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乱象

出版时间:2011-1-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健吾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阅读日本的方法我所知道的日本——日本是国家。日本是概念。日本是现象。日本是形容词。日本是生意的救命稻草。日本是好商品的代言人。日本无处不在,太无处不在。面对这种现象,或者乱象,我没有感觉,甚至觉得是一件好事。一个地方有很多人说,即是证明那个地方,有占用别人“时间”的吸引力。日本是一个接近却又陌生的国家。很多人都感受过这个国家在战后的成功;而日本人,也是一个常常回望自己的民族。日本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写这个序的时候,眼前的潮男,穿的是Beams T’Ebisu的牛仔裤,还有Visvim的最新日本限量版拖鞋。回家路上的一节地铁车厢中,有三女一男拿着NDS,有三男手持PSP,没有人拿着书。走过便利店,冰柜上有一架子的饮料是从日本直接进口的。平均售价比本土品牌贵60至70个“巴仙”(“巴仙”是“百分比”的意思,这里指要贵上60%-70%)。

内容概要

日本就像哈姆雷特,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个关于日本的形象。
从“草莓族”到“尼特族”,从“型男经济”到“怪物父母”,从“日本青少年性实态报告”到“团块世代再生记”……当代年轻人揭秘日本流行文化和真相的“日本论述”,从健吾的笔端中飞出,在生活的碎片中,看看我们有多少事情,是被日本影响的。
日本是一个爱比较的民族。有网站公司,以ranking(排行)成为他们的主要提供内容,就可以赚钱、出杂志兼上市。日本人总是想知道,什么是第一位,什么是第七位。
在日本生活,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有了,应该不会有什么不满。只是,有隐藏在心中的一丝不安感。不安慢慢沉积,成一个又一个的问号:我很幸福吗?幸福是什么?是读完大学的酒店管理系之后,通晓四种语言,在大酒店开车门,然后自我催眠,叫这些为“从低处做起”?抑或是,可以在人生的狭缝、“空档”的挣扎中喘息,真真实实地感受过年少的轻狂是什么?
年轻人不希望有战争,这是事实。在他们的历史教科书中,的确是没有记载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也没有中国教科书那些学习活动中所说的“拟写一封信给日本的年轻人,要日本人认清历史,向中国人认错”。不过,有漫画版的公公婆婆,提及当年战争,他们只是平民,都在说战时生活有多苦,战争是不人道的,人类不应有战争。作为人类的基本常识,日本人是有的。
“窈窕就是美”,不只是国际模特儿的定律。在日本,二十世代的瘦,却被解读为一种对上一代不满的反诘。有心理学者说,现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不论男女都趋向极度窈窕,原因是“不希望自己成为父母一样的成人”的情结。
现代的恋爱,不论日本、香港、台湾或是中国内地,十居其九也是工具性的。早一点知道也许会好一点。等待Mr.
Right出现,不是不可,但是,日本女人大多不等了,不行动,很快就会在恋爱市场被赶走。

作者简介

健吾,80后香港作家,香港日本文化观察的代言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及后留学日本,在日本生活四年。作家、记者、编辑、电台
节目主持、大学讲师、翻译、文化人、时事评论员、小说写手……著有《瀛男设计 、《瀛男宝鉴》;译作《无料呻吟》、《下北沢》;主持

书籍目录

自序 阅读日本的方法
第一章 新一代性学报告
 1.1 一人一世界
 1.2 日本青少年性实态报告
 1.3 新世代性白皮书
第二章 怪物父母的前世今生
 2.1 “怪物父母”前传
 2.2 父母皆有病
 2.3 “怪物父母”的真身
 2.4 “团块世代”再生记
第三章 生活实况转播
 3.1 半熟的十三岁
 3.2 读空气时代的生存之道
 3.3 为“尼特族”说些话
 3.4 写一张金色履历书
 3.5 没有兵役的日本男
第四章 关于上班这件事
 4.1 现代职场生存记
 4.2 杀死“黏土上司”
 4.3 梦想号面包车
 4.4 消除办公室恐惧症
 4.5 幸福感体验指南
第五章 男色时代的来临
 5.1 型男经济学
 5.2 狙击中年肥胖男人
 5.3 遇见“草食男”
第六章 剩女追爱进行时
 6.1 有品格的女人最快乐?
 6.2 日本女人爱的守则
 6.3 沉默的家庭事变
后记 日本无毒也无罪

章节摘录

插图:香港商业二台的节目主持人滩叔邹海光有一次说:“我很喜欢去东京看那里的人。但看着他们的样子,人人都好像穿得很好看,但眼神都很空洞,像活得很没有方向一样。”这个观察,我可以理解。由此令我想起韩国电影《汉江怪物》。日本精神科医生寺岛康文说,看韩国电影《汉江怪物》时,最恐怖的不是那头怪物,而是女孩的眼睛。那双就算是看到一头怪兽,都好像在说“别玩啦”一样,什么也不信,什么也就看破的眼睛。像是眼睛后面的头壳被掏空了一般。或者应该叫“目空”吧?东京一位叫本问隆(HommaTakashl)的摄影师,2004年出了一本影集,叫《东京的孩子》。他在书后写了几句感言:“我的外甥,今年四岁。他打字比我快,会在网上上传、下载,会上留言板,会玩MSNO”小孩的眼睛,反映他们的世界。在本间先生眼中,有很多东京的孩子,也像那

媒体关注与评论

研究日本,其人必也性情精细,因为日本文化崇尚精致,执着细节有如成痴。健吾本身的气质与日本文化的精神契合,其友善风趣的风格,得自于八十年代“港日文化同流”的成长背景,不再固执于中日文化比较的“大局”,他选择在日本流行文化里寻找谜底。日本人对外永远似近还远,但健吾却的观察却能平易亲近,像一道透明的光,穿越文化的隔膜。  ──陶杰 香港作家健吾是香港近年最富个人风格的年青作家,不但在本行日本研究成一家之言,也擅长运用日本信息针砭他国时事,值得向内地朋友推介。  ──沈旭晖 香港作家坊间的日本通,评论如瞎子摸象,而健吾君,早已是驯象师级别了!  ──鲍伟聪 商台节目《光明顶》主持、精英文化动力总编辑

编辑推荐

《日本乱象》:一位80后香港作家,在日本“潜伏”多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日本同龄人生活中的欢乐与悲苦,他这样说——我相信,我比很多日本人都了解他们。这是我可以挺起胸膛说的话。爱比较的怪物父母、打死也不退休的团块世代、脆弱的职场草莓族、无爱无性以瘦为美的草食男、敢爱敢恨不做败的肉食女……一个个闪回画面,记录着一个被妖魔化的邻邦。如果你认为日本和中国,最好是朋友,而不是对手,请看看《日本乱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乱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对日本这个民族有很大的兴趣,也经常阅读唐辛子的博客,很想了解这个民族的内在。实话说,这本书的描写没那么严肃,但很容易让人理解。例如草莓族、草食男,肉食女,以及黏土上司,还有阅读空气等等,通过这些的了解,才明白为什么一些在影视剧里一些不明白的现象,好比为什么日本男人都是杆状,居然都无比的苗条。相比较《暧昧的日本人》一书,各有千秋吧,希望作者还能有此类作品出世啦。
  •   书不错,值得一看!日本这个国家的有些文化还是值得一看的!
  •   对日本文化做介绍的书挺多,这本很有年轻气息,做休闲阅读很舒服。
  •   这本书也不错哦,可以拜读一下
  •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   买这随便看的 还不错
  •   都是些神马呢?期待了解……
  •   谢谢作者。
  •   关于日本的论述和著作,已经读过不少了,从文化、社会、地理、历史等各方面对日本人的剖析和阐释,也已经听过许多高见了。透过美国人、中国人、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自己的分析,我们得到了许多日本人的特性概括:知耻不知罪的、丑陋的、暧昧的、死不认错的、集体主义的、岛国根性的、注重细节的、缺乏超越哲学的……专家学者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却仍有一些不明白:是不是日本人真的毫无个性,只知忠字当头?这样的日本,又为何能产生如此灿烂纷呈的流行文化呢?如今的日本,又和50年前有何不同?香港作家健吾的这本《日本乱象》给我提供了一个超近距离观察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邻邦的机会。

    作者健吾身为香港人,在日本生活多年,号称“比日本人自己还了解日本人”,“日本文化观察代言人”。他笔下的日本,不似以往论述中如同组织标本一般刻板呆滞的日本印象,而是透着鲜活和当下感。健吾放弃了本尼迪克特那般以理性为根基的高屋建瓴,“全景俯瞰”的镜头处理,而是代之以一个个近身位的特写,为我们不厌其烦地呈现了当代日本社会的种种“色相”:“团块时代”的逐渐隐退,新一代职场“草莓族”、“尼特族”的出现;性开放洗礼下年轻人逐渐改变的性观念和婚姻择偶观;“怪物父母”和“黏土上司”的出现及其危害;新时代的日本男女对于自我身材和品格的定位……在这种丰富多彩,活力十足,又足够平易亲近的视角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进行时”的日本印象,即使对未到过日本的人,也犹如现场实况转播,可谓令人耳目一新。

    也是由于采用了这种独特的记录视角,使得健吾笔下的日本叙述少了一些归纳法和文化比较。他不会轻易说“日本人的特点是……”或是“中日文化的异同是……”之类的评价,而是更多叙述性的东西。期间虽然也常用自己成长的香港和日本做比一番,但也仅仅停留在表观层面。当然,这种叙述方式也带来一些缺陷,比如取材有些散漫,全书架构也比较琐碎,没有提纲挈领的感觉。恐怕有些读者会觉得这样的叙述太流于表面、太走马观花、太“乱”,事实也的确如此,难怪内地版的书名就叫“日本乱象”啊~不过,这也只能说是凡事皆有利弊了,既然选择做实况转播,那就不可能拍成条理细致的纪录片。其间得失,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分辨。此外,本书的用语偏新潮,中英日混杂,各种“新词”不断。作为对日本流行文化有较多接触的我自然没有问题,不过一般对日本了解不多的读者是否能够跟上作者的思路,还是令人有些担心。我们常说做文章研究事物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健吾前一点做得很好,后一点则还有进步的余地。

    不过,虽然称不上完美无缺,本书对于我们还是有价值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两方面的价值。首先,书中提供了一个更加有真实感的日本印象。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因为历史等各种原因而蒙上层层迷雾。对日本人的嫌恶乃至仇恨情绪比比皆是。就在前些日子,日本发生9级海啸,受灾惨重。可消息传来,却有不少国人拍手称快,待到中国官方宣布支援日本万吨柴油,又有人出来大呼大闹,如丧考妣。种种怪象,形成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长期以来对日本的“妖魔化”宣传也是一大因素。许多中国人既不认识日本人,又没去过日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也兴趣缺缺,乏善可陈,可提到日本却总是咬牙切齿,恨不得食肉寝皮。对此,实在应该读读本书,听听作者“日本无毒”的呼吁。等到距离够近了,你会发现日本人也并非都是两撇胡子,挥舞军刀的“小日本”,其实大家都不过是普通的人而已,有追求,有烦恼,有优点,有缺陷,有崇高,有卑劣。日本年轻人的教科书里的确没有“南京大屠杀中屠杀了多少中国人”的记载,但这并不代表日本人都是军国主义者,其实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希望,哪里都是一样的。何况,我们的教科书就没有问题了吗?当然,“高尚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愤怒青年”们是不会因为一本书改变他们“人尽敌国”的执着信念的(恐怕世界毁灭也不会改变吧),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多了解一些,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这个邻邦。

    本书的第二个意义,还在于日本其实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不说我们如今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动漫卡通形象,几乎无处不在的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也不说虽然自己不承认,但从日本回来的人都说“上海和东京越来越像了”,单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日本就有太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中国的经济发展,某种意义上是对日本上世纪“经济腾飞”的仿同。因此,日本社会所出现的许多问题,比如老龄化、比如年轻一代的“垮掉”,比如新旧两代人性观念的改变,比如职场之中的“尼特族”“草莓族”,都即将或是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出现类似翻版。因此,对日本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观察,也是一个认识我们自己所要面对的情况的机会。这一点,即使是对日本流行文化“不感兴趣”的,也应该有所了解。

    那么,这种了解是否就从本书开始呢?
  •   作者健吾在自序中说”我相信,我比许多日本人都了解他们。这是我可以挺起胸膛说的话”,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自信,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的日本也不会例外。当视角变成“我”时,更是摆脱不了宿命的个人主义,“我”字出发的印象、观感、表述、评价等等个人行为,最终都是打上个人烙印的副产品而己。别急着否认,事实便是如此。如果不够深入,便只是走马观花的简单记录。此书读罢,给我的观感如此。作者甚至拿此书与某些日本通的正典相比,得意洋洋自许是“正经”,更是可见面目的“浮”华感。

    作者,日本就只是“乱象”一词以作概括?不觉失之偏颇吗?从行文内容来看,也不外乎性,怪物父母,光怪陆离的生活,职场,男色与剩女时代,概括起来也便是食色生活。或者也可以如此理解,作者只是截取了日本几个典型性以乱字开头的片断,以色彩斑斓的“生鲜”生活博求读者的好奇和青睐。只不过,很想问:这些是社会的主流吗?再进一步发问:这些是不是看多了上了社会版日本各地社会问题的引申和总结?

    其实我无意于求全责备,只是在面对作者眼里的日本乱象时,看完略觉愤忿。立足于片面的流行文化的概念,读后只是硒然,却并无更深的感触和体会,这种感觉就像早年阅读韩国人的《漫画日本》一样,读得畅快,脑袋依然空空。为什么对这本关于日本的小书,认同感偏低?问题原来在于作者的视角,关注是日本80后同龄人的生活现状,虽然文中部分章节会将之与香港同龄人比较,但是现象的累积,举例,描述,总归是隔了一层,有了代沟,可理解,不认同。

    作者曾说“尝试尽力描画一个我觉得合理,而你又没看过的日本”。可惜内容并没有多大新鲜感,日本的AV闻名,怪兽父母,校园集体欺凌事件,暴走族,职场草莓族,草食男,肉食女,派遣工人,夫妇大腿对话,诸如此类的这些话题,如果是一个关注日本电影的读者,想必也都有所了解。这类话题早些年便有之,现在再次泛泛而提,真有点流行不够流行的味道。说起来,如果说说今年的流行词是不是更显得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呢?
  •   作者不是反日派也不是什么亲日派,只不过在日本呆了很久,痛过自己的日常观察,用平和的言语来展现不同于我们想象的日本众生。而且不断将一些方面与香港进行比较,以此可以看出香港很多地方还是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同为亚洲的邻邦,日本社会内部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如:“草莓族”、“尼特族”、 “团块世代”、“黏土上司”、“怪物父母”,展示了不少新型一代。当然书中关于日本当前性状况的内容较多,日本社会认为让女子如此裸露未免伤风败俗,但类似AV的影片日本的最多,可是事实上有关性事的,日本人自己却很有限。同样,在“剩女”、家庭问题方面和目前香港遇到的问题很类似。
    日本人从来就是矛盾的,他们总是不断抬高自己,生怕欧美人看不着他。日本人的生活看似丰富,其实很单调。读完健吾的《日本乱象》之后,其实他们一直在矛盾中生活,从来都没走出这个怪圈。看似做事情那么认真,其实做事也是那么不负责任,将核辐射的废料倒入大海中。看似那么具有武士道精神,核辐射出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核辐射区执行救助。日本社会主流观念是年过三十还未婚的女人则被称为“败犬”,“结婚才能彰显女人价值”,但是实际中日本社会却又普遍接受不伦之恋,半数已婚男人和三成已婚女人都有外遇经验。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而日本人却又是非常怕孤单的。日本人非常强调集体观念,重视规章制度,遵守纪律,这每一个民族特质都很难将其和创意扯上关系。但是,日本却一直在引领全球创新风潮,不管是音乐播放器、小型家电、机器宠物狗还是电视节目如“火焰大挑战”、“超级变变变”等,都很清楚地显现这个民族惊人而丰沛的创意。日本人强调家庭观念,近几年房地产开发商还推出新形态的独栋房屋,上下两层共有两个出入口,既有两层共用的大饭厅,每层也有各自的小餐桌,让三代可以同堂又各有空间,不受打扰。但是,一个几乎每晚加班、下班还去喝两杯、回家要花两个小时、假日还隔三差五得陪上司打高尔夫球的父亲,其家庭关系如何维系?
    日本永远都是这么矛盾。
  •   日本人,这个名词前面可以加上很多的定语,可以是“可恨的”、“可畏的”、甚至也有人说他是“可敬的”,但是应该不会有人用“可怜”这个词来形容他,而且我今天说日本人“可怜”也会有很多人跳出来反对:“日本人可怜?他们曾经那么残忍地对待中国!现在还那么不负责任地把核废水排放到大海里!”“日本人可怜?那可是中国一个永远潜在的威胁!”“日本人可怜?他们那么厉害,拥有那么先进的科技,做起事来是那么地认真!”
    我得承认这些说法都对,日本人可恨、可畏、也可敬,但是,在我读完健吾的《日本乱象》之后,我得出的第一印象就是日本人很“可怜”。他们可恨、可畏、可敬,都是相对于中国人来说的,但是他们的可怜却和中国人没有什么关系,而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是他们自身的性格决定的。而正是因为他们自身性格当中的可怜因素,才导致他们的残忍、认真,和虚伪。
    要说明的是,《日本乱象》一书的作者健吾并不是一个反日派或仇日派,他在《后记》中甚至为日本做了很多的辩护,这段辩护让我一度怀疑他是亲日派,这一点和前段时间那本著名的《暧昧的日本人》有本质上的不同,后者在字里行间偶尔会对日本人进行一些挖苦。但即使如此,我还是从《乱象》里读出了日本人的可怜,可见,这种感觉并不是由立场决定的。
    在读《暧昧的日本人》的时候,我就觉得日本人很自卑,他们永远都在叫嚷什么都是日本的好,日本的什么都好——这种性格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如果一个人永远都是“我最好”,那么这个人肯定会让我们觉得他特别不自信;而奇怪的是,这种性格放在一个国家的身上,我们就觉得这是一种民族自信,这种逻辑岂不荒谬?日本人是自卑的,正是这种自卑,让他们在国外往往无所适从;正是这种自卑,他们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改动侵略战争来证明自己;也正是这种自卑,才让他们特别残忍。于是,他们也就特别可怜。
    日本人极要面子,也极喜爱比较——不喜欢日本的《暧昧的日本人》和有些亲日的《日本乱象》里都这样说,可见这是一个共识。为什么爱面子爱比较?就是因为自卑,惶惶不可终日深怕自己不如别人,而且学深怕自己跌出群体被孤立。所以日本的小女孩看到周围的人都不再是处女,她们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魅力),又担心别人会瞧不起她而把她排斥出去,于是就匆匆忙忙地“脱处”。
    《日本乱象》关于日本的性状况的篇幅很多,而不管是“男色”还是“剩女”,给我的感觉都是这些人都那么爱面子——女性可能还好点。日本人爱面子真是达到了叹为观止的程度,一米八几的男人,居然就可以做到体重不足百斤,这可真不是简单的毅力就能够做到的。而促进他们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自卑之外,就是害怕,怕巨大的初会压力。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同时日本人又是非常怕被群体孤立的。曾经有一种说法,说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而日本人则刚好相反,一个日本人是虫,三个日本人是龙。
    但是,这种现象可能也在改变,在《日本乱象》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日本人正在“独立”,独自去二十多个国家旅行,独自开一家咖啡屋,甚至还有远离物质社会的“游人”,我想如果这样的日本人越来越多的话,日本也就不会那么“可怜”,进而也就不会那么“可恨”和“可畏”了。
    与之相应的是,这些“可怜”的特色,在中国人的身上却是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假、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看法、越来越累。也就是说,中国人也在变得越来越可怜。
    最后说一下《日本乱象》这本书本身。这本身写得很有意思,但是我不喜欢作者的文笔:英文中文交杂,而中文又不甚地道,基本上是“日式中文”,而且用词也太过女性化。看着不是很舒服。

    另,书中有一段文字:“日本传媒再一次深入研究:为什么中国战后的一代,生活丰足,明明在东瀛AV绮梦和多啦A梦中浸泡成长,提起日本却仍然睚眦欲裂?日本人觉得中国人是一个很难相处的邻居。”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当日本人知道——至少是愿意知道中国人为什么对日本人仍然睚眦欲裂的时候,中国人就不会是这种态度了。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他们才可恨,他们才一直都会是中国人的潜在威胁。
  •   好吧,我承认是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日本乱象》这两个颇具学术气息的词给迷惑了,认为此书是一本研究气氛浓厚,引经据典颇多的日本社会学研究著作,以至于在开全校大会选择何本书傍身的时候,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本应该能让自己学术气质猛然提升的书。

    然而当我端坐在礼堂里,边倾听着领导的讲话,边打开本书,准备细心研习的时候,映入眼帘的第一章便是华丽丽的“新一代性学报告”,我旁顾四周断定没人关注时,用颤抖的手继续往下翻,苍天啊!萌翻了的图图们集体上场了,妹妹们的脸蛋、胸脯和大腿被用漫画的方式画出来,作为性调查的选项之一,跃然纸上,然后还有涉谷俊男辣妹第一次性经验的年龄等等深入的问卷,我只好慌不择路的合上书本,平复了下心情,将目光淡定的转向了主席台……

    其实换个场合细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乐趣。首先,这不是一本严肃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而只是一本简单的,把日本的风土人情介绍给大家的书籍。轻松愉快的语言、大量的图示和问卷,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日本确实是一个接近却又陌生的国家,人们,特别是中国人,对日本有着别样的情结,抛开政治和历史因素不谈,日本人的行为处事也是被人褒贬不一。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这个国家在战后的迅速崛起,按照书中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常常回望的民族,不管是他们的国民还是我们这些旁观者。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没有去过日本,没有接触过日本民众的人,对于日本有着莫大的敌意和仇恨,由此导致理解的偏激和信任的缺失,而我身边去过日本或者与日本人合作过的朋友,却无一例外的对于日本的文化倍加推崇,哪怕之前是资深的抵日人士,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在全世界范围脱颖而出,他们又在本土享受着怎么样的生活呢?《日本乱象》给了我们生动有趣的答案。

    作为一个香港人,作者健吾在本书的最后说,“我只是尽了身为人类学研究者的责任,找出访问者,尝试仔细观察,试着呈现一个合理(但绝对主观)的日本表象给读者”。而我从本书中,也领略到了如此丰富、客观的“日本乱象”
  •   名副其实,这本书真的有点“乱”,包含了众多纷杂的日本社会现象。让我不禁想起了《钱塘湖春行》中的那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意思的是后边的那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日本真的有个地方叫浅草,忽然想这个浅草的名字由来不会因为这句诗吧。看吧,乱自有乱的好处,可以触类旁通,O(∩_∩)O哈哈~

    日本是一个流行文化更替特别快的国家。日语中就有一个专门的词汇群——外来语,从这些外来语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开放态度。每一种潮流的形成,都有其必定的社会原因,同时又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日本,相对来说国家较小、发达程度较高,一方面,即使是很微小的诱因,也比较容易产生社会性的象果;另一方面,一经形成的现象,由于无需用很长的时间就可以形成全面的传播,也很容易成为过去时。所以,日本流行文化的更替速度就快,日本也就自然地站在了流行文化的潮头。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日本的了解没有停止可言,有兴趣的人必须不时地跟进和关注。这本《乱象日本》正是应了这样认识潮流文化的需求。所谓乱,一是本书的容量很大;二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那就是一个近时期的社会横切面,看上去杂乱纷呈。

    就像作者说的,日本的确是一个爱比较的国家,无论什么东西在日本人的手下都能量化成可见的、可比较的数据。例如那个“性实态调查”,数据虽然很详尽,但是这样的调查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或许只有日本人自己才知道吧。可是最让人不解的是,为何就在我们要一笑而过的时候,却不自主地多说了一下、多想了一下?令人产生类似感觉的,可不止这一种现象。

    作者一再声明日本有很多的事情都被“妖魔化”了,并旨在呈现给读者一个“正常”的日本。其实,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他们之间表现出来的关注、在意、矛盾和纠结肯定有着众多的原因。简单地说,除了空间位置的因素,历史交往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作者极力所呈现给我们的,也不过是近时期的社会横切面,深度明显不够,就广度而言,也仅限于日本国内。但是,作者“合理知日”的观点,我是认同的。

  •   日本这个中国永远也躲不开的邻居,我们中国人却对他永远都充满了那么多的疑惑。在中国出版的书中,关于美国的是最多的,对于美国也研究得最深入,排在第二的就是日本,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排名,也不仅仅是因为和中国的贸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这样,美国第一,日本第二。
      
       可是关于美国的书,已经非常深入了,绝不再是停留在旅行见闻上,连美国南部的乡村都有中国人扎根,像林达那样的作家,把美国的历史现状写得那么清晰明白,让你感觉好像他就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就是美国的教材,从小学到大学在中国都可以买到,美国的宪政,美国的城市,美国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很多你想象不到的资料。可是对于日本,我们却仍然是一头雾水,甚至连一个共同认可的概念都找不到,无论你说一个什么观点,马上就有人有理有据地反驳你,让你感觉无所适从。
      
       有人这么解释说,那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能够包容各种文化,让中国人在美国安家,从而能够深入到美国社会的内部,成为美国的一部分,然后再把美国介绍给中国。可是日本是一个排外的民族,对移民很警惕,所以中国人很难加入日本国籍,而且即使成为了日本的公民,也很难真正融入日本社会,更难以接触到日本文化的核心,所以即便是那些在日本生活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中国人,还是弄不清楚日本人,弄不清楚日本的文化。
      
       然而在日本人的眼睛里,中国却被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几乎所有有价值的文本,在日本都可以买到,在二战的时候,很多中国的县志都被他们收购,他们的汉学家,出版的研究中国文化的书,你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都感觉不到是日本人写的。我家有很多关于汉字的书,其中有一本写得非常好的汉字的历史,竟然出自日本人。最大的一部汉语工具书,竟然不是中国12卷的《汉语大辞典》,而是解放前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好像有四十多卷。二战以前,日本人对中国尤其是东北的研究远远超过了中国自己,对东北的测量、考察,对东北的历史地理的研究,让我们感觉到恐怖,在我们抚顺的矿务局档案馆中,珍藏着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比抚顺市档案局同时期的档案丰富不止千万倍……对于这样一个藏在暗处,却把你看得一清二楚邻居,你不能不感觉到恐惧。
      
       最近一年读的关于日本的书特别多《整形日本》《命名日本》《字解日本》还有日本人茂吕美耶写的《物语日本》,可是却总是感觉在隔靴搔痒,没写到痛处,到是张承志的《敬重与惜别——致日本》,和俞天任的《冰眼看日本》读了让人深思,让人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复杂性。
      
       这本书其实不是很打动我,在众多的介绍日本的书中,并不是很出众,也许八零后的作家,想要驾驭这么一个大主题,未免吃力。不过为我们呈现一个八零后视角中的日本,也让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又增加了一个侧面。
      
       提到日本,一般都把性放到前面,日本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AV明星可以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可是却又从法律上不允许色情业非罪化。一方面女中学生援助交际铺天盖地,性文化泛滥,可是却又几乎是世界上人均性生活次数最低的国家。日本真的很复杂,日本永远都不像你表明上看到的那样,你以为你了解了他,可是他却总是让你一次又一次感觉到惊讶。
      
       就是这样一个谜一样的邻居,让你躲不开,也绕不过去,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对这样一个一眼看不清楚,却时刻盯着你看的邻居,还是要小心一些才好。
  •   拥有香港特区护照可以免1百多个国家的签证,那就可以经常去日本潮圣,相近也不出奇。但是我是使身处沿海地区经常有些进口走私产品埋岸,杂志,服饰,数码,但没几个是哈日的,都是哈韩较多。
  •   总体感觉不错,不过可能是对作者叙述方式不大适应吧,感觉行文有点乱,抓不住作者想说什么。
  •   书的质量还不错,内容和想象中有点不一样,
  •   是我想看的内容
  •   书的内容很新颖,很好看
  •   字大间距大,实在不认为这本书可以等同折合价27元,内容还不错,但新颖部分并不多.
  •   很不一样的视角,但就是有的实在不是很明白。
  •   在众多的关于日本的自然文化读本中,80后香港作家健吾的研究与文字似乎兼顾了传统与流行的,是一种超越传统尊从现实的写作。如果把它当做普及读物来说,它充满了可读性;如果把它当做研究课题来讲,它具备了专业性。这些特点在他的新著《日本乱象》中尤为突出。

    阅读关于日本自然文化的书籍不少,对于日本地域、历史和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也有几分了解,可是近乎此书中囊括的类同于当下80后一代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性、对性观念、世相种种、健康、职业却知道得少之又少,也许这也是我阅读本书的初衷吧。其实说起乱象,恐怕不只是在日本,我们的视线中有太多太多的乱象,

    尽管在我看来书中有些地方还是有些流于表象了,但是在《日本乱象》中,作者以六个章节分别阐述了:新一代性学报告、怪物父母的前世今生、生活实况转播、关于上班这件事、男色时代的来临和剩女追爱进行时等方面的思考与研究,还是令人阅读之后获得很多收获和启发。

    《日本乱象》是在彰显一个国度一个民族之种种乱象的,却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于此乱象。它描摹了一个荒诞而真实的日本80后人们存在的世相,揭示了他们某种灵魂和认知状态。对此,作家健吾是有明确而清晰的诉求的。他说:“我写每个字到时候都希望跟大家说,我希望尽量得到求证;如果是做访问,我也会看很多杂志,尝试去找出一个接近本相的形象。”

    通过完成一种对生命以及存在的体验,告诉世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却又是真实的日本。《日本乱象》所叙述的真实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是一个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入研究与感知的作家,他对现阶段日本坊间所存在的种种乱象的揭示确有某些读到之处。尽管是以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谈性的方式作为表达的起点,他写日本人的性现状以及青少年性时态报告,也是写日本人面对性教育程度与性行为约束尺度时候,他们的尴尬、惶惑与困愕。其实这种种乱象不是日本的独有产物,在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同时存在,在不经意间他似乎提出了一种对于时代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关于性现状尴尬问题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看,此《日本乱象》也就具备的超越日本本土的现实意义。
  •   生活中的日本现象
    评《日本乱象》

    最近日本确实很乱,先是地震,接着又是核辐射,这是大乱。大乱面前的日本人事实上还是比较规矩,人们没有争先恐后逃跑,车辆、人群还很有秩序地行走。《日本乱象》说的是小乱,即日本人生活中的一些比较琐碎细节,比如说日本人之间爱比较,特别是小孩也都沾染了这种习气;日本人的贞节观和中国人大相径庭,年轻人用攀比的心态和合群的想法早早完成了第一次;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在经历一代人之后就开始转型了,团块一代的忠诚敬业已经消失殆尽(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这个小乱有的是我们不知道的,有的是我们有所耳闻但却没有这样详细的,而这个小乱,其实更多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或者与我们心目中的日本大不一样的原因。虽然日本和我们一衣带水,但是很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迥然不同,作者在日本生活多年,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看待日本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我们能看到我们平常所看不到的日本,这应该是最大的看点了吧。

    日本人(主要是日本青少年)对性的看法,爱比较的日本父母,生活中的型男剩女,日本人办公室和家庭的生活……作者通过他的观察和分析,日本的“乱象”娓娓道来,不是那种严肃的权威发布,而是像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让我们看到了日本生活的乱。你可能会惊讶与日本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你也可能对日本全职太太作弄丈夫的行为感到荒唐,但是事实就是这样,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其实,乱在本书的意思就是“大不一样”,而不是刻意地去贬低日本人。就像作者在书中最后提及的,我们只是尽量地去了解日本人,而不是去赞扬或者否定这种社会现象。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更多是从香港人角度去看,将日本现象和香港现象相比较,更能发现其中的差别,认识日本现象的“小乱”,从而进行客观的社会反思。

    回到现实中的日本,现在应该他们在致力于灾后重建吧,或许更多的日本人在考虑他们的安全问题,而不会产生很多这种小乱,也许这种小乱更多是在太平盛世下自由主义滋长的社会现象,也许这只是日本文明进程的一个阶段,将来会怎么样?谁知道呢?
    2011-5-3

    PS:这本书应该是成稿于谢亚龙出事之前吧,要不然就不会引用前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的一些观点了,按照我的理解,至少名字要屏蔽掉。
  •   尼特族、黏土上司、草食男,这些名词在学院式的涉日书籍中,出现的概率应当很小。学院著作,常按照学术论文式的写作方法破题、调研、结论。总体来说,他们更擅长将现象背后之缘由全貌呈现,却疏于直面作为表现形式的现象。
    《日本乱象》一书,似是反其道而行之。作者曾于日本求学,对日本风土人情、日本人性格特征都曾亲身接触。因此作者笔下的日本社会现状丰富生动、更具活力。
    就视角来说,书更倾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群。就取材来说,其广泛性遍布退职人员、家庭主妇、上班族、学生;人性、抉择、理想;政治、军事、教育、职业……书的实录性极强,譬如第四章《关于这班这件事》中,即举芙美子为例。其中某些人物,如身为尼特族的川上卓也,作者甚至曾与其亲自谈话,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一手化与直接化。作者说:我相信,我比很多日本人都了解他们。这是我可以挺起胸膛说的话——一个民族,发展至一定程度时,会从内部变得麻木,将目前面对的社会现象与道德观念都视之为理所当然,不去反思它存在的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利弊。这时候,往往另一个虽然身在其中,但思维并未与之同化的异国人,反而会对它做全面的评价。就此来说,作者亦不算有所虚言。
    日本地震事件,依旧余波未静。关于日本在将来经济或军事领域,会对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到底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然而日本曾经对世界做出的影响却已成了定局,其影响力亦会继续并持久下去。对位居日本邻国的我们,这种影响力尤其显著。衣裳装扮,日系自成一派。日本的漫画动画,在中国拥有大批追逐拥护的观众。在日本网络上出现一个新鲜且贴切的词汇,几乎同日此词汇就可以进驻至中国的文字系统当中。信息交换频繁且快速,使两国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多。
    但是,也必须看到,日本“乱象”,对国人应当起着警醒作用。某些典型事件,如怪物父母为何存在,学校群体欺凌事件为何相继发生,都应该由社会学家,将其提上调研的日程。常识告诉我们,可以以历史为镜,来知晓世事兴衰更替。同样,以邻国正在发生着的现象为镜,可以照见我们的优点与不足。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来说,这毫无疑问具有经验与教训的双重意义。
  •   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当代日本
  •   喜欢书的包装,但是内容不是能让人有共鸣的,只是一些现象和作者的略解
    一般还行,之前去书店找过老板就说销量不好下架了,还是在当当买了有点后悔
  •   还不错 但是不太值得购买 读读就好
  •   迎合一部分不了解或不想了解真正的日本的莫名其妙的情绪。反映一种嫉妒,不靠谱的印刷品。
  •   首先直观地来讲觉得这书印刷的字好大,行间距很宽,而且大量不知所谓的插图穿插其间;再粗略的翻看了一下,发现书里的内容感觉都很浅薄,提得都是一些很泛泛的大众的观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