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黄全愈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再来一个20年,还是素质教育  10年前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时,我就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教务长(大学的二把手)马林科维奇博士于1998年表达的观点:亚洲大学(特别提到中国)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知名大学。  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说:“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十多年过去了,还说再需要20年,而且是“最快”。他嘴里说“最快20年”,心里的时间就不止20年。至于多少年?他没说。他倒是说了:慢则50年……  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20年!  不少房地产老板搞教育,大干快上建学校,个把月便能竖几栋雄伟壮观的大楼,气势怪吓人的。但真办教育,投进去三五年,连个回声都听不到,想抽腿,已成骑虎之势。用“百年树人”来形容教育,可能有些夸张,但搞教育的喜欢说“20年”,似乎搞教育至少得20年,不然不算数。就像修铁路,以亿为基数,不然拿不出手。斯坦福的前后两位校领导都以“20年”为计算单位,是信口开河还是有所依据?有趣的是,1976年中美双方的教育考察团互访后,都曾预言:“经过20年的教育,中国的科技将超过美国。”预言大错特错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的也是20年?这几个20年是否巧合?  我们来看看这个20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是16年,再加上研究生教育,大致是20年。我曾在《南方周末》上接连发表过两篇文章:《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和《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后一篇是与当时的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以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要具备四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前三个“一流”,都可以通过举国的财力倾斜、世界范围的人才招揽于三五年,或者七八年内办到。但“一流的学生”则必须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教育抓起,否则北大不可能有一流的生源。没有一流的生源,就根本不可能在四年内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进而在短期内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我们也可以说,前三个“一流”,可以从别处“搬”来。但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打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这个基础是“搬”不来的,每一块“基石”都必须自己去奠定。迈阿密大学足球教练请我帮他在中国招一两个女足运动员。

内容概要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国素质教育之辩》内容简介: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量,要多学、多记;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性思考,让学生多问、多想。这个“童子功”的明显差别造成美国的学生后劲更足;创造力更强。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国素质教育之辩》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一些观点、访谈和文章,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对实例的分析和探讨。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国素质教育之辩》所有文章,集中展示了作者“要建立创新型国家,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的思想,这是作者对比中美基础教育之后的核心思想。从《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国素质教育之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旅美教育学家对祖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及关注,体会到作者的爱之深,故而责之切。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国素质教育之辩》收集了作者多种文体的文章,读者既能欣赏到作者理论文章的深刻犀利,又能领略到其杂文的嬉笑怒骂、随笔的轻松诙谐、散文的细腻感人……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生于柳州,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年获美国维拉诺瓦(Villanova(3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中、美、英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出版了20多部中英文论著、译著和词典,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  在迈阿密大学荣获“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先生长期奔波于中、美两国教育界,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曾被评为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黄全愈教育文集》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并且深刻地剖析发达国家的教育,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次文集出版,系作者所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首次集中推出.新著《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对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书籍目录

代前言:黄全愈——教育的“修桶匠”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兼与杨振宁教授商榷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兼与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改革高考之我见——与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商榷状元情结可以休矣——质疑王极盛教授的“高考状元”研究“牵”(黔)驴技穷——答“驴文”教育以“考”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论高考改革之路高考何去何从——再论高考改革之路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兼答温家宝总理的提问素质教育“靠”每-个人的参与——素质教育靠老师还是靠体制?教育更是-个好东西素质教育不适用于狗“状元”为啥就不能捡垃圾“京剧进校”与“女足内讧”背后的观念混乱创新教育VS.“注、疏、解”我看复旦的“一面定终身”可怕的教育“自慰”,兼答“草头将军”——博客答辩天底下哪有好的应试教育——博客答辩春考与作弊——博客答辩不要把本也属于自己的财富划归“霸权主义”——博客答辩“收徒”与“硬环境和软环境”——博客答辩我看米卢的“卢”山真面目克劳琛“深”不可测吗“辣辣”的印象写给南宁的读者《新京报》记者访谈《南方日报》记者访谈《中国书报刊博览》记者访谈《中国青年报》记者访谈《羊城晚报》记者访谈《海外星云》记者访谈《“高考”在美国》在北大校园引发教育观念大碰撞素质教育在中国——一位留美教育学博士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代后记:大爱无形

章节摘录

  汉代的强盛与“察举”(或称“荐举”)不无关系。但据说,双刃剑的另一刃也蛮锋利,后来就产生了科举(科举的另一刃,中国人不太在意)。  科举的宗旨是选拔贤能(书面考试是否能胜任选拔贤能的重任且不说);在选拔贤能的同时,“认分不认人”的科举也不得不附上淘汰非贤非能者(书面考试是否能胜任淘汰非贤非能的重任暂且不论)的功能。也就是说,科举的目的是选拔和淘汰。于是,科举产生后,中国的教育讲“学而优则仕”,以“选拔”和“淘汰”为己任,终于沦为为科举服务的工具。当教育背离其“教书育人”的初衷时,科举也就完成了它对中国教育的颠覆。  前面说的是古人的故事。那么,今天的高考从哪里来?  高考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出身决定论,赋予每一个人神圣的公平竞争权利,让人们用“笔”来说话——表现自己的才能。在这个历史的关头,国家决定用书面考试来选贤举能,高考与科举一样,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也留下了缺乏合理性和存在局限性的先天隐患。  作为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即有些人称之为“选拔考试”的考试),高考的宗旨是选拔“好考生”;在选拔好考生的同时,高考也不由自主或者说身不由己地附上淘汰“差考生”的功能。因此可以说,高考的目的就是选拔和淘汰。于是,在以书面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的指挥棒驱使下,中国的教育讲“考什么,学什么”,讲“猜题”、“押题”,讲考分至上……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黄全愈先生脱颖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又浸染于美国的教育环境,拥有美国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所以他的书有说服力,有亲和力,还有思想价值。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宝贵  黄全愈关于教育的写作,不是盲目的平铺直叙,而是既针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的放矢,又有在美国的亲身经历的有感而发。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有的放矢”还是“有感而发”,在字里行间都能感觉到有看不见的“理论之手”在掌控着。  ——广东深圳中学校长 王占宝  黄全愈的每一本书都在中国教育界引起振聋发聩的效应。有人说,他像斗风车的堂吉诃德;有人说,他像独行使似的美国西部牛仔;也有人说,他像风尘仆仆的传教士。  ——《光明日报》记者 唐湘岳  黄全愈教授的文集,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了解美国教育的窗口,而且给了我们一个反思我们自己基础教育得与失的机会。每一个一线的教师都可以这样看这套书:找出书中的5个案例,置换一下角色,试想您和书中的老师或学生换位后会有怎样的教育行为和结果,再在我们身边找5个类似的教育事件或相反的教育案例,我们会感到我们该想、可做、该做的事真的有不少呢。  ——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数学特级教师 张思明

编辑推荐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国素质教育之辩》:改变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育创造性思维活跃的新一代。民族复兴的基础是教育复兴。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需从根本上改变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继续强力推行素质教育。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这块“短板”!北京101中校长郭涵;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广西南宁二中校长何伟萍;广东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广州市执信中学副校长张水平;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钟明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数师张思明;啥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沙洪浮;辽亍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晓辉;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李宝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平联合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