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友兰 页数:335
Tag标签:无
前言
古之作者,于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后,每别作一篇,述先世,叙经历,发凡例,明指意,附于书尾,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汉书》之《叙传》,《论衡》之《自纪》,皆其例也。其意盖欲使后之读其书者,知其人,论其世,更易知其书短长之所在,得失之所由。传统体例,有足多者。 本书所及之时代,起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时代,其波澜之壮阔,变化之奇诡,为前史所未有。书于其间,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都凡四部分:日“社会”,志环境也;日“哲学”,明专业也;日“大学”,论教育也;日“展望”,申信心也。长短不同,旧日小说家所谓“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也。揆之旧例,名日“自序”。非一书之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 “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余家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动乱殆将逐出,幸而得免。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余女宗璞,随寓此舍,尝名之日“风庐”,谓余日:已名之为风庐矣,何不即题此书为风庐自序?余以为昔人所谓某堂某庐者,皆所以寄意耳,或以松,或以风,各寄所寄可也。宗璞然之。 书中所记,有历历在目、宛如昨日者,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余亦届耄耋,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除四、五、六章外,皆余所口述,原清华大学哲学系涂生又光笔受之,于书之完成,其功宏矣,书此志谢。 冯友兰 1981年11月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l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奎书分“社会”、“哲学”、“犬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字芝生,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被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教授誉为“真正学者的材料”。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部 社会
第一章 清末帝制时期
第二章 民国时期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二部 哲 学
第四章 二十年代
第五章 三十年代
第六章 四十年代
第七章 五十年代及以后
第三部 大 学
第八章 北京大学
第九章 清华大学
第十章 西南联合大学
第四部 展 望
第十一章 明志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过了新年,大哥、二哥、四哥和我四个人,还有些别的同学,一同起身往开封。先坐马车到驻马店去坐火车。当时从北京到汉口的火车,夜间不走,从北京到汉口要走三天。第一天由北京走到彰德,就停下了。旅客们都要拖带着行李下车住旅馆,等第二天再上车继续前进。第二天,从彰德走到驻马店,又停下来,旅客们又折腾一番,到第三天才到汉口。彰德和驻马店称为“宿站”,旅馆业都特别兴盛。驻马店本来是一个小集镇,忽然变成宿站,很快地发展起来。在我们去的时候,那些旅馆都还是搭的席棚。我们到驻马店已经是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头一件事情就是到火车站去看火车,在火车站台上,忽然觉得似乎是地动山摇,只见火车头拉着列车,威风凛凛,差不多从南北两方同时开进站来,当时觉得很壮观。火车停下以后,旅客们拖带着行李走出车站。车站门口,有各旅馆的接客伙计,手里拿着小旗,夹道呼喊,各报自己旅馆的名字。旅客们接到某一旅馆的小旗,就把行李交给那个伙计,交代以后,他就自由自在地走向旅馆,行李由伙计负责。第二天早晨,伙计又带着行李,送旅客上车,代旅客找好座位,把行李安置好,然后向旅客告别。服务很周到,态度也好。他们也没有学过“旅游学”,也没有受过外国旅游学专家的训练,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人,照着传统的旅馆业的规矩,就把事情办得很好。我们于第二天坐火车到开封。我们要投考的中州公学的中学班设在开封南关外,据说是从前的一个书院。考试又分为初试和复试两次。我初试考了第二名,复试第一名。四哥和其他高小毕业的人都落在后边,当时我自己也有点惊奇。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向哥伦比亚大学请求过奖学金。杜威教授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信相当地长,最后一句话说:“这个学生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我从国外回来……有两个前途可供我选择:一个是事功,一个是学术。我在事功方面,抱负并不大,我只想办一个很好的大学。 ——冯友兰
编辑推荐
《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我向哥伦比亚大学请求过奖学金。杜威教授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信相当地长,最后一句话说:“这个学生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我从国外回来……有两个前途可供我选择:一个是事功,一个是学术。我在事功方面,抱负并不大,我只想办一个很好的大学。——冯友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