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黄全愈 页数:393
Tag标签:无
前言
再来一个20年,还是素质教育10年前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时,我就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教务长(大学的二把手)马林科维奇博士于1998年表达的观点:亚洲大学(特别提到中国)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知名大学。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说:“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十多年过去了,还说再需要20年,而且是“最快”。他嘴里说“最快20年”,心里的时间就不止20年。至于多少年?他没说。他倒是说了:慢则50年……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20年!不少房地产老板搞教育,大干快上建学校,个把月便能竖几栋雄伟壮观的大楼,气势怪吓人的。但真办教育,投进去三五年,连个回声都听不到,想抽腿,已成骑虎之势。用“百年树人”来形容教育,可能有些夸张,但搞教育的喜欢说“20年”,似乎搞教育至少得20年,不然不算数。就像修铁路,以亿为基数,不然拿不出手。斯坦福的前后两位校领导都以“20年”为计算单位,是信口开河还是有所依据?有趣的是,1976年中美双方的教育考察团互访后,都曾预言:“经过20年的教育,中国的科技将超过美国。”预言大错特错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的也是20年?这几个20年是否巧合?我们来看看这个20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是16年,再加上研究生教育,大致是20年。我曾在《南方周末》上接连发表过两篇文章:《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和《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后一篇是与当时的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以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要具备四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前三个“一流”,都可以通过举国的财力倾斜、世界范围的人才招揽于三五年,或者七八年内办到。但“一流的学生”则必须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教育抓起,否则北大不可能有一流的生源。没有一流的生源,就根本不可能在四年内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进而在短期内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我们也可以说,前三个“一流”,可以从别处“搬”来。但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打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这个基础是“搬”不来的,每一块“基石”都必须自己去奠定。迈阿密大学足球教练请我帮他在中国招一两个女足运动员。
内容概要
中国的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关平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是一个复杂、敏感、沉重的话题。 作者通过儿子及其同学参加美国高考的经历,近距离、全面、深入地观察和研究了美国的高考,包括从初中时的提前预考,到高中毕业接到名牌大学录取通知的整个过程。作者研究分析了美国高考的运作过程、考试特色、招生标准、政策规章、利弊优劣,以及形成这种高考模式的理论基础。 作者极具震推力地发问:为什么哈佛把165个“高考状元”拒之门外?世界一流大学把什么样的人看做人才?为什么高考状元≠一流学生?……对中国的高考形成强烈冲击!人们不得不反思:明天中国该怎么高考?本书因而也成为中国高考改革的蓝本。 怎样申请美国大学?怎样才能威为世界一流大学青睐的人才?书中详列了五个申请人的资料,请读者试做一次美国顶级大学招生办主任,决定收谁或不收谁。当核对答案时,你可能会吃惊地发现什么才是国际人才标准,从而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生于柳州,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年获美国维拉诺瓦(Villan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Ml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中、美、英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出版了20多部中英文论著、译著和词典,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
在迈阿密大学荣获“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先生长期奔波于中、美两国教育界,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曾被评为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黄全愈教育文集》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并且深刻地副析发达国家的教育,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次文集出版,系作者所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首次集中推出。新著《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对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书籍目录
代前言:“一流考生”≠“一流学生”一 谁不赞成取消高考 三十年前的入学申请书 沉重的代价 “扩招”不是绝招 不算数的“高考”二 美国学生也有“黑色七月”吗 3+1和3-1 考试为了啥 美国的统考多如牛毛 复习=作弊吗 “学什么,考什么”vs.“考什么,学什么”三 你知道美国大学招生的“秘密计算公式”吗 “听说耶鲁有‘秘密计算公式’” 揭开“秘密计算公式”的面纱 “高考”+平时成绩+排名 附录把高四年级的排名换算成点数——CRS(Class Rank Score)的公式四 为什么哈佛把165个“高考状元” 拒之门外 少—分不少,多—分不多 关于“雷锋”和其他 “暗杀行动”和吃甜面包圈比赛 决定命运的综合撒五 如果你试当一次美国大学招生办的审核官 第—个申请者 第二个申请者 第三个申请者 第四个申请者 第五个申请者六 美国高校青睐“工农兵”大学生吗 流浪女读哈佛 波士顿的《—个也不能少》 “杀富济贫”的矛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用捐款交换入学”的矛盾 富人的孩子也打工吗七 美国高校招生有没有“走后门”现象 推荐与“走后门” 招生办里的秘密 有肥皂票,才有“走后门”八 少数民族加不加分 密歇根大学成被告 亚裔——今日的犹太人 Legacy情结 体育特招生九 大学“追”学生,还是学生“追”大学 提前录取——挤上第—班车的勇士 常规录取——跟着大部队行动 滚动式和开放式一不是扫尾的运动战 大学当“孙子”,学生做“大爷” 学生变“孙子”,大学成“大爷” 笑到最后的是谁十 你感觉星期三怎么样 一百年前,张之洞说…… 各领风骚,竟是学生考自己 作文题的比较十一 开卷作文,不怕作弊吗 作弊:—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 美国老师这样改作文 为什么美国人不怕作弊 写作与包装 开卷有益 比作弊更可怕的是…… 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开卷作文十二 哈佛申请表不厌其“繁”吗 望远镜和万花筒 表格一:平淡出奇 表格二:镜中的你 表格三:想起“文化大革命”的档案十三 哪所美国大学最适合你 自由恋爱和捆绑婚姻 美国的“高考移民” 你把绣球抛给谁 申请奖学金 最“划算”的大学 最便宜的大学 最昂贵的大学 从大学排名看办学差异十四 怎样先把一只脚迈进美国大学 先迈一只脚 如实包装 特殊技能 投资与捐款 专业选择 面谈玄机 零七八碎十五 我们在等谁 满天的彩霞总是始于一抹晨曦 难能可贵的缺陷 我的一张“大字报”十六 与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迈阿密 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专家的对话 与弗达先生的对话 与翰姆先生的对话 与奎茨博士的对话 与北京大学前招生办公室主任董德刚的对话 与清华大学前招生办公室主任宗俊峰的对话附录 答案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插图:一切尚处在适应阶段。矿矿在那次考试中表现出明显的语言差距。根据这个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学校专门派了一位英语老师给矿矿一个人上小课。一年后,矿矿的英语突飞猛进。一年级的老师特米尔太太给矿矿的评价是:“非常漂亮的书写,优秀的拼音和阅读。”同样的入学考试,一个把孩子拒之门外,一个帮孩子找到不足,并设法帮助孩子进步。这两个小小的故事反映出中美教育观念和考试观念的不同。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淘汰功能。检测只是手段,因为面对检测的结果,我们可以有很多目的:发现问题,改善之;发现人才,选拔之;发现特长,培养之……当然,也可以包括择优汰劣这一目的。但那不是考试的功能,考试只显示检测的结果。至于,怎么处理这些结果,与考试功能无关。当我们把考试这个教学中“之一”的手段变成整个教育中唯一的目的时,我们的教育就成了淘汰教育,而不是以人为本——以培养人为根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问题是:把检测和淘汰混为一谈,甚至用淘汰来代替检测。如果我们说,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潜在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发掘,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考试显然是帮助个人发展的检测工具。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黄全愈对教育的认识深刻,对问题的分析一针见血,对教育改革的建议有独到之处,加之有中美教育的体验及儿子矿矿在美国成长的典型实例,使人读他的书感到不仅有高度和深度,而且有血有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启发性。 ——北大附中原校长 赵钰琳
编辑推荐
《你离美国大学有多远:高考在美国》:透视美国高考,回答中国明天怎么高考,怎样申请美国大学。为什么哈佛大学将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为什么高考状元≠一流学生?哪所美国大学最适合你?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这块“短板”!北京101中校长郭涵;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广西南宁二中校长何伟萍;广东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广州市执信中学副校长张水平;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钟明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数师张思明;啥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沙洪浮;辽亍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晓辉;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李宝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平联合推荐。美国的“高考”是一个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就好像现在已在中国流行的“托福”、GRE、GMAT、会计师考试、精算师考试一样。每年有七次SAT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由于SAT成绩两年内有效,许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SAT,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摘自本书美国高中生“考”上大学的过程,是一个在接受中等教育阶段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它的特点是:既注重高中四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素质训练,又有各种灵活的考试制度作为客观衡量尺度,加之以推荐信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就是可以引以为鉴的“美国大学录取模式”。——摘自本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