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彭松  页数:280  字数:24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摆在您面前的是我和道友们一起努力推出的“政治哲学丛书”。如果您步人书店选购书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知识信息,而且还想通过语言、图画或符号的阅读,进入我们共同的生活世界,那么,很可能这套丛书会或多或少地满足您的心愿。我们和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惟一愿望,正在于使读者在获取政治哲学之前沿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取一些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生活信息,尤其是那些关乎我们社会生活之重大问题的政治信息,虽然我们努力的结果也许并不一定全部达成了我们的初衷。在当今国内林林总总的“丛书”中,以“政治哲学”命名者似乎少见。而且,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之学科体制的设置中,“政治哲学”一直都没有取得合法的学科名分:在“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名目下没有“政治哲学”,在“哲学”一级学科(甚至是学科门类)的名目下,同样没有“政治哲学”,尽管从事这两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师生们很早就或多或少地(而且,近年来则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这一学科设置的缺陷有可能甚或实际上既大大减弱了我国哲学研究的现实关切能力和参与能力,也降低了我们的政治学研究和教学的理论水平。然而,无论是政治学还是哲学,从来都不可能省略政治哲学的现实关切而超然于社会政治生活之外,也无法逃避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哲学追问。

内容概要

迄今为止,对待乌托邦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一类态度把乌托邦作为照亮人类未来的希望灯塔,作为历史进步的内在精神动力;第二类态度把乌托邦看作一种诅咒,反对把人的历史当作神的历史来设计。目前,我们所亲身经历的不是乌托邦价值泛滥的时代,而是乌托邦价值严重贬值及其根基被现代性“挖空”的时代。尽管在人类已有的历史上乌托邦确实难以与暴政、奴役和独裁了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但是,在现代人极端务实的现代性心态恰恰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同时,重温乌托邦精神对现代人不无裨益。在马克思实践观的指引下,我们有必要亦有可能寻求二者之间的“中道”,既不要使社会发展陷入乌托邦历史设计之误区,更不要无原则地讨伐乌托邦精神,单向度地张扬现代性。

作者简介

张彭松,1974年12月生,黑龙江同江人。1994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98年继续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师从丁立群教授。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攻读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万俊人教授。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乌托

书籍目录

导论:重新反思“乌托邦”  一、何谓“乌托邦”?  二、“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三、“乌托邦”的精神根基:批判的形上学  四、“乌托邦”的现代性困境第一章  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特征  一、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理论前提    1.本质先于存在    2.国家优于个人  二、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的基本特征    1.张力:理想与现实、神性与人性    2.本真性:乌托邦的“不在场”    3.观念转换:由“空间”到“时间”  三、乌托邦观念的意义及其局限第二章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社会乌托邦观念的批判与超越  一、由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根本转变    1.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    2.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3.实践本体论的确立  二、实践本体论的现代超越    1.实践本体论内含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实践本体论面临的双重挑战  三、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史反思与批判    1.对历史终结论的理论回应    2.历史终结论的实质第三章  乌托邦与现代性  一、乌托邦的意义在于重新审视现代性  二、启蒙的现代性话语    1.广义的“现代性”与狭义的“现代性”    2.工具理性主义    3.个人主义  三、现代性的展开及其哲学伦理学反思    1.以市场经济为参照系的现代性    2.政治理性化操作中的现代性    3.大众文化社会整合中的现代性  四、乌托邦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第四章  超越现代性:乌托邦观念的批判性重建  一、为什么要重建一种乌托邦观念?  二、重建乌托邦观念的可能性及其内在限度  三、乌托邦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1.比较视域中的中西乌托邦观念    2.中国近代启蒙时期乌托邦观念之哲学探讨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乌托邦精神结语:“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历史与价值之间的张力  一、如何理解“历史”?  二、乌托邦与历史的总体性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韦伯的本意是希望对意识形态作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但实际上却处于两难处境,无法对意识形态作辩证的分析。曼海姆把“意识形态”当作与“乌托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来分析,这就使“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处于动态的相互关联中。在曼海姆看来,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都是超越现实社会具体情境的观念重构。他说:“有两种主要的超越情境的观念类型,与各种与情境相一致的、适当的观念形成了对照,它们就是意识形态和乌托邦。”①并且它们“都是由人们针对其运用这种标准的现实所达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决定的。显然,那些代表当前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秩序和学术秩序的社会阶层,将会把他们作为其承担者的、由各种关系组成的结构,当作现实来经验;而那些不得不处于目前秩序的对立面的社会群体,则会取向与这种社会结构有关的、他们为之而奋斗并且将通过他们得到实现的第一批运动”②。依照曼海姆的这一观点,意识形态不完全是旧制度的守护者,乌托邦也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圣,毋宁说,它们是内在相互关联,而不是截然对立的。意识形态常常具有欺骗、虚假的含义,是一种不符合客观现实的主观的、相对主义观念。但意识形态也往往表明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或者说有时必须打着乌托邦的旗号来美化现实,离开了“乌托邦”这一鲜明旗帜,意识形态也无法得以正常运作。如,现代社会原则上否定乌托邦,不承认有超越和替代自身的另一种社会发展的可能性,但人本性上具有一种渴望乌托邦的源初的内在冲动,现代性有时就借此把自身称为现代社会唯一合法有效的“乌托邦”,表示现代社会已然进化到完美无缺的程度,人类历史在现代性这里已经走向了终结。同样,乌托邦构想一个美好的社会蓝图,但若要在现实中去实现并维护它的权力,却必须依靠意识形态的世俗教化力量,离开意识形态,乌托邦将永远只能停留在人的美好的想象中。所以,在特定情景下,很难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区分清楚。然而,尽管“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在内涵上有一些内在的相互关联,但它们的本质区别却是更为主要的。曼海姆认为,虽然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内在的相关性很大,都是超越现实的概念,不适合当前的秩序,因而都是“情境上超越”或不真实的。但乌托邦超越现实又要求打破现实,而意识形态的超越则是以想象的方式去描述现实,并竭力掩盖和维护既定的现实社会关系或有意识地编造谎言。相对于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关系而言,乌托邦与现实的关系更能够辩证形成一定的张力和制约作用,从而推动人类历史总体向前发展和进步。具体说就是,现存秩序产生乌托邦,而乌托邦反过来又会打破现存秩序的束缚,使现存秩序朝向下一个更为合理的秩序发展。因此,曼海姆主张,必须运用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全面的认识,消除互相对立的个别立场而带来的片面性。总的来看,曼海姆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关系的分析非常接近马克思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虽然都属于社会意识,是一个现实的双向度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维度,但其起源、社会功能却有所不同。从起源上看,意识形态来自现实的既定社会秩序,是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得以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同曼海姆所说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即整体的、无个性的意识观念系统代替每个个体的有意识的、有个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这个政治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而一种乌托邦观念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却是源于个人的自由自觉意识,乌托邦著作的作者也常常是属于社会精英的层面。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乌托邦理论是一项有着深远历史影响及其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然而,对于乌托邦的研究,又是一项有着相当理论难度的课题,它的历史跨度、多学科及理论复杂程度,都使人难以驾驭。随着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乌托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除哲学伦理学外,乌托邦理论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建筑和心理等诸多学科领域。要想顺利完成这一宏大而意义深远的研究课题,却非易事。特别在具体写作、修改和完善过程中,深感自己对此项研究的知识和学识储备并不充足,我的博士生导师万俊人教授一直鼓励我搞好此项课题,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我也抓住每次课堂上的学习和课余咖啡馆师生相聚的机会,认真倾听万老师的悉心指点。令人欣喜的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这篇博士论文获得了包括匿名评审专家等各位老师的认可和好评。在我工作后,万老师非常关心我的博士论文的修改情况,希望能够充实和完善成书。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导师万俊人教授。无论从博士论文的构思、写作直至顺利完成学位答辩,还是参加工作后论文修改成书,都得到万老师无微不至的指导、关心、帮助和支持。特别是万老师在繁忙的学术研究及行政事务中始终非常关心我的论文写作和修改情况,热情地帮助联系出版社,推荐此书,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

编辑推荐

《乌托邦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政治哲学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乌托邦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书很好,很有收藏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