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9-3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学勤 页数:184
Tag标签:无
前言
问学十年,聚散离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在这本小集得以出版之际,我不能忘怀我的三位导师:硕士导师何汝璧、博士导师金重远、博士答辩委员会主席王元化。在我艰难困厄的时刻,他们接纳了我,保护过我。同时,我也应该感谢诸多读者朋友。他们多是一些素不相识者。我只能从来信中知道人心未死,还有那么多善良的目光在互相关注、互相叮嘱。文章历时逾十年。写作时,不曾为今日留有余地,故而随兴所至,分散漫漶,以致今日结集出版,如何想一个集名反成了一个问题。几番斟酌,只能从少年时代默记于心的那首对联中截出半句——“风声、雨声、读书声”移作集名,似乎只有这三种声音,能够呼应这十余年我内心不断回响着的另一种声音。我服膺梁漱溟先生所言,知识分子可分为两种人——学术中人与问题中人。我永远敬重前一种人,本身却受性情局限,大概只适宜做后一种人。所谓“问题意识”,我这一代人多发轫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先觉者觉醒于1968年的思潮辩论,后觉者也不会晚于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那时我们曾以贫弱的学力、旺盛的体力,在私人场合热烈争辩那些激动人心的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记载了作者带着“问题意识”问学十年的心路历程,既有甘坐冷板凳写出的学术文章,也有破门而出,剑锋直指时代命题的短论,书评,在一束意气风发的论述中,蕴涵着“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深度思想拷问。这些学理层面的思索,笔端常带感情,反映了一个思想史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对精神生命的自我淘洗和执著追求,在浮躁蔽日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朱学勤,1952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复旦大学史学博士,1997年至1998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著作有《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风声·雨声·读书声》、《被批评与被遗忘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
书籍目录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为学不作媚时语——读王元化《传统与反传统》是社会批判,还是政治参与?——关于张闻天的悲剧与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问答录终极关怀——汉民族政治文化的基因缺陷随凤飘去——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散论六十年代的教育危机与八十年代的语言破译问答录为什么要对比研究“文化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启蒙三题: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两个世界的英雄——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潘恩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让-雅克·卢梭和他的恋母情结——兼论某种文化现象教士与帝国一致的制度——卢梭政治哲学评析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新儒家政治哲学评析迟到的理解地狱里的思考——读-顾准思想手记
章节摘录
后来呢,被专业吸干了?被功名掏空了?还是被某一档职称腌制在某一层书橱里?早在获得知识分子身份以前,你们已经在思考通常是知识分子思考的问题。即使在获得这一身份之后,你们选择的课题也应与早年的问题相距不远。你们是问题中人,不是学术中人。这是你们的命运,注定你们不可能雷同上下两代人。前十年你们有问题,却苦无学理;后十年你们学会摆弄学理,却可能遗忘了问题,更遗忘了勇气。你们有了身份,不能失去自己。学院里的学理,不应该是用来换取学位的,那是同辈牺牲近百人才换来你一个人的思考机会与发言权力。“寻人启事”寄托了我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寻找那些游弋于体制内外尚未除尽的“余数”,却苦寻不遇的心结。他们理应还活着,之所以隐匿不现,是不是也因为功名利禄的腐蚀才失踪了呢?“民间思想村落”移植进大学,获得知识分子身份与正规的研究条件,这是天大的幸运。但是,一旦获得知识分子身份,就直奔学术身份的前程,在接受知识传承的同时,精神灵魂被知识的体制化毒素吞噬,被高高低低的职称“腌制”在高高低低的书橱里——如果真是这样,灵魂被“除”尽,一点“余数”都未留下,我敢说,那就是一代人买椟还珠的悲剧。没有一个人来揭下这篇“寻人启事”。不过,我内心对“六八年人”的感谢与期待还是没有熄灭。我既对他们失望,又对他们怀有旧情,甚至有一种欠债感。如果说我进入学术生活以后,在近代思想史专业领域内还能做点工作,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当年那些游荡在学院大墙外的孤魂野鬼。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服膺梁漱溟先生所言,知识分子知可分为两种人——学术中人与问题中人。我永远敬重前一种人,本身却受性情局限。大概只适宜做后一种人。 ——《自序》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罪恶,却无罪感意识。有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的时代。悲剧在不断发生,悲剧意训却被种种无聊的吹捧.浅薄的诉苦或者安慰所冲淡。悲剧不能转化为悲剧意识,再多的悲剧也不能净化民族的灵魂。这才是悲剧的真正悲哀!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 历史不堪追问,背过了身去。历史无奈,历史无情,它背过身去,最后竟会选择了这样一类人:让他们来消解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又勒取他们为此而付出的理想主义之牺牲!谁言历史有“要穴”,先知者当可攻人?历史是在这里“打劫”,专打理想主义之“劫”! ——《地狱里的思考——读顾准思想手记》
编辑推荐
《风声·雨声·读书声》:少年时代默记的那半句对联,成为我人到中年的文章集名,是喜是忧,已无从说起。只想问:是否还有同道者,还在世间怀念那副对联?如有之,且让我们再一次拍栏吟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