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吕思勉 页数:186 字数:14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然而其书率多零碎乏条理,读者难于了解,因而作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著名理学家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理学纲要》。迄今为止,中外学界关于理学的简史似乎还没有超过本书者。《理学纲要》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理学思想的极佳读本。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两部通史:《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吕著史学与史籍》和《文字学四种》。此外他还著有大量历史通俗读物。
书籍目录
篇一 绪论
篇二 理学之原
篇三 理学源流派别
篇四 濂溪之学
篇五 康节之学
篇六 横渠之学
篇七 明道伊川之学
篇八 晦庵之学
篇九 象山之学
篇十 浙学
篇十一 宋儒术数之学
篇十二 阳明之学
篇十三 王门诸子
篇十四 有明诸儒
篇十五 总论
章节摘录
所谓现象者,总括之为阴阳两端,细究之,则亿兆京垓而未有已也。故日:“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又日:“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霜雪,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张子之学,虽与邵子异,然格物之功,亦未尝后人。张子日:“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又日: “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云物班布太极者,阴为风驱,敛聚而未散者也。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在外者不得人,则周旋不舍而为风。其聚有远近虚实,故雷风有大小暴缓。和而散,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噎霾。”又日:“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皆其格物有得之言。自今日观之,虽不足信,然亦可见其用心之深矣。o敲矢,《庄子》作嚆矢,即鸣镝,今响箭也。) 既知宇宙之间,惟有一气,则一切现象,本来平等,无善恶之可言。然清虚者易于变化,则谓之善。重浊者难于变化,则谓之恶。又以寂然不动者为主,纷纭变化者为客。此等思想,哲学家多有之。盖以静为本体,动为现象,本体不能谓之恶,凡恶,皆止可归诸现象界也。张子亦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耳。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耳。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能一之。”又日:“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又日:“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又日:“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盖凡有形可见者,皆不足当本体之名也。
编辑推荐
理学之特色,在其精微彻底。一事之是非,必穷至无可复穷之处,而始可谓定。…… 以其所求之彻底,故其所为,必衷诸究极之是非;而寻常人就事论事之言,悉在所不取。……其行诸已者,尤为卓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