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陶黎宝华,甄景德  页数:310  字数:329000  译者:刘钊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实现人的基本价值?
  爱情与喜欢是一回事吗?
  有可能和坏人交朋友吗?
  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吗?
  好运气总是跟随在坏运气后面吗?
  情绪是个坏东西吗?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吗?
本书将以友好、漫谈的方式,引导读者在哲学的王国中探索这些生活的基本问题以及应该如何生活。本书以不同于以往的有趣方法,融会了东西方思想中对于完美生活的道德推理、概念分析和哲学评价,并大量地运用了对话、漫画、哲学故事、思想实验、文艺和戏剧作品等多种表现手法,来激发读者思考。阅读本书将使我们暂时超越生命本身,通过反思那些平时想当然的事情来获得生活的智慧和意义,从而更明白地生活。

作者简介

  陶黎宝华
曾在香港大学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在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她所受到的专业训练跨越哲学和政策研究两个学科。兼任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与社会行政系教授和亚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对儒家哲学、比较哲学以及应用伦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是教育发展基金项目“在伦理学教育中增强道德推理和道德想象”的主要研究者。

书籍目录

第一个问题
 第一讲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幸福与道德
第二讲 爱情是什么?
第三讲 性本身是道德的吗?
第四讲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第五讲吃肉有什么不对?
第六讲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吗?
第七讲我们怎样理解苦难?
第八讲情绪是个坏东西吗?
死亡与宗教
 第九讲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吗?
 第十讲我们能够感觉到死亡吗?
 第十一讲 宗教可以给生活带来意义吗?
 第十二讲 道德能否脱离宗教而存在?
 第十三讲 宗教和科学是相互竞争的吗?
科学与生活
 第十四讲 我们能否用理性来评价关于超自然现象的信念?
 第十五讲 安乐死:生命不再值得继续下去吗?
 第十六讲 科学是理性的吗?
 第十七讲 关于生活的意义,进化论和遗传学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十八讲 制造试管婴儿有什么不对?
艺术与生活
 第十九讲什么是艺术?
 第二十讲 艺术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十一讲 大众娱乐有什么错?
 第二十二讲 悲剧能给予我们人生智慧吗?
结束语
 第二十三讲 生活的意义:有意义的生活
译后记
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但是在考虑先前的问题时,核心关切并不是合法权利或是自由,它更多地关涉道德论题。当在道德语境中被重新表述时,这个问题变成了:“轻信那些在偶然间被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是否是符合道德的?我们是否有道德上的义务,在我们开始持有某种信念之前让它接受理性的严格检查?这种义务所依据的基础是什么?”哲学家、数学家wK.克利福德(wK.clifford)说:“在任何地方,在不够充分的证据基础上,任何人相信任何一件事,通常都是错误的。”他提醒我们,信念有其伦理的一面,而持有并不基于充足理由上的信念,可能会导致违反他所谓的“信念伦理”。他提出,决定中贯穿着信念,错误的信念将会增加错误的决定,而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错误推理和对观念合法性的疏忽所支持的,普遍存在的错误信念,威胁并逐渐削弱着对于真理的尊重和社会的信任结构。

编辑推荐

《生活的意义(修订版)》:脱离蒙昧,修正褊狭,对生活的意义更明白,更尊重,更关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活的意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这是由香港学者所著的一本指南性的读物。书中讨论了诸如友谊、爱情、性、宗教、科学、艺术等生活领域的问题,启发人们深入思考,指引人们合理生活。读一读,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可以这样去思考,这些领域可以这样去理解,生活可以具有这样的意味。
  •   本书诠释了人生的真谛、生活的意义,很透彻,但很深奥,不适合闲散阅读
  •   哲学书可以轻松的读。
  •   值得细细咀嚼的一本书,人生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服务很好,送货及时。
  •   内容很充实,很适合愿意深化自己意识形态的人阅读!
  •   有点稀里糊涂。。。。
  •   好书都要慢慢读,
  •   朋友推荐的书,不错
  •   很不错 只是有点难 静下心来看 还是很有收获的
  •   有功于哲学教育与哲学思维的普及
  •   希望儿子成为一个真正有素质的人
  •   有些立论是不成立的
  •   文字有点像论文形式,逻辑强,但语言不是很易懂。
  •   意义的意义,呵呵,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或许就是人吧。
  •   适合中学生读 道理太贫 没有吸引点.....
  •   好,听说很不错的一本书
  •   与预期的一样,很喜欢
  •   挺不错的,睡觉前看看后觉得很有道理。
  •   内容挺好的 文字挺细腻
  •   还没来得及看,书质量还不错
  •        说到生活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在心中给出的往往都是一个否定的答案。比如当我们听到周围的人感叹“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说生活没有意思。而感叹生活没有意义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这样的说法“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从生下来,到长大,到结婚生小孩,孩子再长大,然后我们死去,接下来孩子也有了孩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过,有什么意思呢?”这种说法到了阿贝尔·加缪那里就概括成“世人都知道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区别不大,因为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其他的男人和其他的女人还是这么活,活法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在这里,加缪感叹的是“不变”,人生和人生都是一样的,于是单个的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说法是在感叹生命的逝去,比如苏子的客人就说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话,这里的哀叹并不是简单地哀叹生命短暂,也是在质问人终有一死,死了之后还有什么意义。而这种说法有一个更为极端的版本,那就是人过百年就是死人,所以怎么活都没有意义,即使是伟大的人物可以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颂,但几十亿年之后也将会随着地球一起消失,所以一切都没有意义,“意义”本身就没有意义。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除了上述这几种之外,古今中外无数的哲学家、文学家以及各门各派的“大师”们似乎都追寻过生活的意义,而他们又好像没有一个人真正地追寻出答案。那么,生活还有意义吗?“生活的意义”这个问题还有意义吗?
         在最开始看到《生活的意义》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人就是上面这样的想法。我并不相信一本《生活的意义》就能让我的生活有意义。我觉得可能经济管理、成功学、甚至一本外语书对我会更有意义。然而,我最后还是拿了《生活的意义》这本书,因为说到底,我还是想让自己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实变得枯燥、单调、实用,给人类的灵魂造成了极大空虚,而人类试图通过喧闹的活动和各种设备及替代品来填补。”我想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困境,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意义的一个主要原因。现代的人都太物质了,科技和经济这两大学科几乎完全占据了人们的全部思维,而科技和经济却全都是唯物主义的。而人说到底还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什么都用物质来衡量势必会让我们越来越迷失。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在网上有人大谈美食、金钱和性这些最低级的感官刺激的同时毫不掩饰地鄙道德和规范。每当看到这样的人出现,大家就就不禁要问,如果生活里只有吃和交配而没有任何道德和情感,那么人和养在猪圈里的猪又有什么区别呢?而当人真的把自己等同于动物,就会完全丧失了做人的意义。
         如果人们只会用物质和利益来权衡生活,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变得很可悲:爱情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性的前奏,朋友也不过就是利益关系,亲情变成了一种义务,艺术要用值多少钱来衡量……这样的人生,其实和机器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生活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上面这种人生就是最没意义的一种。然而,如果有“最”没意义的人生存在,我们反倒可以从中对比出相对有意义的生活。至少,我们应该看到爱情的甜蜜,朋友的忠诚,亲情的温暖,艺术的和谐。即使人生终归没有意义,但我们仍然可以赋予这些事物以意义。即使百年之后我们不会在这个世界上,但至少我们现在还活着,活着的时候就应该追寻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因为百年之后我们将不在这个世界上而说当下的生活没有意义,那就像因为百年之后我们会死而现在就不吃饭一样荒谬。于是,看待生活的意义可以有两种角度,一是人活着的时候这个生命整体有意义,二是生活中的各个片段都有意义。《生活的意义》这本书的头尾两讲就回答了人生的整体意义,其他各讲则分开来讲人生当中的各种意义,比如爱情、友情、艺术、科技等等。而在探寻生活中各个层面的意义的时候,这本书不仅关注这些事物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有多大,而且还从各个角度考量了这些事物,比如关于友情,书中就提出如果朋友做了坏事,我们是不是应该告发这样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其中的种种现象,很容易就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那么,是不是说友情、爱情等等这些东西有意义我们的生活就必然有意义?生命本身是不是也一定就有意义?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就又再次回到了“生活的意义”这个问题是不是有意义上来了。也许,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得到什么样的思索和启迪。歌德曾说:“所有事情都是被思考过的,可问题是我们得重新加以思考。”而在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会渐渐发现一些比较温暖的东西,比如价值、道德、爱,还有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关系。说到底,人的意义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是人类中的人。换句话说,人终归是社会动物,人的意义也就在这社会当中:遵守道德,爱,发挥价值。正如《生活的意义》结尾所说:“人们可以去追随亚里士多德,也可以选择庄子,或者完全自我创造,但是它必须有价值、有义务、有交往。人们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将意义安放于这个世界,而不是世界赋予人们以生活的意义。是人们在充实意义和扩展世界的价值。人们有责任使他们的生活有意义,也有责任使世界充满价值。”
         即使不变又如何,即使消逝又怎样?加缪在说过“活着不胜其烦”之后,在同一本书里的最后又说“人只要认真生活过一天,他就可以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所以,越是不胜其烦的生活,就越需要意义。我们今天的生活真的是不胜其烦,所以我们就该在烦躁的生活里坐下来想一想生活的意义。我们的书架上也该在成功学营销学和各类考试教材当中摆上一本《生活的意义》。因为生活的意义就在我们的思考中。
  •     要想不辜负此生就要活得有意义。这是从小就树立的生活观。我告诉自己做每件事情都要有意义,有收获。
      于是,读书写字,考试进入更高的学府,每接近一个目标,总是会欣喜安稳,觉得生活便就是很多的目标一个个达到,幸福也就是努力之后得到的那种感觉。
      于是,这样的确立目标与完成目标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生活就是来回循环的一个个怪圈。人,如何而来,如何而去,马不停蹄地追求,享受的也就是那瞬间,更多的时候就是徘徊、犹豫和苦难吧。
      要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人类一直不懈追求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相濡以沫,“但与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一生相守,“将进酒,杯莫停”的酣畅淋漓……人们总是期许生活中能家人相伴,爱人不离,日子充满乐趣。但是,一路走来,遇见的人和事情就像是路边的风景,即使不眨眼睛也换不得花香常在。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就认为应该自然地生活,人不是万能的,所拥有的也源于自然,所以幸福就在于心灵的宁静,不强于自己的意愿给生活,顺其自然。而亚里士多德就与庄子的意见相反,他认为幸福就是要综合众多因素,比如成功、快乐、繁荣、分享等等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不管是大家还是众人,从来不曾停滞追求幸福,追求生活的意义。
      可是生活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些要经历的死亡、爱情可能也只会有一生的一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没有经验的。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仰、宗教、科学、理性也显得抽象。他们纠结在一起,让人捉摸不透。
      很有幸,偶然得之《生活的意义》这样的一本通识读本,它用对话的形式将一般的迷惑自然展现出来,而那些哲学的大家们便像是一个长者,娓娓道来这其中的一些哲学玄妙。配之,生活场景和想象的漫画画面,对比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变读边笑。整个读下来的过程,反道没有觉得有哲学的压抑之感,尽是觉得在对话中得到理性的深刻与豁然开朗的舒心坦荡。
      读毕,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包括幸福。爱情再美好,也只是一种理想;死亡再可怕,也只是一种存在,它更多时候会让人了解生命的意义与珍贵;朋友关系再铁,也还是要顾及到道德,不能迷失自己。
      《生活的意义》只言片语里更多时候是在给内心种植一棵向日葵,发芽生长,向着太阳积极在内心茁壮,也许生活的打磨消耗使人变得懒散了,但是积极向阳的心态不变,就会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     生活的意义成为一个问题,这是现代世界带来的困境。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生活从没像今天这样困扰着我们。因为在前现代社会,个体尚未剥离出来,人要么属于他的族群,要么属于他的家庭,要么属于他的文化与习惯,乃至属于他的信仰,总之,他不需对自己负完全的责任,也不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社会、人生、意义等,因为他只能接受别人的说法。
      
      前现代社会的含混,在东方的表述是“天人合一”,意即人与天是混同的,不可区分。当你遭遇厄运,那么最好的方法是检讨自己在哪些行为上“逆天”了,只有顺从天意,那么,厄运自然会消失。当然,刻薄地说,既然要顺从天的意志,那么就算天犯了错误,降下厄运,你也只有接受。
      
      动物的生存才是真正 “天人合一”的,移植到人类身上,其实是愚民。然而,对于习惯用看动物的眼光来俾睨众生的统治者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视角,所谓“牧爱”、“黔首”,俨然都是以放牧者自居。
      
      放牧者与被放牧者,他们彼此无法沟通,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他们都需要一个第三方的裁判所,以避免矛盾激化,于是,天堂诞生了。有了这个彼岸的映照,那么,此岸的苦难便不值一提。然而,每当我们遥望着精神家园时,其实都意味着接受了现世的剥夺与不公。
      
      天堂有太多美好的名字,既可以叫上帝,可以叫仁义,可以叫道,可以叫天地君亲师……人类灵魂中固有的孤独,往往会被宏大叙事所征服,每个人与生俱来会相信:我属于某个强大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我才拥有价值。
      
      在黑暗的中世纪,人类这一认识的遮蔽被发展到极致,即使在“初夜权”、“农奴制”这样罔顾生命起码尊严的压迫下,欧洲依然隐忍了上千年,在那时,一个人追问“生活的意义”是有罪的,因为这意味着他竟然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对于天堂和它的代言人们而言,这是莫大僭越和挑战!
      
      人因为各种理由背叛着自己,或者是压迫,或者是迷信,或者是愚昧,或者是软弱。在前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意义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是你该为什么活着、你活着有没有价值等。于是,人不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而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工具,生活的意义只有放在别人的天平上衡量,如果你胆敢拿出自己的天平,你就是自私、反叛甚至反动。
      
      如今,人类已步入现代社会,个体的剥离让我们不得不独立地去思考这个世界,既往文化的偏光镜所呈现出的镜像,往往是不准确的,但离开那些积累,我们又很难找到立足点。
      
      本书作为通识教材,力图通过常识的普及,为现代人提供帮助。作者力图告诉我们:天堂变得遥远了,所以我们需要人间关怀,自由并不虚幻,只要共同努力,尘世中就有可到达的路径。
      
  •     正在看,关于艺术的道德功能的方面,我与它持不同意见,我认为艺术不具备道德功能,艺术品的道德功能取决于艺术家作为个人的意念,而美是无所谓善恶的。
      还有,他在艺术的功能处引用的对话有点不知所谓,这个对话中艺术家王晶的论点与作者的论点相悖,而作者并没有对王的论点提出实质性的批判,只是并列地提出了认为艺术有道德功能的论点以及支持它的大哲学家,把我们读者看得太幼稚了,这本书很粗糙。
  •     这本书是在北京路学而优书店看到的。那时纯粹无聊跑上去逛逛,喜欢淘书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习惯吧。无聊的时候走进去书店里面看看最近有什么新书,即使手头上的书已经多到几乎看不完了,但还是想看看。
      
      第一眼看到书的标题,马山就拿出来翻了一下。里面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生活的意义,或者可以说是人生的意义。
      
      翻开第一讲,里面没有中国式的哲学教科书味道,很好。中国式哲学教科书一般都是把那一套一套的里面灌输给读者,一般外国的哲学入门书就很少,通常都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思考的。跟着书里面的情节发展下去,看着里面的一些对话,不知不觉就把第一讲看完了。马上掏出手机记录书名、出版社等信息,回去网购,哈哈,真的很对不起实体店哦,没办法,人家折扣多嘛。
      
      以下是本人在书中写下的东西(一边看书一边写上自己的思考是从大一才开始,开始得很晚啊),引号里面的是书中的句子,括号里面的是本人写的东西:
      P3:“例如,如果你被要求抄写‘我已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这个句子一千遍,你完全有理由认为这项活动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不可能达成对任何人有什么用处的目标。”(认为抄写完一千遍这个目标是没意义,故而认为此项活动没意义)。
      
      P4:“想象另外一种假设的情景:如果我们挣了一些钱之后将要做的是相同的事情——挣更多的钱,那么挣钱就是无意义的活动,因为它不能促成挣钱以外的其他目标的达成。”(即生存是为了生存,未生存而生存的人很多,如何开启民智,思考生活应该是社会、政府思考的其中一个问题。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就更加需要思考生活本身。不然的话,人就会在面临生活种种问题、压力这个漩涡中迷失,这是现代人的困境。)
      
      P5:“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最终目标,即美好生活,或者一些非常宽广的终极目标来理解‘生活的意义’,但以上这些都有对价值的内在关注。”(有价值的人生最终目标与人生目的,这种想法很不错,但,有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P5:“一希尔呢认为,人生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人类存在之外的更高的、终极的来源。”(对于这种回答,理由简单,但是会引来许多问题:上帝是否存在等等。有人认为,就算上帝不存在,我们也可以当他存在,那么,将人生意义寄托在错误的、虚假的理念是否合理?理论依据何在呢?)
      
      P7:“实际上是和询问一个人与上帝指派的一个目的是什么相关联的。”(若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完成上帝指派的人物,那么,上帝的意义又何在呢?)
      
      P7:“另一个对于目的理论的常见反驳是,上帝会指派给我们一个能够实现人存在的意义的目的,并且减少实现这个目的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我们的自主性。”(上帝会指派我们实现某个目的,即认同了人类没有自主性,所有东西已经决定好,没有自由意志。)
      
      P7:诺奇克的观点。(事物存在的依赖物推导。这个推导需要绝对的存在来中止。)
      
      P8:查尔斯的观点。(查尔斯认为对所有人类的关爱来源于上帝且因为这种关爱使得个人与全人类融合在一起,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
      
      P8:诺奇克关于痕迹的观点。(诺奇克所说的“痕迹”不一定是灵魂。可以是功名、对世界作出过重大影响的事情等等。给世界留下痕迹,就是为了让世界记住过有“我”这样的一个存在,以避免“我”消失在世界之中。就算是成为了不朽的灵魂,也只是在观察这个世界,并不会给世界留下诺奇克所说的“痕迹”。)
      
      P11:“一个空虚无聊的人或者对自己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去做的事情采取敌对和疏远态度的人过的是缺少意义的生活。”(比如,不想当医生的人成为了医生,以一种消极的态度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P12:(人是否有意义的存在 哲学讨论——怎样生活才使得人具有意义 伦理学)
      
      P42:“如果我们的助人行动是基于第一种倾向,……而不是‘对人的忠诚’。”(第一种倾向只不过遵从原则甚至是带有利益性目的,在接受这一方的角度是容易看得出来的。时下流行的所谓‘厚黑学’,将一些机械的、冷漠的、甚至不带善意的交往方式传播给大家,并美其名‘有助于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并非朋友的关系,只是一种利益的关系,教会我们如何维持一个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人际网络,并非教会我们如何赢得真正的友谊。)
      
      P43:“第一,人与人的关系……价值观和兴趣。”(彼此分享着思想)
      
      P51:“1.当为朋友掩饰罪行有损于自身的正直时”(这个例子可以用功利主义来解释。)
      
      P51:“我们有理由期待、有义务维护我们关于道德的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有时一个什么概念呢?这里的观点无疑承认是自利的。)
      
      P52:“我们对人性的义务,对同类的责任足以使我们放下对某个朋友的信任和亲密关系。”(关于对人性的义务,尽管我们都会出于同情心、正义感等方面来思考然后救助他人,但我们是否有这样的一个义务呢?这个义务如何定义,合理性何在?不管什么情况都要执行么?这里必定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准则。有时我们会做到对人性负责任,但可以预见情况对自身非常不利或者危机自身生命时,大多数人就会不采取行动,这又为什么呢?)
      
      P52:“对同类的道德义务”(我们是否有对同类的道德义务呢?合理性何在?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你十分厌恶的人,将如何处理呢?还是要尽这样的一份义务?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呢?救了他的话将有更多的人受害,在他危难时还要救么?)
      
      P73:“第二点可以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解释……生活更好或更幸福。”(生活的幸福程度需要第三方来判断么?即使外部世界认为这种活动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但个人主观认为有意义及幸福,我们也应该认为他的幸福么?)
      
      P115:“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不会再少。”(作为物质的一部分,人死亡之后会被分解,物质总量是不变的。但是思想会作为意识的载体留存下来,从无到有,不断增加。思想在原本世界中是没有的,通过人类的实践行为使其在世界中得到存留,那么思想具有真实性吗?可以像物质那样计量出来吗?其实这种说法不那么严谨,一开始就假设了只有人类才具有意识。)
      
      P115:“如果地球上所有的人类和……严峻的问题。”(长生不死,地球将不会有那么多的资源供养人类。)
      
      后面的以后再续~~
      
  •     连载阅读:http://book.qq.com/s/book/0/17/17625/index.shtml(缺省)
      
      关键点:哲学,趣味性
      
      选章节关键词:爱情、吃肉、愤怒的情绪、艺术与悲剧
      
       书里边说此哲学读物可作为教材使用,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启迪思考。呵呵,我毕业时根本不算是个优秀毕业生,就权当是巩固本科学业了。
      
      (1)什么是爱情?
       重点看了爱情的篇章,的确写的不错。以一个哲学家和一个经历者的对话来探索关于爱情的求证。主要分析了爱情作为一种特殊感觉的价值观;区分了爱情与喜欢,爱情与同情的差异;在爱情关系中,爱欲与自由的相互制衡。兜兜转转,去伪存真,很有意思的理论。
       阅罢,竟然只能想到一首诗!呵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唉.....
      
      (2)吃肉不对么?
       看得简略。我对肉不贪,蔬菜可一定不能少,尤其是绿叶的。但如果戒了肉,又会觉得少了些力量。曾一直把肉看作是欲望的象征,素来接受清心寡欲的儒家道家思想,逼着自己趋向于素食主义者。
       书里说蔬菜和肉一样是有生命的,这就是说蔬菜与肉是平等的,再加上人生来就有肉食性,根据大自然优胜劣汰的规律,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吃肉的权利!
      
      (3)情绪是个坏东西吗?
       愤怒到底有用没用?愤怒的必然性,愤怒的必要,愤怒的过度。。。
       不可置否,愤怒是情绪的一种,绝大多数时候产生负面作用(家中善变老母便是一典例)。但作为一种情绪,这是常见并可以理解的。人的本性就是带有情绪的,如果他没有任何情绪,不就完完全全成了异类了么!他不是人了,而是圣人,是神灵,是超人类了,呵呵。那么这种情绪除了弊端,还有好作用么?一切皆有可能,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这个疑问需再斟酌。
      
  •   准备去买
  •   说实话,这套书价格太贵,文本又是有点教材的味道,不是那种悠闲可读的东西。
  •   事实上,很早很早有人就开始追问人的意义这个问题了,从我们的祖先终于能够吃饱饭从动物的世界分离出来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于是为了打发时间我们胡思乱想,思考和发明成就着新的文明。苏格拉底和孔子便是这类人。我们追问意义的同时往往是我们最空闲最不烦恼的时候,当我们空闲的时间越发的多了起来,这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困扰了。然而我们无法控制自己不去追寻答案,因为那是如此的深刻。
  •   追寻意义,不仅仅是闲暇的产物,看过一个统计,古代社会的闲暇未必比现代人更少。
    追寻意义可能还是与人与背景的剥离关系更近,而在现代社会之前,我们更多将人看成是某个体系的附属物,比如人是自然的一员,人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理性的一部分,人是上帝的一部分,等等。
    真正从自我出发思考问题,需要自信。
    在科学充分发展之前,人是没有这个自信力的,因为我们左右不了现象界,当科学不仅能发现运动背后的规律,而且能正确预言物理世界即将发生的事情时,人类才拥有了更强的自信,才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思考的起点。
    此前人类对意义的思考,大多建立在自失的基础上。
  •   哈哈,理论联系实际
  •   2009-12-29 11:22:28 up  
    哈哈,理论联系实际
    对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