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黄全愈 页数:245
Tag标签:无
前言
再来一个20年,还是素质教育10年前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时,我就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教务长(大学的二把手)马林科维奇博士于1998年表达的观点:亚洲大学(特别提到中国)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知名大学。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说:“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十多年过去了,还说再需要20年,而且是“最快”。他嘴里说“最快20年”,心里的时间就不止20年。至于多少年?他没说。他倒是说了:慢则50年……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20年!不少房地产老板搞教育,大干快上建学校,个把月便能竖几栋雄伟壮观的大楼,气势怪吓人的。但真办教育,投进去三五年,连个回声都听不到,想抽腿,已成骑虎之势。用“百年树人”来形容教育,可能有些夸张,但搞教育的喜欢说“20年”,似乎搞教育至少得20年,不然不算数。就像修铁路,以亿为基数,不然拿不出手。斯坦福的前后两位校领导都以“20年”为计算单位,是信口开河还是有所依据?有趣的是,1976年中美双方的教育考察团互访后,都曾预言:“经过20年的教育,中国的科技将超过美国。”预言大错特错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的也是20年?这几个20年是否巧合?我们来看看这个20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是16年,再加上研究生教育,大致是20年。我曾在《南方周末》上接连发表过两篇文章:《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和《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后一篇是与当时的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以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要具备四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前三个“一流”,都可以通过举国的财力倾斜、世界范围的人才招揽于三五年,或者七八年内办到。但“一流的学生”则必须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教育抓起,否则北大不可能有一流的生源。没有一流的生源,就根本不可能在四年内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进而在短期内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我们也可以说,前三个“一流”,可以从别处“搬”来。但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打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这个基础是“搬”不来的,每一块“基石”都必须自己去奠定。迈阿密大学足球教练请我帮他在中国招一两个女足运动员。
内容概要
怎样当父母?大多数人是在当上父母后才思考这个问题,也有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所有正在当父母或即将当父母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书。因为,它将教会你如何当个合格的父母。 在本书中,作者既是一个严谨的教育学家,又是一个坦诚的父亲。他把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分解成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家庭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能做些什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理想的沟通?什么样的家长才算是好家长?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温暖的家庭…… 对于出国留学等具体问题,作者详细介绍了第一手的国外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家长和学生应该怎样做好留学准备提出各种忠告。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采用访谈形式,把许多大块的论述。切换成一个个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常见的、颇感困惑的教育问题,由作者一一解答。读起来就像在与作者直接对话,显得格外的亲切、自然、流畅。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生于柳州,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年获美国维拉诺瓦(Viliarl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中、美
书籍目录
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对孩子教育,家长是宽松一些好还是严格一些好?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最致命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承担什么样的职能? 理想的家长应该是什么样子?孩子应不应该送到国外留学 中国基础教育+国外高等教育=最佳教育组合? 多大年纪出国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最佳的年龄? 出国前孩子要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哪些国家比较适合中国的孩子留学?什么才是素质教育 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吗? 为什么说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为什么说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章节摘录
如果我们把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比作“不会踢足球”,这样一比较,您看,麦德的家庭背景是不是很像那些高考状元的家庭?这样的分析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普通家庭往往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宽松、更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于是,常常使得孩子患得患失的父母人为的外在的压力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如果这些家庭的孩子有一定的资质,又很能理解父母的处境和难处,并且深知:要改变自己的状况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孩子就有了内在的动力。一些并不普通的家庭的孩子,外在的压力抵消了内在的动力,甚至完全被外在的压力压垮了。而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没有家庭的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如果能产生内在的动力,一正一负,优势和结果就出来了。当然,这并不是说特殊家庭出不了高考状元,普通家庭就一定出得了高考状元。能不能出高考状元,牵涉的方方面面很多。这里要说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心理)环境,更能使孩子“正常”地出现在竞争的舞台上。
编辑推荐
《家教忠告:素质教育在家庭》:留美博士、教育学家,为中国家庭量身定做的家教方案。从美国人那里学点什么?什么样的家长才是好家长?富裕家庭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国外吗?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这块“短板”!北京101中校长郭涵;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广西南宁二中校长何伟萍;广东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广州市执信中学副校长张水平;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钟明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数师张思明;啥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沙洪浮;辽亍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晓辉;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李宝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平联合推荐。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官位显赫的爸爸,也不是日进斗金的妈妈。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摘自《家教忠告:素质教育在家庭》素质教育并不是看你的孩子是否在课外学了弹琴绘画,而是看你是否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摘自《家教忠告:素质教育在家庭》不管学什么,总得有用,得对工作和人生有好处。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差距很大。在中国的教育中,尽管口口声声强调“专业对口”,实际上学的很多东西没什么用处,与社会严重脱节,有些根本就是过时甚至是错误的知识。——摘自《家教忠告:素质教育在家庭》 人气热卖教育类图书: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 孙维刚教育文丛 62折起,点击查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