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余绪缨,汪一凡 主编 页数:265
前言
本书是余绪缨主编的《管理会计学》(“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的修订本,已列入“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我们计划进行修订,以期更好地为实现我国21世纪伟大的战略目标服务。然而,2007年9月,本书原主编,恩师余绪缨教授溘然病逝,留下未竟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商请我们继续完成修订工作,薪火传承,自是责无旁贷,此事也得到余先生亲属的支持。本次修订力求充分体现当代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并致力于能较好地满足高校相关专业本科专业的教学需要。管理会计作为一门会计与现代化管理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和特点必然会随着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变革而变革、发展而发展。因而,企业管理适应世界经济潮流而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相应的思想观念上的创新,也必然会具体反映到管理会计上来,使它从思想观念和内容、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即从广度、深度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第2版一样,本书仍分为两个分册,第一分册为高等财经、管理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用的教材,着重论述管理会计领域基础性、稳定性的内容。本书修订本同时还可用作实务界在职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的培训教材和进修、提高的参考用书。第二分册为大学相关专业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用书,主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和创新,使之能较好地体现学科前沿的重要开拓性成果,较多地具有研究性和前瞻性。秉承上述内容的要求,本次对第一分册的修订主要是:1.调整篇章结构。调整后的教材分为三篇,分别是基础篇、决策会计篇和控制会计篇,以更好地体现基础性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同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删。删除原成本核算和质量成本会计的内容,保留标准成本计算法的内容,并将其调整到控制会计篇中。增加了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内容。2.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修订。丰富了一些例子,并补充完善了一些知识本书第一分册由厦门大学现代管理会计方向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带头人余绪缨教授和汪一凡(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任主编;郭晓梅(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任副主编。主编负责总体框架的设计和全书的总纂与定稿。
内容概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为保证。这就要求作为国家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不仅要在效益上不断增长,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效率上有长足的进步,这些都对作为企业管理重要手段的财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在当今社会,财会管理在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突出。 卓有成效的财会管理工作需要有一流的人才去完成,由我社出版的久负盛名的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在培养一流财会管理人员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放眼21世纪,我们认为应该有更为适用、更为全面地反映最新财会法规和科研成果的教材服务于培养一流财会人员的战略目标。 为此,我们在充分了解国内市场和全面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会计教育和会计教材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资深会计专家、教授编写了这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创新、旨在面向21世纪的会计系列教材。 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1.简明实用。教材将读者群定位于普通高等院校(含专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财会人员,在内容上更贴近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力求避免很多会计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冗长的理论描述和烦琐的公式推导。 2.体系完整。教材既包括目前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所用教材,又涵盖了非核心课程,但却是会计学科前沿课程或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力求体系上的全面和完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与时俱进。教材紧扣财会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在会计实务方面以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蓝本;在公司理财方面以现代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本管理、预算管理和分配决策为主线;在审计鉴证方面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为导向,力求体现最新的财会法规和企业理财实践。 4.突出案例。教材在广泛借鉴国外教材编写方法和编写思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突出案例在书本知识和财会实践两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力求通过案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书籍目录
第1篇 导论 第1章 现代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1.1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1.2 现代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第2章 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特性和职能作用 2.1 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2.2 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特性 2.3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 第3章 现代管理会计学与相关学科 3.1 经济学 3.2 预测、决策学 3.3 企业理财学 3.4 行为科学 3.5 伦理学第2篇 决策会计 第4章 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计算 4.1 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 4.2 成本性态分析 4.3 半变动成本的分解 4.4 变动成本计算 第5章 作业成本计算 5.1 作业成本计算法产生的原因 5.2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 第6章 本一量一利分析 6.1 盈亏临界点的分析 6.2 有关因素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及实现目标利润影响的分析 6.3 本一量一利分析的扩展 6.4 新制造环境下的本~量一利分析 第7章 预测、决策原理 7.1 预测的基本原理 7.2 决策的基本原理 第8章 短期经营方案的分析评价 8.1 不同目的,不同成本 8.2 短期经营方案分析评价 8.3 资源稀缺条件下的产品组合决策 8.4 不确定性经营决策 第9章 长期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 9.1 现金流量和货币时间价值 9.2 长期投资方案企业经济评价的主要数量方法 9.3 长期投资方案的分析评价 9.4 长期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中的风险因素第3篇 控制会计 第10章 预算管理与责任会计 10.1 预算管理 10.2 全面预算的编制原理 10.3 预算控制的几种形式 10.4 责任会计 第11章 成本控制与标准成本系统 11.1 标准成本系统综述 11.2 标准成本的种类 11.3 标准成本的制定 11.4 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11.5 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方法 第12章 企业财务业绩评价系统 12.1 企业业绩评价概述 12.2 企业财务业绩的评价 12.3 企业非财务业绩的评价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1.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由于传统成本计算法采用单一标准(直接人工小时、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小时等)分配制造费用,而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制造费用剧增并呈多样化,其分配如果只用人工小时等单一标准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由此将导致产量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量小、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之间成本的严重扭曲,从而可能导致生产经营决策的失误。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短期行为传统成本会计中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但这一控制系统容易产生短期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
编辑推荐
《管理会计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会计系列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