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志君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任何一个王朝的创立都是一次革命,任何一个国家的延续都需要建设,从“革命”到“建设”,需要一个战略转型,这个转型借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惊险的一跃”,借用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话说就是突破一个“瓶颈”。“革命”也好,“建设”也罢,这都是现代人的话语体系,在中国古人那里,他们更多使用的是“创业”与“守成”,或者用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陆贾的话来加以表述,那就是“取天下”与“治天下”。在有案可稽的历史中,陆贾是较早注意到“革命”与“建设”之不同的政治家,他那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至今读来仍令人掩卷深思。在由“革命”向“建设”“惊险的一跃”的过程中,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可或缺,但第一位的要素仍然是人。这里所说的“人”形形色色,但细细想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大类是所谓的“革命家”,一大类是所谓的“建设者”。前者用古代话语体系加以表述就是“创业者”,后者则是所谓的“守成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给臣子出过一个题目,叫做“创业与守成孰难”,这个问题还真的难住了不少臣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难,守成亦不易。而由“创业”向“守成”平稳过渡则是难上加难!其故何在?苦思冥想之后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是“革命者”自身的原因使得由“创业”向“守成”平稳过渡异常困难。由于天下是自己打下的,所以难免睥睨天下。在这些打天下者看来,曹操曹孟德的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都显得有些过于谦虚,在相当一部分打天下者看来,“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这种心态往往决定了他们特别自恋、自爱、自以为是,以为真理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真知灼见也只能出自自己的大脑,对于在“打天下”过程中所积累下的东西,无论是否合乎“治天下”,都是一概照单全收、照方全录,于是乎,“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现代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路径依赖”就此形成,而且凭借路径依赖者自身所掌握的各类资源,特别是各类国家机器而日益“自我强化”。有意思的是,“受命于天,人莫予毒”的心理,不仅使得这些创业者们在治国理政时特别自信,而且对于自己肉体生命的长生不老也超乎常人想象地自信——前些时候,中国一部电视剧中的主题歌以康熙皇帝的口吻说他“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有许多评论家对此颇不以为然,以为是电视剧主创人员瞎编乱造,这实在有点冤枉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只能靠一点稿费度日的文化人。在笔者看来,“再活五百年”都有些保守,哪个帝王不想长生不老?要不然你把“万岁”换成“百岁”或“几十岁”试试,看他们会不会龙颜大怒,把你“即刻推出午门问斩”——假如你有幸生活在古代的话!正是因为“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乃至长生不老,才会有秦代的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才会有明朝的严嵩父子因善于与神仙沟通(撰写所谓的“青词”)而得宠。正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肉体生命过于自信或过于自爱,那些创业者们往往都很难在神志清醒的有生之年自动自愿地把权力交到可能的“建设者”手里,哪怕这个建设者是他的亲生儿子——遍观中国历史,在生前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出于自愿将皇帝的权杖交到接班人手里的帝王们几乎为零。至于形形色色的“太上皇”们,初看起来似乎是在神志清醒的有生之年把皇位传给后代,但细细想来,他们往往都是出于不得已而交班。唐高祖、唐玄宗可谓其中的代表。而那些自愿交班的太上皇们则往往是“形交而实不交”,自己虽不“垂帘”,但却屡屡“干政”,宋高宗、清高宗乃是他们中的典型。正是因为权力的交接往往是在交权者肉体生命结束之后进行,遂使得接班者往往未经“培训”就先“上岗”,有心要有一番作为者也只能“半工半读”,在干中学、学中干,无雄心大志者往往只能“萧规曹随”,等而下之者则往往只能“醉生梦死”!何谈由“革命”向“建设”过渡?!何谈由“创业”向“守成”转型?!二是建设者的原因使得由“创业”向“守成”平稳过渡难上加难。从“建设者”的角度加以考量,可以有“能”与“为”两个视角:孟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如能解决好“能”与“为”的问题,“二代现象”就有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令人遗憾的是,从秦二世到清世祖,“二代现象”一直如影随形,挥之难去,成为一个“历史铁律”。个中原因首先是个“能”的问题。许多二世之所以是二世,首先是因为他们在能力和水平上确实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其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与其所应承担的职责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造成他们“不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也有来自内部的原因。老爸希望他学的和他所应当学习和掌握的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有时甚至是很不对称;老爸所应教他的东西如“权谋之术”、“驭下之法”和实际上所教给他的东西之间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有时甚至是很不对称。用现代大众传播学术语来加以表述,就是老爸为他营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拟态空间”,在这个理想化的“拟态空间”里,一切都非常和谐,非常有秩序!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理时空却处处是“非理性竞争”。有老爸在的时候,这种“拟态空间”就像当今流行的“second life”(第二人生)一样,玩玩游戏可以,一旦“game over”(游戏结束),转到现实中来,失去了老爸的羽翼,这些二世极有可能会显得缺氧,甚至“脑残”,最终或庸庸碌碌或抱恨九泉。与“能”相比,“为”也同样重要。由于江山并非靠一刀一枪搏杀得来,而是轻而易举地获得,遂造成了这些二世们的一种普遍心理,既然一切都早由命定,天上可以轻易掉下馅饼,那还有什么必要去费劲巴力地有所作为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其老爸是人中之杰,“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嵩华倒拔”,与老爸相比,难免使得这些二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不仅在老爸生前他们往往生活在父辈的巨大阴影里,而且在老爸与世长辞之后往往也自愧不如,不求进取,觉得再怎么“为”也“为”不过老爸,既然如此何必再“为”呢?!于是乎,及时享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就成了他们的座右铭,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借用赵本山同志的话说就是“这个可以没有”!当然,“建设者”中也并非个个都是二世祖胡亥,也不乏一些想要有所作为,自身也具备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者,但这些人往往也并不一定能顺利穿越历史的“瓶颈”,完成“惊险的一跃”,其中原因又何在呢?在笔者看来,这其中又涉及到了“制度设计”和“文化环境”。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王朝,主要有两项制度设计,一个是所谓的“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另一种是当继承人继承皇位年纪尚小时,为其选择一个“总经理”辅助团队——假如我们把整个帝国比作一个巨大的无限责任公司,把皇帝比作“董事长”的话。前一种制度设计形成了所谓的“家天下”,其含义是整个江山都是俺家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而后者则形成了所谓的“托孤”和“顾命大臣”制度。由于人都是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唯有人心深似海,近在咫尺不能测”,生前的托孤往往难以抵挡死后花花世界的名与利的诱惑。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经不无感慨地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虽然写的是“男女之情”,但以之来形容“君臣之谊”也不无不可。历史的经验证明,那些被托孤的顾命大臣,并不一定像在开国皇帝病榻前那样指天画地、信誓旦旦地鞠躬尽瘁,有时反倒成了“废孤”、“害孤”的“要命大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说“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骂的虽然是被称为“牝鸡司晨”的武则天,实际上以之来形容那些并不忠心耿耿的顾命大臣“总经理”团队也不为过!影响“二世”成为短命的“二世祖”的因素当然还包括“文化氛围”。纵观中国历史,虽然孔子被一代代累积抬高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高位,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却更崇奉“power is right”(强权即真理),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乱世。当废掉一个君王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不受社会舆论谴责时,二世皇帝成为“短命的胡亥”的几率就显得异乎寻常的大了。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使自己的继承人不成为短命的二世呢?这是每个开国皇帝都无时无刻不思兹念兹的问题。这个问题,秦始皇想过,但他只是想到了结果:使子孙千秋万代而为君,却没告诉继承者方法,只是想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延长自己的生命;汉高祖刘邦想过,但他只是给儿子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他想通过读书以史为鉴转型,但并没有真正去做!在不才如我看来,不提供方法而仅是提供结果,或者想了而不去做,那说好了是有理想,说得难听一点则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也许有读者问,秦始皇不行,汉高祖不灵,你有什么“药方”没有?我?本人虽然姓“张”,但并非“悟本”大师,既不能“蒜你狠”,也不会“豆你玩”,但还是想提供一点思路与读者诸君分享:在我看来,要解决“二代问题”,不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着手。所谓“时间维度”就是要“打提前量”。我的另外一个本姓前辈、名作家张爱玲女士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在不才如我看来,培养接班人也要趁早。据说李鸿章当年曾以学生的身份向老师曾国藩讨教怎样才能做大事,曾国藩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话,叫做“做大事以找替手为先”,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为先”曾国藩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找替手应以早发现早培养为先”。应当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让自己满意的接班人早点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最好能够“扶上马,送一程”。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最高权力的诱惑,难就难在相关的信任成本过高,沟通成本过大!所谓“空间维度”,就是要拓宽“总经理”团队的遴选渠道,“顾命团队”应五湖四海,而且要错落有致。事实证明,在一个小圈子里遴选出来的人往往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不一定对二代皇帝百分之百的忠诚,而遴选范围的拓展不仅可以解决顾命者的“才”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解决其“德”的问题。当然,如果能跳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局限到更大范围内去选择接班人,如果能够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能会更好。前者用今天的话语体系加以表述就是“打破家天下”,后者用今天的话语体系加以表述就是“君主立宪”或“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可惜的是,历史是不容许“彩排”的,我们可以通过“假如”超越历史,但真实的历史是不能超越的。“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真实的历史不能彩排,真实的当下和理想的未来却可以设计。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衷心希望这本“卑之无甚高论”的小书能够给读者诸君一些启发。张志君2010年9月于北京西郊知不足斋
内容概要
本书根据作者在《湖湘讲堂》的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书中讲述和评点了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17位二代皇帝,探求古代王朝从“打天下”到“守天下”转型中的成败得失。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通俗易懂,幽默生动,雅俗共赏。作者还在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对一些历史定论提出质疑,得出了许多新颖甚至颠覆性的见解。 皇二代的悲喜命运和作者总结的“二代规律”,将为创业者走出传位难困境,实现家业长青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张志君 笔名塞上客。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台编审委员会委员,名牌高端电视谈话类节目《仰望星空》主持人,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先后在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出版《中国历代帝王私生活百态》、《中国大内秘辛》、《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颠覆历史》等历史著作。其中,《颠覆历史》在大陆畅销不衰;《中国大内秘辛》、《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在台湾地区多次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并多次再版。
书籍目录
自序二代现象之一 逆取天下,将尔虞我诈进行到底——史上最有名的二世祖秦二世胡亥 二代现象之二 非常态生活,非常态作为——汉惠帝刘盈二代现象之三 近乎完美的二世祖——东汉明帝刘庄二代现象之四 赌住了江山,赌住了性命——蜀汉后主刘禅二代现象之五 “乱作为”与“不作为”综合作用下的“被皇帝”——西晋惠帝司马衷 二代现象之六 这个“二代”不寻常——东晋明帝司马绍二代现象之七 没有制度创新,那就不可能登上皇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二代现象之八 玩掉了江山玩掉了性命的皇帝——南朝刘宋少帝刘义符二代现象之九 史上最爱作秀的二世祖——双面君王隋炀帝杨广 二代现象之十 一生都活在“纠结”中的游牧民族二世祖——辽太宗耶律德光 二代现象之十一 “儿皇帝”的儿子皇帝——后晋二代皇帝晋出帝石重贵 二代现象之十二 有过“海外挂职”经历的二代——五代十国南平文献王高从诲 二代现象之十三 逆取逆守,不孝不友,六亲不认,死因不明——五代十国楚国二代君主衡阳王马希声 二代现象之十四 被一代“总经理”犹犹豫豫任命的二代“董事长”——五代十国后蜀后主孟昶 二代现象之十五 来自民间的二世君,父子两人都是太上皇——南宋孝宗赵昚 二代现象之十六 误国仁君,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失踪的二世祖明建文帝朱允炆 二代现象之十七 唯一 一个出家的二代皇帝 ——清朝二代皇帝清世祖福临 后记
章节摘录
二代现象之一:逆取天下,将尔虞我诈进行到底——史上最有名的二世祖秦二世胡亥诗曰:吉凶本由人,往事皆可覆。祸人还自祸,福人还自福。于公果传世,李斯竟夷族。豺狼不知寤,纷纷方择肉。达者识几微,为之先痛哭。引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秦二世胡亥在秦亡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被世人视作反面典型,以警策当政者。就这个意义而言,秦二世的历史影响似不在其父秦始皇之下。秦二世得位之奇,覆灭之速,有目共睹。其行为处事,一直是历代君臣儒士谈论的话题。自贾谊撰《过秦论》到章太炎作《秦政记》,两千余年来议秦政得失者,代有其人。他们以犀利的笔触,一遍又一遍地向后人勾勒出一个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丰满形象,使之成为二世帝王谱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可供剖析的典范。通过剖析这样一个典型,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从一些侧面了解“二代现象”的内在成因。一、 先帝有过:第一代“董事长”的四大失误为卑鄙小人逆取天下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中国历史上,皇权的更迭方式千奇百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按照合理合法的程序登上皇帝宝座,另一类则是采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手段君临天下。前者一般被称作“顺取”,后者被称为“逆取”。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不幸。套用托尔斯泰的话说,顺取天下的帝王们都是相似的,而逆取天下的皇帝们却存有相当大的不同。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二代皇帝却是靠“逆取”的方式获得皇位的,可以说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这一切,还要从公元前210年7月丙寅日说起。那一天,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突然病逝。始皇帝是在出巡途中突然得病身亡的。当时,他的车驾所在是沙丘,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境内,距秦王朝的大本营——秦京咸阳尚有千里之遥。随侍在侧的知名人物有李斯,当时他是左丞相;有赵高,他是宦者,时任主管皇上车驾的中车府令;还有秦始皇的一个儿子胡亥。秦始皇的突然病逝使刚刚统一天下不久的全国性政权大秦王朝的最高权力出现了真空。按照秦始皇嬴政的本意,他是想千秋万代永远保有天下的,为此,在病逝之前,他曾亲自撰写诏书,下令远在长城以外蒙恬军中的长子扶苏火速回咸阳继承王位。扶苏是个比较聪明有为的人物,始皇帝选择他作为继承人应该说还是比较有眼光的。倘若他真的能够入承大统,说不定中国后来的历史就需要改写。然而,一场阴谋,使得秦始皇的计划和扶苏的皇帝梦都化为泡影。秦始皇的另外一个儿子胡亥当时成了这场阴谋的最大受益者——受赵高、李斯等人的推戴,他取其兄而代之,成了秦二世。原本不在“榜单”上的胡亥是怎么成为秦二世的呢?这是我们饶有兴趣的一个问题。应该说,这与第一代“董事长”秦始皇所犯的错误有很大的关系。秦始皇一生可谓多姿多彩,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考量,在皇位传承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方面,他却至少犯了四大错误:一是过于迷恋制度创新。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六国后,他没有采纳一些臣子的建议,像西周和东周那样,分封诸子为王,把天下分成一个一个的诸侯国,让这些诸侯国按照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层层拱卫中央政权,而是把天下分成几十个郡县,委派那些与他本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去做郡守或者县令。这种非血缘治理的方式至少在当时还令整个秦国的百姓很不适应,秦始皇可能过于低估了习惯性思维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所创立的大秦帝国很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二是他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唯独忽略了皇位传承的制度设计。而这一点恰恰关系到他是否可以千秋万代保证秦朝永不变色。在秦朝以前,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总的来说,还是基本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也就是在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权力的传承中,继承人一般必须具有嫡长子的身份。所谓嫡长子,就是由国王或国君的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尽管这一游戏规则有时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打破,但总的来说,秦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基本是按照这个游戏规则进行统治者的权力传承的。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虽然把自己的称呼变成了“朕”,把名号变成了“皇帝”,但皇位传承的游戏规则却一直没有明确向天下人进行公示。所以,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往往被世人所忽略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秦始皇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长子扶苏也好,还是后来事实上的继承人第18个儿子(加上早夭的8个儿子,胡亥应为第26子)胡亥也好,他们都没有诸侯王的封号,换句话说,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等级尊卑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资格问鼎皇位,这也为胡亥篡改遗诏埋下了伏笔。三是秦始皇过于自恋。很多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之后,都对主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产生深刻印象。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皇帝始作俑者并不是康熙,而是秦始皇。他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后,就把自己的长生不老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多次派遣所谓的术士如徐福等人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之后,秦始皇仍然顽固地认为“海上仙山”确实存在,自己确实可以长生不老,因此非常讳疾忌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乏自知之明,最终死在了远离首都千里之外的出巡途中,使得皇位传承遭遇重大变数。四是秦始皇过于迷信武力或者过于重视“硬实力”建设,而忽视“软实力”建构。他在任期间,搞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自毁统治根基。在焚书坑儒之后,没有迅速建立起有利于其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氛围,而只是给人以一种天下可以逆取或诈取的错误观感。所以,他死后不久,陈胜、吴广这两个满身是泥的农民兄弟就揭竿而起,打的旗号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少这四条失误使得秦始皇想要子孙万代而为君的愿望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即使不是胡亥篡权,秦国的江山也难以千秋万代永不褪色。
后记
后记我对历史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偏好,这种“偏好”,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那个时候“坐在高高的草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乃是我的最爱。长大以后,负笈求学,漂泊异乡,许多爱好都放弃了,唯有关注历史不能忍痛割爱。小时候家父常对我说“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当时,套用一句文辞来说,自己还一度颇有步武诸葛孔明之志,但“卅年漂泊闯京城,学书学剑两无成”之后,才知道如果没有刘先主,诸葛亮只能是个传说。于是乎只能将南宋刘克庄的“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印在了名片上,儿时的志向也就留在了心底——作为一个梦。既然成不了“卧龙”,就想舞文弄墨。虽然难以望“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之项背,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又拾起了久违了的历史,这时才觉得鲁迅讲的“一阔脸就变”,“无聊才读书”是多么的贴切。感谢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戚人杰台长,为了动员我登上他们台的《湖湘讲堂》,他多次不远千里从“脚都”长沙来到“首都”北京,虽然没有“三顾茅庐”,但也已使我产生“吾道不孤”的感觉。于是在“精诚所至”的情况下,我这块“顽石为开”,于是才有了从北京去海南三亚开会,搭机转飞长沙,晚点近十个小时凌晨3点左右到达,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就开讲的一系列反常举措。感谢《湖湘讲堂》当时的制片人田思思小姐,和我这十几讲节目的责任编辑小郭、小黄两位帅哥,正是由于他们的全力配合,才有了《君眼看君——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后来不俗的收视率——平均在1%。在娱乐化程度非常高的长沙乃至湖南,《湖湘讲堂》这样一档严肃的节目能够生存下来本就是个奇迹,而我这十几讲“贾语村言”居然能够一度居该栏目的收视榜首更是超出我的想象。节目播出后各方褒贬不一,有一个帖子竟然有18万个跟帖,这也同样超出我的想象。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领导,感谢该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的费小琳主任,和责任编辑王海龙同志——这个来自诸城的山东小伙,他的执著和敬业着实打动了我,于是我下决心交由人大出版社出版这部小书。感谢我的夫人王旭琰女士,感谢我的女儿张涵,她们的鼓励永远是我不倦前行的动力!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有贻笑大方之处,恳请海内外方家不吝雅正。更由于本书是电视台相关专题讲座的讲稿,无法在电视播出时一一标明引经据典的出处,所以笔者只能在书后列出主要参考书目,看过其他类似“电”转“书”的朋友,想必都会理解。张志君2010年10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民营企业家从开国皇帝的身后事中可以借鉴传位经验,富二代从皇二代的悲喜命运中可以增长人生智慧,富一代从书中可以领悟教子之道。 ——方太集团董事长、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院长 茅理翔富二代教育的成功,是我国持续保有经济强国的纽带。此刻乐见有志之士,从不同角度为富二代教育而努力,本书值得参考。 ——慧泉国际校长、国内最令人尊敬的富二代教育专家 苏建诚富二代怎样传承,才能保证江山的延续?从历史到今朝,从此书中来寻找成败的启示! ——商道读书会(上海最有影响力的专业读书会)鲜活的历史,精彩的故事,精妙的点评,风趣的语言,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普通读者
编辑推荐
“我爸是皇帝”:《老子英雄儿好汉?》趣说皇二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张志君教授的新作《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生动讲评了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17位二代皇帝,透视了皇二代的悲喜人生路,探求古代王朝从“打天下”到“守天下”转型中的成败得失。有趣好玩的历史《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由作者在《湖湘讲堂》的电视讲座整理润色而成,该讲座播出后颇受观众喜爱,收视率平均在1%,甚至超过由“名嘴”纪连海主讲的《评点左宗棠》系列,一度居该栏目的收视率榜首。在媒体发达程度非常高的长沙乃至湖南,文化类讲座能有这样的收视率实属难能可贵。该书从人性的角度、以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历史,讲述风格极具个性,展现了历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书中分析了吕后临朝干政时的种种疯狂的举动是一种人性被极度扭曲后的变态反应 ,“凡是老公刘邦所喜欢的,她一律憎恶;凡是老公刘邦所坚持的,她一概反对”。书中不回避一些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历史笔记、典故、谶语,甚至于此浓墨重彩,读来别有情趣。书中讲到了大量成语典故的由来,引用了诸多诗词歌赋,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该书的语言诙谐幽默,大开大合,当下的流行语信手拈来,读来有趣、好玩、亲切。有读者看完本书后直呼过瘾,信笔写道:“历史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引人入胜,韵味十足,犹如一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向你翩翩走来。”从皇二代看富二代《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将视野放宽至整个中国历史,选取的皇二代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秦二世胡亥、蜀汉后主刘禅、隋炀帝杨广、清朝顺治帝之外,还有西晋王朝最窝囊的傻子皇帝司马衷、昙花一现的东晋明帝司马绍、子贵母死的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空前绝后的“木乃伊”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儿皇帝”的儿子皇帝晋出帝石重贵等等。这些二代皇帝除了少数几个成为明君之外,结局大都悲惨凄凉,他们或生活在父辈的巨大阴影之下,或者不思进取、穷奢极欲,或者在治国理政上犯下致命失误,或者本人有严重的性格缺陷,或者本不适合做皇帝却硬被推上皇位,或者碰上有篡位野心的辅政大臣,或者遭遇家庭不幸。他们的悲喜命运和成败经验将为当今的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提供有益的启示。一句“我爸是李刚”引来无数网友唾骂,这句话也瞬间成为民间流行语,富二代的生存现状和成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现在中国有几百万家民营企业面临着传承问题,家族企解决传位难困境、实现家业长青也是世界性难题。看过本书的一些企业家和创业者对本书评价很高,认为本书对于家族企业选择接班人、实现顺利交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著名企业家、方太集团董事长、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院长茅理翔先生欣然为本书作推荐:“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民营企业家从开国皇帝的身后事中可以借鉴传位经验,富二代从皇二代的悲喜命运中可以增长人生智慧,富一代从书中可以领悟教子之道。”个性化解读惹争议书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点不是循规蹈矩地拘泥于主流观点,而是引经据典、有情有理地提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个性化解读。作者惊人地发现蜀汉后主刘禅有着大智慧和大胆略,认为刘禅被视为阿斗是千古奇冤。刘禅早年含辛茹苦的经历造就了他隐忍和顾全大局的品格;他登基之后选择忍气吞声,任由诸葛亮累死累活地打江山是另有深意;刘禅在蜀国无力抵抗强大魏国时选择投降,也是“为蜀国百姓安危考虑的上策”。作者还指出秦始皇在治国安邦上的四大失误,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在“给老爸的错误买单”。在湖湘讲堂播出后,这些观点曾经引起巨大的争议,誉之者认为是发千古奇微,毁之者认为是怪论奇谈,更有甚者,有的网友竞假借秦桧和汪精卫的口吻恳请作者为他们翻案。据悉,网友的这篇文章竟引来18万条跟帖。该书的出版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争论高潮呢?我们将拭目以待。历史奇才颠覆历史《老子英雄儿好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现象》作者张志君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名牌高端电视谈话类节目《仰望星空》主持人,同时兼任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是全国少有的教授身份主持人。作者自幼酷爱读史,近20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 “第二代现象”, 在这一领域一直走在最前沿。作者的影响力还广泛辐射到国际商界,许多大型跨国家族企业高层不惜重金请作者到自己的企业授课。作者是历史界的奇才,写史风格自成一家,常在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对一些历史定论提出质疑,得出一些新颖甚至颠覆性的见解。之前出版的《颠覆历史》在大陆畅销不衰;《中国大内秘辛》、《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在台湾地区多次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并多次再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