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志君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任何一个王朝的创立都是一次革命,任何一个国家的延续都需要建设,从“革命”到“建设”,需要一个战略转型,这个转型借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惊险的一跃”,借用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话说就是突破一个“瓶颈”。“革命”也好,“建设”也罢,这都是现代人的话语体系,在中国古人那里,他们更多使用的是“创业”与“守成”,或者用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陆贾的话来加以表述,那就是“取天下”与“治天下”。在有案可稽的历史中,陆贾是较早注意到“革命”与“建设”之不同的政治家,他那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至今读来仍令人掩卷深思。在由“革命”向“建设”“惊险的一跃”的过程中,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可或缺,但第一位的要素仍然是人。这里所说的“人”形形色色,但细细想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大类是所谓的“革命家”,一大类是所谓的“建设者”。前者用古代话语体系加以表述就是“创业者”,后者则是所谓的“守成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给臣子出过一个题目,叫做“创业与守成孰难”,这个问题还真的难住了不少臣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难,守成亦不易。而由“创业”向“守成”平稳过渡则是难上加难!其故何在?苦思冥想之后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是“革命者”自身的原因使得由“创业”向“守成”平稳过渡异常困难。由于天下是自己打下的,所以难免睥睨天下。在这些打天下者看来,曹操曹孟德的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都显得有些过于谦虚,在相当一部分打天下者看来,“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这种心态往往决定了他们特别自恋、自爱、自以为是,以为真理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真知灼见也只能出自自己的大脑,对于在“打天下”过程中所积累下的东西,无论是否合乎“治天下”,都是一概照单全收、照方全录,于是乎,“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现代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路径依赖”就此形成,而且凭借路径依赖者自身所掌握的各类资源,特别是各类国家机器而日益“自我强化”。有意思的是,“受命于天,人莫予毒”的心理,不仅使得这些创业者们在治国理政时特别自信,而且对于自己肉体生命的长生不老也超乎常人想象地自信——前些时候,中国一部电视剧中的主题歌以康熙皇帝的口吻说他“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有许多评论家对此颇不以为然,以为是电视剧主创人员瞎编乱造,这实在有点冤枉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只能靠一点稿费度日的文化人。在笔者看来,“再活五百年”都有些保守,哪个帝王不想长生不老?要不然你把“万岁”换成“百岁”或“几十岁”试试,看他们会不会龙颜大怒,把你“即刻推出午门问斩”——假如你有幸生活在古代的话!正是因为“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乃至长生不老,才会有秦代的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才会有明朝的严嵩父子因善于与神仙沟通(撰写所谓的“青词”)而得宠。正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肉体生命过于自信或过于自爱,那些创业者们往往都很难在神志清醒的有生之年自动自愿地把权力交到可能的“建设者”手里,哪怕这个建设者是他的亲生儿子——遍观中国历史,在生前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出于自愿将皇帝的权杖交到接班人手里的帝王们几乎为零。至于形形色色的“太上皇”们,初看起来似乎是在神志清醒的有生之年把皇位传给后代,但细细想来,他们往往都是出于不得已而交班。唐高祖、唐玄宗可谓其中的代表。而那些自愿交班的太上皇们则往往是“形交而实不交”,自己虽不“垂帘”,但却屡屡“干政”,宋高宗、清高宗乃是他们中的典型。正是因为权力的交接往往是在交权者肉体生命结束之后进行,遂使得接班者往往未经“培训”就先“上岗”,有心要有一番作为者也只能“半工半读”,在干中学、学中干,无雄心大志者往往只能“萧规曹随”,等而下之者则往往只能“醉生梦死”!何谈由“革命”向“建设”过渡?!何谈由“创业”向“守成”转型?!二是建设者的原因使得由“创业”向“守成”平稳过渡难上加难。从“建设者”的角度加以考量,可以有“能”与“为”两个视角:孟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如能解决好“能”与“为”的问题,“二代现象”就有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令人遗憾的是,从秦二世到清世祖,“二代现象”一直如影随形,挥之难去,成为一个“历史铁律”。个中原因首先是个“能”的问题。许多二世之所以是二世,首先是因为他们在能力和水平上确实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其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与其所应承担的职责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造成他们“不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也有来自内部的原因。老爸希望他学的和他所应当学习和掌握的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有时甚至是很不对称;老爸所应教他的东西如“权谋之术”、“驭下之法”和实际上所教给他的东西之间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有时甚至是很不对称。用现代大众传播学术语来加以表述,就是老爸为他营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拟态空间”,在这个理想化的“拟态空间”里,一切都非常和谐,非常有秩序!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理时空却处处是“非理性竞争”。有老爸在的时候,这种“拟态空间”就像当今流行的“second  life”(第二人生)一样,玩玩游戏可以,一旦“game over”(游戏结束),转到现实中来,失去了老爸的羽翼,这些二世极有可能会显得缺氧,甚至“脑残”,最终或庸庸碌碌或抱恨九泉。与“能”相比,“为”也同样重要。由于江山并非靠一刀一枪搏杀得来,而是轻而易举地获得,遂造成了这些二世们的一种普遍心理,既然一切都早由命定,天上可以轻易掉下馅饼,那还有什么必要去费劲巴力地有所作为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其老爸是人中之杰,“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嵩华倒拔”,与老爸相比,难免使得这些二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不仅在老爸生前他们往往生活在父辈的巨大阴影里,而且在老爸与世长辞之后往往也自愧不如,不求进取,觉得再怎么“为”也“为”不过老爸,既然如此何必再“为”呢?!于是乎,及时享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就成了他们的座右铭,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借用赵本山同志的话说就是“这个可以没有”!当然,“建设者”中也并非个个都是二世祖胡亥,也不乏一些想要有所作为,自身也具备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者,但这些人往往也并不一定能顺利穿越历史的“瓶颈”,完成“惊险的一跃”,其中原因又何在呢?在笔者看来,这其中又涉及到了“制度设计”和“文化环境”。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王朝,主要有两项制度设计,一个是所谓的“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另一种是当继承人继承皇位年纪尚小时,为其选择一个“总经理”辅助团队——假如我们把整个帝国比作一个巨大的无限责任公司,把皇帝比作“董事长”的话。前一种制度设计形成了所谓的“家天下”,其含义是整个江山都是俺家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而后者则形成了所谓的“托孤”和“顾命大臣”制度。由于人都是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唯有人心深似海,近在咫尺不能测”,生前的托孤往往难以抵挡死后花花世界的名与利的诱惑。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经不无感慨地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虽然写的是“男女之情”,但以之来形容“君臣之谊”也不无不可。历史的经验证明,那些被托孤的顾命大臣,并不一定像在开国皇帝病榻前那样指天画地、信誓旦旦地鞠躬尽瘁,有时反倒成了“废孤”、“害孤”的“要命大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说“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骂的虽然是被称为“牝鸡司晨”的武则天,实际上以之来形容那些并不忠心耿耿的顾命大臣“总经理”团队也不为过!影响“二世”成为短命的“二世祖”的因素当然还包括“文化氛围”。纵观中国历史,虽然孔子被一代代累积抬高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高位,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却更崇奉“power is right”(强权即真理),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乱世。当废掉一个君王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不受社会舆论谴责时,二世皇帝成为“短命的胡亥”的几率就显得异乎寻常的大了。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使自己的继承人不成为短命的二世呢?这是每个开国皇帝都无时无刻不思兹念兹的问题。这个问题,秦始皇想过,但他只是想到了结果:使子孙千秋万代而为君,却没告诉继承者方法,只是想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延长自己的生命;汉高祖刘邦想过,但他只是给儿子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他想通过读书以史为鉴转型,但并没有真正去做!在不才如我看来,不提供方法而仅是提供结果,或者想了而不去做,那说好了是有理想,说得难听一点则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也许有读者问,秦始皇不行,汉高祖不灵,你有什么“药方”没有?我?本人虽然姓“张”,但并非“悟本”大师,既不能“蒜你狠”,也不会“豆你玩”,但还是想提供一点思路与读者诸君分享:在我看来,要解决“二代问题”,不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着手。所谓“时间维度”就是要“打提前量”。我的另外一个本姓前辈、名作家张爱玲女士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在不才如我看来,培养接班人也要趁早。据说李鸿章当年曾以学生的身份向老师曾国藩讨教怎样才能做大事,曾国藩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话,叫做“做大事以找替手为先”,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为先”曾国藩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找替手应以早发现早培养为先”。应当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让自己满意的接班人早点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最好能够“扶上马,送一程”。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最高权力的诱惑,难就难在相关的信任成本过高,沟通成本过大!所谓“空间维度”,就是要拓宽“总经理”团队的遴选渠道,“顾命团队”应五湖四海,而且要错落有致。事实证明,在一个小圈子里遴选出来的人往往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不一定对二代皇帝百分之百的忠诚,而遴选范围的拓展不仅可以解决顾命者的“才”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解决其“德”的问题。当然,如果能跳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局限到更大范围内去选择接班人,如果能够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能会更好。前者用今天的话语体系加以表述就是“打破家天下”,后者用今天的话语体系加以表述就是“君主立宪”或“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可惜的是,历史是不容许“彩排”的,我们可以通过“假如”超越历史,但真实的历史是不能超越的。“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真实的历史不能彩排,真实的当下和理想的未来却可以设计。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衷心希望这本“卑之无甚高论”的小书能够给读者诸君一些启发。张志君2010年9月于北京西郊知不足斋

内容概要

本书根据作者在《湖湘讲堂》的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书中讲述和评点了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17位二代皇帝,探求古代王朝从“打天下”到“守天下”转型中的成败得失。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通俗易懂,幽默生动,雅俗共赏。作者还在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对一些历史定论提出质疑,得出了许多新颖甚至颠覆性的见解。  皇二代的悲喜命运和作者总结的“二代规律”,将为创业者走出传位难困境,实现家业长青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张志君  笔名塞上客。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台编审委员会委员,名牌高端电视谈话类节目《仰望星空》主持人,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先后在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出版《中国历代帝王私生活百态》、《中国大内秘辛》、《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颠覆历史》等历史著作。其中,《颠覆历史》在大陆畅销不衰;《中国大内秘辛》、《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在台湾地区多次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并多次再版。

书籍目录

自序二代现象之一  逆取天下,将尔虞我诈进行到底——史上最有名的二世祖秦二世胡亥 二代现象之二  非常态生活,非常态作为——汉惠帝刘盈二代现象之三  近乎完美的二世祖——东汉明帝刘庄二代现象之四  赌住了江山,赌住了性命——蜀汉后主刘禅二代现象之五  “乱作为”与“不作为”综合作用下的“被皇帝”——西晋惠帝司马衷 二代现象之六  这个“二代”不寻常——东晋明帝司马绍二代现象之七  没有制度创新,那就不可能登上皇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二代现象之八  玩掉了江山玩掉了性命的皇帝——南朝刘宋少帝刘义符二代现象之九  史上最爱作秀的二世祖——双面君王隋炀帝杨广 二代现象之十  一生都活在“纠结”中的游牧民族二世祖——辽太宗耶律德光 二代现象之十一  “儿皇帝”的儿子皇帝——后晋二代皇帝晋出帝石重贵 二代现象之十二  有过“海外挂职”经历的二代——五代十国南平文献王高从诲 二代现象之十三  逆取逆守,不孝不友,六亲不认,死因不明——五代十国楚国二代君主衡阳王马希声 二代现象之十四  被一代“总经理”犹犹豫豫任命的二代“董事长”——五代十国后蜀后主孟昶 二代现象之十五  来自民间的二世君,父子两人都是太上皇——南宋孝宗赵昚 二代现象之十六  误国仁君,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失踪的二世祖明建文帝朱允炆 二代现象之十七  唯一 一个出家的二代皇帝 ——清朝二代皇帝清世祖福临 后记

章节摘录

二代现象之一:逆取天下,将尔虞我诈进行到底——史上最有名的二世祖秦二世胡亥诗曰:吉凶本由人,往事皆可覆。祸人还自祸,福人还自福。于公果传世,李斯竟夷族。豺狼不知寤,纷纷方择肉。达者识几微,为之先痛哭。引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秦二世胡亥在秦亡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被世人视作反面典型,以警策当政者。就这个意义而言,秦二世的历史影响似不在其父秦始皇之下。秦二世得位之奇,覆灭之速,有目共睹。其行为处事,一直是历代君臣儒士谈论的话题。自贾谊撰《过秦论》到章太炎作《秦政记》,两千余年来议秦政得失者,代有其人。他们以犀利的笔触,一遍又一遍地向后人勾勒出一个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丰满形象,使之成为二世帝王谱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可供剖析的典范。通过剖析这样一个典型,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从一些侧面了解“二代现象”的内在成因。一、 先帝有过:第一代“董事长”的四大失误为卑鄙小人逆取天下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中国历史上,皇权的更迭方式千奇百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按照合理合法的程序登上皇帝宝座,另一类则是采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手段君临天下。前者一般被称作“顺取”,后者被称为“逆取”。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不幸。套用托尔斯泰的话说,顺取天下的帝王们都是相似的,而逆取天下的皇帝们却存有相当大的不同。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二代皇帝却是靠“逆取”的方式获得皇位的,可以说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这一切,还要从公元前210年7月丙寅日说起。那一天,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突然病逝。始皇帝是在出巡途中突然得病身亡的。当时,他的车驾所在是沙丘,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境内,距秦王朝的大本营——秦京咸阳尚有千里之遥。随侍在侧的知名人物有李斯,当时他是左丞相;有赵高,他是宦者,时任主管皇上车驾的中车府令;还有秦始皇的一个儿子胡亥。秦始皇的突然病逝使刚刚统一天下不久的全国性政权大秦王朝的最高权力出现了真空。按照秦始皇嬴政的本意,他是想千秋万代永远保有天下的,为此,在病逝之前,他曾亲自撰写诏书,下令远在长城以外蒙恬军中的长子扶苏火速回咸阳继承王位。扶苏是个比较聪明有为的人物,始皇帝选择他作为继承人应该说还是比较有眼光的。倘若他真的能够入承大统,说不定中国后来的历史就需要改写。然而,一场阴谋,使得秦始皇的计划和扶苏的皇帝梦都化为泡影。秦始皇的另外一个儿子胡亥当时成了这场阴谋的最大受益者——受赵高、李斯等人的推戴,他取其兄而代之,成了秦二世。原本不在“榜单”上的胡亥是怎么成为秦二世的呢?这是我们饶有兴趣的一个问题。应该说,这与第一代“董事长”秦始皇所犯的错误有很大的关系。秦始皇一生可谓多姿多彩,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考量,在皇位传承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方面,他却至少犯了四大错误:一是过于迷恋制度创新。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六国后,他没有采纳一些臣子的建议,像西周和东周那样,分封诸子为王,把天下分成一个一个的诸侯国,让这些诸侯国按照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层层拱卫中央政权,而是把天下分成几十个郡县,委派那些与他本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去做郡守或者县令。这种非血缘治理的方式至少在当时还令整个秦国的百姓很不适应,秦始皇可能过于低估了习惯性思维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所创立的大秦帝国很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二是他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唯独忽略了皇位传承的制度设计。而这一点恰恰关系到他是否可以千秋万代保证秦朝永不变色。在秦朝以前,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总的来说,还是基本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也就是在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权力的传承中,继承人一般必须具有嫡长子的身份。所谓嫡长子,就是由国王或国君的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尽管这一游戏规则有时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打破,但总的来说,秦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基本是按照这个游戏规则进行统治者的权力传承的。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虽然把自己的称呼变成了“朕”,把名号变成了“皇帝”,但皇位传承的游戏规则却一直没有明确向天下人进行公示。所以,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往往被世人所忽略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秦始皇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长子扶苏也好,还是后来事实上的继承人第18个儿子(加上早夭的8个儿子,胡亥应为第26子)胡亥也好,他们都没有诸侯王的封号,换句话说,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等级尊卑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资格问鼎皇位,这也为胡亥篡改遗诏埋下了伏笔。三是秦始皇过于自恋。很多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之后,都对主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产生深刻印象。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皇帝始作俑者并不是康熙,而是秦始皇。他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后,就把自己的长生不老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多次派遣所谓的术士如徐福等人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之后,秦始皇仍然顽固地认为“海上仙山”确实存在,自己确实可以长生不老,因此非常讳疾忌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乏自知之明,最终死在了远离首都千里之外的出巡途中,使得皇位传承遭遇重大变数。四是秦始皇过于迷信武力或者过于重视“硬实力”建设,而忽视“软实力”建构。他在任期间,搞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自毁统治根基。在焚书坑儒之后,没有迅速建立起有利于其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氛围,而只是给人以一种天下可以逆取或诈取的错误观感。所以,他死后不久,陈胜、吴广这两个满身是泥的农民兄弟就揭竿而起,打的旗号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少这四条失误使得秦始皇想要子孙万代而为君的愿望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即使不是胡亥篡权,秦国的江山也难以千秋万代永不褪色。

后记

后记我对历史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偏好,这种“偏好”,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那个时候“坐在高高的草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乃是我的最爱。长大以后,负笈求学,漂泊异乡,许多爱好都放弃了,唯有关注历史不能忍痛割爱。小时候家父常对我说“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当时,套用一句文辞来说,自己还一度颇有步武诸葛孔明之志,但“卅年漂泊闯京城,学书学剑两无成”之后,才知道如果没有刘先主,诸葛亮只能是个传说。于是乎只能将南宋刘克庄的“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印在了名片上,儿时的志向也就留在了心底——作为一个梦。既然成不了“卧龙”,就想舞文弄墨。虽然难以望“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之项背,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又拾起了久违了的历史,这时才觉得鲁迅讲的“一阔脸就变”,“无聊才读书”是多么的贴切。感谢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戚人杰台长,为了动员我登上他们台的《湖湘讲堂》,他多次不远千里从“脚都”长沙来到“首都”北京,虽然没有“三顾茅庐”,但也已使我产生“吾道不孤”的感觉。于是在“精诚所至”的情况下,我这块“顽石为开”,于是才有了从北京去海南三亚开会,搭机转飞长沙,晚点近十个小时凌晨3点左右到达,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就开讲的一系列反常举措。感谢《湖湘讲堂》当时的制片人田思思小姐,和我这十几讲节目的责任编辑小郭、小黄两位帅哥,正是由于他们的全力配合,才有了《君眼看君——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后来不俗的收视率——平均在1%。在娱乐化程度非常高的长沙乃至湖南,《湖湘讲堂》这样一档严肃的节目能够生存下来本就是个奇迹,而我这十几讲“贾语村言”居然能够一度居该栏目的收视榜首更是超出我的想象。节目播出后各方褒贬不一,有一个帖子竟然有18万个跟帖,这也同样超出我的想象。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领导,感谢该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的费小琳主任,和责任编辑王海龙同志——这个来自诸城的山东小伙,他的执著和敬业着实打动了我,于是我下决心交由人大出版社出版这部小书。感谢我的夫人王旭琰女士,感谢我的女儿张涵,她们的鼓励永远是我不倦前行的动力!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有贻笑大方之处,恳请海内外方家不吝雅正。更由于本书是电视台相关专题讲座的讲稿,无法在电视播出时一一标明引经据典的出处,所以笔者只能在书后列出主要参考书目,看过其他类似“电”转“书”的朋友,想必都会理解。张志君2010年10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民营企业家从开国皇帝的身后事中可以借鉴传位经验,富二代从皇二代的悲喜命运中可以增长人生智慧,富一代从书中可以领悟教子之道。  ——方太集团董事长、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院长 茅理翔富二代教育的成功,是我国持续保有经济强国的纽带。此刻乐见有志之士,从不同角度为富二代教育而努力,本书值得参考。  ——慧泉国际校长、国内最令人尊敬的富二代教育专家 苏建诚富二代怎样传承,才能保证江山的延续?从历史到今朝,从此书中来寻找成败的启示!  ——商道读书会(上海最有影响力的专业读书会)鲜活的历史,精彩的故事,精妙的点评,风趣的语言,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普通读者

编辑推荐

“我爸是皇帝”:《老子英雄儿好汉?》趣说皇二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张志君教授的新作《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生动讲评了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17位二代皇帝,透视了皇二代的悲喜人生路,探求古代王朝从“打天下”到“守天下”转型中的成败得失。有趣好玩的历史《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由作者在《湖湘讲堂》的电视讲座整理润色而成,该讲座播出后颇受观众喜爱,收视率平均在1%,甚至超过由“名嘴”纪连海主讲的《评点左宗棠》系列,一度居该栏目的收视率榜首。在媒体发达程度非常高的长沙乃至湖南,文化类讲座能有这样的收视率实属难能可贵。该书从人性的角度、以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历史,讲述风格极具个性,展现了历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书中分析了吕后临朝干政时的种种疯狂的举动是一种人性被极度扭曲后的变态反应 ,“凡是老公刘邦所喜欢的,她一律憎恶;凡是老公刘邦所坚持的,她一概反对”。书中不回避一些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历史笔记、典故、谶语,甚至于此浓墨重彩,读来别有情趣。书中讲到了大量成语典故的由来,引用了诸多诗词歌赋,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该书的语言诙谐幽默,大开大合,当下的流行语信手拈来,读来有趣、好玩、亲切。有读者看完本书后直呼过瘾,信笔写道:“历史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引人入胜,韵味十足,犹如一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向你翩翩走来。”从皇二代看富二代《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将视野放宽至整个中国历史,选取的皇二代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秦二世胡亥、蜀汉后主刘禅、隋炀帝杨广、清朝顺治帝之外,还有西晋王朝最窝囊的傻子皇帝司马衷、昙花一现的东晋明帝司马绍、子贵母死的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空前绝后的“木乃伊”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儿皇帝”的儿子皇帝晋出帝石重贵等等。这些二代皇帝除了少数几个成为明君之外,结局大都悲惨凄凉,他们或生活在父辈的巨大阴影之下,或者不思进取、穷奢极欲,或者在治国理政上犯下致命失误,或者本人有严重的性格缺陷,或者本不适合做皇帝却硬被推上皇位,或者碰上有篡位野心的辅政大臣,或者遭遇家庭不幸。他们的悲喜命运和成败经验将为当今的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提供有益的启示。一句“我爸是李刚”引来无数网友唾骂,这句话也瞬间成为民间流行语,富二代的生存现状和成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现在中国有几百万家民营企业面临着传承问题,家族企解决传位难困境、实现家业长青也是世界性难题。看过本书的一些企业家和创业者对本书评价很高,认为本书对于家族企业选择接班人、实现顺利交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著名企业家、方太集团董事长、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院长茅理翔先生欣然为本书作推荐:“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民营企业家从开国皇帝的身后事中可以借鉴传位经验,富二代从皇二代的悲喜命运中可以增长人生智慧,富一代从书中可以领悟教子之道。”个性化解读惹争议书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点不是循规蹈矩地拘泥于主流观点,而是引经据典、有情有理地提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个性化解读。作者惊人地发现蜀汉后主刘禅有着大智慧和大胆略,认为刘禅被视为阿斗是千古奇冤。刘禅早年含辛茹苦的经历造就了他隐忍和顾全大局的品格;他登基之后选择忍气吞声,任由诸葛亮累死累活地打江山是另有深意;刘禅在蜀国无力抵抗强大魏国时选择投降,也是“为蜀国百姓安危考虑的上策”。作者还指出秦始皇在治国安邦上的四大失误,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在“给老爸的错误买单”。在湖湘讲堂播出后,这些观点曾经引起巨大的争议,誉之者认为是发千古奇微,毁之者认为是怪论奇谈,更有甚者,有的网友竞假借秦桧和汪精卫的口吻恳请作者为他们翻案。据悉,网友的这篇文章竟引来18万条跟帖。该书的出版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争论高潮呢?我们将拭目以待。历史奇才颠覆历史《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作者张志君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名牌高端电视谈话类节目《仰望星空》主持人,同时兼任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是全国少有的教授身份主持人。作者自幼酷爱读史,近20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 “第二代现象”, 在这一领域一直走在最前沿。作者的影响力还广泛辐射到国际商界,许多大型跨国家族企业高层不惜重金请作者到自己的企业授课。作者是历史界的奇才,写史风格自成一家,常在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对一些历史定论提出质疑,得出一些新颖甚至颠覆性的见解。之前出版的《颠覆历史》在大陆畅销不衰;《中国大内秘辛》、《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在台湾地区多次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并多次再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子英雄儿好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古来就有“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说法,一句“我爸是李刚”的叫嚣更在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官二代和富二代的讨论热潮,经久不衰,这是在社会上,而在企业中,恰恰上演着截然相反的闹剧,一代“虎父”大多培养出二代的“犬子”。

    作为一个创业者,都知道打江山不易的道理,同样更深知守业之难,而在古老思想的作用下,“富不过三代”却总是被歪解。我们总是惯性的认为老子创下的江山到儿孙代的衰落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个败家子,这本书就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立观点,或者说是给二代子承父业的继位者们伸冤平反。通过讲述和评点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17位二代皇帝,探求古代王朝从“打天下”到“守天下”转型中的成败得失,总结出了“二代规律”,以幽默诙谐的语调广征博引的向人们讲述通俗易懂的故事,读来轻松却发人深省。并没有沿用一般的管理学书籍中庸俗的管理理念,重点以讲史的方式来论事,对某些历史定论提出的质疑,得出颠覆性的新解,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同为讲座类原型和题材内容,也很容易让人想到赫赫有名的百家讲坛的模式。

    不但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如何传位和培养接班人,如何实现从创业难到守业难的平稳过渡,还一针见血的明确提出了二代除了具备“能”的素质外,还要拥有“为”的本事,在传承的过程中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着手,并着重指出了制度设计和文化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帮给民营企业家的创业者走出传位难困境提供有益的指导,也给二代继位者以启迪、能够极大的满足历史爱好者及企业管理者双重胃口,即便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看客,也会在这种轻松中有所获,能够玩味出一些人生智慧。

    记得此前同为管理类书籍的《水煮三国》曾红极一时,我想这本打破“富不过三代”创业瓶颈的书,一个因小小的电视讲座就引来网上18万条跟帖,引发了冰火两重天的火热讨论的书也一定会备受喜爱。

    附:130页倒数第二段“近些年来”排版成“近年些来”的失误,给大放光彩的本书增加了瑕疵,多少会让挑剔的读者感觉煞风景。
  •   让我慨叹的历史“二代”们

    北京晨报关于本书:说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本书也有这种特质,它以17位“二代”为切入点,为我们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二代现象”。
     比如,西晋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荒淫好色,“派人去宫外物色猎物,看到英俊少年就连哄带骗,蒙上眼睛打个包裹寄到皇后房间里”。五代十国衡阳王马希声更荒唐,与人比吃鸡肉,一天设法“吃”下50只鸡,落下“鸡汤皇帝”的名声。
    本书用现代人的感触、思维和视角去拿捏、刻画、评说古代的二代现象。这种叙事风格好比吃东西时左手一口冰糕、右手一口年糕,冰中带糯,诙谐幽默。
    此外,书中大量利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法律术语分析历史事件,可谓颇具新意,鞭辟入里。比如,用遗嘱订立和执行制度分析秦始皇、胡亥、赵高、李斯等人的关系。
    作者张志君对历史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偏好,他站在现代人的视角,以“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风格,用生动鲜活的史实、故事、传说,把历史打扮成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向你款款走来。
    当然,这样一部历史小品,是经作者咀嚼过的历史素材,必然带有自己的主观偏好和取舍,虽然生动鲜活,个性十足,但难免带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新的解读,用现代人的看法和观点,也在折射作者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对于我们的反思!
    我们现实社会中:二代的标签也很多的。老子英雄儿好汉?是吗?我觉得不是!{我爸是李刚}的那一幕代表性的不就是存在我们的社会中吗?
    一言难尽现代社会的这些我们所谓的二代现象!现实就是现实!《新民晚报》说是本书:本书从人性的角度解读历史,讲述风格极具个性,观点独到,展现了历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语言诙谐幽默生动,大开大合,读来别有情趣。细细的在睡前读一下,确实不错,很棒的!
    官二代,红二代,品二代,贫二代等等都在说继承的二代现象!历史上的二代都是写的【我爸是先皇】,在崇尚自由和个性展现的年代里,你可以不优秀,但是你必须独特,才可以不出现所谓的二代标签,这是一个老师看完本书和我分享的感受!可是我觉得,张志君对于历史的特殊偏好,对于历史富二代的评述是鲜活和情感分明的。有学者说:“官二代”、“吏二代”现象是帝制中国社会竞争的必然逻辑。在帝制中国时代,几乎所有社会资源都受政治支配,通过垄断政治就可以垄断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因此社会各阶层必然都力图将政治资源掌控在自己手中。无论是魏晋的门阀世族,还是明清的衙门小吏,他们的思维并无不同,都力图通过垄断政治而垄断社会资源。而为了垄断政治,就要规避竞争,因此权力世袭是最好的办法,故而都将之视为一种社会博弈策略加以采用。我最讨厌就是官二代,侵占了多少普通二代的机会资源!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我对历史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偏好,这种“偏好”,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那个时候“坐在高高的草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乃是我的最爱。
     长大以后,负笈求学,漂泊异乡,许多爱好都放弃了,唯有关注历史不能忍痛割爱。小时候家父常对我说“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当时,套用一句文辞来说,自己还一度颇有步武诸葛孔明之志,但“卅年漂泊闯京城,学书学剑两无成”之后,才知道如果没有刘先主,诸葛亮只能是个传说。于是乎只能将南宋刘克庄的“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印在了名片上,儿时的志向也就留在了心底——作为一个梦。
  •   读历史书,我从来都是带着极大的兴趣,专门选一个安静无事的晚上,半躺在床上,开着一盏小灯,细细的看上3个小时。看完这本书,让我更了解了历史的细枝末节和来龙去脉。
    如果称得上是感悟的话,我想说这几点:一是作者通过古代的父子二代之间皇位传承的故事,来说明现如今的各种形式各行各业的二代现象。可以说,二代现象是当下的我们所不可避免的要经历的,如同美国战后的婴儿潮现象,如同现在的就业难、高房价。现如今的二代多是80后,父母基本上都是50后60后的一代,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尤其是那时的大生产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第一代人在这一时期正面临创业的艰难时期,万事凭双手。其实无论背景是什么年代,我们的父辈总是兢兢业业,辛苦努力的经营着一个家庭,一份产业,也期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够为儿孙后代留下点什么。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父亲死后兄弟几个分割财产的故事。钱财是第一代人经过艰难的创业后,为子孙留下的最直观可见的财富。其次还有一身技能,经世的思想,为人处事的根本等等这些看不见的财富,不一而足。作为古代历史上的象征着至高地位的皇位,自然也是第一代天子留给继任者最大的一笔财富,只是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这财富也会找来杀身之祸。想想现如今的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无一没有第一代人的影子。从这一点来讲,作者或许也是对现如今的二代有感,遂借古舒今,表达个人观点。其实在经历了父辈那一代人之后,我们中很多的二代会走第一代人的路子。要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谈何容易。第一代人的光环永远都是第二代人的心理阴影,挥起不去,呼之即来。这是很值得同情的,即使现在也是。一个是第一代终其一生为后代规划,临了结果未必能按自己心愿出现,这是一种悲哀。当然这种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局面,也未必就是坏事,很多将相就是所谓的不拘一格才成就了千古佳话。毕竟历史的轨迹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个是即使结果如自己所愿,朝代也未必就能长久,这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成就事业靠的首先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或者去慧眼识英才。第一代掌舵人说你行,那是站在个人角度和立场,站在个人经历和生活背景下。说你行,其实也未必行。说你不行,也不一定就不行。二是作者通过自己独立的分析解读,还原了很多被历史误传了千年的真实,这算得上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好事。有人说历史永远由成功者书写,这话不假,历史上很多的成功者在成功之后掩盖过错,粉饰太平,正如袁腾飞所说,这样的历史是被颠覆了的历史,我只不过是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再者,历史其实是很有趣的。不晓得为什么我们中学的历史课本显得那么沉闷。那只是后人在历史的基础上代我们这些后代给出了对历史的看法,我们学的不是历史,是他人的历史观。真正的历史应该是一段一段的故事或者残片,只有那些曾经在历史上发生了的事情才是真实的。任何总结性的语言只能作为参考,那是一家直言,即使是主流学派的观点,也并不能排斥因为对历史的好奇心而产生的另一番解读。历史本就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如同一个人,每个人一生中会做很多事,说很多话,但不可能做到每件事都是对的,每句话都是对的。所以,历史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而作者恰恰就好号准了这脉略。
  •   喜欢历史,因为读史可以让人自鉴;也害怕读史,因为读史会让清明的人痛苦。
    所以尽管喜欢,一向以“理智”自居的自己,总是徘徊在残酷的历史之外,就算是读,也只是看看闲云野史,权把历史当成床前香艳的一抹八卦,娱乐玩味罢了。

    得到这本书,开始也没抱太大希望,觉得题目很赶潮流,颇有些哗众取宠之嫌。
    “二代”主要迎合了当下最热门的“富二代”、“官二代”,还有新近出现的“军二代”,而历史上的二代问题,这个议题还真是有些陌生。可以说作者的嗅觉很敏锐,紧紧抓住了时下的流行脉搏。而这本书,却是惊人的并不浅,也不白。

    纵观全文,作者用词幽默,归纳有条理,逻辑性强,道理深入浅出,以条目的形式一一列举,让人看得一目了然。
    一、语言上董事长、总经理乱飞,飞得通俗易懂。
    好像从易中天开始,给古人用现代人的称呼成为一种忽如一夜的时尚,这种时尚最方便之处是对于那些对历史和官职有些模糊的人,比如小学生、初中生。用现代称呼一代,孩子马上明白了其在古代的重要意义。而且,说起来幽默感自不必说。

    二、全书就事论事,归纳有条理,层层深入,道理深入浅出。
    现在讲历史,在讲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条目式”陈述方式的比比皆是,这样以来全书的逻辑性就很强,看着使人头脑清晰。因为以条目列举在考验作者的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我这次写评的方式也是学习的这种方法。

    三、内容前后呼应,历史事件娓娓道来。
    作者在讲一个人时,连着把他性格形成的历史因素,他对后世历史走向的影响都简要说了出来。而对一个事件,历史上的类似情况也稍有说明。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用得很娴熟。让读者看的时候,不仅知其所以,还知其所以然。

    四、了解很多小常识,受益匪浅。
    比如最早的一国两制,最早的一夫一妻制的出现等等。

    眼下这些历史内容还正好为我所用,所以这本书,来得真是及时书。
  •   历史上,凡开国皇帝大都具有丰功伟绩和非凡的个人魅力。他们的继承人想要在父辈的光环之下,闪烁自己的光芒实属不易。所以,正视这种现状,公正、客观地评价“二代皇帝”才是正确的读史态度。

    通俗写史,为数不少,如何写出自己的新意有些难度。本书的新意就在于,没有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朝代或者皇帝,而是,从一种历史现象着手,不但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也给出了思考的空间。

    就说那个蜀汉后主刘禅吧,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除了“乐不思蜀”的笑柄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的骂名,然而,却不能因为这些便忽略一些历史事实,蜀汉在刘禅的执掌下在夹缝中生存了41年,刘禅在历代王国之君的下场也是最好的。41年的时间,自然不会是一种侥幸,倘若说蜀汉得以生存诸葛亮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在诸葛亮活的时候无可厚非。然而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去世了,也就是说诸葛亮死后蜀汉又存活了近二十年,况且,即使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如何与诸葛亮相处也需要学问和心智。所以,不得不重新认识一下刘禅。

    相对于二代皇帝,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和个人魅力形成了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抛开二代皇帝的素质和能力不讲,开国皇帝对于未来的风险进行考量,并进行相关适度的预警设置很有必要。这方面,司马炎就是一个例子,因皇孙而立皇子,却没给出明确的旨意,最后落得节外生枝、满盘皆输,

    再说李斯,通常认为李斯的结局是“腰斩于市”,本书却说是“具五刑”,也就是用五种刑罚处死。如果这是真的,那真是大大的杯具了。
  •   可以说这本书用着浅显易懂的文笔,把历史上那种种人物给复活~
    喜欢这本书,历史上的帝王觉得都不是很简单~
    包括那历史上唯一的痴儿皇帝·
    总有着种种无奈~
    原来帝王也和普通人一样~
    一样的身不由己·
    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光鲜与靓丽~
  •   老子怎样
  •   书很好,喜欢.很开心..
  •   文/落潇

    时下,富二代已经走街串巷,成为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家族企业、夫妻企业、父子企业成为人们羡慕的榜样团队。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外表华丽的家族企业却在轰然之间不幸倒塌,我们开始思考其中真正的原因。《老子英雄儿好汉》正是一本以史为鉴的佳作,作者深究历史,用语诙谐,侃侃而谈之间,向我们展示富二代的结局。
    在作者笔下,众多的父子团队进入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看看众多富二代是如何对待家族企业,其中的幸与不幸到底是如何被诠释。匆匆读完众多的二代,顿感故事的美妙,品尝那些未曾可知的历史故事,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隋朝二代的荒唐,断送了大隋江山,二代结束意味着隋朝家族企业的终了,而他不为人知的作秀表演,凿出的京杭大运河又何尝不是带给我们千秋功业,拨开这位富二代的迷雾,我们才发现,作秀那是二世祖的留名之作;三国阿斗,一代昏君,这便是后人对其最大的评价,因为昏庸葬送了刘备南征北战、苦心经营的蜀国家业,揭开历史的谜团,我们才发现自己的愚昧和无知,换个角度思考,才知道阿斗的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生活在父亲和诸葛孔明的阴影下,才是这位富二代的精明之举,而乐不思蜀,更不是他随意的举动,只不过是后人的一叶障目,管窥一豹;东晋明帝司马绍,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起眼,但是他敢向父亲留下的大臣叫板,敢于从这些辅佐大臣中取得董事权,不得不令人佩服,相比于清王朝慈溪手下的儿子皇帝、侄子皇帝、孙子皇帝,简直天壤之别。
    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挑选出富有特色的富二代,用独特的思维向我们展示出,富二代应该具有的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富二代走向没落的因缘。这些故事,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不断进步的今天,仍然在不断的出现。作为世界上具有高度思考智慧的人类,我们该如何在宝贵的历史中寻找事情的真相,拨开迷雾,这是方法,也是起点。
    老子英雄儿好汉,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任何一个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出现富二代的现象,如何汲取历史的营养,如何做好二代的工作,仅仅认为老子英雄儿就好汉,是远远不够的。拨开迷雾,寻找光明,敞开胸怀,心怀天下。


    落潇 2011-4-21深夜
  •   不喜欢这本书的内容,感觉有些骗钱。生搬硬套与家族企业如何培养接班人联系在一起,建议上门给每位大老板推销一本,并且把价格提高10倍,否则人家不会买——个人意见。
  •   在线试读了一下,不喜欢。1、21万字的书码洋29元,不厚道。2、对秦二世的评价基本胡说。秦之亡从来都归咎于秦之暴政,没有人会天真的认为是二世胡亥的昏庸。作者竟然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竟言二世的影响力不小于秦始皇。3、作者认为二世开了中国历史上逆取大位的先河,事实上是对历史的懵懂,完全无视战国春秋里那些经典的逆取故事。不是历史出身的人,写历史成功的非常多,这本书不算。
  •   是一本不错的书,一直想买的卓越买到了
  •   读了这本书,忍俊不禁,书里的有些话和观点太有趣了,把历史上的皇二代们写活了,把历史写活了,非常值得一读
  •   书,质量不错,内容还没有细看。送书,挺快,13号就到了。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