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悖论

出版时间:2011-10-1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丹尼•罗德里克  页数:240  译者:廖丽华  
Tag标签:无  

前言

  全球化的新演绎  我在199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我们是不是太全球化了?》的小书(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 几个月后,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在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风暴中风雨飘摇。这些国家快速发展了好几十年,成了国际金融界和发展专家们的宠儿。但是,国际银行及投资者突然决定把钱放在那里不安全。接着外资大量撤出,这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银行和企业面临破产,整个地区的经济一下子崩溃了。亚洲金融风暴就这样横空出世了!接下来的是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甚至把不可一世的、众望所归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也扯了进去。  我可真为我的先见之明及机缘巧合感到高兴。这本书的出版商是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简称IIE),后来,我的书成了它的最畅销的书。我想,原因之一是IIE一直是全球化最坚定的支持者,这就有点像尼克松访问中国一样,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对全球化的怀疑论从最意想不到的角落冒了出来,应该更引人注目:“哈佛大学教授的著作警告我们全球化并不像说的那么好,发表这一大作的居然是一向支持全球化的智囊团!”—— 这可真是一件不可错过的文章!  但是,我的先见之明非常有限。我对当时即将席卷金融市场的那场风暴毫无觉察。其实,我不但没有预见即将到来的风暴,我还决定对金融全球化只字不提,对每天交易量达数万亿的外汇、证券、衍生产品及其他金融资产视而不见。我集中讨论了商品的国际贸易给劳动力市场及社会政策制造的难题。我担心国际贸易繁荣及外包业务的兴起会使社会不公更  为凸显,劳动力市场矛盾进一步加剧,削弱了贸易参与国的社会传统。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覆盖更广的社会服务设施及更完善的国际贸易规则来处理这些矛盾。当时,我的经济学家同行们对我这些考虑嗤之以鼻,使我们不能有效地介入关于这些问题的社会辩论,这促使我写这本书。我现在还认为,我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从那时起,经济学界也逐渐向我的观点靠拢。但是,金融全球化的弊端?我当时想都没想过。  亚洲金融危机后几年,我将我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金融全球化的优点和弊端。10年后,国际货币组织(IMF)让我就该议题准备一篇论文,我是完全有备而来。我在2007年和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合著了名为《金融全球化为何令人失望?》。金融全球化使企业家更容易筹集资金,把风险转嫁到历练更深、更能驾驭风险的投资者身上,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给我们许的诺。发展中国家获益最多,因为他们缺乏现金,抗风险能力较低,分散风险的手段较少。结果却与这承诺大相径庭。表现好的国家,比如说中国,并非资金流入国,而是借钱给富裕国家的国家。那些依赖国际贷款的国家往往表现很差。我们的文章想解释金融开放没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承诺的好处。  我们的文章刚刚开印,席卷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爆发了。房地产泡沫破灭,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价格一落千丈,信贷市场萎缩,短短几个月华尔街的金融集团就集体自杀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政府不得不介入,提供大量的救市资金及接管即将破产的金融机构。金融全球化就是这场危机的核心所在。亚洲及石油出产国过度储蓄,给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与其相关的大量衍生产品提供了资金。金融全球化使得资本很容易从一个经济实体转移到另一个经济实体,就好象全球的资产负债表都混合在一起了,这就使得这场危机很快地从自华尔街扩散到全球其他金融中心。这次,我也没有预见到正在天边升起的这朵蘑菇云。   但是和我一样的经济学家大有人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在为金融创新大唱赞歌,而对日益扩大又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及其危害不加重视。 就像亚洲金融风暴来临前一样,他们没有看到那些危险信号,忽略了他们能带来的风险。  两次金融风暴都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金融风暴后有关研究连篇累牍,但是最终结论都是:如果政府允许金融资本自由进出,又要保持其汇率的稳定,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1997年8月之前,你没有预料到泰铢会暴跌,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关于次级债危机的的长篇大论比比皆是,由于它的规模巨大及影响深远,关于它的研究一定还会源源不绝,陆续有来。但是主要的结论我们现在应该都有了:市场很容易产生泡沫,不受监管的借债比率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缺乏透明度会削弱市场信心,当金融市场崩盘时政府及时介入是关键。17世纪的“郁金香狂热”就给我们上了这一课了。  这些危机发生了,但是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可预测,而是因为它们没被预测。经济学家及其追随者对于他们当时所持的观点过于自信:市场是有效率的,金融创新将风险转嫁到最有能力承受它的人身上,政府的干预是无效而有害的。他们忘了有很多其他因素会使形势的走向完全不同。狂妄使人产生盲点。虽然我一直以来都反对金融全球化,我也沾染了这样的习气。我和经济学界的大多数同仁一样,不假思索就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发达国家监管审慎,央行政策得力能够有效地防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制度复制到发展中国家。我的观点和大家的是大同小异。

内容概要

  近年来,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一次将全球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人们开始思索,全球化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全球化真的有利于世界的发展,能够实现全世界共同发展的目标吗?本书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全球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推动全球化的方法,错的是我们追求的全球化的程度。每个国家都各有其特点,适用于某一国家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想要用一种方法在各国实现全球化是不可能的。此外,一味地拒绝全球化,各国之间会存在难以逾越的壁垒,不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而过分推崇全球化,会将某个地区的危机无限放大,最终变成世界性的灾难。所以,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恰当的方法推动全球化;要推行适度的全球化,充分发挥出全球化的优势。

作者简介

  丹尼·罗德里克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研究全球经济的著名专家。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全球发展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成员。
  曾获得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颁发的首届Albert
O.Hirschman奖(SSRC的最高奖),并享有卡内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特别研究经费。
  长期担任《经济学人》《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顶级财经媒体撰稿人。

书籍目录

第1章 全球化的迷思
  全球市场面临着双重问题:它不像本国市场那样,有国内上层建筑的支持,而只能在各国社会制度的夹缝中生存。就算各国对跨国贸易和国际金融没有直接限制,这种双重魔咒也使得全球化非常脆弱,国际贸易成本高昂。全球化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政府不行,有了政府也不行!
第2章 第一波全球化的兴亡
  大多数经济历史学家认为1914 年之前100
年的全球化,是第一波全球化。根据大多数标准,在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方面,我们最近才超过了1913
年的水平。说到劳动力全球化,我们甚至还没有赶上当时的程度。
第3章 揭开自由贸易的面纱
  贸易的真实面貌非常微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什么情况下揭开它的面纱。自由贸易并非事物的自然状态。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而且支持自由贸易的势力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占上风时,我们才会有自由贸易,或者是接近自由贸易的东西。一个更好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
第4章 政治与贸易,无休止的纠缠
  如果贸易政策可以跟其他国家政策分离开来,形成一个独立管辖区;如果我们可以生活在这个自由贸易经济学家缔造的梦幻世界里,那么这一切都将无关紧要。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没有必要的国内、国际策略来应对全球化造成的破坏,贸易的社会成本远高于它狭隘的经济效益,对全球化的反抗会愈演愈烈。
第5章 金融全球化的荒唐事
  很多国家选择让国际资本市场主宰其命运,一浪接一浪的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不得不承认金融全球化辜负了我们的期望:将国门向外资敞开的国家面临更大的风险,但是又得不到更高的经济增长回报。
第6章 做金融业的刺猬,还是狐狸
  刺猬认为开放市场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正确答案,而狐狸总是认为魔鬼就隐藏在细节里。既然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全球市场的管理还这么差?并不是金融市场不会失败,而是我们可以继续骗自己说金融市场不会失败。
第7章 富世界里的穷国家
  “你愿意在一个贫困国家里当有钱人,还是愿意在一个富裕国家里当穷人?”工业革命初期,世界上最富的地区和最穷的地区之间的比例是2 :
1,现在这个比例是20 : 1,而最富裕的国家和最贫困国家之间的比例已经上升到80 :
1。为什么在物质如此丰饶的世界里,还有那么多人穷困潦倒?“世界经济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两极分化。”
第8章 眼见并非为实
  问题的瓶颈在哪里,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只要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思考,一个更有效的发展策略离我们就不远了,因为这个策略是建立在狐狸式的现实主义之上的。这就像你有一辆开不动的老爷车,你给它一副新的挡泥板,新的车头灯,一层新油漆,还有一个更强劲的引擎,这辆车是好看多了,但是能不能跑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也许,这时候我们常常需要回归常识。
第9章 和超级全球化说bye bye
  选择限制国内民主,对全球经济不时带来的社会、经济冲击置之不理,只求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选择限制全球化,希望在国内建立合法的民主制度?还是选择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的民主全球化?世界经济难求三全其美,一旦我们接受了有节制的全球化,我们其实可以向前再迈一步……
第10章 全球性治理可行吗
  国界消失了。距离不再存在。地球是平的。我们的身份不再靠出生地来维系。国家政治被一个更新的、更为易变的,而且超越了国界的代表形式所替代。权力已经从本国的决策层转移到了跨越国界的监管网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听到这样的宣言:一个全球性治理体系的新时代就要到来了!有人满怀憧憬,有人语带责难。
第11章 什么样的全球经济新秩序才最有意义
  追求超级全球化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重新调整我们的重点。全球经济的最大弱点不是缺乏国际合作,而是我们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缺乏全面的认识:全球市场影响范围的大小一定要受到治理范围的限制。只要交通规则是正确的,由国家政府来开车的世界经济一定能够正常运行。
第12章 中国会成为新的霸主吗
  中国体现了全球经济要面对的所有挑战。随着美国实力的衰退,全球经济将如何发展?如果中国真的成为新霸主,国际秩序会发生什么样的改革?全球化是一个多元化国家的集合体,监管它们交往的应该是一层薄薄的、透明的、合乎常理的交通规则,在这个环境下,各个国家将自行决定它们的未来。
后记 一个有寓意的故事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看到学生脸上的表情,教授也很想帮他,就跟他说“要把这些都闹明白了,你可真要在我上班的时候到我的办公室来。”  你不一定要读上面那段文字,但是如果你觉得到课堂上的答案和电话里的答案大不一样,那就对了。贸易有着不容置疑的好处,这本来是一个直接,无条件的声明,现在的说法却包含了很多“如果,但是”等转折词。教授那么乐意地、那么自豪地和他的研究生分享的知识,对社会大众来说却成了危险品。为了不“误导”大众,我们将课堂上提到的条件和前提都忘了。  这种不连贯困扰着我。在我的研究生涯,我从不,或者几乎不曾因为要迎合某些要求而删减一些内容,或者是被迫跟哪个政党的路线一致。学术界经济学家因为不同的想法和创新得到丰厚的报酬。这包括找出市场失败的不同原因,建立支持政府经济干预的新论点。但是如果你不是一个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你很难体会到这项工作的复杂多变,以及可以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在公共场合,经济学家一般都会不厌其烦地为自由贸易唱颂歌。如果我们指出他们在课堂上教的跟他们在普通大众面前鼓吹的不一致,他们就会激动得手舞足蹈,找出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目前面对的最重要的议题——全球化,以及全球合作的范围与限度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很有启发意义。”  ——戈登·布朗(英国前财政大臣)    “这是一本引起了极大争论的著作。丹尼·罗德里克想让人们明白,国家在发展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选择适合自己方法的权利。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超级全球化?那些为防止金融危机和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强烈反对开放市场的人们应该认真阅读本书。”  ——努里埃尔·鲁比尼(末日博士,畅销书《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作者  )    “丹尼·罗德里克是进行全球化研究的最杰出、最有见地的学者。在本书中,他探讨了超级全球化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艾伦·布林德(美联储前任副主席)

编辑推荐

  作者丹尼·罗德里克是研究全球化的资深学者,对于全球化的利与弊,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近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不久之前,人们还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硕果,为全球化高唱赞歌;转眼间,全球化就将人们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是全球化错了吗?《全球化的悖论》中,罗德里克会告诉我们答案。  全球化究竟是带来了丰厚的利益,还是又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什么样的全球经济新秩序才最有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化的悖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看的时候,觉得此书号称“警世之作”也算当之无愧,后来想了想,到处看了看,又觉得还是加个问号比较好。
      警了谁呢?
      对老百姓来说,似乎从没真的完全在意过什么超级全球化、自由主义之类。
      对政府,貌似当今大部分政府也不是真的就吃这一套,更多的是一些政治博弈,如书中所言,国家主权还是牢不可破的。
      对该领域经济学家,如果学得还算醒目的话,大概这些道理他们也都知道。读完后查阅了相关理论与论文,貌似现在“比较优势”理论等等全球化的基础理论,在该领域内确实也是充满争议的。
      
      警示的,也许只能是我这样的的不熟悉该领域的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
      
      
      当然,只是也许。这年头,越来越专业化的经济学领域,任何一个分工领域受到的重大警示,都应该是整个经济学界需要反思的。
      
      效率与公平、人道主义与优胜劣汰,我觉得是绝大部分经济学内在悖论的根源。(很多所谓悖论其实只能算错误),当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追求面对国家利益,面对公平,面对社会成本等等需要考虑公平与人道主义因素的问题时,只能在妥协与申讨中不断自我警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