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群体·社会

出版时间:2011-4-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道格拉斯•肯里克等  页数:382  译者:谢晓非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原书第5版)》与其他社会心理学书籍的不同:
  大案例:《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原书第5版)》用14个章节深度剖析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研究者如同侦探一般,用哈佛经典案例式的大案例分析方法,将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应用融入故事。既可以激发读者兴趣,又能保留学习的过程。
  新视野:全篇围绕两大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目的背后的人和环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详解社会心理学最核心的12个主题:个人与情境、社会认知、自我、态度、顺从、友谊、爱情、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偏见、群体、冲突与合作。
  新趋势:社会心理学从创建以来,一直以解释社会现象为导向,本书则代表了社会心理学未来的趋势,即不再单纯解释现象,而是探索社会现象背后,以目的为基础的行为机制。《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原书第5版)》是从解释心理学迈向预测心理学的转型之作。

作者简介

  罗伯特·西奥迪尼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Regents
Professor),也是研究生特聘教授。他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取得了研究生学位。他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的主席,并获得了协会颁发的突出科学贡献奖。他的研究发表在许多杂志上,包括《社会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他的著作《影响力》已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全球售出了200万册。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本章案例:《三杯茶》的人生 
 1.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2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1.3 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1.4 心理学家是如何研究社会行为的 
 1.5 为什么社会心理学家们需要博采众长 
 1.6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 
第2章个人与情境 
 本章案例:马丁?路德?金——从平凡到非凡 
 2.1 个人 
 2.2 情境 
 2.3 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第3章 社会认知: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 
 本章案例:希拉里?克林顿的“画像” 
 3.1 社会思考者
 3.2 努力地保存 
 3.3 管理自我形象
 3.4 寻求准确的理解 
第4章 呈现自我 
 本章案例:弗雷德?德马拉的传奇人生 
 4.1 什么是自我呈现
 4.2 表现得讨人喜欢
 4.3 表现能力出色 
 4.4 传达地位和权力 
第5章 态度和说服 
 本章案例:彼得?赖利的蜕变 
 5.1 态度的本质
 5.2 什么是说服 
 5.3 对世界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5.4 维持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5.5 获得社会认同 
第6章 社会影响:从众、顺从和服从 
 本章案例:史蒂夫?哈桑的两次惊人转变 
 6.1 社会影响的分类:从众、顺从和服从 
 6.2 确选择:向准确屈服 
 6.3 赢得社会认可:向被喜欢屈服 
 6.4 管理自我形象:向一致性屈服 
第7章 归属与友谊 
 本章案例:两位囚犯的友谊 
 7.1 什么是朋友 
 7.2 获得信息 
 7.3 获得地位
 7.4 物质利益的交换 
第8章 爱情与浪漫关系 
 本章案例:“大象与鸽子”的风流韵事 
 8.1 ?情与浪漫吸引的定义
 8.2 获得性满足 
 8.3 建立家庭联系 
 8.4 获得资源和社会地位 
 8.5 分手还是在一起 
第9章 亲社会行为 
 本章案例:杉原千亩的救人之举 
 9.1 亲社会行为的目标 
 9.2 获得社会地位与认同 
 9.3 自我形象管理 
 9.4 管理我们的情绪与心境 
 9.5 纯粹的利他行为存在吗 
第10章 攻击行为 
 本章案例:一场无意义的暴力行为 
 10.1 什么是攻击 
 10.2 应对愤怒的情绪 
 10.3 获得物质和社会奖赏 
 10.4 减少暴力性行为 
第11章 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本章案例:安?奥特沃特和埃利斯的不可能之路 
 11.1 行星偏见
 11.2 支持和保护自己的群体 
 11.3 寻求社会赞许
 11.4 自我形象管理
 11.5 寻求心理效率 
 11.6 减少偏见、刻板印象与歧视 
第12章 群体 
 本章案例:揭露隐藏的群体病变 
 12.1 群体的实质 
 12.2 完成任务
 12.3 做出正确的决策 
 12.4 获得领导地位 
第13章 社会困境:是合作还是冲突 
 本章案例: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世界 
 13.1 定义社会困境
 13.2 获得立即满足
 13.3 维护自己及重要的他人 
第14章 整合社会心理学 
 本章案例:奥巴马的登顶之路 
 14.1 我们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14.2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14.3 结合不同的观点 
 14.4 研究方法为什么重要 
 14.5 社会心理学是怎样嵌入知识网络的 
 14.6 社会心理学的未来 
术语表 
译后记 
? 

章节摘录

第1章 导论《三杯茶》的人生高中毕业后的十多年,格雷戈•莫滕森(Greg Mortenson)就过着平常人的生活,磕磕绊绊地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他可不像有些人那样,生来便注定干某一行,并能在这行中功成名就。因为无力支付大学费用,他先在军队待了两年,然后靠刷盘子支撑自己读完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医学院录取了,但他最终却决定不去医学院。之后,他修读了印第安纳大学的神经生理学研究生课程,却又中途辍学,移居到了加利福尼亚。在加州,他在一家攀岩馆混日子,勉强挣些钱来维持自己攀岩的爱好。他35岁了,但仍然没有固定的伴侣。莫滕森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便匆匆赶往喜马拉雅去挑战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他希望以此来祭奠自己23岁便英年早逝的姐姐。莫滕森接近了顶峰,却没有最终到达峰顶。在长达一周的下山途中,他饱受高空缺氧和刺骨寒风的折磨,并且他还与自己的向导走散了。他迷路了,跌跌撞撞中意外撞入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出的名为科飞(Korphe)的小村子。村长哈吉•阿里(Haji Ali)招呼了他,给他送上热茶并留他住宿。在科飞村的日子里,莫滕森很惊讶地发现,村里的孩子既没有学校也没有老师。附近的孩子每天自愿在近村的悬崖上集合,诵读经文给彼此听。尽管莫滕森几乎一无所有,但他却对哈吉•阿里发誓,他一定会回来的,还要为孩子们建所真正的学校。 莫滕森飞回了加州伯克利,为攒张飞回巴基斯坦的机票,他节衣缩食地过日子。但是除了返回的机票外,他还得购买材料、雇用劳力去建造学校。他开始给数百个素不相识的人写信,希望他们能够帮帮这些巴基斯坦边远山区渴望学习的儿童。可惜,在一台陈旧的打字机上敲完了350封信后,他一分钱也没有募捐到。就在莫滕森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写了封信给简•霍尼(Jan Hoerni)。此人在成为硅谷大亨前,曾经成功地攀登过乔戈里峰。霍尼询问莫滕森建造一所学校大概需要多少钱,然后给他开了张支票,金额刚好能够建学校。但是,在买完材料后,莫滕森却发现了个大难题,原来科飞村坐落在一个难以逾越的裂谷腹地,根本没办法将沉重的建筑材料运过去。莫滕森没有气馁,又飞回美国,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建造一座桥梁。自1993年开始,莫滕森在霍尼以及其他捐助者的帮助下,共建造了55所学校。他还成立了一个机构来募集资金,为教师们发放薪水以及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他帮助科飞村兴建供水系统以降低婴儿死亡率,还兴建了图书馆,为科飞村的妇女以及巴基斯坦大城市难民营中的妇女建立职业培训中心。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称赞。当地的宗教领袖曾经用死亡威胁他,因为他的学校接收女童入学。他还被塔利班绑架过。回到美国后,他时不时地会收到国人的恐吓信,这些人认为他帮助穆斯林儿童的举动是“不道德”、“不爱国”的表现。有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老天有眼,你会为你的背叛付出昂贵的代价!”另一封信中则这样写道:“我真希望我们的炸弹能够轰碎你,你简直是在和我们的军队对着干!”但是莫滕森依旧坚持着,他每晚仅睡数个小时,来回穿梭于美国与巴基斯坦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饱受印巴军火冲突与阿富汗难民群的双重蹂躏,已是满目疮痍。在数年之间,他成功地使数千名儿童接受了教育,这些儿童中有许多是难民营中的孤儿或者是与父母失散的儿童(Mortenson & Relin, 2006)。莫滕森的故事引发了一些疑问。为什么一个在35岁还靠打零工勉强度日的美国人, 会如此不遗余力地帮助远在半个地球以外的人们?更别说许多美国人还把这些人看做是敌人!确实,莫滕森不仅置极端分子的威胁于不顾,他还呼吁国会代表和五角大楼的官员们要“扭转恐怖主义战争的方式,用书本取代炸弹”。为了这些,他剥夺了自己享受平常舒适生活的机会,他几个月不能和自己的孩子见面,自己的薪水也少得可怜。本书将用一章来阐述亲社会行为(也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探讨慈善行为到底是由基因因素决定的,还是由抚养方式或者文化、宗教决定的。在其他章节中,我们会探讨个体动机以及情境压力对攻击、偏见、从众、领导力、友谊和爱的影响。如果你去莫滕森为之奋斗的地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一些地区,你不仅会被那里壮丽的景色打动,你可能还会对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文化传统惊叹不已。一天中总有数次,你能听到附近清真寺的钟声,接着你视野所及范围内的所有人都会拜倒在地,朝着麦加方向祈祷。在一些村庄,你根本就看不到女人,因为当地的传统是,女人就应该养在深闺,与男人保持隔离。而在另一些村庄,你兴许能看到女人,但是她们几乎完全躲在重纱之后,袍子裹住了她们的身体和头部,就连眼睛也藏在薄面纱的后面。关于什么才是“合适”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世界范围内的差异会如此迥异?在沙特阿拉伯,一个男人可以娶很多女人;在阿富汗,婚前性行为会受到死刑的惩罚;而在澳大利亚,婚前依旧保持贞洁会被看做有点不正常。巴西的雅诺马莫人认为男人殴打妻子和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而在加州的帕洛阿尔托,这种行为则被认为是糟糕的、粗野的、犯法的。揭开文化多样性的谜底,我们或许能够解决当今世界的大多数难题。经济全球化以及人口过剩化使人们不得不与其他部落、种族、国家的人打交道,而在以往,由于受到距离的限制,人们兴许还能将这些事情忽略。像莫滕森这样的故事引发了许多更宽泛的问题,我们会在本书中逐一解答。个体头脑中的想法(你邻居的观念和偏见)是如何影响简单的人际互动的(如友谊和恋爱)?波及一国乃至全球的社会事件又是如何从成千上万个个体的互动中孕育出来的呢?有人相信,我们只有揭开了社会心理学的神秘面纱,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紧迫难题。尽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与巴基斯坦的山民们一起工作过,但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面临与莫滕森一样的问题:我们如何使他人乐意与我们合作?我们如何避免与陌生人、朋友和同事发生冲突?为什么不同宗教、党派、种族背景的人拥有与我们如此迥异的观念与见解?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试图在脑海中解决这些疑问:通过阅读新闻、书籍或是和朋友聊天,听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社会心理学家则在他们的探索性工作中更进一步,他们运用系统的方法研究科学问题。第3章.社会认知: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希拉里•克林顿的“画像”她曾是保守派的共和党人,如今却变成一位自由派的民主党人;她在美国中西部长大,在东北部上的大学并学习了法律,她曾经生活在南方腹地;她是一位母亲,一位很有造诣的律师,她还是站出来为穷人说话的一位令人信服的领导者;她曾是美国第一夫人,美国众参议员中的一员,并且曾在总统选举中处于领先地位;她现在是美国的国务卿,主要负责美国的外交事务;她曾经因为一系列的犯罪和道德沦丧被指控但却从来没有正式被起诉过;她曾经历过丈夫对于婚姻的不忠,经历过公开的丑闻,也经历了被弹劾的过程;她是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女性之一。这个人就是希拉里•克林顿。不可否认,希拉里•克林顿拥有一段非同寻常且多姿多彩的人生。 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能够预料到她的回忆录的出版发行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在希拉里的回忆录——《亲历历史》(Living History)刚刚发行的24小时之内,就卖出了20万册。而在一个月之内,该书更是卖出了100万册之多,这简直不可思议。在该回忆录出版发行的第一天,上千市民在曼哈顿的一家书店外排队等候。他们手持刚刚购买的《亲历历史》,希望得到希拉里参议员的签名,而这一场景在两天之后的华盛顿特区被复制,场面甚至更加宏大。政治评论家以及普通民众滔滔不绝地争论着这本书的功过是非,当然,他们其实是在争论作者的功过是非。实际上,和近代史上众多名人一样,希拉里所得到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她虽被一部分人崇拜和尊敬,却受到另一部分人的谩骂与嘲讽。似乎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在她的回忆录出版发行之前曾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结果证实了民众对希拉里的矛盾态度:有43%的美国民众认为希拉里是“讨人喜欢”,但同样有43%的民众认为她“不讨人喜欢”(“希拉里•克林顿仍然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2003)。虽然最近人们对她的印象在逐渐好转,但对其持消极态度的美国民众仍不在少数(“随着参议院听证会的举行,希拉里•克林顿的形象迅速提升”,2009)。下面是一些富有智慧和经验的政治观察员和政治家对她的一些评价: “她拥有着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坚韧,并具备出众的职业道德。我曾郑重承诺要重建美国的外交并修复同盟关系,对希拉里的任命正是向我们的朋友和敌人传达了这样的一种决心。”(美国现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2008年底宣布将任命希拉里•克林顿为美国国务卿。) “我不知道她将会变得多么危险……她和比尔(指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都不热爱美国,他们对总统职位的追逐并不是为了帮助这个国家,而是想利用其作为自己权力的平台。” [罗纳德•里根和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前讲稿撰写人佩姬•努南(Peggy Noonan),引自Wakefield, 2002。]“希拉里•克林顿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为年轻的小女孩提供了生活的榜样,为小男孩对女性所能获得的承诺与机会提供了崭新的理解。”[卡伦•伯斯坦(Karen Burstein),2002,前纽约州议员、家庭法院法官。]“我们的第一夫人——一位毋庸质疑的天才女性、一位同龄人中的榜样,是一个天生的谎言家。”[威廉姆•萨菲尔(William Safire),1996,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记者。]“希拉里•克林顿扎根于纽约的目的是为了被选入参议院,这一做法是对基本的代议制民主思想的一种根本性的攻击……希拉里并非想加入我们。除非我们把她送入华盛顿,否则她不会同意和我们住在一起。我们不过是个跳板,一旦希拉里戴上了扬基(“美国佬”的意思,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意思)的帽子,接下来就该轮到我们的胃了。”[迪克•莫里斯(Dick Morris),1999,比尔•克林顿的前政治战略家。]“希拉里•克林顿是理想主义与坚韧顽强的有效结合,而这一特点恰恰是纽约的那些渐进改革者所具备的。毫无疑问,这一纽带关系足以使她成为一名合格的纽约当地人,甚至和那些土生土长的扬基并无二致。”[阿伦•切斯勒(Ellen Chesler),1999,作家,生殖保健及生育权的倡导者。]需要指出的是,国务卿希拉里的很大一部分生活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她生活中的主要事实也是广为人知的,因此,观察者对其形成较为一致的印象似乎才是合理的。然而,人们对其看法的分歧由来已久,直到今天,分歧依然是巨大的。实际上,即使是那些在她身边工作的人,对其形象的刻画有时也是截然不同的,尽管这部分人很可能比一般的观察者对其的了解更多。这种公众的观点出现分歧的现象不仅仅适用于希拉里,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或遇见的人来说同样适用。你的室友可能认为自己的新女友非常善解人意,而且令人着迷;但当他将女友带回家时,他的父母却有可能认为其令人讨厌且非常肤浅。你可能觉得你的弟弟很有趣,但你的男友可能会认为他没有礼貌。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我们究竟是如何思考他人的,以至于我们会对他人形成千差万别的印象呢?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在思考向希拉里这样的公众人物时会出现差异,当我们思考那些每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的生活和行为时同样如此。3.1.社会思考者大部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在决定人们的行为中扮演了一个核心角色。我们不仅对人们的实际行为感兴趣,同时也对在人们头脑中所经历的过程感兴趣。也就是说,在人们经历的社会事件和他们对该事件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认知的“黑箱”,我们同样对这个“黑箱”感兴趣。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的行为反应如何,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看待它,因此,我们在这一章中将重点探讨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这一过程,也就是人们在社会中思考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Moskowitz,2005)。3.1.1.社会认知的四个核心过程目前为止,相信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和你们的社会心理学的教授有了几个星期的接触,通过这几个星期的观察和交流,你觉得他怎么样?你是怎样形成这种印象的?为了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社会认知的四个核心过程去考虑:注意、解释、判断以及记忆。注意:选择信息 我们在第2章中已经学习过,注意是指有意识地关注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或这个人本身特定的某一方面的信息过程。注意是有限的,人们只能注意他们可得信息中很小的一部分。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我们的目的,我们会对环境中的某些人分配更多的注意,而对其他人则分配较少的注意。即使是关注同一个人,我们也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重点关注他某一特定的方面(见图3—1)。因为不同的人暴露在不同的信息之下,又因为人们可以选择性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你们的教授形成某一印象的过程中,你所依赖的信息和你的同班同学所依赖的信息可能并不相同。在你们当中,有一些人可能参加了该教授所有的讲座或课堂讨论,或者经常去他的办公室,或者曾经在当地的一家餐馆或咖啡厅见过他;而另一些人除了对该教授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所了解以外,对他的其他方面则一无所知。当然,对不同信息的注意可能会导致不同印象的形成(e.g.Maner et al.,2003;Sanbonmastu, Akimoto, &Biggs,1993; Taylor&Fiske, 1978)。试想一下,某堂课上,你们的教授激动地谈论了他刚刚出生的小孩,但是你恰恰错过了这堂课。在这种情况下,班上的其他同学可能认为该教授是非常热情友善的,但你可能就不以为然。通过本章,我们将探讨他人和情境的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注意的内容的,进而进一步探讨我们对自己和他人印象的形成过程。解释:给信息赋予意义 当我们注意某些信息之后,我们还需要弄明白这些信息的意思是什么,即我们还需要对它进行解释。你们的教授可能会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他热心的性格的一种自然流露,还是为了让你们对课程感兴趣的一种做作的行为呢?大部分的社会行为都可以用多种途径进行解释。举个例子来讲,在希拉里的回忆录出版发行的那段日子里,政治上的自由派人士会指责媒体对于希拉里的批评太过苛刻了;而那些政治上的保守派人士则坚信媒体对希拉里和她的回忆录的反应太过积极。类似这样,对同一件事却有不同解释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对某些社会或政治事件的极端拥护者通常认为主流媒体更加偏爱与他们对立的观点(Matheson &Dursun,2001;Vallone,Ross,&Lepper,1985)。在罗杰•希内尔•索罗利亚(Roger Giner-Sorolla)和谢利•切肯(Shelley Chaiken)1994年的一项研究当中,他们让亲以色列和亲巴勒斯坦的被试观看一段完全相同的新闻报道,该新闻报道是关于巴以冲突的。研究结果发现,他们对该报道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亲以色列的被试认为该报道偏向巴勒斯坦,而亲巴勒斯坦的被试则认为该报道偏向以色列。在本章当中,我们将探讨影响人们对某一事件进行解释的各种因素。判断:利用信息来形成印象及做出决策 我们收集并解释信息是因为我们需要形成对某个人的印象或者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我们需要判断一个老师在课堂之外对我们有多大的帮助作用;我们需要判断一个新认识的人是否会成为我们值得信任的朋友;我们还需要判断对于一个不熟悉的顾客来说哪一种销售策略更加有效。有时候,决策的过程非常简单明了。举例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们的教授有多高,你可以让他对墙站立,然后扯出你的卷尺进行测量。社会的印象和决策则要困难许多,因为它通常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举例来说,我们该如何权重我们所持有的信息,这一点似乎并不明确。(比如,我现在需要一名建议者对我能进入研究生院的机会进行评估,他可以对我进行一次坦率的、实事求是的评估,也可以通过激励我的信心的方式进行评估,以便让我为实现目标而更加努力地工作,那么以上的两种建议方式哪种对我来说更为重要呢?)我们很多的印象形成和决策都是一种“最好的猜测”,是我们利用现有信息进行的一种最优化估计。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我们的目标、认知努力以及先前经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判断过程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从创建以来,一直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导向,本书则代表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不再单纯解释现象,而是试图探索社会现象背后、以人类目标需求为基础的行为机制。是从解释心理学迈向预测心理学的转型之作。    这种大案例教学的方式也必将成为社会心理学应用领域教学的趋势。每一位从事社会心理学教学的教师、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喜欢社会心理学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终生教授 清华大学 心理学系系主任 彭凯平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会列出一列你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却少将事实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能够抓住兴趣点,但是却失去了学习的过程。由《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蒂尼领衔撰写,从大案例出发,做足功课,不仅提供相关调查资料和工具,还扩展分析理论与应用的相关案例,和异常行为探究专区,让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具体研究的实施从此有迹可循。——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教授 侯玉波

编辑推荐

《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原书第5版)》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虽然外表厚重,但内容并不晦涩。娓娓道来的故事以及丰富的图片,看过之后,你会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1.大案例,14章深度剖析了涉及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或事件。 2. 新视野,全书围绕“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和“目的背后的人和环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两个主题讨论。 3. 新趋势,本书并不是单纯解释心理学的现象,而是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从解释心理学向预测心理学的转型制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自我·群体·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5条)

 
 

  •   通过这本教材,了解社会心理学。美国的大学教材真是写得很有趣,深入浅出的解释社会现象,案例丰富,语言风趣,受益匪浅。推荐好书~~
  •   1.当当发货很快,前晚下单今天中午就收到了。
    2.书刚读了一小时导论,饶有趣味,快感有如当初阅读《影响力》。(当然此书不是《影响力》,它研究的是社会心理学,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原则、目标和分析方法上。);另,案例选取得不错。
    3.接着读......
  •   影响力的作者写的书,没话说,赞,之前看过很多关于社会心理学的都没有这本通俗易懂,里面以一个个故事为开头再针对这些故事进行详细的心理学分析,清晰透彻
  •   面对这样一本大部头,不得不感叹老美编书的热情与自信。能把许多复杂的东西讲的很透其实是非常需要技术的一件事。最后感觉和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一样,都是值得细读和拥有的书。
  •   这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真的很值得去读一下,会对你的生活很有启发
  •   社会心理学的一本好书
  •   自我群体社会,一步一步的了解。。。。。
  •   这本书同津巴多、戴维斯的心理学有重合的地方,但是本书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书以案例贯穿,深入解读,思路清晰,值得大家学习!由于正在学习中,所以目前只能分享这么多了!
  •   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在国内可能被大家所熟知的作品应该是《影响力》了。去年才知道这本《影响力》是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芒格推荐的必读书之一。相信现在的这本书也不会让人失望的。
  •   非常实用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   了解社会现象,了解人群!
  •   书是好书,运输过程太不注意,把书角挤坏了
  •   很棒,夏洛克的质量真的很好,别的书也很满意
  •   书很不错,慢慢读,收获多多
  •   书质量好,看起来不错
  •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一读,当当的送货速度真的无语,5天时间才拿到手。
  •   弟弟特意让我给他找的这本书,经典!
  •   不过是从事研究 还是从事销售的可以从中得到收益
  •   这本书不错,但对于初学者,有点深,需要耐心看
  •   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真的好,所以又专门买了一本来收藏,值得反复阅读啊
  •   刚拿到手上,很喜欢,希望这本书可以让自己有个全新的视角。。。
  •   物流很快 上午买的下午就到了
  •   买来还没看,别人代领的
  •   教材质量较高,作者水平也较好。
  •   在图书馆无意看到的,就来买了
  •   还在看。应该会有收获。
  •   到时候再做评论吧。
  •   杜子建老师微博推荐。
  •   写得太深刻了,有点没看懂
    准备再读一遍
  •   还没来得及看,应该值得读。
  •   很给力,很不错,强力推荐
  •   内容很充实,看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   刚开始读,感觉写得很好
  •   心理学入门书籍,通俗易懂,可以初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
  •   对于学习和不是社会心理学知识的朋友会有很大帮助
  •   书的内容很不错,我是学习社会化媒体营销来看的,很不错
  •   因为包装的关系封面有点折痕~希望这书没让我失望
  •   很好不错,值得学习
  •   慕名而买的,很好的。还在学习中。
  •   很好,让我们更加了解人
  •   如果不是专业学心里的,这个内容真是让人无法接受啊,说简单,又深奥
  •   影响力的作者,值得学习
  •   刚到手,图片特别丰富几乎每页都有,大概翻了一下,案例丰富,图表也很多,排版看起来很舒服,看了一点儿,可读性很强,一激动先来好评一个,然后慢慢学习~~
  •   厚厚的一本书,以前在图书馆看过一大半,现在买回来看完
  •   应该很好的一本书吧,还没得时间看
  •   不枯燥 也不普通 条理清晰
  •   很喜欢,希望能有收获
  •   发货挺快的,内容看完后,再补评吧。
  •   正在看,是社会学书籍中讲得清楚的一本
  •   在同一章节里,对于同一位心理学家(还是比较出名的!!)可以出两个不同的译名,翻译的那位博士生真够可以的。
  •   一本高校教材,还可以
  •   这是一本比较专业的基础心理学著作,但某些句子的翻译有点差强人意。
  •   这本书很不错。最开始是微博上推荐的。买回来后慢慢细看,时间越长,越觉得看了这本书很值得。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对大众心理的剖析,已经实验的严谨性,等等 。很耐看,很不错。建议细细品读
  •   还没看太多,但却是是本好书。。。
  •   将社会心理学阐述得淋漓尽致,在我所读过的社会学类书中,算是最厚重的。推荐之。
  •   值得购买的一本书,书很厚,印刷的也很好。翻译流畅通顺
  •   名气大于内容
  •   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原书第5版
  •   杜大师推荐的
  •   通俗易懂、案例翔实,心理学佳作!
  •   自我·群体·社会
  •     人性是复杂的
      对人,任何总结都必有黑天鹅
      近来也读了不少心理学书籍吧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第一本综合性的社会心理学书籍
      没有结论并不意味着没有分析
      先给个材料
      然后告诉你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
      调查又表明这样做怎么的
      这本书因为是从图书馆借的
      怕是不会读第二遍了
  •     这本书和《影响力》是同一位作者,也算是《影响力》的延伸,人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但到底受到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提出了现象也给出了答案。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一生都是在寻找自我,我喜欢这本书带来的清明透彻的感觉,理性与感性都不可或缺,在某些事情上,我从不逃避,愿意了解更多,包括探索自己。
  •   对我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   我擦 另两位就被无视掉了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