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人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杰克•鲍温  页数:401  
Tag标签:无  

前言

序对于某些人来说,哲学是生活的一大乐趣。思考关于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甚或进而思考关于众生存在的基本问题——研读以前哲学家的作品,与朋友讨论哲学问题,就我们中的一些人而言,这些智识的愉悦高居前列。哲学陶冶而成的思维习性弥足珍贵,而总有某些人致力于哲学、形成思想并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哲学就是一种馈赠。每一代哲学家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将这份馈赠传到下一代,以便其中拥有哲学心灵的人能获得它:他们会乐于此,致力于此,或许还会对此做出重要贡献。我们并没有很好地担负起这一责任。据我估计,每个六年级的班级中至少有六名学生,可能成为哲学爱好者。他们是这样的一些人:对于其同学是否可能全是自动的装置,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感到困惑;甚至在未看电影之前,就担心会生活在《黑客帝国》(The Matrix)的世界之中,并思考过去与未来的分别;对于那些其老师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会思索是否存在知识与道德上的方向错误,是否为前人想当然的假设。如果我们的传授能延及所有这些潜在的哲学家,那我们的课堂就会爆满,哲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将不亚于英语专业。在我40年的哲学教学中,遇到过无数在其后的大学生涯中才了解哲学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抱怨被蒙在鼓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学校设有哲学课程,其内容就是对困扰他们的深刻问题进行细致而富于想象力的探讨。看到杰克•鲍温的佳作《织梦人》,我一再感到欣喜,其原因正在于此。首先,我在前言里激动地读到,他在逛书店时偶然看到了我编的一本书,并且这本名为《个人同一性》的蓝皮读本在他了解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我觉得,对于让外行接触和获取哲学馈赠而言,本书自身就是一份精彩的献礼。《织梦人》的读者会发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其情形正如杰克•鲍温偶然读到我的书一样。你想知道世界是否正如我们所觉察的样子而存在吗?在你历经各种改变之后,你是否真的持续存在?在我们所称的“对”与“错”之间是否确实存在区别?或者说,道德是否仅仅是我们的文化强加给我们的若干教养?如果想知道,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对于介绍和从事哲学而言,对话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适宜的体例。由柏拉图、贝克莱、休谟设计的对话,长期都是介绍性课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鲍温将对话设计置于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的小说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该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能引领读者进行观念之间和问题之间的转换。他以一种熟练而吸引人的方式在宽广的范围内巧妙地处理哲学问题:从怀疑论到个人同一性,再到信仰与知识,直到伦理与道德。本文内容充实以图表、旁白、引文和阅读建议,辅之以在网站上交流读书体验的灵活方式,由此臻于完善。鲍温小说中的主人公伊恩及其家人和朋友,都是世上可能成为哲学家的人所乐意认同的。我认同老人。就哲学家们与下一代分享哲学馈赠而言,《织梦人》是一份精彩的礼物。但愿周年纪念版能如其初版一样,成为书中珍品,成为哲学畅销书。约翰•佩里(John Perry)《哲学谈话》(Philosophy Talk)的共同主持人斯坦福大学亨利•沃尔格瑞夫•斯图亚特哲学教授(Henry Waldgrave Stuart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内容概要

苹果是红色的吗?什么是红?如果我们不去看,不去听,不去尝,不去嗅,所有的颜色、声音、气味和味道还存在吗?为什么柏拉图说智者是那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人?14岁的我还是十年前的我吗?我用什么证明我是我?我们已经认出了飞碟,还能称之为不明飞行物吗?与14岁男孩伊恩一起,进行一系列奇特的游历。你会了解150多位哲学家的观点——从苏格拉底、孔子到诺曼?乔姆斯基。在每一章,伊恩都会遭遇一场发人深省的历险,跟随他,读者会追问那些永恒的哲学问题。梭罗曾经说过:“成为一名哲学家,不仅仅是有敏锐的思想,也不仅仅是去建立某个学院,而是要爱智如命。由此要过一种简朴、独立、高尚而值得信赖的人生。”
跟随《织梦人》开始我们的哲学之旅吧!

作者简介

  杰克?鲍温,1995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人类生物学荣誉学士学位,后来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哲学硕士学位。鲍温曾在迪安萨学院从事了六年的哲学和伦理学教学工作,此后一直在阿瑟顿一所著名的私立高中教授哲学。《织梦人》是鲍温的处女作,曾获

书籍目录

开场白
 来自老人的字条
第一章 知识
 真正发生了什么
第二章 自我、心灵、灵魂
 名字代表什么
第三章 科学
 我们是它
第四章 说谎者、运动和一次“意外”
 孤寂无声的树
第五章 上帝
 属于意义的目的
第六章 恶
 报纸的价格与待定价的报纸
第七章 东方行
 无物
 有答案的问题
第八章 信仰与理性
 为何他爱她
第九章 自由意志
 山的威力
第十章 自私(兼及对科学的重访)
 豪刺之力
第十一章 堆与蛋
 悬疑镇
第十二章 社会、政治与金钱
 但愿
第十三章 伦理与道德
 你能(否)相信
第十四章 最后的旅行
第十五章 关于前文的余话:心灵(重温)、大脑(探寻)……以及人类
 “第一次”旅行——作者手记
阅读中的小组问题讨论
译后记

章节摘录

开场白惊奇是哲学家的感受,哲学始于惊奇。——柏拉图(Plato)人们一旦想随心所欲地发问,就无法预料他们会发现什么。——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 22)伊恩在邻近的街上散步。街道两旁的树木枝叶繁茂丛生,阳光只能透到路中央。他掖着自己的新作《一片天空》,这是他给作品取的名字。天空格外的蓝,与洁白的云朵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超真实的奇特之感,仿佛某幅超现实主义的画。自有记忆起,伊恩就对天空感兴趣。他非常欣赏天空,恰似他人欣赏鲜花或音乐。天空让他浮想联翩:虽然是同一片天空,不知怎的却始终不同;天空就在他身边,他却只能体味其遥远;不同的人从云中看到不同的事物;天空总在那儿,永无止息。就其视野所及,伊恩仅能窥见天空之一斑,但即便如此,仍让他觉得不可思议。他的画与其说是在追求美感,毋宁说是在抒发情感。画面除了蓝色、白色和黑色之外,别无其他。伊恩最看重的是蕴涵其中的情感,因而那一片片天空在艺术上看不出有何特别之处,尽管这也许更富艺术性。他将其中最喜爱的两幅画装裱好,挂在房间的墙壁上:一幅是他四岁时第一次画的天空——基本上就是蓝色和白色的杂烩,更像幅抽象画;另一幅是两年前他读六年级时,与阿丽克丝初次相遇那天一起画的。今天他画的天空饱含情感,令人惊叹。他紧紧地攥着这幅画,像在护2着某个珍贵的东西。伊恩的性情无忧无虑。对此,即使你还未能从他特有的微笑——完美的笑容,配以不能再完美的牙齿——中看出,其肢体语言也常常表露无遗:轻快的脚步,棕色的大眼充满灵性。哪怕异常轻微的响声、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立刻引起他的注意,他的头脑就像是银行保险库中一台灵敏的监测器。他咖啡色的头发经常是乱蓬蓬的,像是刚被某个过于慈爱的祖母弄乱了一般。虽然,伊恩从未见过自己的祖母。伊恩的父母有些古怪,尽管伊恩自己从未认识到这一点。毕竟如他自己所意识到的,如果你的世界是你所了解的唯一世界,你又怎会感到奇怪?“伊恩!”有人在他身后大喊。由于穿着平日常穿的运动衫、戴着兜帽,伊恩没有听见。“伊恩!”男孩又喊,以抓住肩膀来唤醒人的方式,伸出手抓住了伊恩的肩膀。伊恩回过头,看见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兴致勃勃的杰夫。“我得跟你谈谈。”杰夫说。他喘着粗气,看上去慌慌张张,不像平日那么镇静。“伊恩,我想我已经弄清楚老人the Old Man特指文中一个主要人物,故文中以大写形式出现。为免烦琐,下文直接译为“老人”,不做特殊处理。——译者注是怎么回事了。我说的那个家伙,指的是你一直碰到或者你认为一直碰到的吧,或者随你怎么理解。”“你已经弄清楚它了吗?”伊恩说,似乎惊讶于杰夫以为他知道它是什么。伊恩太满意自己最新的《一片天空》了,他拿出来给杰夫看。“这一幅真棒。”杰夫这么说是为了令伊恩满足,他显然对别的事更感兴趣。“是啊,”伊恩说,似乎没注意杰夫热切的态度,“你知道,这种蓝色,就是老人眼睛的颜色。”杰夫本来感到兴味索然,现在又来了兴致,而他的身体仍在来回晃动着,以舒缓兴奋的情绪。“我想你说过,他的眼睛是锐利的,”他故意对伊恩说,“记得吗?”“是的,”伊恩有点沮丧地答道,“虽然最初我很怕他,既怕他本人,也怕他要求我相信的事情、教给我的东西,总之是怕他展现给我的一切。但是,天蓝色非常接近他眼睛的颜色。这改变了我对他的整个看法。要知道,我现在有几分喜欢他了。”杰夫点点头,两个人接着一起走。“那么,他浓密的眉毛不再令你恐惧了吗?据我所知,这让他的整张脸显得有点阴暗。还有他的胡须?以及那个小伤疤?”“我知道。”伊恩答道。他停下来抬起头,看着那只正在树间鸣叫的鸟。“但正如我所说,我对他的看法已经变了。事实仍然和原来一样,只是我看待它们的眼光不同了。比如,他的眉毛,我的确曾觉得它们遮住了他的眼睛,让他脸色阴暗。但现在,我有时会有意营造一种奇特的氛围,目的只是看看他皱眉和展眉的时候看着我的样子。记得他谈起宇宙的再造吗?那天他皱眉的样子,我从未见过。“而他就像是在用胡须隐藏自己。现在我们交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儿,摸着胡子,仿佛胡子可以用某种方式让他更聪明,给他以某种智慧。当然了,他的伤疤起初使他看上去像个坏蛋,每当一阵风将他灰白的头发吹到一边时,我就可以看见它。他总是说那是思考太多的结果,他称之为‘哲学的战场’。我认为伤疤使他显得非常有个性。”伊恩几乎有些自豪地点着头。他们并排走着,伊恩还在解释对老人的态度如何逐渐发生了改变。杰夫虽然现在多了一点兴趣,但仍然烦躁不安。他估量着伊恩对老人的看法,考虑自己对这些不得不听的唠叨该如何回应。伊恩还在继续谈论他的发现,这时他们到了伊恩家。“他的大手令人感到安慰,他撅起的嘴唇道出了比任何话语都要好的绝妙观点。”杰夫点着头,示意继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织梦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5条)

 
 

  •   从小受的是党的教育,后来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便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便如此,我对哲学一直有着一种由衷的敬畏,保持着一种深刻的好奇,所以想知道得更多,想去涉猎,甚至在自觉或不自觉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也费尽力气读过几本哲学史,全增瑕的、罗素的、剑桥的都曾翻过,但是除了记住几个人名外,其他的仍是一无所知,一无触动。直到我这次读到杰克·鲍温的《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给我触动,是因为它打开了了我长久以来的心结,为我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之前,我始终理解不了什么是唯心主义。举个例子来说,面前高耸着一座山,这是确确实实的存在,唯心主义者怎么能说它不存在呢?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如果这座山于我没有意义,那它可能还真的就不是一座山。同样,我也知道了,是人类的语言给这个世界赋予了意义,如果没有人类的语言,那这个世界就什么也不是。如果最早的一个人形容屁的气味是香的,那我们现在对香与臭的定义就会正好倒个个儿。人类用自己的思维创造了语言,但现在却被语言主导了自己的思维,主导了对事物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关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很久以前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把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让我大为佩服,觉得非常有道理(以下为引用):

    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浅层认识事物就是看表面、看现象。比如我们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我们的理解大约是太阳在天上飞来飞去……再比如领导布置给我们一个工作任务去拓展新的客户,我们就是去按照要求去寻找去洽谈。这个对事物停留在表面和现象认知的阶段,可以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阶段是:看山非山、看水非水。能够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普遍规律,能够分析事物更完整的背景和意旨。比如我们知道了原来地球是球体,并且围绕太阳运行,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造成了太阳东升西落而形成白天黑夜。对于工作任务而言,能够认识到做事情的方法和原理及做事情的流程步骤,比如开发新客户的标准操作规范是什么?正是对规范的认知和实践,客户拓展任务也就自然达成。这个开始认知事物运行规律的阶段,可以比喻为“看山非山、看水非水”。

    第三阶段是:看山是水、看水是山。认识了现象认识了规律,更要认知事物的全貌而且能够抽象概括做到举一反三、学一知十。能够理解太阳东升西落,也能够理解月亮与太阳不同,是绕着地球旋转。而工作中的例子可以理解为认识到工作任务的意义和背景,即为何布置这项任务,这项任务意味着什么;认识到任务对于公司业务发展的战略地位,能够意识和观察到更多对公司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并且基于看山非山的方法和原理更加自如应用而深刻达成任务实现。这个能够通过对一个事物而一叶知秋的阶段,可以比喻为“看山是水、看水是山”。

    第四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四个阶段是最挑战也是最圆融的阶段,不但前三个阶段均已经度过而且能够融通和理解各种不同事物中共同的普遍规律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似乎回归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阶段,但已经彻底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源和一切,进入了自由境界

    实际上,东西还是那件东西,事情还是那件事情,因为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它们的意义也就随着发生了变化,在运动变化着的,始终是我们的思维,而每一次从较低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跃升,都是一次思想的锤炼。那么到底是山?是水?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思维的变化。而要在世界的不断变化中,在思维的不断变化中去追问世界的本源,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每一个哲学家都在挣扎着试图来解释,但都要受到这种变化的折磨,所给出的答案都是思考的结果。而他们所找出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开拓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哲学的意义可能就正在于此吧。

    突然想到于华曾在一本书写道,一个农村妇女为了劝自己经常在外寻花问柳的男人回头,在他回家的时候做了一桌子的菜,但每碗菜的下面都有一片肉,寓意是女人外表上看千姿百态,其内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但她的男人不可能悟到这样的道理,即使悟到了,也不会开化,这是男人的本性。这个女人和她的男人,在认识上都有局限性。他们又分别处于这四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呢?我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自己的工作又是如何认识的?处于这四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呢?我也得认真想一想。这又是一种思维的游戏,一种思辨的挣扎,但沉浸其中,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乐趣吧。

    或许是我哲学知识的贫乏才会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带给我惊奇的书,给我深刻触动的书。作者借一个14岁少年伊恩与一位老人之间的奇妙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哲学领域内的诸多主题,包括知识、自我、心灵、灵魂、科学、上帝、恶、信仰、理性、自由意志、伦理、道德等等。但总的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籍,作者能够把本来是枯燥无味的西方哲学史讲得生机盎然,引人入胜,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确实值得用心一读。
  •   这本科普书籍相比之前的思维,个人觉得似乎难度要高一些,毕竟里面涉及了不少哲学方面的内容。  
    人人皆有梦,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的梦是什么呢?
    科普小说《织梦人》带给我们是一个关于伊恩穿越在现实与幻境之间的成长历程,他是一个少年,无意间结识了一位神秘老人。老人总是在夜晚带他去夜游,他开始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以外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个人的身体、个体的思维等等,究竟我们来自于何方?思维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是这样看待事物的?为何我信我所信?14岁的我还是十年前的我吗?我用什么证明我是我?面对这些问题,伊恩觉得有些迷茫了。在每一章,伊恩都会遭遇一场发人深省的历险,跟随他,读者会追问那些永恒的哲学问题。之后伊恩在老人的引领下邂逅了近150位东西方古往今来的学者,并通过一番对悖论的思辨和对上帝的思考以后,伊恩发现自己的世界观改变了。
    科普读物能够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爱不释手,吸引人的情节,巧妙而漂亮的哲学导言,并对哲学问题进行了一种生动而又严谨的介绍,实在太难得了,特别是类似这样的哲学书籍。哲学有关意识形态、个体行为的描述都是较为拗口和费解,但是通过此书的阅读,你会发现其实这些知识没有那么枯燥和乏味,使哲学变得个性化并且易于理解。
    生活在社会,我们需要思辨思维,但是如何掌握思辨思维确实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脱离蒙蔽或者自身狭隘的观点,不断变换自己的视野和视角,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而不是束缚。读完此书,合上书,我一直在想,我们那些研究哲学典籍的研究者,能否真的能够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自己编写这样一本书籍呢?让我们轻松的体会到哲学知识带给我们的喜悦。让我国的通识教育真正发挥效能,而不要流于一种口头叫喊和形式。沉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织梦人》,是知识之旅,是思维成长的历程,更是享受知识的喜悦。这本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阅读。
  •   文/落潇

    曾经老师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你才可以与众不同;曾经家长教导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追求个性,发散思维,你才可以更加出众。最后的我们,仍然我行我素,在哲学的枯燥中,垂死挣扎,勉强的及格让我们兴奋不已,其实真实的收获,几乎还在零的突破。《织梦人》的叙事方式让我眼前一亮,脑海中不断的思考着:原来哲学也可以这样叙述。织梦给我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这也许是教育工作者鞠躬尽瘁也不能完成的使命。

    当然,作为人类,多少总是会有一点猎奇心理,说句实在话,看完《织梦人》,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作者的叙事方式上,作者杰克鲍温通过给老人和伊恩织梦的方式,让枯燥的哲学知识处处生辉,妙趣横生,效果非凡;作者通过简单的物理现象,结合哲学的常识,让读者耳目一新,笑容爬上脸面;还有作者通过诸多有趣的例子,让我开始唯心主义的梦境,从而开始理解古代那么多传承已久的唯心著作。从本书的内容来说,书中不时出现古代大思想家、大物理学家、大哲学家、大心理学家们的精辟见解,同时附上众多的案例,相互验证,让我的脑海不定期的开始思索,顿时惊叹,难道这便是新的思维方式?

    读完此书,我开始思考长久以来被灌进脑海中的唯物主义是否不再权威,我开始思考“一个中国人曾说过‘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说谎者’”中透露出的那份奇妙结论,我想到了逻辑思维中我永远不能抵达我的恋人跟前并向她献上一个亲切的吻,我又开始跟随这个梦去认识上帝,那位权威,自有永有的神。当我也开始织自己的梦时,我感到的是幸福,乐趣,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进入脑海,我的世界变得全新而富有活力。

    再说句实在话,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我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相信著者看到我的留言时,不会责备我,相反他会用鼓励我,因为读书的过程,让我慢慢的认识到,《织梦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梦境,而是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穿越意味着我们的过程会很艰辛,我们的收获会很幸福,我们的心情会产生不同凡响;穿越意味着我们还有机会重新来过,因为穿越的终点可以是下次的起点;穿越更意味着我们面前永远充满未知。当我开始一种别样的思维,来审视世界,我的梦境才刚刚开始。

    落潇 2011-4-23 晚


  •   ----读《织梦人》
    哲学是一门艺术,来源生活。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伊恩,他热爱着观察蔚蓝的天空,从而可以画出超真实的图像,让人称奇,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内容就如同《苏菲的世界》一样,以一个小男孩以及他身边的人与事为构架,用不同的哲学思考填充在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那些较为深奥的哲学书籍。这本书时常会出现那些振聋发聩的句子,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点醒读者,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视角,从不同方向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得出多样的答案。
    就像这句话“事物的外表有时会掩盖它的本质”一样,苹果是红色的吗,桌子是平的吗,椅子是物质然而实际上是能量吗?……许许多多日常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却在那平凡的背后隐藏了许多奇特的问题以及思考。
    说起哲学,感觉就是讲解起来枯燥乏味,听者一耳朵进一耳朵出,还有就是令人烦不胜烦滴死记硬背,想起来滴只有昏昏欲睡。《织梦人》的写作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哎呀,哲学也可以这样有趣。通过这本书,感觉是让哲学撞了一下腰。
    作者杰克·鲍温通过给老人和伊恩织梦的方式,让枯燥的哲学知识不经意间在凡人轶事中灵光闪现,趣味盎然,不知不觉滴引人入胜。作者利用司空见惯滴物理现象,说哲学常识滴‘事儿’,让哲学变得生动,有灵性,让读者滴思维悦动起来。作者还通过很多有趣的事例,让读者体会唯心主义的梦境,进而开始理解古代那么多传承已久的唯心著作。古代大思想家、大物理学家、大哲学家、大心理学家们仿佛从书中实现了神奇滴穿越之旅,栩栩如生滴来到读者面前,侃侃而谈出精辟见解,你来我往,相映生辉,哲学滴世界变得全新而富有活力。
    应该说,本书貌似一个个简单滴故事、平常滴现象,但是偶不敢说偶读懂了这本书,不敢说偶是不是能够读懂它。读书的过程,让我慢慢的认识到,《织梦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梦境,而是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穿越的终点可以是下次的起点;穿越意味着人们面前永远充满未知。一个个问题生动滴展开,到后来却成为一个诡辩论……哲学毕竟不是一个精神快餐,而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滴艺术。
  •   读《织梦人》的一段时间以来,总有种异乎陌生却又似曾经相识的感觉。显然这不是一个传统概念上艰深而难懂的哲学教科读本,更不是时下被媒体和绝大部分年轻读者所追捧的普通意义上的穿越类读本,粗读,你会感觉这只是一本简单易懂、妙趣横生的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善恶,关于信仰、关于爱、伦理与道德,关于自由意志……等种种考量的通识性读本,但再读,你会如我一样开始渐渐地觉得它已经具备了别具一格的穿越意义。

    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都被它所展现的文字魅力、语言魅力与思想魅力所吸引。在这个关于一个男孩轻易创造的奇妙的环游世界的穿越之旅中,十五岁男孩伊恩和老人的所思所想已然让我邂逅了这世界上的所有通识性哲学。本书中,发现世界并开创世界的孩子让我想起世间任何一个角落里奔忙而劳碌的芸芸众生。彼时,我们所拥有的世界恰是我们视野中惟一的世界,而当我们也如瑞恩这个不断踏寻的孩子一样开始旅行,也如瑞恩一样遇见不同的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各种问寻和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正身处各种不同的世界,以及这些不同世界中都存在着的不完美性,同时似乎也相信了一种关于认知世界中“不断回溯,直到无限”之缘引。

    而老人的形象呢,则让我一下就想起那么多伟大的哲学家的名字:老子、孔子、苏格拉底、版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尼古拉•哥白尼、托马斯•霍布斯、培根、弗洛伊德、理查德•罗蒂等等,此时他们交替着出现在我的面前,并以自己的哲学思考给我的世界以持续地光亮。

    这是一次心灵之旅,从打开本书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我与孩子、老人同往,这个春天,这个北方泛出腼腆的绿晕的春天,我像接受了一件新事物一样痴狂,包括我的目光和渐次明丽的思想,我知道对于那么多的问询,绝大多数的时候,我将是无从得到答案的,但是我却一点也没有失望,因为我已经获得了那所有的光亮,因为我们的生命必将在不断回溯中,得获无限……
  •   在我与世界的互动当中,我经常睁着一双迷惑的眼睛,揣着一颗迷茫的心去思考着这个容我存在的人生人世里形形色色的事物。会时常去思想“为什么春有百花冬有雪,人有悲欢离合?”“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人富有有人困顿?”“为什么有人时常幸运有人经常倒霉?”“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虚伪、欺骗和谎言?”…….对世界的思考无处不在,虽然有的得到答案有的永远无解。我原本不知道,我对世界全部的思想已经走近哲学。

    哲学原先在我的意识里是一些艰深晦涩的东西,而读过《织梦人》,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其实哲学就是人基于客观物质之上的主观思考。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TA认识世界的哲学就不同。每个人都是TA个人世界里的哲学家。哲学与个人总是相近相亲、相伴一生,直到你停止了思想和思考。

    来看看伊恩,他通过一系列的梦境,穿越现实与梦境之间,思索、探索着世界的本源、心灵的成长、生活的目的意义、怎样快乐生活、如何正确思考等等。我看到,伊恩的哲学就是作者杰克的哲学,他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寄付于伊恩这个14岁男孩身上,通过男孩这些妙趣横生的经历,颠覆了哲学向来的生涩呆板,使它变得无限有趣了起来。对作者以小说式和童话式的奇妙构思,我一边在读一边在对作者天才式的构思发出无限惊叹!正是这些巧妙而有趣的构思,使我这趟哲学之旅变得如此的妙趣横生!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哲学读本,里面对世界的认识思考需要多次读,慢慢体会,我们才将会获得更多。里面表述的深深哲理,让我不单单只享受于伊恩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有趣穿越,更从中获得很多哲学知识、哲学名言,哲学思考……身心灵得到一趟哲学的洗涤,有的如此契合心灵的成长和需要,恰如一些去污力强的清洗剂,合时地洗去心中在跋涉生活途中慢慢积淀起来的污垢。

    -----我们不能选择世界,但可以选择与世界打交道,关键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去看待,看待世界的视角很重要。人们想要的东西总是比他们所拥有的要多----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世事本无所谓好坏,但一经思考就有了好坏。我们一旦期待和希望某种东西,就会相信我们看到它真的在那里。应对死亡的最佳方式是直面死亡。死亡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

    我想我从中得到了以上这些爱智的引迪智慧,这比看一个有趣的穿越故事有意思而又有意义多了,而《织梦人》却纳载了有趣与爱智的双重魅力,使我阅读的心灵充满着无尽的趣意与启思。

    爱极这《织梦人》。
  •   是织梦,还是追梦?
    评《织梦人》

    “与其说我是在为了理解我的生命而寻找梦想,不如说是在为了理解我的梦想而寻找生命”。这是《织梦人》书中引用一位哲人的观点,也是我看完书最大的感悟之源:哲学,让我们的思维更加丰富,通过思考让我们的生活大不一样,可能很多人运用哲学有上述两种不同的方式,前一种“我”是追梦人,后一种“我”是织梦人。是哪一种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一直在思考。

    很多人一提起哲学,就觉得那时玄而又玄的高深理论,因而就为自己惰于学习哲学找到了上佳的借口。其实不然,《织梦人》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14岁男孩伊恩,从他的好奇开始,经历了一次神秘的哲学之旅,这些哲学植根于他的生活,每一次历险都巧妙第将150多位哲学家的思想和生活的事例结合起来,让旅行显得意味深长、令人深省,而伊恩从好奇开始,到对世界和生活进行哲学上的思考,思维不断地精进。从所见非所是,无私成其私,科学非真理等等,既是一次又一次的历险,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伊恩的历险也是他的思维成熟之路,他的故事进一步告诉我们,哲学是从好奇开始,经过每一次的提问和自我解答或者他人解答,让思维理性逻辑和感性思考的双重锤炼,最终形成自己的答案,而这个提问和解答是循环往复、没有终止的过程。

    哲学是从好奇开始,更确切地说,是从受到启发的好奇开始。可能当我们萌生自我意识以后,我们就会提出这些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地上看到了蚂蚁,地上的蚂蚁看到我了么?它认为我是谁?随着年岁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们又会有更多的思考:我们的本源是什么?而我们人生的意义又在于哪里?所有这些涉及哲学的终极疑问,都不会有标准的答案,引导我们一直思考下去。因为即使是科学,它也只是暂时的真理。

    哲学中没有绝对的理论,那些绝对的概念很容易就会陷入思维的陷阱,因为人们很容易找到相反的事例来反驳他。哲学有起点,却没有终点,我们的生命历程一直充斥着哲学,离不开思考,直到思维停止以后,还不能验证哲学上的“无”。但是,如果你能用哲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相信我们能摆脱一些无所谓的苦恼和忧伤,甚至对生与死也能超脱。蒙田说:哲学,就是教你学会死。

    如果你喜欢思考人生、感悟生活,但却苦于无处入手,我可以建议你尝试一下,从《织梦人》开始。
  •   评分:☆☆☆☆☆☆
    哲学是什么?课本告诉我们,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定义来自百度)。这么说来,有些正经,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远——所谓的远是因为大家感受不到。如果用白话说哲学,可以说是我们思维的模式。比如你相信“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再比如你相信有上帝佛祖的存在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比如你相信水是万物之的本原那么你就是朴素唯物主义等等。
    对于这些,我们除了学习相关专业的人以外,可能很少有人去总结,去系统的看这一个问题,因为这似乎有些抽象化。而古代的哲学大师们,经常通过各种辩论去完善自己的理论,争取击败他的对手。(佛教在刚刚传入我国的时候,那些大师们都是辩论高手。)
    看杰克鲍文的《织梦人》的时候,我似乎就在经历一场又一场的辩论现场。《织梦人》是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梦中与现世穿越的故事,小男孩在梦中和老人一起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景,从而理解不同的思想概念,在老人的追问之下,双亲的鼓励之下,小男孩的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一种融合了多种哲学思想、实例的文章,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的哲学观念都集中在这么一本书中,用妙趣横生的字眼和别具匠心的梦中穿越为我们一一展现。作者并非用灌输的思想来为我们叙述这些观点,而是在用一种能够勾起读者心中的好奇之感的字眼来引导我们去了解这些内容。因为有求知欲,所以那些平时看来干枯的理论和逻辑性强的思想内容在这里变得都鲜活起来,因为他的灵动性,贴近性,也让读者能够很轻易的接收。
    《织梦人》是一个关于梦境的故事,也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基础读本,让我们能够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之中去了解哲学,学习哲学、感受哲学。他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融合了当今“穿越”的故事元素,更是因为他把我们引导上一个学科的平台达到“通识”的学习效果——这是梦境与现实、哲学与实践、理性与趣味交接而成的读本,给予我们的是求知欲满足的内心愉悦和释放自己灵魂的畅快感受。
    《织梦人》,一段关于哲学世界的绚烂旅程,一场关于哲学内涵的饕餮盛宴
  •   织梦人——美妙的哲学,美妙的哲学旅程

    很幸运。

    很幸运我选择了这本《织梦人》。

    认识到哲学的美妙之处,最早始于大学时对于悖论的接触。

    “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我只给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万能的上帝,能否造出一块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有趣极了。

    进一步对哲学感兴趣,要感谢哈佛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哈佛教授 Michael Sandel的讲解从案例开始,生动而深刻,燃起了我对哲学的热情。(在此也做个介绍,这个公开课真的很好看,网上在线视频和下载资源很丰富)

    然后就是这本《织梦人》。这本书以一个14岁的男孩伊恩为导游,进行一系列奇特的游历,遇到了许多问题——并不是每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然而这不重要。哲学会带领你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思考,而思考的旅程结束后,你对许多事物的看法也许会改变了。

    举例来说吧: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过“和亲”。远嫁异域的女子为人民带来了和平,这种牺牲一个人的幸福来成全多数人的幸福是否是正义的呢?我们暂且不考虑这个问题。先来看另一个问题,如果有五个人需要器官移植才能救命,而有一个健康的人,刚好具备这五种器官的移植条件,那么可不可以把这个人杀死,用他的五个器官来救活五条生命呢?再看另一个问题,一个被抓获的爆炸案嫌犯,如果对他刑讯逼供就可以迫使他交代出炸弹的藏匿地点,从而挽救一千个人的生命,这时,你会对他刑讯逼供吗?转回来再考虑“和亲”的问题,如果牺牲一个女子的幸福,可以换来千万人的安宁,是否可以这样做呢?再走远一点,如果这个女子自愿牺牲,那么是否可以和亲呢?如果认为自愿可以解释一切,那么如果在山洞中,一个人自愿被其他人吃掉,从而使他们得以继续生存,那么这些人杀掉他吃掉是否是合法的呢?(在此再做个介绍,推荐一本书《洞穴奇案》,讲的是对山洞里吃人的行为的法理分析)

    思考这些问题,你还会觉得哲学是枯燥的吗?还会认为哲学是完全无用的吗?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都是中学时必修的马哲的受害者。中学的哲学课程是如此无趣,以至于多年后我们都不愿意碰一碰哲学书。所谓戕人慧命,此之谓也。中学哲学,实在是罪莫大焉。

    幸而现在有了这本《织梦人》,没想到人大也会出好书。从书页可以看出编辑非常用心,制作精良。至于书的内容,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绝对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艰涩难懂,同时也不会过于浅显——当然对于专门研究哲学的人是过于肤浅了——正好适合我这样对哲学有兴趣无研究的半吊子。

    我对于这本书是如此喜欢,以至于我一直在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他们也都觉得我这次推荐比较靠谱。将哲学讲的生动有趣,实在是大功一件,不过,在我发觉哲学原来是如此有趣之后,我反而对中学的哲学教育,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将一件原本如此有趣的事情变得味同嚼蜡?莫非,让人们讨厌哲学、远离智慧才是中学哲学教育的初衷?这揣测有点恶意,好吧我承认是我自己心理阴暗。就此打住。

    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为我九个月大的儿子而感到喜悦。

    想到几年后他开始哲学旅程的探索时,会有一本如此有趣的书带领他入门,而不必重复我所走过的弯路和苦闷,我就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此刻我愿意单纯地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而我们,有责任为下一代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   太阳于八分钟之前升起,这并不是十分准确的时间界限,但显然,我们看到它升起与它实际升起的时间并不同步。眼中所见花朵明明白紫橙红,灿烂华美,但它只是可见光所带来的颜色,还有无数颜色隐藏在其它波段之中。它们确实存在,而我们无从知晓。文字可以记录历史,但每个史学家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不相同。他们记录此,便失去彼。因此我们看的历史书籍,其实只是、甚至是被扭曲的碎片。我们将事物贯以名称,以便应用于信息交流。我们应用语言,以为它可以传达内心真意。当我们穷究名称与语言,却发现它们只是我们创造出的幻象。在某一时刻它们也许真实,角度一旦变化则有可能毫无存在必要。
    在古代中国,人们敬畏天地鬼神,向它们献以牺牲的同时,有时也会用人祭。我们在当今年代说起人祭,会觉得这种行为令人发指。它蹂躏人权,践踏生命。但在当时,人们相信这种行为可以带来天安地福,世人安宁。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这与我们的道德观并无二致。我们熟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它会使我们绝无后顾之忧。我们只需被领导,去完成工作。我们彼此平等,不必在经济上可怜任何人,或向任何人乞求经济的援助。但是,我们确乎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没有亲身接触过资本主义社会,但课本说它并不好,于是我们也觉得它不好。但是,在那里,你也许有机会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非而集体需要的价值。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你我是否也是如此。在切实的生活当中,真实并不存在;在梦境之中,却看到它发射出的耀眼光芒。
    《织梦人》就是那场幻梦。踏进去,无数个自以为然的真实就会化为利剑刺向内心。在那一时刻,无数问题随之产生。它们有的有唯一答案,有的有许多答案,有的没有答案。真理,是非,无知相互交混。它会使我们迷茫,使我们在面对是保持原状还是颠覆上充满不安。幸运的是,不论迷茫还是不安,都是我们寻找真实的力量。
    作者为读者开启了一道小小暗门。暗门一直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只是我们不曾正视,或者说,因为约定俗成,我们无力正视。现在,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去,同书中的男孩一起,走向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你会经历自我的问题,潜意识的解答,不停的反思、推理、确认。在这之中,你必将发掘出无数奇迹。
  •   从上学以来留下的后遗症,每次看见哲学,就是生硬和古板的代名词,尽管其间涉及很多能让人学会懂得的理论,但还是免不了会在看哲学书的时候感到枯燥,一直都惊讶于竟然有人专攻哲学专业,但看着这样一本书,好像穿梭在一场美妙的旅程中,真有点得到的小确幸。

    翻开这本书,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理论或许不陌生,但绝对不会感觉到乏味,这种穿越故事般的对话将一些难解的奥妙梳理得很通透,历来在说教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都有着一种骨子里的叛逆,喜欢被吸引,而不喜欢被灌输,这也该算是哲学中主被动关系中的一种体现吧。

    一度,作为科普读本的《冷浪漫》受到热捧,其不拘一格的新颖表现方式深得读者的喜爱,同样也是将晦涩的知识进行了包装,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本《织梦人》作为通识读本,则是用一种孩子在梦中面对老人的提问对话而展开并深入,更增加了阅读的兴趣。如果你读过同类读本《苏菲的世界》,一定曾为它着迷,至今还会有无限美好的阅读感触,《织梦人》算来了一场事关哲学问题的华丽升级的再叙。

    近来看到的好书不少,这本也不例外。它将已然成规的哲学问题以灵活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如果你还想在失眠的夜晚拿一本哲学书来催眠的话,就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瞌睡虫会在这场梦境与现实的穿越过程中变得异常清醒,睡意顿消。最关键的是,当故事与理论相交叉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丝的牵强,很自然,站在人的角度将物表述得明了清楚,这是难能可贵的。

    看所有类型的哲学书,都是用时超长的,这本也不例外,但唯一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会让你有一种再返回去看一下的欲望,对于一个对世界依然有了一些了解的成年人来说这本书是可贵的,你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哲学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知,同样如果有孩子的话,我想读起来会更有趣,这种梦幻一般的关于真相的探索对话,会是一种让孩子完全乐于接受的眼界开阔方法。它和它们都一样,有着同样的哲学内容,然而它又和它们不一样,从表述方式到收到的效果,这本书都是令人称赞的。可以说,遇上是美,得到是幸。
  •   谈到做梦,我们古代呀,有南柯一梦,但是梦一下就老了,也不知道南柯同志都梦到什么,想来没有我们本书(《织梦人》)中的伊恩梦到的神奇,梦到能学到如此多的哲学知识。

    本书以小男孩伊恩为主人公,讲它在梦里遇到与个老人,老人对他讲述哲学知识,这当然是作者虚拟的,但作为真人来讲要是有一点点都是十分不错的享受了。其实梦里也有玄虚,不然哪里会有那么多的解梦的书,像《周公解梦》,弗洛伊德的解梦等等。

    说起哲学,大家都知道哲学难懂,语言极尽悔涩,好像就是故意让人不懂似的,我想这是初学哲学的人的最初感受。但是读到后来,我们会发现哲学也会如此好玩。因为哲学起源于是悖论,学得越多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思维有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又会不一样,原来的知识也会被压倒,这样反复的去玩味,才发现哲学的思辩性是如此强,这也是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的重要原因了。

    但是哲学真的如此难懂吗?本书《织梦人》以及《苏菲的世界》中却成功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一部分,就是它能浅显点,能有点故事引导我们能把哲学当成小说里的重要部分完全读完。可见引导不一样对于是我们认识也会不一样,就像里面序言所说,如果适当引导“哲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将不亚于英语专业”。可见引导性是相当重要的。

    说来很有趣,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专门学哲学的,而是因为在美国的书店中里,作者所学的专业书籍在哲学类里面,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作者对于是一本《人生同一性》的哲学书感兴趣而最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探讨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就像作者所说“我其实是偶然撞入那里的”,它就像是本书一本小说,我们偶然撞入哲学的世界一样,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的朋友都能撞入哲学的世界!
  •   《织梦人》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却有一个很严肃的内核。它是一部小说,但是,这部“小说”却承载了普及哲学的功能。
    这本书的结构大体上是这样的:每一章,一个男孩都在梦里被一个老人引领去探寻各种哲学的问题,这些问题从“真实”开始,包括灵魂、自由、信仰、科学、经济、道德等等等等,而这些东西有很多都给这个小男孩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于是,他就在醒来后和他的父母探讨,以解决心里的困惑,之后,他再出去和自己的朋友去玩,而他“玩”的部分则最像小说,很多场景都是天马行空。而在书的最后,作者又给了这部书一个相当“小说”的结尾,让人眼前一亮。正是这个结尾,让此书的结构脱离了俗套。因为通过讲述一个、或一群小孩去经历各种故事从而引出完成某种知识的普及的方法是非常常见的,甚至很多动画片都这么干,而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和《织梦人》的结构最为接近的书就是孟剑云老师写的探讨悖论的著作《非是非非》。
    虽然都是这种结构,但是也有用得好用得不好,《织梦人》显然算用得好的:书里的老人先给男孩提出一些相当难回答的问题,比如,否定自己的存在、否定自己拥有灵魂和自由意志等等,给男孩带来极大的困扰,然后男孩的父母就会从事情的另一面来看问题,帮助男孩解决他思维里的困扰。这种对一个问题两面阐述的结构很符合哲学的原理:即哲学这个东西,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视角,甚至有时候是完全相反的看法,比如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相反的,而且至今两派仍然在争论,而普通人也无法说得清谁说得对。
    那么,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是不是就没有意义?老人的说法会让男孩的父母解释或引申,从而进行了部分的否定,总之就是解除了男孩的困扰,于是男孩的想法从平静到困扰再到平静,似乎走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那么,这个过程是否多余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无论如何,思考总会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司空见惯的问题进行思考,会让你对世界和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天才的能力,牛顿、阿基米德、爱因斯坦都有这种能力,而我们当然也可以有这种能力,但我们需要像男孩那样训练。当然,我们不会遇到小男孩遇到的老人,但是我们自己一样可以思考。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格物”的传统,其实这种“格物”就是从最简单的事物里看出最普遍的真理,如果你看得出,你就多了一种智慧。
    从普通的东西里“格”出普遍的真理,这是一种智慧。但是,假如是相反,把普通的东西弄成了很复杂的问题,而且穷极不尽,越来越复杂,这似乎并不会更加接近真理,反而会在某种意义上离真理渐行渐远。我认为这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弊端,虽然西方哲学有很多优秀的方面,但是它往往太极端,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答案,任何问题都要有一个标准,但是实际上,世界上很多事情并没有标准答案,比如说道德,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符合“道德”,要不要有一个标准?西方人会列出多少项,符合的就是道德不符合的就是不道德,但是,往往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他们列出的所有项目都没有用,所以,我觉得西方人关于“道德”的定义太严密反而显得不靠谱,倒是我们的老夫子言简意赅:“仁者爱人”四个字就把道德的问题说清了。这就是不清反清,清则不清。西方人是很难有这样的思维的。
    总之,所谓智慧,就是发现普遍的真理。要找到准则,但又不必拘泥于准则;要找到自我,但是又可以改变自我;要思考,却也要在思考当中学会停止思考;从简入繁,再从繁到简,最后,从无到有,再从有至无。随性而发,随心而止,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了。
  •   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哲学家,但每个人都不能离开哲学。其实哲学原本就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思考,之不过层次有深浅罢了。寻常人们不能也不需要去弄懂很深奥的哲学,但如能通过朴实通俗的生活见闻而领会司空见惯的哲学问题,那确实是一件趣事。《织梦人》就是借助一个小男孩的日常见闻与思考,讲述了许多原本很深奥的哲学问题。值得一看。
  •   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
  •   老人用伊恩被扔入水中的假设诱导伊恩说出:自由选择的前提是一切可控。 老人这样论证男孩没有自由意志: 1.基因不在当事人可控范围中(天赋) 2.父母、家庭、环境、教育……即你被抚养大的整个环境,完全不在你的控制之中(教养)
    .决定仅仅基于与你的基因和环境相关的因素 选择用哪支笔,并不意味自由地选择。本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现在状况是你没有做出不同的选择。和“一块石头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落下”没有分别
  •   哲学引入读物,感觉不够吸引我这个离哲学太遥远的人
  •   填充了我整个的暑假,对,哲学就是折磨的人死去活来,不错的哲学基础书
  •   哲学是也应该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本书可以让你愉悦地领受这一乐趣
  •   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讲解哲学知识,语言幽默,喜欢
  •   很好,哲学老师推荐的,课堂教材
  •   对于喜欢哲学,又是初学的,可以好好读读这本书。
  •   这套书买全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   一直放在收藏夹中,现在终于买了。

    值得一看
  •   写给有梦想的人~~
  •   只能说自己贪多了
  •   花了一个月时间 看了3次 帮我心里解决了不少以前非常纠结的问题和想法
    真的很推荐看看 虽然有些东西开始很难理解
  •   很喜欢的一本书。赞个
  •   这个版本的印刷很不错,质量很好。
  •   极好的书,我一定会好好认真读
  •   真心喜欢,呵呵
  •   帮妹妹买的,说是老师推荐的,应该不错
  •   非常好,激动中
  •   逻辑学的普及读物
  •   很有哲理的书籍
  •   买完发现有点不太适合自己。
  •   书本很好的,价格也算实惠。
  •   很早就想读的书,推荐
  •   对书有很大的期待,而且一开始,文字很吸引我,但读到中间,越来越感觉吸引力越来越小了,其实作者是在探讨一些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提问,而常常没有真正的答案,因为它需要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吧。用一个小男孩的梦境做为线索,串起一些哲学命题,引导我们去思考身边的那些我们确认的事情,有点不把你搞晕不罢的情结,不过,偶尔思考一下也无妨,可以开阔一些思路,不过最好还是不要太过追求那些答案吧,真实世界里能有几件事是有标准答案值得参考的呢?懂得体会这些本身不就是一种追求了吗
  •   这本书作为哲学通识读本还是不错的,最喜欢里面介绍的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尤其是里面的小Tips,信息量很大,很耐读,有点像《苏菲的世界》,通过故事来传递哲学知识,绝对不是看一遍就扔掉不会再看第二眼的。只不过翻译的文笔还有待提高。
  •   与其他哲学图书不一样,该书通过一个小孩的哲学体验,让我们对哲学有了个全面的了解 。
  •   这是一本引导你走向哲学之路的书,并不是小孩子就能看懂的,需要些时间和耐心,还有一些扪心自问,相信看了这些,你会长生更多的问题,更加擅长思考
  •   这本书是听一位朋友介绍的,按他的说法,读完后训练了逻辑思维,数学瞬间考第一
    建议这本书和小孩一起读,读完后坐在一起交流
    作者写这本书就是从和父亲中交流得来的灵感
    既培养亲子关系,也训练了思维 何乐而不为呢
  •   里面通过故事贯穿了所有我们人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思考。
  •   他说,挺喜欢的!
  •   闲时不错的读本,启发性挺强。
  •   一本值得细细阅读的好书,推荐
  •   封面左上端列了口子,小不爽。等了六天才送到,大不爽。当当可不要让大家失望啊。
  •   看介绍还以为是故事形式的,结果内容大于形式啊,看的我好辛苦,看不进去……
  •   和想象中不大一样
  •   不错,就是有点看不大懂
  •   这本书我买了2本,送了一本给朋友,自己又买了一本
  •   但还是需要一定的基础,并且仔细去体会
  •   内容浅薄易读,阅读对象是青少年。对于我这个中年人来说有所欠缺。不过,他能让青少年从一种日常固定的、单向的思维模式拓展成具有散发的,尝试进行自我反馈、自我提问。这对青少年的思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如果能对于少数的年轻读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那就已经是本书非常大的成就了。建议青少年们(高中生)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最最浅薄的哲学。你可以看完就扔掉,认为都是无聊的废话。可如果你认为它是把能打开一扇通向一片巨大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那么请相信自己,你的精神认知领域即将被开拓。
  •   书质量可以,内容还没细看。
  •   内容、质量都一般般
  •   还没看来得及看呢
  •   看了一些内容,这是很有意思。作者的通过故事讲人类的思辨,特别是讲我如何认识我的同一性,即如何证明我是我,简直要让人晕掉!
  •   很喜欢这本书,其中很多问题让人很纠结。不过很有意思。
  •   每个人都要仰望星空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以外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喜欢《苏菲的世界》的读者,一定喜欢这本书。这是一本比《苏菲的世界》更富有故事性的书该书在2006年进入《旧金山纪事报》畅销书排行榜和亚马逊前500畅销书排行榜,并且是开普勒书店该年度最佳前十名畅销书之一。
  •   是本雅俗共赏的好书,我看过英文版。但卓越归类不当,应该属于西方哲学,而不是非洲哲学。
  •   《织梦人》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作品:吸引人的情节,巧妙而漂亮的哲学导演。鲍温流畅的语言、优雅的叙述、精心的构思,确实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鲍温的语言表达才能和哲学背景,足以成功处理极其复杂的构架。——罗布·赖克 (斯坦福夏季哲学探索学院创建人)
  •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到位,很适合给我的学生们看。
  •   前天刚收到,看了前面二十页,感觉确实是一本不错的独特的哲学启蒙书,原来哲学也是可以这样和蔼可亲的。
  •   质量很高的一本书。很满意。
  •   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哲学启蒙书,对哲学有兴趣的人,可以用它来做你所读的第一本哲学教科书,故事性的叙述和写作方式都很容易让人理解,我挺喜欢!
  •   柏拉图说:智者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人。这是一本非常棒的哲学书,也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哲学书。作者把人类思考哲学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都知道ufo是不明飞行物,但没有人想过这个叫法是不是正确。哈,书中说,当我们认出一个物体时,我们就不能说它是不明飞行物,应该是:“明飞行物”,有点强词夺理,但仔细想想,要向驳倒它还真不容易。不由得你不想我们给物体命名,和它们真正的样子有多少关系。这些问题想想就纠结,但很有乐趣!我喜欢这本书。
  •   挺喜欢这本书,从中能学到很多东西
  •   纸面不是太好,看着不舒服,书的内容不错!
  •   很好,尝试哲学类的书籍,没什么质量问题,挺好
  •   前几页比较生涩,后面很好
  •   真心是...欸即使是真理也看不下去
  •   包装很好,看了一天,觉得内容很好,生动而富有敏捷的思维,很容易让人接受
  •   看得我头晕目眩的一本书。书中的逻辑,真的大开眼界
  •   原以为哲学对于孩子太抽象、太沉闷,这本书却轻而易举地跨越了这个障碍。启迪思维的佳作!
  •   还没看多少,应该还不错
  •   对于初次接触哲学的人来说这么本书强烈推荐。个人觉得比《苏菲的世界》比较好懂一些,作为通识课本也很不错。
  •   书还行,但新书有褶皱
  •   这是一本比较好书
  •   很哲理的书啊
  •   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
  •   喧嚣都市人的安静在书中寻!
  •   很好,很优惠,及时到手
  •   给小弟买的
  •   标题很吸引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