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成中英,冯俊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 译 页数:4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体诠释学、民主精神与全球和谐》首要在厘清心灵理解与诠释的基础,如此方能面对重大问题而提出正确的解决之道。当前国人及世人所必须关注的两个重大问题为民主精神与全球和谐,前者涉及对民主的理解与诠释,是要参照历史经验、现实经验及终极价值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到具有“实践理性”意义的结论;后者亦然,涉及中西方对当前与未来人类社会的构想与实际组合及整合问题,对现实的人类处境要讲求更实际可行的方法,凸显理解与诠释之内含的行为规范的含义。尤其在理解与诠释和谐与和谐化问题上,不能不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的宇宙认知与道德典范。就此言之,理解诠释为思考澄清问题之本,而民主精神与全球和谐则为理解诠释构建价值目标之用。
书籍目录
本辑论文导读
第一编 中国哲学诠释学思维
序言
诠释学:哲学理解与基本定向
构建和谐化的辩证法:中国哲学中的和谐与冲突
今日的庄子——现象学试释
孔子与伽达默尔之缘
一条新的通达古代中国文本的诠释学路径:以《论语》为例
小论三种孔子研究-
论朱熹的诠释学说
捉贼:朱熹的诠释学艺术
第二编 现当代中国诠释学
序言
编者按
存在与意义的持续性:所有的认知都是介入式的诠释
对方东美广大和谐哲学的评论
东西方哲学对话的新渠道
走向视域交融的诠释学:伽达默尔、蒯因和成中英
第三编 民主与中国哲学
序言:民主与儒家传统之内与外
导言:免于“席贩之谬”的中国政治哲学研究
价值律和中国政治哲学
民主与精英——一种儒家视角
新儒家与民主宪政——重探1958年唐君毅等儒学大师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格尊严理念——《墨子》新诠
民主的理想和实践:批判性的反思
无为之悖论
内心世界的情感与观念:中国与欧洲之比较
第四编 全球正义和全球和平
序言:全球正义和全球和平
导论:全球正义、和平与人道长路漫漫
一个多元化世界社会的政治性宪章?
康德与儒家思想中的正义与和平
对正义、人道与其他全球和平文化条件的哲学反思
正义中的人类声音
历经困难走向未来
早期墨家著作中的人的能动性和“尚同”理念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为了体现本辑内容的概况,我会首先向你们建议阅读这两卷本文章的两种方式,或者说是一个人在阅读它们时内心中同时发生和存在的两种诠释路径。第一种是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另一种是来自诠释学哲学的和本体诠释学的眼光。有许多文本和问题一般都被理所当然地认做中国哲学史上的内容,由此产生了各种学说。《中国哲学季刊》自1973年创刊以来,其中发表了数百篇文章,由这些文章看来,我们发现其最初的倾向就是试图对这些学说的特点有更深的理解。我们这组文章开头一篇,最初写于1975年,发表于1977年,论述了中国主要传统对世界进行的描述,以及如何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历史地说,成中英精心写就的这篇文章,对哈佛汉学家本杰明·史华慈所做的中国思想研究中某些主题做了积极回应,这篇文章也是成中英对承自他在台湾的老师方东美先生的诠释建议做出回应的文章,同时也是对自己十年来阅读中国大陆哲学著作的总结。回顾其文章结尾,会发现一位哲学家置身于“文化大革命”所卷起的旋涡中,却努力使得即将发生变化的大陆中国世界的文化哲学选择变得更有意义,更加合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比较研究工作兴起。其中包括对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与欧洲现象学某些观点所表露出的语言和生命的本质观点的丰富多彩的解释,那一时期,有一篇文章是吴光明所写,另一篇文章中白诗朗对朱熹在儒家文本中所用的诠释学原则做了深入研究,白诗朗的文章发表于1991年,论述了朱熹和伽达默尔在思想的道路上是如何趋近一致的,以及二者所体现出的在本体论和诠释学的承诺上之不同。对白诗朗在这篇文章中结论的进一步证据是,帕尔默——伽达默尔学生——所写的对孔子和伽达默尔著作中的共通处进行思考的文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和盎格鲁-欧洲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就与诠释学问题和诠释学哲学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两卷期刊中,关于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皮尔斯和蒯因的论题是通过许多中国哲学文本和先哲所提出的问题和方法来解决的。其中包括对许多文本和人物的介绍,如《易经》、《论语》、孔子、《老子》或《道德经》、《庄子》、《荀子》、朱熹及其《朱子语类》、印度佛教思想家龙树、最近辞世的印顺及其著作,同时也包括当代中国的许多重要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和后马克思主义、21世纪文化中国的主要哲学文本和作者。事实上,以这些研究为代表的诠释学工作要远远超出于我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两卷期刊所能呈现的,但是领略一下此多样化风景的一点光彩,也将会有助于我们开展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阅读这些文本的第二条路径就是接受哲学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去理解我们是如何理解的,去理解源自对我们如何在哲学地解决这些问题前进的道路上不同解释之间的诠释张力。朱熹是重视原文的学者,所以他的诠释学倾向是文本的,更为传统的。但是朱熹并没有意识到当读者在接近文本时所面对的有限的或者曲解的认识论问题的影响,而明白这一点是重要的。所以他的沉思中那些让人感到非常现代的某些提示促使我们去进一步追问。潘德荣、彭启福和白诗朗解决了这些问题,但他们却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而殊途同归。前两位是直接深入朱熹谈如何读书的文本,将其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观点做了扼要的对比。白诗朗则发现朱熹和伽达默尔之间既有许多共同点,也有一些差异之处,他还吸收了20世纪历史学家钱穆关于朱熹的颇有影响的研究洞见。
编辑推荐
《本体诠释学、民主精神与全球和谐》为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第2辑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