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惠斌,李义天 编 页数:453
Tag标签:无
前言
摆在您面前的是我和道友们一起努力推出的“政治哲学丛书”。如果您步入书店选购书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知识信息,而且还想通过语言、图画或符号的阅读,进入我们共同的生活世界,那么,很可能这套丛书会或多或少地满足您的心愿。我们和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惟一愿望,正在于使读者在获取政治哲学之前沿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取一些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生活信息,尤其是那些关乎我们社会生活之重大问题的政治信息,虽然我们努力的结果也许并不一定全部达成了我们的初衷。在当今国内林林总总的“丛书”中,以“政治哲学”命名者似乎少见。而且,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之学科体制的设置中,“政治哲学”一直都没有取得合法的学科名分:在“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名目下没有“政治哲学”,在“哲学”一级学科(甚至是学科门类)的名目下,同样没有“政治哲学”,尽管从事这两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师生们很早就或多或少地(而且,近年来则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这一学科设置的缺陷有可能甚或实际上既大大减弱了我国哲学研究的现实关切能力和参与能力,也降低了我们的政治学研究和教学的理论水平。然而,无论是政治学还是哲学,从来都不可能省略政治哲学的现实关切而超然于社会政治生活之外,也无法逃避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哲学追问。作为古希腊文明的两大最伟大的文化发明——即关乎高尚灵魂和精神的哲学与关乎健壮体魄和肉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一,哲学自她诞生之初起便将社会政治生活(城邦一国家)作为其最重要的辩证与反思课题:关于人类外部世界的惊异和探究同关于人类自身生活世界的困惑和探究,同样都是考验人类“爱智”(即“哲学”,“philosophia”)能量和求智意义的基本考题。作为西方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开始对人类知识的学科分类时,便明确地划分和界定了“哲学”的知识谱系,其中,政治与伦理成为两个研究人类之善的基本哲学分支,分别探究人类社会(城邦-国家)的政治大善与人类个体美德的小善。进至中世纪,政教合一,神道一统,“上帝之城”虽然高居“世俗之城”之上,然而,上帝制定的“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既是“上帝之城”的神圣制序,也是“世俗之城”的必然秩序,它上承天意,下辖芸芸众生。近代启蒙运动变革世界和创新人道观念的诉求,直接指向了社会基本结构和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政治与革命便一度成为哲学的中心主题:无论是近代社会契约论者还是非(反)社会契约论者,无论是启蒙思想家还是以其他名义思考的思想家,尽管他们各自的思想理路与政治目标相互见异,但对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理论吁求和哲学反思却不约而同:自由民主成为新的政治理念和理想,并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哲学证明。
内容概要
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艾伦,伍搏在《哲学与公共事务》杂志1972年春季号发表《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一文,提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存在着一个悻论性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公正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明确地反对蒲鲁东、拉萨尔等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正义理论。给人的印象是,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虽有种种明显的缺点,但就正义而言,不能算错”。“无论资本主义是什么,它似乎都不是非正义的。”伍德的问题从此在英美国家左翼学者中引起了长达30多年有关马克思与正义理论的讨论。这里给读者提供的就是从这些讨论中选出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有的反对伍德的观点,有的赞成伍德的观点。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作为论说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它们借助伍德问题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存在着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其中有的从剩余价值和剥削理论的角度研究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有的从异化劳动的角度研究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有的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研究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有的则从马克思的类概念中读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有的还直接从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这些自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不同解读模式,对于中国学音来说,或许有一种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李惠斌,男,1954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主编。中央编译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后流动站台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主要作品:《企业劳动产权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专著)、《全球化: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主编)、《全球化与现代性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主编)。 李义天,男,1979年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获伦理学博士学位。中央编译局当代所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 主要作品:《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专著,即出)、《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主编),并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译)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ⅰ.马克思缺乏正义理论吗? 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 马克思论分配正义 马克思论权利和正义:对胡萨米的回复 马克思恩格斯论资本主义的分配正义 ⅱ.对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关于马克思和正义的争论 马克思论正义:对塔克一伍德命题的重新审视 将马克思带向正义:补充与反驳 正义之争: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主义与道德主义 ⅲ.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 马克思的正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人论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 ⅳ.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代建构 马克思正义论的可能性 迈向马克思的正义理论 需要、劳动与马克思的正义概念 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代编后记)
章节摘录
现在,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支付给工薪工人的一般是其劳动力的全部价值。换言之,支付给工人的,乃是用于他作为工人而进行生命活动再生产的社会必需品。依据李嘉图的公式和商品交换的最严格规则,这是一种正义的交换,即“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①。剩余价值确实被资本家以不平等的方式占有。②但是,在要求他以等价物交换等价物的交易中,却并不存在剩余价值。用工资来交换劳动力,这是发生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唯一交换。这是正义的交换,它早在出售生产商品并实现其剩余价值的问题产生之前就已完成。资本家购买了一个商品(劳动力)并支付了它的全部价值;通过使用和剥削这一商品,他现在创造出一种比原先支付的价值还要大的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属于他的,而从来不属于任何人的,他不欠任何人一分钱。马克思说:“这种情况对买者(即购买劳动力者——译者注)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③因此,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就没有包含不平等或不正义的交换。然而,似乎仍然可以用李嘉图的原则来证明,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对工人而言是不正义的。李嘉图的原则说,劳动是唯一的创造源泉和价值的真正基础,生产资料除了在劳动生产中被消耗而融入其产品之外,并没有增值。这样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所有增加的价值都应属于工人,因为这完全是通过他的劳动而产生出来的。正如洛克所言,“人的身体的劳动和手的劳动都正当地属于他的”④。商品的全部价值,除了在生产它时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似乎在权利上就是属于工人的。
后记
自罗尔斯1971年出版《正义论》以来,正义问题成为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由于一批优秀学者的努力,正义理论重新步入人们的核心视野,成为当代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主流话语,同时深刻影响到中国的学术研究乃至中国知识界对现实状况的判断。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以及马克思的魅力,许多中国研究者在面对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当代话语时,往往会反思马克思的学说,以期发现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的思考,从而建立一种理解并回应西方话语的理论。在国内学界,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越是向前推进,针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讨论便越是不可回避。人们自然会问:马克思的思想是否包含(成熟的)正义理论?马克思的思想(可能)构造出怎样的正义理论?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回应西方的思想主流?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对于中国学界具有特别的意义,而且早已在西方学界的主流平台上有所呈现。为了深入思考上述问题,我们需先行了解国外同行的成果。这不仅是当今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而且有助于破除因学科设置而造成的话语隔阂。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与正义理论》:政治哲学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