上作者的名字可以让书大卖,于是怂恿着把作者的名字加到作品上去。初看到书的题目,对于作者本人没有太多的了解,便有这么多“邪恶”的想法;于是便有“看老滕如何理性讲通胀”的这个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就感觉到了滕老师的理性:书中的前半部分将通胀带来的伤害,以及人们的种种不理性;后半部分用几个经济指标来解释通胀,并借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指导读者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通胀。看到作者竟然也能把经济学中的理性,合理地应用到“通胀”这个经济现象的解释中,没有过多的数据和理论,有的只是小故事和简单的图表,同样将通胀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的很清楚。

    按我简单的理解,通胀其实就是市场经济中商品和货币的不均衡,在商品量一定的基础上,货币发多了,最终就会产生通胀。老滕告诉我们: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价格传导机制是一个较为啰嗦的过程,中间会涉及到原材料、人工、运输以及其他经济因素影响,从货币增发到最终通胀发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而简单地将某个因素的变化推及通货膨胀,便是诸多“忽悠”的特点,说什么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便会导致通货膨胀,什么货币超发造成物价高启,等等。

    我们经常会在新闻媒体中看到很多关于通胀的消息,什么CPI、PPI之类的,而对于这些指标和数据背后蕴含的意义知之甚少。在《腾泰透视通胀》书中,我们算是综合学习了一些所有和通胀有关的主要经济指标,以及他们各自的用处:从核心CPI看趋势,从CPI看物价结构,用PPI看投资和库存变化,用GDP平减指数纵览全局,用其他指标辅助分析。要去处对于通胀的恐慌,根本还是在于对于通胀的本质认识,在市场的供应和需求方之间,了解成本推动通胀、结构性通胀、理性预期的影响,明白物价上涨的价格传导机制,在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颁布之后,能迅速采取必要的行动,让自己的资产保值。

    关于通胀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边是说既得利益集团在经济发展的高速路上,夺取穷人的财富;一边是人们必须快速奔跑才能保留原地,否则就会慢慢地被边缘化。无论如何,我们的生活总面临着通胀的压力,以及面对通胀我们对投资、储蓄等的选择,在面对通胀的种种“忽悠”面前,对通胀保持一种理性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用于生活中的决策,也许就是这本书给予普通老百姓最大的启示了。
  •   面对中国经济中出现的通胀问题,本书从不同视角多维度解读通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理性的分析,介绍了通胀恐惧症的现象和本质,并对老百姓担心的通胀“忽悠”和迷雾进行深入剖析,精确透视通胀,并为大家如何理性抵抗通胀提出良好的方向标。
    是一本值得慢慢品的好书!
  •   中国理性抗通胀第一书,让老百姓不再提心吊胆过日子
  •   之所以给五星,是因为市面上没有其他作品对通胀有一个全面到位的解读。作者在前言里有论述,这本书是把作者做过的6个比较专业的专题研究报告简化后编撰而成。作者在书中对通胀有客观理性的研究,用了很多创新的模型和方法。由于偏向于普通读者,经简化后看起来深入浅出,简单易懂,对一些更专业的读者也许会有一丝遗憾。

    总得来说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应该是理性透视中国通胀的第一书。道理越辩越明,中国经济社会学者数量众多,希望这些人能超越理论,推出更多透视本土通胀的作品,让大家饱览不同的研究成果
  •   在当今国内通货膨胀下,如何保住和让自己的财富增值,通胀不可怕了解通胀后,民众才不会束手无策,很专业又易懂,滕老师给总理做过报告后,温说:根据我执政20多年的经验,有两个东西可以造成社会不稳定,官员腐败和通货膨胀,强烈推荐,很棒的一本书
  •   本书对中国老百姓抗通胀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本书是到目前为止对本轮通胀最深刻、最有预见,且已经逐渐被实践所证明的论述。结论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没有故弄玄虚,思路清晰,通俗易懂。
    滕泰的书我看过许多,收获不小。
  •   理性抗通胀的第一书。好书。
  •   只有理性认识通胀,才能手挥利器战通胀
  •   “通胀猛于虎”。滕泰先生这句话说出了经历过改革三十年以来大大小小的通胀以后百姓心中的痛。
  •   理性看待通胀,从容做出决策
  •   分析透彻,学术逻辑分析到位,而且语言不枯燥,没学过经济的普通人就能看懂。而且分析的这么对抗通胀,很有道理。不过时代在变化,能增加些使读者学习后,能应付时代通胀变化的就好啦,呵呵,可能有些一劳永逸的心理吧,确定是挺难的。总之,是本好书。
  •   通胀是经济现象,而且会反复出现。了解了通胀会对经济运行的认识会有很大帮助。这本书专写通胀,清晰透彻,很值得一读!
  •   透视通胀还没看,看着应该不错!
  •   看透经济通胀,过好生活
  •   帮助我们正确的面对中国通胀,不错
  •   社会的发展 通胀是无可避免的 但为什么控制不了 中央政府到底有什么打算 还是回到常识性的问题上来吧 值得思考的问题
  •   书的内容没怎么看,但对于通胀也个话题很感兴趣,所以应该深入了解,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理财的指导用书1
  •   通过浅显例子,深层剖析通胀原因,确实醍醐灌顶
  •   对通胀一直 搞不明白,本书解答了这个问题,还多角度的分析解释。很通俗易懂。 推荐阅读
  •   当当做特价时买的,非常不错,当前应对通胀有一定帮助
  •   很厚的一本,这个本书是一个经济学家给我们讲的一堂课,让我们可以了解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还有学习如何捍卫自己的财富?
  •   经济和金融预测,新财富战略的一本好书。
  •   我们已经进入长通胀时代,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的财富?这是所有人需要追求的答案,
    本书不知能否解决这个重要问题?
  •   怎么说呢,看看还行,不要把经济学的说认为是过日子的一部分就好
  •   书内容贴近生活,使不懂经济的老百姓易懂。
  •   这本书是一本通俗的经济学,看上去觉得很淡,但是对于经济事物的理解转瞬即逝,有了逻辑上的思考,不错
  •   感觉经济学家都是表演艺术家
  •   正好赶**当大放价,果断从收藏夹里购买,非常不错,现代人应该多了解一些经济常识,尤其是通货膨胀
  •   理性对待现代生活中的常识
  •   豆瓣评分很高,价格又这么有优势,等着看了,正是我要找的书
  •   还有什么比读一本理性的分析书籍更让我高兴的?这本书我想会读第二遍、第三遍。因为它太有价值了!
  •   没学过经济学,读了,多少懂了点。
  •   原来在网上下载的电子书,看完后,感觉写的还可以,只是不全。正好赶上特价,这价格就超值了。否则30多还真不值。
  •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可以对通货膨胀有更深刻的认识
  •   由浅入深了解通货膨胀,现在这个社会,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   书不错,可惜没塑封,路上弄脏一点点
  •   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人,每个热都对或多或少的了解一点金融知识,与生活有关的。
  •   很想买一本经济方面的书籍看的,但太专业的又有点没意思,这本书看起来有专业素养在,但语言有意思,也通俗,很喜欢。
  •   算是经济类普及读物,非常不错哦
  •   讲经济的 随便看看吧
  •   学习经济知识要从平时学起
  •   这本书比货币战争那种阴谋论的书强太多太多。读这本书不会浪费时间。
  •   解说很清楚,如果加有图片就好了。
  •   从本书中了解到通货膨胀的知识,值得细读
  •   多看看书了解生活中的背后的原理
  •   很便宜,书也不错,支持 当当多搞活动
  •   书的质量很好,还没来的及细看,应该会有收获的。
  •   书很好,感觉很喜欢,内容就不用说了啊
  •   活动时买来送人的,性价比很高了。
  •   多了解一下总是好的,但希望提出问题的能提供解决之道
  •   打折厉害,好厚一本书,还没看,先存起来。。。
  •   一次买了十几本书质量都很好,很满意。
  •   很好的财经读物,分析的很详细。
  •   内容写的很好,整体感觉很不错
  •   更多数据支持可能更好
  •   很实用 ,要是能多送个书签就好了
  •   不错,看看可以增长知识,活动时买的,超值
  •   搞活動時候買的,非常划算。此書就算完全不懂經濟學的人也看得懂,很貼地氣,至少內容可用於談資。
  •   作者很牛就不说了,书中的内容也很实际,而且里面讲的东西都是作者的团队精心调研后写的,看后绝对受益匪浅。
  •   一直很期待这本书,翻翻书,很多数据,图表,有点专业,需要花时间好好看看
  •   一次性买的书太多了,还没看呢。
  •   书收到了,不错,还没看。
  •   书不错值得一看,
  •   帮朋友买的,朋友说内容不错,写得很充实,好评,赞一个!
  •   有些说的还算靠谱
  •   放在收藏夹中有段时间了,这次赶上特价,买来看看,大概翻了翻,里面有很多分析图标,应该不会很枯燥,希望能有收获!
  •   两本书都不错 赞一个
  •   非常满意的,这本书好看,值得买啊。
  •   本书通俗易懂,是一本值得认真读的好书...推荐!
  •   这本书写的比较深入,理论性较强,值得一看
  •   有点深奥,但慢慢看咯。试试
  •   好看.有可读性.具有启发意义.
  •   作者很有见解,厉害的视点!
  •   好书好书,好评好评,,。。
  •   质量不错,具体还没看。
  •   印刷 和 内容 都挺不错 值得看看 见解独到
  •   值得看一下,还是有很多需要了解的
  •   速度快,质量也行。总体不错
  •   有很多细节 很细致客观
  •   虽然有点过时了。
  •   感觉跟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学习
  •     虽然我的专业是经济学,通胀的相关理论也学了不少,但在读过此书后还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并没有用复杂的模型来推演这场通胀的前世今生,而是用一个又一个通俗的故事,讲发生我们身边的物价变化阐释清楚,很值得一读,也建议决策层能够读一下
  •     谈通胀的学者很多,讲通胀的文章不少,但能够如此深入浅出生动亲切地讲解通胀问题的好书实在不多。
      通胀猛于虎!
      通胀恐慌猛于虎!
      通胀恐慌所导致的政策超调更是猛于虎!
      能够直面这样一个无法逃避也不该逃避的问题,并条清缕晰地为读者进行解析,这就是一本好书!
      此书值得一读,值得思考,希望管理层也可以读一读。
      
  •     有理、有据,深度、透彻!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视角、清晰的思路及前瞻的眼光对影响中国通胀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阐释,是一部可以在轻松阅读中领会专业知识的理性抗通胀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渐渐理清了似是而非的一些概念,也走出了过去理解的一些误区……
  •     如题。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牛人牛作
  •      滕泰,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他是致力于宏观经济和财富战略研究的“少壮派”,是众多经济和金融预测的先行者,是新参福战略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一系列的字眼让一个原本对宏观经济触觉并不十分敏感的我顿生敬畏,尤其是在今天这种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中,在我们感受到经济危机可能给生活带来的变故之后,更是喜欢听一些权威的观点意见,来规避可能造成的一切风险,买房、存款、炒股投资等忠告都是我们对可能到来的经济变故采取措施的一种恐慌表现,但通常这些自保的举动往往会加重我们的恐慌。而对物价的飞涨,投资的动荡,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辛苦攒下的钱越来越不值钱,通胀时代会吞噬我们的财富,如何理性的进行储蓄投资,面对通胀是每个我们都迫切关注的。
      
       通胀的危害不可低估和限量,会造成政府的料到,百姓的贫苦,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大萧条。这是通胀的表现,也是我们的现实体验:挣得没有花的多,物价越来越贵,什么都在涨,只有工资不涨,钱越来越不值钱,利率越来越高,自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而这本书就是应时而生的,是一本基于专业研究基础上的通俗读物,告诉人们如何正确的认识通胀,应对通胀,治理通胀,并提供了一些告别非理性的通胀恐惧的方法,理论独到,观点鲜明的指出了中国的通胀问题和未来的通胀之路,这种预测现时的准确性也更增加了这本理论著作的权威性。帮助人们告别通胀恐慌、理性面对政策调整、平和心态正确投资理财的书籍,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深入浅出分析百姓生存现状,破解通胀的神秘和抵抗恐慌方法的安定剂。通过深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总结,教你在通胀来临前如何应对,并在通胀后如何安度的。
      
       它的亮点之一就是用理性客观冷静的观点给超感性的人们提供了庇护场所,不但直入人心的直击三种通胀恐惧症的特征和来源,而且揭穿了通胀4大忽悠,并教你战胜通胀的6条定律,可以说这是除了预测准确与否之外的成功之处,他没有危言耸听的制造恐慌,而是在对民众有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对社会起着有益的影响,不但之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人轻松在通胀中获利,为成功响财富保卫战卯足了劲,坚定了信心,通胀并不是受难的世界末日,安度,也可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