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陈先达//杨耕 页数:26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本教材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革命变革;同时又强调了在实践观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因为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界限。所以,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这本教材的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体系重在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它既要依据学科的科学体系,又要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这本教材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为依据,又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的要求,力图提供一种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而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这本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订本,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并力图有所提高。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03年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时也考虑到《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在修订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对原教材提出的宝贵意见,尽可能使这本教材贴近教师,贴近学生,适应教学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其宗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这本教材的指导原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六、学习哲学,终生受益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五、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六、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第三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四、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五、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二、内容与形式:事物的构成要素与表现方式 三、本质与现象:事物的根本性质与外在表现 四、原因与结果: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五、必然与偶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确定趋势与非确定趋势 六、现实与可能:事物现存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三、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四、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 六、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七、否定之否定: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第六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五、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第七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 一、价值: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 二、价值的客观前提与主体性特征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四、价值评价:认识的特殊形式 五、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与期盼 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第八章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三、生产力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六、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第九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六、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二、人的本质与人性 三、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五、时间:人的发展空间
章节摘录
首先,具体科学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中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于特定的领域,而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如果我们问下雨的原因是什么,这属于气象学问题,可如果我们问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什么,这属于哲学问题;飞机为什么会飞,这属于空气动力学问题,可飞机会飞之理是存在于飞机之外,还是存在于飞机制造之中,这属于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有生有死,这属于医学问题,可人如何对待生与死,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这属于哲学问题,如此等等。由于哲学是世界观,所以,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提问方式和问题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其次,具体科学也具有理论性,但具体科学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只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律。撇开认识主体单纯研究对象自身——这是具体科学的特点。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等。换言之,作为世界观,哲学不仅要探求世界的客观本性和普遍规律,而且必须探求人自身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探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途径和普遍方法。这就是说,实证科学的总和仍然是对世界的实证知识的叠加,哲学则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世界的总体性把握。再次,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是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哲学这个词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本意是“爱智慧”。实际上,哲学不仅是“爱智慧”,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性把握,为人们提供了如何面对世界和自我、如何提高思维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高超智慧。这样理解哲学,就内在地包含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