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

出版时间:2010年9月23日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页数:612  译者:巴曙松,陈剑  
Tag标签:无  

前言

中文版序《大而不倒》在中国出版,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本书揭密了金融危机幕后的重重阴谋,也提供了很多在最动荡无序、最让人绞尽脑汁的特殊历史时期如何进行有效领导以渡过难关的案例。在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汲汲可危。随着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国家之一,我想《大而不倒》一书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重要的经验教训。我想最大的教训也许就是:我们其实会犯错误。《大而不倒》不仅讲述了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发生的故事,更讲述了华尔街和华盛顿精英们的故事,这些精英们自认为拥有巨大的权力和无穷的手段,可以决定这场游戏的胜负,但他们看不到抑或不愿意接受这场游戏的真正结果:最糟糕的时刻正在到来。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家们的故事:他们敢冒一切风险,并已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但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冒任何风险。这也是一个关于华尔街文化的故事,现在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国。华尔街上人们总说:“还可以去做另一桩交易,还可以去打另一张牌”。但是,在这场危机中,他们已经无牌可出了,这场金融危机真的是一场“想象力的失败”。这本书也提出了诸如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监管方式等重要问题,在中国这些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了。自由市场模式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运作良好时,它所产生的市场经济效应颇为壮观;运作失灵时,它产生的效果依然壮观,但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当初我写《大而不倒》时,并未预料到此书出版后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本书出版的第一个星期,亿万富翁、投资家、本书的角色之一沃伦•巴菲特给我发了一幅巨幅电报,上面用硕大的字体写着:“安德鲁,……,你这本书将比这封电报还要大!(意即这本书比这个巨幅电报还要惹人注意)沃伦。”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招待官约翰•麦克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称,读这本书后,“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说:“因为我又到了当时的场景。”全世界许多政治家、首席执行官们现在都在读这本书,“大而不倒”也成了一个热门词汇。我希望本书能给中国人民提供一个考察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深层次地探究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生、发展的路径,了解金融危机中为挽救金融系统各方所做的不懈努力,为避免再次发生危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安德鲁•罗斯•索尔金2010年8月20日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一现场的反应。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 译者:巴曙松 陈剑 等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2001年创立了纽约时报的在线财经报道网站。2004年获得美国财经新闻界荣誉杰洛德•罗布奖,2005年和2006年他的新闻再次获得美国商业新闻奖和作家学会奖。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他为全球青年领袖之一。

章节摘录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早上7点,在位于公园大道公寓,杰米•戴蒙(JamieDimon)去厨房倒了杯咖啡,希望喝了能让自己好受些。他感到脑袋昏昏沉沉的,就像喝多了酒那样难受。不过他头痛的原因可不是醉酒,而是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事情。戴蒙是美国第三大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昨晚他临时接到通知,与十几位华尔街首席执行官一起前往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参加紧急会议,研究救助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方案。如果雷曼倒闭,整个市场将遭受巨大冲击。昨晚,女儿男友的父母第一次到家里做客,妻子朱迪特地举办了一场欢迎晚宴。戴蒙散会后急忙赶回家,可最终还是迟到了两个多小时。希望能博得一点同情的戴蒙尴尬地说:“我可从未这样迟到过。但不是我故弄玄虚,现在的情况真的很危急。”尽管想尽力避免说漏,他还是透露了一些会议内容。戴蒙一边为自己调制马提尼酒,一边对开始警觉起来的客人们说:“你们明天就会在报纸上看到相关消息了。” 正如戴蒙所说,星期六各大报纸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他在晚宴上提及的突发事件。戴蒙斜倚着橱柜打开了《华尔街日报》,头版新闻的大标题赫然映入眼帘:“雷曼与时间赛跑:危机正在蔓延”。戴蒙很清楚雷曼可能熬不过这个周末。本周早些时候摩根大通打算拆借资金给雷曼,不过仔细看了它的账簿后,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担心雷曼倒闭,戴蒙还决定要求雷曼提供额外的抵押品做担保。他明白,如果24小时之内得不到救助,雷曼就一定会破产。其实戴蒙关注的不仅仅是雷曼,他敏锐地意识到,华尔街另一巨头——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也遇到了麻烦,于是他向员工们提出要求,要确保摩根大通也拥有美林公司的足值抵押品。与此同时,尽管公众还没有察觉出这些危机状况,危险正在向全球保险巨擘——美国国际集团(AIG)逼近。到目前为止,因为美国国际集团是自己公司的客户,所以摩根大通正抓紧时间筹集资金去救助它。戴蒙估计,若一周内筹不到足够资金,美国国际集团也将面临灭顶之灾。在由少数几个大人物(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组成的核心危机化解小组中,戴蒙的位置尤为重要。因为他是做金融实务的,通过“交易流”之类的先进工具掌握着最新、最全面的金融活动信息,从而能够洞察金融系统中那些看似微小,却可能成为极大隐患的问题。而那些门外汉却无知地认为,当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时,安全网(存款保险体系)能够发挥作用并力挽狂澜。戴蒙开始思索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早上7:30,他走进书房,打电话召集24位摩根大通高管举行电话会议。“你们即将经历美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周。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尽全力保护雷曼,这关乎我们的生死存亡。”戴蒙说。高管们都专心地听着,但没人明白戴蒙到底想说什么。和许多华尔街精英一样(这其中也包括雷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他是雷曼任期最长的首席执行官),这次,大多数与会的摩根大通高管都认为政府会出手救助,以避免雷曼破产。戴蒙却迅速断了他们的念想。“那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华盛顿不可能也不应该出手救助一家投资银行!我希望你们大家都明白,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我可不是在开玩笑。”戴蒙一板一眼地说道。戴蒙终于抛出了这个惊世骇俗的消息,这就是他苦苦思索而得出的最坏情形。“行动方案是:我们必须马上为雷曼申请破产做准备。”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还有美林……美国国际集团……摩根士丹利”。最后,停顿了更长时间以后,他又补充说:“可能高盛也会申请破产。”听到这些,与会者全都倒抽了一口凉气!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事态的发展印证了戴蒙在电话会议中的预言,金融体系已处在崩溃边缘,情况十分危急。政府决定出手救市,这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仅仅18个月前,华尔街还在为而自己进入盈利最丰厚的时代了,转眼之间,它就陷入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灾难之中。数万亿美元财富瞬间蒸发,金融市场行情糟糕透顶。这场大灾难摧毁了资本主义奉为圭臬的法则。金融奇才所创造出的低风险高收益的新时代结束了,美国式金融工程是全球最佳黄金准则的观点亦不攻自破。随着事态的发展,混乱的市场弥漫着恐惧,“看不见的手”根本无法控制局势。许多华尔街人士都从未经历过这种情形:各种谣言甚嚣尘上,政策变幻莫测。基于对形势的胡乱猜测,许多人被迫做出了职业生涯中,甚至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决定。有些人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有些人跟着感觉走,运气还不错;还有一些人则后悔当初所做的决定。其实,要判断他们是否做出了正确选择,现在仍为时过早。2007年,经济一片繁荣,泡沫也同时达到了顶峰,金融服务部门成了创造财富的机器,这台机器把小泡沫吹成了大气球,创造出美国40%以上的利润。复杂的金融产品成了美国经济的强大驱动力,而这些金融产品(包括一系列新兴的证券化产品)相当复杂,甚至连很多首席执行官和董事自己都搞不明白。抵押贷款业在该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所提供的贷款是华尔街精心设计复杂创新产品的原材料,然后这些贷款被不断地打包并向全球市场发售。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曾有过一段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繁荣时期。危机前夕,基于创新机制所获得的利润,它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2007年,华尔街金融界从业人士的总薪酬高达530亿美元。其中,高盛支付的薪水总额为200亿美元,人均66.1万,高盛发放的薪水在危机之初位于五大券商之首。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梵(Lloyd Blankfein)这一年的收入则高达6800万美元。金融巨头们深信,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利润,而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新金融模式。2007年夏天,花旗集团总设计师桑迪•韦尔(Sandy Weill)说:“全世界都将朝着以自由企业和资本市场为特色的美国模式前进。对那些要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来说,没有美国金融机构的存在是很遗憾的,因为它们将在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大券商大谈特谈即将创造出的金融价值与令人眩晕的数字,但这一切却是以高杠杆率为赌注的,华尔街一些公司的债务与资本之比已高达32:1。这是一场豪赌:如果成功了,这些复杂模型的正确性会得到验证并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如果失败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以及“9.11事件”后美国经济的衰退都曾让华尔街遭受重创,此次创新模式的兴起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货币贬值。当时亚洲储蓄过剩,美国则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下简称“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主导下实施超低利率(2001年美国经济持续衰退,此举旨在刺激经济增长),最终世界各地都开始出现流动性过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流动性过剩最典型的例子。在房地产泡沫的高峰期,银行非常热衷提供房贷。只要在合同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任何人都可以顺利地拿到住房贷款。无须提供任何证明,只要声称自己的薪水有六位数,想买房的人就可以轻松地从银行开出50万美元的住房抵押证明,一个月后就可以拿到贷款。房价自然也是不断暴涨,人人都在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市场中变成了投机者,不断地倒买房子,并拿着银行的房屋抵押贷款去买豪车和游艇。那时,华尔街认为新型金融产品的风险极低,由于抵押贷款被不断地证券化和切割打包,蕴含其中的风险即使没有被彻底消除,也已经被大大地分散了。银行不再把这些贷款持有至到期,而是把它们分割并打包出售给了投资者。不管你如何看待银行家在房地产繁荣时期的行为,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些机构是在自酿苦果。事实上,这个苦果还真不小,因为他们自身也购买了大量以抵押贷款为支持的资产。正是这些金融机构之间极为密切的相互关联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银行大量拥有这些新型金融产品的后果是,不知不觉中,每家银行的发展都高度依赖其他银行的状况。如果有一家银行倒闭,那么其他银行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其实,不管在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曾有人预言这些金融创新将会惨淡收场。在努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教授和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chiller)教授成为灾难预言家之前,有人在1994年就做出了这样的预言,但没人愿意相信。在接受了针对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研究任务后,总审计长查尔斯•鲍舍尔(Charles A. Bowsher)曾对国会委员会说:“美国这些大交易商的突然破产或退出交易将会引发市场流动性问题,也会对其他机构,包括参加联邦保险系统的银行,甚至整个金融体系都构成威胁。那时就只能通过由纳税人买单或以纳税人的钱做担保的救市方式来干预市场了。”2007年,危机已初露端倪,但很多人仍然认为除了对于一些抵押贷款公司,次级贷款几乎没有什么风险。2007年3月,美联储主席本杰明•伯南克(Benjamin Bernanke)在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目前看来,次级贷款对整体经济及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已得到了控制。”然而,2007年8月,市值2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市场开始崩溃,溃败之势迅速在全球市场蔓延。贝尔斯登旗下两只主要做次级贷款衍生品交易的对冲基金崩盘,投资者损失了16亿美元。法国最大的上市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暂停了取款业务,理由是无法计算出账簿上与次级贷款相关债券的价值。这实际上是指,在任何一个合理的价位上,他们都找不买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尔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以抵押贷款为支持的证券非常复杂,几乎没人能搞明白如何在衰退市场中对其进行合理定价。截止到本书写作时,专家们还在苦苦计算这些资产到底值多少钱。没有价格,市场就会瘫痪;而没有资本,华尔街就无法运转。美国五大投行中实力最弱而杠杆率最高的贝尔斯登第一个倒闭。但大家都清楚,如果出现投资者全面恐慌的局面,也就是说,当没有人觉得自己安全,也没有人知道华尔街下一个倒闭的会是谁时,即便是实力最强的银行也可能会挺不过去,最终以倒闭收场。戴蒙在电话会议中给出了一张令人震惊的金融机构倒闭清单,从这张清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极度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完全不确定性使得这场危机成为华尔街银行家及银行监管者毕生难忘的经历。2008年8月,他们曾经历了一次“局势得到控制”的危机,金融机构及投资者都步履艰难。事实上,那些能够保持平和、预测情况会很快好转的人通常盈利最丰。这次信贷危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都不一样,华尔街与华盛顿必须奋力迎战。回过头看,这次危机之前所出现的泡沫和以往的泡沫一样,都是苏格兰作家查尔斯•麦凯(Charles Mackay)在他1984年的经典著作中所称的“大众错觉与群体狂热”。银行并没有成功地创造出一个无风险的投资新世界,而是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风险。本书并不关注艰深的理论,它记录的是从2008年3月17日开始的数月间真实的人和事。3月17日这一天,摩根大通同意收购贝尔斯登,美国政府官员也最终决定实施该国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次政府干预。此次干预的范围覆盖了纽约、华盛顿甚至本土之外,人物是掌控着美国经济命脉的少数精英,场所则在这些精英的办公室、家里甚至他们的脑海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详尽得令人感到震惊!”——《时代周刊》“他描述的场景是如此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纽约客》“索尔金绝妙的刻画与活泼的笔触让读者亲临金融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电话会议的现场。这是一本轻松有趣的书……索尔金巧妙地揭示了理性迷失背后的高度狂热和无尽贪婪。”——《纽约时报》书评栏目“《大而不倒》以非比寻常的内部人视角和扣人心弦的细节描述展示了一场活生生的戏剧……一份针对金融危机的深度研究报告。”——《商业周刊》“一丝不苟的研究,华丽透彻的讲述。更多详尽的记录正在逐步铺开。无法想象这一切是如何衔接得如此美妙。”——《经济学家》“针对突如其来的2008金融危机,索尔金浓墨重彩的刻画以及令人惊异的叙述手法简直就是一项非凡的成就,这是一份难以超越的权威注解…还是一组生动的特写镜头,这本书无懈可击。”——《金融时报》“索尔金这本书像它的作者一样出众……绝对是一份精心杰作。”——《美国瞭望》“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文字或许是这场银行危机最权威的历史记录。”——《大西洋月刊》“安德鲁•罗斯•索尔金记录了一幅壮丽的史诗,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人们似无头苍蝇般无助应付第二次经济大萧条的故事。”——汤姆•沃尔夫“凭借着独特的角度选取与不可思议的细节描述,索尔金成功地写出这本讲述危机的杰作。”——路透社“索尔金妙笔生花,他讲的故事让《说谎者的扑克牌》看起来就像是一本儿童读物。”——SNL金融杂志

编辑推荐

《大而不倒》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赢得了市场和口碑。股神巴菲特曾专程为《大而不倒》制作了一张巨幅海报送给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恭喜,你的书将比这张海报更大!”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公开赞扬:“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该书及其作者也是股神巴菲特在2010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唯一提及的一位作者和一本书。”对直接卷入金融危机的200多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采访,使得《大而不倒》成为了第一本最详实地记录了金融危机这一最具悲剧色彩的当代历史事件的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而不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8条)

 
 

  •   在读《大而不倒》之前,有幸阅读了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峭壁边缘》。《峭》从一个财政部长的角度来审视如何一步一步拯救次贷危机给金融业带来的影响,《大》则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来评论在金融体系中的各个人物,从而串起这一幕一幕危机故事。唯一遗憾的是,每章节没有一个醒目的题目。

    《大而不倒》通过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一现场的反应。对直接卷入金融危机的200多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采访,使得本书成为了第一本最详实地记录了金融危机这一最具悲剧色彩的当代历史事件的读本。


    《大而不倒》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赢得了市场和口碑。股神巴菲特曾专程为其制作了一张巨幅海报送给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恭喜,你的书将比这张海报更大!”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公开赞扬:“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该书及其作者也是股神巴菲特在2010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唯一提及的一位作者和一本书。”


    ----------


    作者:(美国)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2001年创立了纽约时报的在线财经报道网站。2004年获得美国财经新闻界荣誉杰洛德•罗布奖,2005年和2006年他的新闻再次获得美国商业新闻奖和作家学会奖。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他为全球青年领袖之一。



    中文版序

    《大而不倒》在中国出版,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本书揭密了金融危机幕后的重重阴谋,也提供了很多在最动荡无序、最让人绞尽脑汁的特殊历史时期如何进行有效领导以渡过难关的案例。在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汲汲可危。

    随着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国家之一,我想《大而不倒》一书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重要的经验教训。我想最大的教训也许就是:我们其实会犯错误。

    《大而不倒》不仅讲述了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发生的故事,更讲述了华尔街和华盛顿精英们的故事,这些精英们自认为拥有巨大的权力和无穷的手段,可以决定这场游戏的胜负,但他们看不到抑或不愿意接受这场游戏的真正结果:最糟糕的时刻正在到来。

    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家们的故事:他们敢冒一切风险,并已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但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冒任何风险。

    这也是一个关于华尔街文化的故事,现在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国。华尔街上人们总说:“还可以去做另一桩交易,还可以去打另一张牌”。但是,在这场危机中,他们已经无牌可出了,这场金融危机真的是一场“想象力的失败”。

    这本书也提出了诸如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监管方式等重要问题,在中国这些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了。自由市场模式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运作良好时,它所产生的市场经济效应颇为壮观;运作失灵时,它产生的效果依然壮观,但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当初我写《大而不倒》时,并未预料到此书出版后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本书出版的第一个星期,亿万富翁、投资家、本书的角色之一沃伦•巴菲特给我发了一幅巨幅电报,上面用硕大的字体写着:“安德鲁,……,你这本书将比这封电报还要大!(意即这本书比这个巨幅电报还要惹人注意)沃伦。”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招待官约翰•麦克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称,读这本书后,“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说:“因为我又到了当时的场景。”全世界许多政治家、首席执行官们现在都在读这本书,“大而不倒”也成了一个热门词汇。

    我希望本书能给中国人民提供一个考察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深层次地探究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生、发展的路径,了解金融危机中为挽救金融系统各方所做的不懈努力,为避免再次发生危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2010年8月20日
  •   该书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一现场的反应。
  •   《大而不倒》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展现了金融危机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在这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作者试图揭示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的内在根源。
  •   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赢得了市场和口碑。股神巴菲特曾专程为本书制作了一张巨幅海报送给作者:“恭喜,你的书将比这张海报更大!”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公开赞扬:“这是一本很棒书。”该书及其作者也是股神巴菲特在2010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唯一提及的一位作者和一本书。”既然股神巴菲特都这样推崇,那是值得一读了。
  •   1.Dilemma.
       个别金融集团的庞大已经达到可以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因为把自己的企业和整个行业绑在了一起,所以让整个国家的纳税人来为这样的企业承担。
       整本书其实都是在描写这样的困境。拯救这样的企业会让决策者面对道德风险,即让无辜的纳税人为贪婪的人性和失败的商业模式承担后果,并且也潜在地鼓励了创造冒巨大风险去赚取巨额收益的衍生工具,因为如果赌输了,也会有政府出来收摊。一开始,为了避免这样的处境,保尔森选择牺牲掉雷曼,向华尔街泼一盘冷水,让那些大佬们清醒下来,让他们意识到政府会选择让他们自生自灭。但后面的事态发展让保尔森也无法再旁观下去了。如果不选择政府干预,那么也许整个金融产业包括那些已经有一二百年的美国公司都将面临面顶之灾。最危急的关头,市场上已经没有了流动性,这意味着市场已经接近瘫痪。而一旦金融行业瘫痪,由于它的行业属性,瘫痪将会影响到所有行业,失业率将会上升到历史上罕见的高度。这样的风险,没有任何一个人付得起责任。所以政府选择了直接干预企业的兼并,维护市场的稳定。这样的选择很难判断是对是错。就像这本书最后一段讲的那样:“他们的功过将留给历史来评判。”因为根本无法去模拟和想象另一种选择和结果,所以也许永远也无法给出公允的判断。
       联系到中国的处境,许多行业也存在着类似“大而不倒”的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垄断企业,你从财务报表根本无法得出企业的效率和利润,因为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操纵财务报表上的项目。因为绑架了整个国家,它可以通过在某些地区不供应石油来要挟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却在同时向国外以更低的价格出口石油。某种程度,这样的国有企业都已经成了“独立王国”。在未来,中国经济改革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把这些国有企业妥善地私有化,安置其庞大的职工,这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2.Politics.
       这本书揭示的另一本质是,经济与政治两者不可分离。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和纽联储主席盖特纳都曾经直接命令企业(高盛、摩根史坦利、雷曼、花旗、美联等等)并购另一企业,以此来缓和金融危机的萧瑟市场气氛和悲观情绪。这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政治高管直接参与甚至决定企业的决策,而他并不是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他所关注的并不是企业的未来和股东的利益,而是纳税人的利益和国家的未来。但当财政部长保尔森命令高盛或者是摩根史坦利的时候,这些拥有私人飞机,豪华别墅的华尔街的大佬们都选择了顺从。许多议员都直接把这称为“社会主义化”。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大的层面上来说,经济是大家按着一定的游戏规则来玩的游戏,而政治是制定规则的游戏。当经济游戏玩不转时候,最后出来收拾局面的一定是政治。
      
      3.Confidence.
       信心比黄金还宝贵。
       从书里可以得出结论,华尔街大部分的投行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信心之上。金融企业不像制造业企业,即使市场形势不好,那么至少还有实物存在。而金融企业,只要市场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那么这样隔夜拆借融资的商业模式也就土崩瓦解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尔街的脆弱。连处在链条最高层的财政部长和华尔街的CEO也无法逃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慌。
       在市场经济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看重的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而预期的形成除了建立在经济局势和公司基本面,很大程度还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上。在书里,你可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抵挡得住那种恐慌。人们疯狂地出清股票,根本不管自己的成本是多少,只是害怕自己成为最后逃不掉的那一个。所以几十块的股票也可以瞬间跌倒一文不值。它的存在价值在某些时刻完全与它的公司经营情况无关,只关乎投资者的信心而已。
       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谨慎。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因为当银行不断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哪里是底。即使你判断对了长期趋势,你也很有可能在价值回归那一天之前早就亏光了本。
      
      4.Rumour
       谣言的威力。单独把它从信心里单独出来列一章,是因为这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产业。是的,你没有看错,会产生一个rumour market。因为市场的信息可以轻易地影响一个公司的股价。因为人们的信心往往十分脆弱,所以也往往容易受到谣言的中伤。在资本市场,谣言的威力更加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所以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去挣。想想不久前伊利股价跌停,就是因为网上爆料了一封举报其总经理中饱私囊的文章。现在还不知道文章的真假,但是伊利股价跌掉了几十个亿已经是既成事实。另一个现成例子,是最近最火的muddy waters(浑水公司),是一家调查机构兼对冲基金。它因为发布对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中概企业的调查报告而出名,在揭露那些作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同时,它靠做空这些公司来赚钱。类似Muddy waters的调查公司会是一个趋势。当然,在A股,现在连直接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双汇)都没有什么事,所以对于A股,这样的公司还暂时生不逢时。但只要未来法制健全和透明起来,那么迟早大家会看到那些裸泳者。
       谣言加上做空者,简直就像航空母舰加上核弹头,它们的威力可以轻易地从地球上抹去一家已经存在几百年,有几万名雇员的公司。连华尔街的投行都对此无能为力。总有一天,这些也会在A股市场上出现。
      
      5.Accounting
       对于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发现这一点真是让人觉得开心。真正的分析师首先必需的基本课都是成为一名会计,读懂公司的财务报表(里面包含着许多的秘密),看懂各种不同会计处理背后的利益博弈,以及还原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然后需要地是实地亲身地调查企业经营的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牛逼的分析师还应该有自己独家的信息来源。信息来源的级别越高,得到的信息就越有价值。
       书中曾提到,在雷曼推出光鲜的业绩报告和自救计划的时候,德意志的著名分析师迈克尔梅奥可以一眼看穿业绩报告背后,雷曼对于自身资产的估值难以置信的乐观的问题。这证实了尽管市场上存在财务报告和会计处理操纵的现像,但是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仍然将是好企业的一块试金石,也是有分量的角色。
  •   这是由美国《纽约时报》首席记者索尔金先生编著,巴曙松博士翻译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大作,不仅讲述了在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发生的故事,并介绍了华尔街和华盛顿精英们的故事,同时也有冒险家们的故事,本书的贡献者从白宫、财政部到英国政府、各大知名金融机构及各界精英共一百六十多人,编者采访了直接卷入危机的200多人进行了长达500多个小时的采访,是第一本最详实的记录了金融危机这一最具悲剧色彩的当代历史事件的大读本,厚重、流畅,值得一读和珍藏!
  •   摩根士丹利的首席招待官约翰•麦克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心也提到了嗓子眼。索尔金确实是金牌记者,一本金融实录写得比一般的小说还要流畅。通过对200多个当事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真实访问,加上作者的合理填充,书中几乎所有细节,甚至秘密谈话的内容,都写得真实可信有理有据,实在是太让人震撼了。
      作为金融危机的亲历者,约翰•麦克应该有发言权。书中提到约翰•麦克和雷曼的CEO富尔德关系也很密切。在华尔街分析师纷纷开始给富尔德的公司撰写墓志铭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声援雷曼,这个人就是约翰•麦克,富尔德曾寄望于麦克能接手雷曼。随着危机的演进,摩根士丹利也一步步被逼近危机的边缘,几近步了雷曼的后尘。
      这本书最好看的地方之一,就是对人物的成功刻画。可以说,这本书所展现的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发生时这一个时刻,一段时间的人物剪影,而是这些华尔街大佬们的整个发迹史和前世今生。
      比如雷曼的CEO富尔德年轻时如何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又如何误打误撞的进入了雷曼爱上了金融业。他和格鲁克斯曼、格雷戈里的交情。最让人感慨的是,昔日那么拽的一个人,在雷曼破产的听证会上几度哽咽。他所做的不管是适当还是失当,一切一切,只是因为太爱雷曼。
      正如索尔金所说:雷曼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的确犯了些错误——有些是出于忠诚,有些是出于狂妄,有些甚至可能是出于天真。但是,与在这次事件中总是先考虑个人利益的那些人不同,富尔德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并不是出于贪婪的驱动,更多时候,他是想要好好地保护自己深爱的公司。富尔德以前是一名交易员,他的职业生涯里充满了死里逃生的经验,直到最后,他仍然相信自己可以战胜这次危机。
      还有保尔森,作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立体的保尔森。也会疲惫的保尔森,被逼的抓狂的保尔森,与妻子居住毗邻中央公园面积约100多平的两居室里的那个保尔森。
      可能关于保尔森在这次金融危机里的所作所为的争论恐怕永远不会休止。就像书里引用巴尼•弗兰克的话:你无法从已被避免了的灾难中获得好评,你也不会跑去对选民说:“嘿,事情的确很糟糕,但你知道吗?如果不是因为我,情况将变得更加糟糕!”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因此而留名于世界历史里的。
      还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摩根大通银行CEO杰米•戴蒙,高盛的劳尔德•贝兰克梵、盖瑞•科恩等人,雷曼的麦克达德,格雷戈里等人,个性也非常鲜明。
      书中甚至还有保尔森努力地解释着华尔街术语,但布什总统很明显听得云里雾里;巴菲特匆匆接完高盛的电话就忙着带孙子去甜品店这样的细节。有点儿美国大片紧张中穿插小笑料的收发。
      一张一弛,还真有点儿“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感觉。
  •   大而不倒(2010年最厚重的金融巨制,2010年全球政要和首席执行官争相阅读的危机启示录,一部金融界的《2012》, 一部丹?布朗式的鸿篇巨制)
  •   主要描述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出差途中的首选阅读书籍。
  •   全球政要和首席执行官争相阅读的危机启示录,一部金融界的《2012》, 一部丹?布朗式的鸿篇巨制----获益匪浅
  •   以前读过,很不错,这本书很好地将08年次贷危机,美国金融界的风起云涌,及百年老牌投行雷曼的生死沉浮,讲解的活灵活现。本次成打折期间,买本收藏,如对世界金融感兴趣,此书非常值得一读。
  •   拿到手,这本书便成了我闲暇时,旅途中不离手的读物。目前读了两百多页。
    从这本书,能看到在金融危机前后,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政府监管者,以及众生百态。
    你会发现这些金融巨擎的掌门可能出生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Tough和冷漠和自大,表面上,在这场危机里倒下和没倒下的人的区别在于他们的风格是不是过于激进,风险敞口是不是过大,其实的原因至少看到目前我不能说本书给出了答案,比如广泛的人脉,已经没有暴露出来的潜在利益群体,其实也能理解,这些跃然于纸上的形象,至今还掌握着美国以及世界金融的命脉。巨人倒下,给投资者带来了无尽痛苦,但是也有人在幕后数钱数到手软,对金钱的崇拜,推动新的巨人站起来。作为一本经济史读物,本书已经足够好,因为无论故事性,还是翻译的流畅性,都足够好,阅读起来没有任何的困惑和痛苦感。

    当年一直喜欢看巴曙松的专栏,现在读书的成本不是买书的钱,而是你花了不少时间最后发现这是本烂书。所以,我选翻译类书的标准是,作者,译者,出版社,以及试读的体验,从这点上说,本书值得推荐。
  •   全球金融危机,或许书中的主人公还没想到事情的发展能够至今这样的场景。焦头烂额是每个人的表现,大战来临大家都不希望将战火引到自己身上而使出浑身解数,大而不倒,滚雪球在市场经济面前终于还是刹不住车了。一片狼藉,大家才想起来当初我们可以选择不用这样的。
  •   2008年金融危机中,雷曼倒闭,美林被收购,债券价值灰飞烟灭,至今香港仍有市民示威抗议。这场危机过去5年了,很多人还在研究。大而不倒有2个朋友不约而同的推荐我看,才翻了几页就觉得很不错,是风暴中心的作者在讲述切身体会,第一手的资料和内幕,值得我们这些风暴圈外的人好好借鉴。
  •   书中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内容紧凑,故事扣人心弦,对于想了解金融危机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其中还有一部电影也叫做“大而不倒”看完书后,可以看看这部电影,能够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   该书反映的是美国金融界的精英们在金融危机中怎样度过难关、怎样一败涂地,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景象,时而让你心情激动,时而惊心动魄......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是时期很值得我们国人阅读、借鉴,都是一些实例,可读性强。
  •   前一段时间刚在网上看过一部新片,与此书名字相同,应该就是根据此书内容改编的,可见其书受欢迎程度,现在再详细看看原著,对了解美国金融危机期间的高层众生相非常有帮助。
  •   2008金融危机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作为导火索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从书中我们成为美国金融高管,试图从他们的心态来看待这次金融震荡的始末,非常精彩。
  •   都是媒体行业的,纽约日报这个老兄的笔法,值得我学习,借鉴不少。第一遍看完了。待有机会的时候看第二遍。

    第二个感受是,即便是华尔街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有自己致命的弱点。看到富尔德屡次措施机会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谁?曾国藩。我敢打赌,富尔德觉得没有研究过中国的道家文化,更没有机会来了解曾国藩。如果他有时间,在雷曼破产后,他肯定有时间了。我建议他研究下曾国藩。

    第三个感受,中国的很多金融机构,一直都是大而不倒,大而不倒,最后的结果并不是都不倒,而是全盘一起倒。让更多的老百姓为部分人的错误兜底。

    有时间,我还将看一遍这本书
  •   原想是不是评价为经济管理类中最好的翻译书籍,再回忆了一番,感觉的确可以说是所有类别中的最好!在官员中,还是在学者中,巴曙松都不算低调,电视中频频可以看到。同样颇多出镜的许小年戏称自己这样的是驱逐良币的劣币,看来的确是戏称,出镜多的也很有一些并未误了治学,有真材实料!书的序中,巴曙松说每年都会组织人挑选一两本国外著作进行翻译,看来可以认准了巴氏出品进行跟读。

    前前后后看了不少或深或浅、或国内或国外的关于金融、投资、华尔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书籍,懵懵懂懂,介于入门和门外。这一次,心绪消沉而带来的专注安静,有幸非常仔细地阅读了这600多页,又赶上翻译得的确好!懂业务又懂语言的人带路,怎能不受益匪浅。可以说,对这领域的知识,有显著长进了!

    然后只谈一个感想,这也许是中国难得的幸运。还没来得及学习,还没来得及反思,还没来得及试错,华尔街自己崩盘了。美国那边的很多事物,忍住不学未必是坏事,认真去学难说不是出于好心。国家、家庭、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这往往会是最致命的陷阱。规避这一类陷阱的大师,人们最熟知的就是巴菲特,他最不怕错过。

    一个成语叫宁缺毋滥,另一个成语叫因噎废食,可怎么办。
  •   对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华尔街大亨的全方位描述,给你一个探索危机发生原因的思考。也推荐另外一本更早的华尔街的书《泥鸽靶》,通过一个交易员真实故事的记述,更微观地看待华尔街的运作过程中蕴藏的危机-----前证监委主席曾推荐的书。
  •   作为纽约时报首席记者,作者既有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又有客观的记叙,实为金融危机题材不可多得的好书。
  •   全书重现了2008金融危机时美国拯救华尔街各个金融巨头的种种细节,全书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来令人一气呵成之感,不错。
  •     蛮好的一本书,阐释了什么是“大而不倒”,公司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其危机会带来体制性问题,导致行业甚至经济出现风险。所以不能倒。如GM即是如此,那中石油,中石化、铁道部呢?或者也是凭借其大而不倒要挟GOV吧。这本书挺好的,对美国华尔街以及背后运作规律描述的很详细。
      
      看罢此书,应该会对阴谋论有更深的体会,阴谋本不成为阴谋,涉及面太广,牵涉太多,因而成了阴谋!其实阴谋本身是有其规律的,把握其中规则,就没有什么阴谋了。
  •   反应美国金融危机的写实小说
  •   看到各种评论,非常想自己看一看这本书,了解下当年金融危机的场景
  •   好书,强烈推荐,我是先看完电影再买这本书的,写得很精彩,再现了金融危机时的紧张场面,很让你对金融危机有更深刻的了解,值得推荐!
  •   看了电影,再看了图书版,受益匪浅。金融巨头永不倒,即使再来多几次金融危机,受伤的也只是普通公民
  •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在现了美国08年的金融危机
  •   很厚重的一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情景,值得一读。
  •   书未出时已有重量级书评出埠,力捧声此起彼伏,在或哀鸿遍野或危言耸听的金融危机书市中显得卓尔不群。这主要是因为此书的作者Andrew Ross Sorkin。Andrew是纽约时报的年轻天才主笔
  •   金融战场是混沌的,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如何!本书对金融危机阐述的很现场,值得一看,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   用了一个星期的断断续续时间读完了,给出点评价:书籍内容绝对5星;翻译质量也很不错,但一些很明显的错误一眼便可看出;书中涉及了几十个机构的上百个人名,这点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会是个挑战。
    不想用经济学中固有的理论去剖析信用危机了,而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让读者切身感到了那种危机的急迫感。至今为止,雷曼的轰然倒塌也许是危机最大的失败之处;而作者在后记中对高盛的费阴谋论证明更是值得思考:也许高盛的成功仅仅在于它克制了自己的侥幸心理,却利用了其他所有对手的贪婪。
  •   这本书有点厚,不过每天看一点,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也可以了。特别是可以了解到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的一系列情况,很好的一部金融著作。
  •   详尽的描写了金融危机时银行家、政府官员的百态。类似小说的写法,很好读,适合长途客车上阅读,但显笨重,不方便携带,人物众多难记,读到后面得反复回忆人物身份。推荐金融从业人士闲暇浏览,但不可作为技术类书籍。
  •   对金融危机在大行和政府方面的作为的最经典论述
  •   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处理,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理刻画的传神入微,而且真实详实,推荐。
  •   很好的一本书,果然是经典,让读者身临金融危机之境,切身感受到那种氛围,特别适合学经济的朋友读来。。。
  •   了解金融知识和经济危机的读本。
  •   讲述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巨著,很精彩的纪实小说
  •   如果你已身家过亿、出则私人飞机、入则城堡庄园,你还会干些什么?华尔街的高管们,那些美林银行、雷曼兄弟、两房的创始人们,都是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
    既然已站在塔尖,下一步还能往哪走?也许只有上天了。所以,会有这么少数人,比如保尔森之流,放弃优渥的生活,选择另一种在刀尖上行走的人生。入主美国财政部,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物质的享受,但是更大的使命感(或者爱国热情?)让他们做了这样的选择。
    倒与不倒,这是政府与大企业之间的博奕。两难的选择,不禁让人们反思,是什么让我们陷入了这样的尴尬?历史一定会重演,但如何能让重演的时间再往后延续一些?这就留给智者去想吧,你我这些历史的过客,能坐在沙发上读一读《大而不倒》,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   巴博的书,文字相比《金融之王》显得生动一些,读起来觉得相对没那么沉闷,对金融危机的思考会有新的角度
  •   内容很多,通俗易懂,介绍整个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   金融危机中的大人物的详尽叙述
  •   终于能客观了解金融危机的真实情况了
  •   对金融危机有了一个更清楚、更全面、更客观的理解,也提高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
  •   年度大作,值得这看。了解一一下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为我们的自身做好准备
  •   浅显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很复杂的金融危机,大师之作。
  •   精彩绝伦的叙述方式,读起来意犹未尽,看到了金融危机的内部腐蚀过程
  •   武侠小说般的金融危机后描述,各大华尔街金融的武林门派的角逐,非常有意思。
  •   描述金融危机,能学到经验。好
  •   了解到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的事情,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及介绍了经济危机发生前后华尔街大佬们的情况,没有枯燥的理论分析适合大众的阅读。本书批判了“大而不倒”,并说了大而不倒的隐患
  •   很好的书,对于金融危机有一定启示见解
  •   不错的书,对这次金融危机阐述很到位
  •   书的内容很好,赞,还原2008年金融危机 真相
  •   很好的描写金融危机的书
  •   是我们老师极力推荐的,是了解2008金融危机的不错选择
  •   曾经,经济危机发生过很多次,每一次都有每一次的原因,真的有那么多不一样,看看是否还是是曾相识。难道真的是监管的问题,社会行进的层层链条,用以约束行为准则的道德和法律,对付的是那些做事不想后果只想自己成功的人,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和危险麽,让世界来承担整个后果,那就好好看看这本书,让自己清醒过来,是否还在继续做傻事。
  •   很不错的一本书,因为工作较忙,读了很久,不过受益匪浅,比较客观的展示了次贷危机后美国各大公司/美财政部/美联储的众生相,对深入思考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经典中的经典!真实反映了金融危机时的情况!推荐~~~
  •   还在努力消化中……太厚了啊囧rz……而且外文名字好难记噢= =看了后面就不记得前面说这个人是那个金融机构的CEO啊什么职位的了……【还是参照前面的名单来看比较好。。】但是整个感觉就是在看小说!咱就喜欢看这种华尔街的各种故事的记录!~~看完之后再看个电影~8错8错嗯嗯~Ps:翻译得还是不错的~个人认为
  •   还没看,但对于2010年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启示必看
  •   当年的金融危机,看看当时的情况
  •   真实的反映了金融危机时的一些情况
  •   对08金融危机很好的描写,看过电影版的了
  •   洞悉金融危机
  •   不需要什么经济学基础就可以读懂,对了解金融危机很有帮助
  •   窥视金融危机的秘密,值得一看!
  •   刺激,惊险,全方位多角度刻画2008年金融危机始末
  •   分量十足,心里感觉同样沉甸甸的,很真实的金融危机
  •   是这个世界造就了金融巨鳄,但是也是这些巨鳄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危机
  •   看了比较长的时候,不象通俗小说那样容易,不过很喜欢,通过书中作者的叙述,了解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原因,略懂了一些经济方面的问题,但是通过一个侧面了解我想了解中的真实的美国生活,美国的体制,美国人的价值观,这也是我一直非常感觉兴趣的,了解真实的西方世界。
  •   作者资深,翻译阵容强大,内容详实,对了解美国金融决策和金融现象很有帮助
  •   周末打开这本厚得不能再厚的书,就放不下了。因为当时在香港,每天电视新闻报道一个比一个名头大的银行无一例外的经历股价大幅下降、倒闭或者被收购,每天财经台的谈话分析的都是下一个是谁,何时,然后金融风暴会持续13个月还是18个月还是24个月。。。

    此书又重现了当时的情景以及背后我们没看见的斡旋和决策过程,令我有如身临其境,虽然如砖头般的书一直在床上举到凌晨都舍不得放下!

    人家的财经记者!人家的纪实小说:所有的主人公大多还在台上,大多的机构(除了倒闭的)还在挣扎,戏还在演着。。。
  •   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讲,通过此书可以很好地了解华尔街大人物的行事风格和内幕,让人大开眼界。遇到危机是,各类人等表现出了不同姿态,有遇到危机极力自保的,也有顽固不化死不认错的,还有想乘机捞一笔的,可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可以说危机是看清一个人的最好时机。
  •   这本书总体来说,是一本美国近代金融历史书。好书。
  •   这本书围绕经济危机中雷曼破产这一重要事件,对经济危机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和描述,不愧是金融学巨制。
  •   本书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美国次贷危机过程中,当事人如何应对,叙事得当,引人入胜,
    书本质量,也还可以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金融类书籍,全程展示了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整个过程,发人深省,引人入胜。我这已经是第二次买了,第一本送给了朋友,但自己还很喜欢,于是就再买一本收藏。
  •   大而不倒(2010年最厚重的金融巨
  •   虽然书很厚,但是读起来像读小说,生动的展现了雷曼破产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雷曼等各大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各种斡旋。
    让我最大的体会是:风起于青萍之末,大而并非不会不倒!
  •   书的确很厚重,看了一点,就感觉不一般,如果只是想学金融的理论知识,就不要看这本书了,但是如果想去看清楚金融界,还是强烈推荐的
  •   股神巴菲特赞扬的书,所以买了,还没开始看
  •   和说明写的一样。2010年最厚重的金融巨制。
  •   是儿子推荐我看的这本书。喜欢书中描写的每一个细节,了解到了美国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
  •   巴老翻译的金融巨作,大到不能倒的华尔街巨头,人物太多老要参照表
  •   真的像一部惊悚小说,情节紧张、扣人心弦。从一个个事件让读者了解了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海啸的人与事。书中人物秒描写生动丰满,可读性很强。推荐!
  •   金融监管方面的好书
  •   记录了雷曼兄弟衰亡的过程。全景式剖析了2008金融风暴。但是篇幅偏大,文笔粗糙不生动。
  •   如果是经济金融类专业,如果你对华尔街内幕有兴趣,如果你想探知美联储、证券委员会、财政部的决策机制,如果你想了解顶级投行的运作,一定要读这本书。
  •   很真实 很细致~ 把这次危机真实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仿佛能看到书中的人物的每一个神态 每一次思考~ 很好的书!!~~
  •   写得相当棒,看的时候就感觉金融海啸正在逼近和发生。
    从细节中了解到了海啸的成因,海啸来临前后,真的是一部史诗。
  •   看了巴博的三部曲推荐才买的,大而不倒,金融之王,资本之王都买了,以前在亚马逊,今年转战当当,当当的书和服务还是要稍胜一筹的
  •   读到紧张的时刻,感觉都喘不过气来。雷曼就那么倒下了,很多个机会都被浪费了,就是因为某些个人利益混杂其中,政客、掮客、曾经称职的高管,他们一味谴责市场、民众没有信心,他们给市场信心了吗?他们给民众信心了吗?玩弄别人的,终究要被被人嘲弄,这是历史的法则。 行政干预,随之而来的道德风险,雷曼的首席执行官在听证的时候还在强调——不明白政府救了那么多家银行或者公司,为什么就不肯救助雷曼?——为什么,他一直不明白,是他不肯明白吧? 总之,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译者们的水平、功力,是要赞的,是我近年来所读的经济学译著里面最好的,没有似懂非懂的长句、拗口的自以为是的行话。总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   了解现代金融的好书之一,有时间仔细阅读,好厚重也。
  •   金融大而不倒,死而不僵,很有前瞻性,不可不看。
  •   最厚重的金融
  •   研究08年经济危机的好书,但书太厚了,看了一半,没精力看下去了!
  •   次贷危机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重新理解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机会,这本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第三方视角去观察审视这场危机,在危机中学习是可贵的,这本书的意义也有这一方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