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罗斯 页数:443 译者:贾拥民
Tag标签:无
前言
经济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之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实发生着持续的碰撞与融合,并不断实现着自我的内省与创新。尤其在进入20世纪后,经济学前期一百多年的发展,使得它此时已逐步具备了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和精湛的分析方法——一座宏伟而不失精妙的新古典经济学大厦灿然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座美轮美奂的大厦,巧妙地构筑于经济理性与均衡分析两块假定基石之上,而经济学有赖于此,也正式步入了规范化的研究轨道,从而开创了它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与预测的新时代。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与多样化,对经济世界认识的深化自然亦伴随其中,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主流经济学正受到来自现实经济世界的各种冲击与挑战,并在对许多经济现象的分析上丧失了传统优势。这些“异象”的存在构成了对主流经济理论进行质疑的最初“标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这也许是过去二十年内经济学领域最有意义的创新之一。什么是行为经济学?人们往往喜欢从事物发展的本源来对其进行定义。行为经济学最初的产生动机是为了满足解释异象的目的,即从心理学中借用若干成熟结论和概念来增强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因而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与主流经济学相比,行为经济学不过是在经济学中引入心理学基本原理后的边缘学科或分支流派。然而,行为经济学近年来的一系列进展似乎正在昭示它与心理学的关系并不像人们初始所理解的那样。如果把它简单地定位为区别于主流理论的所谓“心理学的经济学”,则与它内在的深刻变化不相对应。为了能够对它与主流经济学的关系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首先必须了解它是如何解决主流经济学所无法解答的问题的。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唐·罗斯探讨了经济学与行为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之问的关系。他的理论分析围绕如下中心议题展开:怎样才能把经济学阐释为一门健全的经验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与经济学家的日常研究密切相关,唐·罗斯此书对经济理论与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该书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日趋成熟的微观经济分析技术是否真的揭示了某些深层次的经验规律?或者说,技术进步在其它意义上是否也代表着某种改善?罗斯在书中把丹尼尔·丹尼特和肯尼思·宾默尔塑造为知识英雄,并以他们的思想为依托给出了一个整全性的经济理论模型,罗斯强调指出,它并不是要取代新古典主义,恰恰相反,它是新古典主义核心见解的复兴,并反对行为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某些倡导者把新古典主义当作一种漫画式的过时观念加以冷嘲热讽的做法。
作者简介
唐·罗斯是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大学的哲学教授和经济学教授、南非开普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经济学的未来与统一科学 哲学的和历史学的 科学与人类世界 本书的论证策略第2章 哲学入门:意向立场功能主义 与真实模式 意向性 分体论 真实模式与意向立场第3章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独立 作为独立科学的经济学 前经济学 边沁与感觉主义 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与“半亚里士多德主义” 实证主义基础:莱昂内尔·罗宾斯 萨缪尔森与行为主义 什么样的独立科学?第4章 有关显示偏好和效用理论的哲学问题 古老的新时代精神(new zeitgeists for old) 显示偏好理论不行了吗?阿马蒂亚·森对效用函数的心理学基础的分析 为套套逻辑欢呼的两个理由 成熟的新古典主义:加里·贝克尔的研究纲领第5章 实验经济学、演化博弈论与取消主义的可行性 经济学实验室中的人 探索式判断(工作集1;问题集1) 自然统计能力(工作集1;问题集2)检验期望效用理论及其替代 理论(工作集2;问题集1) 偏好逆转与偏好时间不一致(工作集2;问题集2) 总体市场(aggregated markets)中的理性(工作集3) 从行为经济学到取消主义的道路第6章 个人主义、意识与主体 从合理的启发式教学法到不合理的形而上学 个人主义、洛克式的内省、现代心智模型 意识的多重草稿模型 主体性与人格:各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走进世界:移除控制源第7章 自我及其博弈 “自我残骸”之调查(survey the wreckage) 马基雅维利智慧(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与简单主体的崩溃 自我是什么? 博弈的确定 博弈确定的一个例子:情感信号传递第8章 理性主体与理性自我 整合 自我与主体1:神经元经济学的启示 自我与主体2:微微经济学的启示 理性与解释适应主义 经济学适应主义第9章 罗宾斯一萨缪尔森论证模式及其对话者 罗宾斯一萨缪尔森论证模式 帝国主义,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抵制:杜普雷 经济学理论与认知科学:米罗斯基的鉴镜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导论:经济学的未来与统一科学哲学的和历史学的本书是一项两卷本研究计划的第一部分,该计划从经济学与其他行为科学分支学科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学(该研究计划的第一卷是“经济学理论与认知科学:微观解释”,第二卷是“经济学理论与认知科学:宏观解释”)。与通常思路不同的是,本研究计划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假定“经济科学”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当然,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所谓的“经济学”研究,它涉及多种多样的活动,消耗了非常可观的“人时”(personhours)。大部分经济学研究活动都与对现实政策的分析以及由此衍生的争论有关,另外一部分则主要与对各种社会福利变量和个人福利变量的度量,以及对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究有关。至于这些可以区分开来独立地加以考察的变量,则都与可观察的数据有关。在任何一种有意识地提供预测的理论体系内,变量及其关系要保持相对稳定,不然就不能为不同的情形提供参照系。这种理论体系就是一门科学,我们所说的经济学也是如此。本书提出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要使经济学这一学科成为一门健全的经验科学(a sound empirical science),需要怎样的一种解释框架(如果存在这种解释框架的话)?在此,我必须把提出这一问题的着眼点阐释得尽可能清晰一些。在实践中,绝大多数“经济学”活动都是极有价值的,对此我毫不怀疑。根据达斯古普塔(Dasgupta,2002)提出的强有力的理由,我认为对经济学的许多攻击——无论是从通常流行的大众观点着眼的,还是从哲学的、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的,抑或是意识形态化的——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忽视了真正的关键点,即认定一门科学(经济学)是好的科学还是坏的科学,标准在于任务领域(task domains)中基于实践的经验判断,而不在于该学科的参与者能否以哲学上严格的、经得起反驳的、明确的公式来把基本理论框架表达出来。因此,本书的目标,绝不是要去告诉经济学家,他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方向了。这并不是“方法论”一词在经济学文献中的通常含义。本书讨论的是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学这种理论,本书将予以细细探询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有的话,)它所进行的、用于指导实践的合理经验探究(empirical inquiry)属于哪种类型?即使据以构造解释的理论可能导致某些误导性的推论,实践本身也往往(或通常)可以很顺利地自我展开。这种想法是完全符合一致性原则的。这种情形在最细致的科学哲学中实属常见。然而,这种探究也并不是纯粹的科学哲学问题,它是一种理性重建活动,无需更多、更进一步的现实动机。虽然我并不想把本书写成一本“经济学理论基础”之类的著作,但是,我仍然想去探索经济学理论与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之间的联系,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践型”经济学家承认这些学科与他们的日常研究活动实际上是相关的。我已经发现大量可以证明这种关系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事例,因此我相信我的研究对于那些认为他们应该进行实证研究的经济学家来说,很可能是有意义的。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在提倡另一次“范式转变”。我绝无这个意图。
后记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石——“理性人假设”面临着来自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领域提出的大量“反例”的系统性冲击,似乎“最主流”的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了。然而,一个有意思的情形是,主流经济学界虽然不再公开否认这种冲击,却也没有多少人愿意郑重其事地为主流经济学进行辩护;与此同时,一些雄心勃勃的行为一实验经济学家,则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更宽泛的、能够容纳新古典经济学并将之作为一个特例的“新经济学”。在这种情形之下,唐·罗斯这本著作反而显得有些“反潮流”,因为它力图证成的是,经济学要成为“统一的社会科学”,就不能放弃新古典主义的核心见解。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年来,经济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向对方靠拢,但他们其实一直在“随机漫步”。唐·罗斯的著作揭示了把这两门学科联结起来的一条直线。他试图以这两门学科为素材,开创一门统一的社会科学,使之同时具备一般均衡理论的数学之美和行为科学的经验内容。一位经济学家或心理学家,能不能找到一条道路达至稳定均衡的道路,把这两门学科完美地组织起来?我深表怀疑。这个任务还要求学者精通经济学思想史和决策理论。只有罗斯才具备这种知识组合,其结果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它称得上这么多年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哲学著作。 ——亚历克斯·罗森堡(Alex Rosenberg),R·泰勒·科尔哲学教授,杜克大学 对自己所属学科的基础有所担忧的经济学家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它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保证,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批评。 ——肯·宾默尔(Ken Binmere),经济学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编辑推荐
《经济学理论与认知科学:微观解释》是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经典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