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研究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诸葛忆兵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它应该是包罗宏富的。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诸子学,以屈宋为代表的楚辞学,以左迁为代表的史学,以韩柳欧苏为代表的文章学,以《诗经》、乐府、李杜韩白苏辛周姜为代表的诗词学,以周程张朱为代表的理学,以关王白马高孔洪为代表的曲学,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学,还有其余相关的如古文字、音韵、训诂学、目录版本学等诸种学问,应该是国学的主要内涵。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多民族团结融合的国家,我们不能把国学局限于某一局部,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国学也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在不断丰富发展,唐代的国学总比秦汉要丰富,后代往往胜过前代,国学经典著作的解读,也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有所深化、有所革新,国学的典籍、文献资料也有所扩展增添。近百年来,大量甲骨文的发现,青铜铭文的发现,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简牍、古籍的发现,敦煌宝藏大量经卷典籍的发现,西部大量古文书简的发现,不是使我们的国学、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大大地丰富了吗?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吗?所以,国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思想、民族意志的共同载体,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顶天立地的思想根基、力量根基,也是我们不可被战胜的强大自信力量的源泉。  从内容上看,国学与传统文化部分内容是重叠的,但国学并不能完全等于传统文化研究。西方文化进入以前,中国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学术文化传统,形成了一个自己的体系。在西方文化大举袭来的情况下,近代中国产生了“国学”的观念,来应对西方文化进入后的文化格局,作为一个与西学、现代学科相区别的一个分类,来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

内容概要

  范仲淹是一位名垂千古的伟人。他生活在北宋中期,宋仁宗年间活跃于政坛,在地方行政、守卫边疆、改革朝政诸多方面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首先,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年,士风败坏,唯利是图。宋代士风的转变至范仲淹而完成,他的“先忧后乐”精神成为宋代新士风的高度概括表达。其次,范仲淹在西北前线贯彻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方针,使宋朝在守卫边疆的战争中逐渐赢得主动权,最终导致宋夏和议的签署。再次,庆历年间范仲淹一度主持朝政,厉行新政。新政终归失败,根本原因在于独裁专制政体的“人冶”特征。此外,范仲淹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其诗、词、文、赋皆有名篇传世。

作者简介

  诸葛忆兵,汉族,1959年6月25日生,浙江省温州市人。1980年毕业于温州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1984年进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师从陶尔夫教授,1987年获得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4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郁贤皓教授,1997年获得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宋史专题研究,1999年出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主要专著有:《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徽宗词坛研究》、《宋代文史考论》、《北宋词史》(合著)、《李清照与赵明诚》、《中国文学编年史·宋辽金卷(上)》、《宋词说宋史》等。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范仲淹与宋代士风演变第一节 晚唐五代及宋初士风和世风第二节 宋代士风和世风转变的背景第三节 范仲淹的成长及其环境第四节 范仲淹修身的品德追求第五节 范仲淹仕途成就第六节 兴办教育和奖掖人才第七节 创立义庄第八节 范仲淹对士大夫的影响力第九节 手书《伯夷颂》及传播第二章 腹中自有数万兵甲——范仲淹军事才能与守边业绩第一节 两夏崛起和北宋军力第二节 “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第一节 范韩攻守异同第四节 “积极防御”之措施第五节 范仲淹议和立场第三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政改思想与庆历新政第一节 庆历新政前之政改思想第二节 庆历新政之内容第三节 庆历新政之落实与废除第四节 庆历新政失败原因探析第五节 朋党之说第四章 为一代斯文之主盟——范仲淹的文学创作成就第一节 范仲淹文学思想第二节 范仲淹诗歌成就第三节 范仲淹词史地位第四节 范仲淹文赋成绩附录一 参考书目附录二 作者已经发表的范仲淹研究论文目录

章节摘录

  一、主持鄜延路之议和  范仲淹初到西北前线,主持鄜延路军政,即“遣人探问其情,欲通朝廷柔远之意,使其不僭中国之号而修时贡之礼”。一开始,范仲淹就将议和纳入整体防边策略之中。在反对韩琦等发动大规模进攻无效的情况下,范仲淹要求朝廷同意鄜延路按兵不动,目的之一是“存此一路”,为和议留出通道。如前所言,朝廷对西夏的决策犹疑不决,同时接纳范仲淹的意见。范仲淹既然获得朝廷的首肯,就积极展开、推进双方的议和进程。  西夏国小民穷,历年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虽然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多次取得胜利,但是,西夏并没有因为战争占据宋朝的多少土地,没有获得太多的实际利益。相反,西夏有限的兵力和物力都被不断消耗在战场上,国力日益困顿。北宋的经济制裁也使西夏的国家经济逐渐陷入困境,西夏国内“饮无茶,衣帛贵”,百姓怨言增多。议和也成为西夏谋取进一步发展的最好出路。几次战争期间,元昊派人与宋朝议和,也都是有一定诚意的。在“好水川之战”前,“元昊使人于泾原乞和,又遣寨主高延德诣延州与范仲淹约言己卯至保安军”。高延德是被俘的塞门寨寨主,投降西夏,派遣高延德是因为他熟悉宋朝的情况。范仲淹对此事的处理非常冷静理智。第一,范仲淹不放过任何一次议和的机会,认真接待了使者高延德。第二,范仲淹觉察元吴这次没有议和的诚意,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表述,于是他便不向朝廷汇报此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第三,范仲淹亲自写信,派遣部属韩周与高延德一起回到西夏,劝导元昊。回信云:  高延德至,传大王之言,以休兵息民之意请于中国,甚善。又为前者行人不达而归,故未遣亲信,不为书翰,然词意昭昭,有足信矣。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固当尽诚奉答。  曩者景德初,两河休兵,中外上言,以灵、夏数州本为内地,请移河朔之兵,合关中之力,以图收复。我真宗皇帝文德柔远,而先大王请向朝廷,心如金石。言西陲者一切不行,待先大王以骨肉之亲,命为同姓,全付夏土。

编辑推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以极其精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是在总结宋代士人新的精神风貌,是对士阶层提出高屋建瓴的道德和实践要求,对宋代士风转变产生了巨大影响。范仲淹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一生出将入相,建立了赫赫事功与军功。后人景仰范仲淹,并将其推许为“宋朝第一人”。范仲淹当之无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范仲淹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