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下册)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美)丹尼斯·舍曼//A·汤姆·格伦费尔德//杰拉尔德·马科维茨//戴维·罗斯纳//琳达·海伍德|译者:李义天//黄慧//阮淑俊//王娜  页数:66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生活是多样的。历史(尤其是世界历史)作为一种绵长的生活时空,更是把这种多样性在最大范围内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因此,一部“世界文明史”的编撰,必定要呈现世界各地的生活场景,必定要将人类历史“看作是在地球的各个地方此消彼长的过程”。历史的事实和记载已经表明,地理条件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分散在全球的生活群体发展出各自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和思想观念。即便这些因素会随着交往的扩大而彼此互动,乃至构成共识与交集,但这种互动和交集仍是生活多样性的结果,甚至还会因为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而使其多样性变得愈发明显。
在这部由西方学者编撰的《世界文明吏》中,我们既能看到西方的历史,也能看到非西方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读到大量关于西方与非西方之间互动的历史。
本书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所给出的只是历吏记载的材料、历史研究的范例并辅以一定的提示,而不是任何结论。编者的主要目的,似乎是希望通过上述历史证据和历史线索的引导,来培养读者的历史研究能力。让读者在开放、繁杂的历史记载面前锻炼成为一个“熟练的侦探”,去“发现前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这些想法和做法背后的理由与原因,并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时间顺序的记录”。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丹尼斯·舍曼(Dennis Sherman) (英国)A·汤姆·哥伦费尔德(A. Tom Grunfeld) (英国)杰拉尔德·马克维茨(Gerald Markowitz) 等 译者:李义天 黄慧 阮淑俊 等丹尼斯·舍曼(Dennis Sherman),是纽约市立大学约翰·杰伊学院的历史学教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完学士(1962)与硕士(1965)后,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0)。曾得到福特基金会(1968-1969,1969-1970)、经济史研究学会(1971-1972)以及国家人文科学基金(1973-1976)的奖励和资助。A·汤姆·格伦费尔德(A. Tom Grunfeld),是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的历史学教授,曾荣获纽约州立大学“杰出教学教授”的荣誉称号。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的奥尔德韦斯特伯里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72),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73),在纽约大学读完博士(1985)。他曾获得多项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基金资助。杰拉尔德·马科维茨(Gerald Markowitz),是纽约市立大学约翰·杰伊学院和研究生院的杰出教授,同时,他还是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的兼职教授。他和戴维·罗斯纳合著并出版了《欺骗和否认:工业污染的致命政治》(Deceit and Denial:The Deadly Politic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2002)。马科维茨教授曾获得包括国家人文科学基金、国家科学基金等许多资助。他还是维塞蒂尔奖的获得者。

书籍目录

第13章 全球交往与文化冲突(1500--1700)
第一手资料
几内亚的发现与征服
非洲与欧洲:联盟的难题
《东方志》
日本的妇女与贫困
征服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描述
布尔戈斯法:西班牙人对中南美地区的殖民统治
从荷兰到美洲:荷兰人的北美殖民史
南美之旅:拉丁美洲的等级制度与人种特征
第二手资料
欧洲的扩张
美洲的传染病与环境变化
中国明朝的穆斯林
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欧洲人抵达日本
欧洲的扩张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第14章 现代早期的欧洲(1500--1789)
 第一手资料
因信称义
耶稣会章 程
英格兰君主的权力
英国议会的权利
关于邀请外国人的法令
第二手资料
什么是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中的妇女
我们失去的世界:现代早期的家庭
领主与农民
旧制度:理想与现实
第15章 亚洲(1500--1700)
第一手资料
《士道》
《女大学》
一位印度女性的声音
《莫卧儿帝国之旅》:印度的政治与社会
中国的乡村生活和政府
奥斯曼的社会秩序
第二手 资料
印度的婚姻、种姓和社会
《奥斯曼帝国及其继承者》
艰难的时代与明朝的灭亡
第16章 理性和运动的世界:西方的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1600--1800)
第一手资料
《谈谈方法》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什么是启蒙?》
《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介
《女权辩护》
《社会契约论》
第二手资料
伊斯兰科学与西方科学
  女性和科学革命
  启蒙时代
第17章 欧洲的革命、民族主义与国家(1789--1914)
第18章 西方的工业化、社会变革与文化(18世纪末至1914年)
第19章 美洲(18世纪中叶至1914年)
第20章 非洲(1800--1880)
第21章 亚洲(1700--1914)
第22章 帝国主义与新的全球争斗(1880--1914)
第23章 战争、革命与西方的独裁主义(1914--1945)
第24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问的亚洲和非洲
第25章 全球转型与超级大国的斗争:二战后的岁月(1945--1989)
第26章 今日世界与21世纪的开端
附录 视觉资料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与人们的惯常看法不同,1517年以后妇女在欧洲各社群、城镇和省份传播宗教改革观念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她们在家里扮演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因此常常不仅会给欧洲的贵族家庭,也会给城市的普通家庭带来早期的宗教改革思想。英国神学家理查德·胡克(Richard Hooker,约15531600)就颇具代表性地解释了妇女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的突出贡献。他认为这是她们的“天性”使然,因为她们“感情强烈”,没有运用她们的理智或能力去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同样,天主教的辩论家也认为,是妇女们的不成熟及其脆弱的“天性”使她们未能对新教的教义提出质疑。妇女们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不应当令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支持先前的异教徒时,她们就已经发挥过同样重要的作用。那些异教徒对既有的秩序提出挑战,有时也会对性别之间的等级关系提出挑战。中世纪很多的反对教权运动在夸扬世俗男性的美德时,也不乏对世俗女性的赞美。……因为宗教改革跟以前的宗教运动一样,它所传达的信息意味着社会等级的一次松动,所以它对妇女有着特别的吸引力。通过强调个体与上帝之间、与自身行为责任之间的个人联系,宗教改革肯定了每个人都有通过阅读《圣经》文本发现真理的能力。因此,它为世俗的男女信徒提供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地位,远远超过罗马天主教。……然而,宗教改革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改革者也从来没打算这么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号召男女信徒都来阅读《圣经》,参与宗教仪式。但是阅读《圣经》却强化了圣徒保罗关于妇女心智脆弱且身负罪恶的观点。当宗教改革运动沿着世俗化的方向日趋激进时——巴黎西南部的新教教会就曾发生过这种情况,而在茨维考①也有妇女聚集在一起讨论“非基督教事物”——路德和加尔文这些改革者因为害怕而后退了。同路德教派相比,改革者队伍中的激进分子和再洗礼教派则允许妇女在宗教生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甚至允许她们布道。而更保守的新教徒则“劝诫再洗礼教派皈依基督教的正义”,指责他们,认为他们不应觉得“婚姻和卖淫是同一件事情”。

编辑推荐

《世界文明史(下册)(第4版)》读经典文献,穿越六千多年人类文明史。通识教育(genera1 education),或称博雅教育(1iberal education),近年来越来越被国人所重视。博雅教育最早源自古希腊。它教给人们运用理性思辨、探索真理、参与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个“博雅人”,必具备批判心智(the mind that is able tocriticize),其受教育所学得的不是知识内容的效用性(utility),而是透过心智的发展与理性运作来脱离蒙蔽或修正褊狭观点,人的视野因此而开朗,心灵因得到解放而自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文明史(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一本教材应该怎么编写?这是有一定套路的。在我用过的或读过的那些教材中,基本上都是采用描述+议论的方法,对某一学科的情况进行介绍,加上作者的总结和点评,为读者理清有关此一领域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从而建立知识框架。但我手头这本由丹尼斯˙舍曼等人编写的《世界文明史》却不走寻常路,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它独特在哪里呢?在于它既没有描述,也没有议论,更没有总结和结论,而是只有撷取、呈现和启蒙。全书按照各个文明发展的年代和地区来安排,共分为26章,只是在每一章的开头有一个综述性的引言,然后就是“第一手资料”,即作者们从人类文明史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撷取的各个文明重要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资料;接着是“第二手资料”,即众多历史学者对第一手资料的理解、评论以及研究成果。在每一册的最后,还有“视觉资料”,则以大量相关历史时期的陶器、青铜器、雕塑、建筑,以及地图、绘画等图片,对人类文明的历史作了一个视觉上的表现。除此之外,在每一份所引用的资料之前,作者都给出了相应的问题供读者阅读时思考,以便理解这些材料的历史价值,自己提炼和总结。

    “文明”一词概括了人类古往今来的所有成就,特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涵盖范围非常之广,内容非常繁杂,彼此的联系也非常广泛,而如何评价这些文明成果,也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专家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全球主义者,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看作是在地球的各个地方此消彼长的过程”。但是,他并没有自己去评判,去交给读者现成的答案,而是把权力交给了读者——“希望本书所陈列的材料能成为一个起点,促使人们对历史和历史学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所以,他以全球化的视野,通过这种资料汇编的形式,兼收博取,对人类长达六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每个文明的兴起、发展、及其与其他文明的互动,包括作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客观真实的呈现。

    事实上,这正是西方人发式教学,注重培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育理念的最佳体现。从同一历史材料中分析出什么,的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并没有一定之规。这本书旨在通过所陈列的大量的历史证据和历史线索,引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发现、去判断,以培养起读者自己的历史研判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和观念。可能这就象把世界文明比作一个花园的话,他们所撷取的就是一年四季里每一种花中最为美丽的那些花朵,以它们为代表,呈现整个花园的面貌,作者只是引导你去观看,告诉你花在那里,却并不作任何介绍,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和欣赏花园的美,去理解它们孕育、含苞、绽放、凋零的过程以及原因。或者说,就象是要教你游泳,教练又并不告诉你怎么去游,而只是把你带到游泳池边,看别人的游法,至于到底该怎么游,自己琢磨去。

    试以中华文明为例。当然,任何一本有关世界文明史的书籍,都绕不开中国,这本书也不例外。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全书专门写或者提到中华文明的章节有十处之多,他们选取了《论语》、《清明上河图》、《愚公衡山》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也津津乐道的例子,当然也有象《朱介夫传》、《智者断案》、《社会关系》这些并不为我们熟知,但在外国人的角度看来却非常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例子。特别是《社会关系》一节,作者在提示中说,是想让我们通过这个故事来分析儒家与道家的不同。但我通过“老费”的遭遇,并没有看到儒与道,而是在对他同情之余,又看到了我们的文化对国民性的扭曲……当然,也可能有人通过对我们自身的审视,以及与其他文明的对比,对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一层。

    这是一本突破以往教材编写体例的教材,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撷取和呈现”,而意义却在“启蒙。在我看来,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它真的是一本撷取人类文明精萃,呈现人类历史全貌的好书,更是以此种方式来带给人启发,启蒙人的历史思想的好书,非常非常值得一读。
  •   这套《世界文明史》是通识读本。所谓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称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它的产生原本是为了对抗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这套《世界文明史》正是从这样的目的出发的,在形式上采用了“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外加“思考”提醒的形式,为了区分的更清晰,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印刷。

    这套书最赞的地方在于章节划分的依据是世界的不同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发展状况(即以年代和地区来安排),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文明有了横向的对比,再加上本书特有的时间坐标图表,一目了然。事实上,以往的历史学习多是注重纵向的延续而忽视了横向的对比,往往是更多地追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忽视了早期文明之间的影响和联系,当然,这种横向意义上的研究比纵向意义上的研究要困难和复杂很多,跨度大、资料少,这样对比便显得更加珍贵。

    总的来说,横向的对比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否则很难做到触类旁通,有一定积累和见识的人,就不会拘泥于那个“思考”的启发,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就拿“大洪水”来说吧,不只是《创世纪》,在很多国家或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在中国有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山海经》有云“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而鲧就是禹的父亲。只是后来文化传播的原因,诺亚方舟的名声盖过了息壤。还有,共工撞到不周山后,天塌了一个大窟窿,也是出现了洪水,这才有女娲炼石补天。为何许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会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呢?我们可以推测人类的早期真的遭遇过这样的状况,这种记忆被添加在神话传说中流传下来。其实,要验证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可能,相信只要地质考察和考古学上有了相应的重大发现,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套《世界文明史》排版设计很适合于教学,甚至还有几分教案的模样。那个“思考”的设计,对于初学历史的人来说应该很有帮助。附录的视觉资料非常棒,封面的感觉也很好,是一套很不错的通识读本。
  •   另类的《世界文明史》上下册

    我挺喜欢读世界历史的,在我的书架中有两排世界历史书,其中最喜欢的一套是两本的《全球通史》,剩下的各种世界通史都没有看完。分国,分类的历史也看了不少。在我的书架中还有一套同名的《世界文明史》,是1995年商务馆出版的四卷本,也是美国人写的,内容非常精彩,按照传统的方式梳理了一遍人类历史,虽然没看完但是一直非常喜欢。开始我以为这套《世界文明史》也是一本类似的世界通史,拿起来就开始看,看第一章的时候心里还觉得有点纳闷,怎么给了这么多的第一手资料,还有第二手资料。以为是开始介绍一下历史研究资料问题,看到第二章印度才发现原来这套《世界文明史》就是以这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方式来写成的,可以说就是一本资料的汇编。这样的世界历史还是第一次遇到,真的很另类的。

    这样的方式其实很适合给学习历史的学生看,其实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套教材。学习历史,准备做一个历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首先就要在众多的历史资料中,知道哪些资料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二手资料,在引用和论述的时候必须有所区别。至于第三手资料那就不在考虑中了,那是给普通的读者们看的,对研究历史没有什么价值。虽然我并不准备研究历史,但是这套书还是给我很多启示,仅仅翻了一遍,就知道了哪些资料才是第一手资料,比如关于印度古代公元500年以前这段历史中,一手资料包括《魔奴法典》、《摩苛婆罗多》、《佛所行赞》等资料,看看我的书架中有没有这些资料,这第一手资料往往可读性并不强,但是作为资料却非常重要,类似的还有《古兰经》《旧约》《伊利亚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十日谈》《论语》等等,这些都是经典文献,虽然我们可能不去读,但是应该作为一种重要的收藏,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料,当我们查找的时候就有用了。

    从这本书中发现了另一种看历史的方式,那就是从资料入手来观察历史,这样就会发现,其实历史并非那么实在那么具体那么准确,很多历史事实往往都是建立在这些本身就挺值得怀疑的第一手资料上面。其实研究历史,仅仅是根据这些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来对历史进行摸索、推测、猜想,其实和盲人摸象没什么区别,当然盲人摸象也都是有所依据的,并非凭空想象,所以当出现一些新的第一手资料以后,很多历史都会被改写,里面就是这个原因。其实历史的研究说白了,就是你占有第一手资料的过程。你只有占有了资料你才有发言权。

    当你了解了这一点以后,你再看待历史,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看法,你就不再盲从那些专家和学者,甚至开始了自己的合理推测。这样你看待历史就提升了一步。

    这些资料本身也挺有趣的,如果不是放到这本书里面,我们即使书架中有这些书,也很难去看,比如《魔奴法典》我也有,可是真的看不进去,也看不懂,但是在这套《世界文明史》中,把这种一手资料中最重要最关健的一些段落给集中起来,让你看一本书,等于看了几十本书,的确受益匪浅。

    书的后面还列出了很多视觉资料,有大量的彩色图片和地图,其中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的确很值得收藏。
  •   文明出自城市的本性,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城市让人感受到的冷漠。城市是政治和经济强化的地方,处在其中的血缘和家庭难免受到影响和牵制,从而变得不再稳固。可以说,基本道德、习俗、观念被破坏,于是需要政治统治和法律强化。谁来主宰或主张呢?那么由随之产生的文明来判断,能书写文明的人必定占据上风,而这主要是由宗教把持。即使在中国,也能看到文明的把控者利用宗教来加强统治,固定自己的特权地位,享有文明带来的财富。在《世界文明史》的叙述中,城邦的统治者开创文字和书写方式,构筑属于时代的经济、政治和宗教以及哲学体系。
  •   书中每一个章节所展现出的“第一手材料”,“视觉材料”,“第二手材料”。非常有启发和价值。
  •   内容印刷都不错,但需要认真研读,与传统常见的书籍内容的呈现不太相同。
  •   后来又出了精装 感觉更方便些。而且精装看上去更大气好书
  •   落潇/文

    《世界文明史》,初闻此名,我内心非常的激动。我喜欢历史,从充满梦想的少年开始,直到初中生活的末了。西方历史的斑斓和美妙,欧洲小国的战争与和平,文艺复兴与破灭,国王的兴盛与断头台,像电影的画面,从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然而,在《世界文明史》中,我们不能只从故事入手,去了解文明的起源,而是跟随作者,从资料入手,去分析古代发生在各地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畔的认为文明,地中海的希腊文明,印度河的印度文明等等,像一条有一条文明的主线,等待后人去发现和学习,所有的文明相互交错,貌似在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星球中举行的一场盛宴。
    当信仰走进我的生活,当亚伯拉罕走进我的脑海,当西方的文明开始影响我们东方人的观念,我们才如梦初醒,这场文化的盛宴,让我们现代人的文明捉襟见肘,难掩现代人的悲哀。《世界文明史》让我感到诧异,你不会想到1500年前的加纳,其统治者国王竟然是选举产生,你更不会想到这些国家的统治权不会被前任国王的朋友、亲戚或子女继承,因为他们就不是世袭制或分封制的国家。相反,在今天的非洲,战争不断,政权更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一场席卷整个地球的世界大战将人类推向毁灭的边缘,生命遭到扼杀,文明遭到摧残;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当我们酒足饭饱之余,我们的精神空间又显得苍白无力,社会的文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慢慢的欣赏这场文明的盛宴,不断咀嚼世界文明的成果,一幅画面总是萦绕在脑海:曾经的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被上帝安排在旷野四十年,每天的食物都是吗哪,每天都可以吃饱,而且也不缺少营养,但是他们依然会向上帝抱怨。我顿悟:贫穷不是文明缺失的根本原因,因为远古的非洲已经创下政治的文明;富裕不是文明发达的根本条件,因为经济越来越好的今天,我们的思想在不断的被挖空。
    文明的盛宴,有你有我,从现在开始摆脱悲哀,前方的文明依然在向我们招手。
  •   这套《世界文明史》跟其他的世界文明史方面的书籍有较大的差别。一般的此类书籍大都是叙述史实为主,读者读到的多是历史学者对史实的评价。而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是读者可以读到大量的第一手的资料,这在其他通史类的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这套书的章节是根据不同的文明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的发展情况来安排的。整套书共分26章,差不多每一章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先是这一章的梗概介绍,把这一章涉及的历史时期的主题和问题简要罗列出来。接下是一幅时间线索图,这非常不错,把本章主要的事件、人物和发明的发展情况是简要的勾勒出来了。给读者一个很直观的很清晰的印象。接下来就是这套书的主体内容: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它们大都是事件的亲历者的记录或者是那时候的一些法律文件或者是那时候的一些文学作品(例如诗歌),每一章的第一手资料中包括了若干个材料,每一个材料通常篇幅不会很长,短的一二页,长的也不过三四页。每一个材料前,都有简要的评述,介绍这个材料的性质以及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谈论的主题或是问题。简要评述后面通常有一个思考题,让读者带者问题去读那些第一手的材料。这些材料前的简要评述和思考题也算是作者对读者的一些阅读提示,从中也反映出作者选取这些材料时候的价值倾向。第一手资料后面是第二手资料,第二手资料主要是现当代的历史学者的一些历史研究成果,主要是对第一手资料的解释或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评价。第二手资料的架构和第一手资料是相同的,第二手资料包括若干个材料,每个材料篇幅不大,每一个材料前都有简要的评述和思考题。整个章的结尾的处,作者也会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作者希望读者能把这个章的主题串起来,对这一章的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认识。
    除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以后,在书的每个章中还有另一类资料——“视觉资料”,这是一个在我看来的很大的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他此类书籍中比较少见,有些通史类书籍会在书中增加一些图片以增强阅读性,但像这套书这样大量的使用还是比较不多的。这些“视觉资料”,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绘画、地图、雕塑、陶瓷、建筑、纪念牌、照片等等。这些视觉资料可以给读者别样的历史信息,一些是文字材料无法提供,具有特殊的价值。
    顺便提及一下,这本书的目录中还有一个“主题分类目录”,我觉得这个目录的编辑很有意义,可以给读者在使用上带有一些方便。一些对主题历史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这个目录的帮助下很快找到相关资料。
    相关第一手资料的选取问题,一些读者也提出了一些意见。特别是关于中国的那一部分,因为作为中文的读者,对于中国历史总是比较熟悉的。比如在介绍中国的道家作品时,只是介绍了两个民间传说,而没有涉及《道德经》和庄子的作品,的确是不够妥当的。至于其他第一手资料的选取是否合适的问题,这只能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这套书中选取的史料的涉及面是比较大的,它的史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可惜由于篇幅所限,选取的内容比较单薄一些,如果读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也是需要进一步阅读更多的相关材料。
    作为这样一套编写体例比较特别的文明通史类书籍,我觉得还是很有推介价值的,值得广大读者阅读一下的。
  •   内容详实,字体清晰
  •   物流太慢了,已经一个月了,现在还没没到,不知道我是等着看啊,我们是要考试的。
  •   书的纸张和印刷非常好,里面还有彩图。刚看了几页,内容也挺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