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编 页数:563
前言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国际通行的Master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MPA。MPA属职业背景教育,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学习方式以在职学习为主,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学目的在于公共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位论文以专题研究成果、咨询报告、调研报告、政策评估、项目策划、案例分析报告、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为主要形式。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具有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其知识结构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根据培养方向和管理领域不同,涉及其他相关学科。MPA教育的产生与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1924年,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首开MPA教育之先河,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在欧洲、北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已有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情况愈加复杂,政府职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公共管理工作日益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对政府官员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蓬勃发展。现在,MIA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与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一起,成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人文社会科学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例如,美国目前开设MPA课程的院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MPA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到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工作。在美国,MPA的毕业生主要是去地方、州、联邦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基金会、协会等)、思想库或咨询公司等工作,也有一些在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工作。美国联邦政府中10%~20%的工作人员、公共政策领域中509/6~609/6的工作人员具有MPA或相近的学位。在韩国,60万公务员中,科长级以上的公务员有1万人,这1万人中的30%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了MPA学位。
内容概要
自2007年开始,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科目调整,由原来的外语、综合知识、管理学、行政学四个科目,改为外语、综合知识、公共管理基础三个科目,管理学和行政学合并为公共管理基础。本版考试指南的公共管理基础是在2009年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保留了原来书中的有关内容,同时也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出版的公共管理专著和教材。
书籍目录
公共管理基础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一、管理的含义二、管理的职能三、管理学四、管理理论的演进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一、行政的含义二、相关概念辨析三、行政学四、行政理论的发展第三节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一、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二、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三、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四、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第二章 公共组织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含义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三、公共组织的类型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三、政府组织的结构四、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第三节 公共组织环境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第三章 公共决策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二、决策类型三、决策的前提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一、行政决策的含义二、行政决策系统三、行政决策体制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一、问题界定二、目标确立三、方案设计四、后果预测五、方案抉择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及其利弊二、参与决策的特征三、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第四章 行政领导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一、领导的含义二、公共组织领导者三、领导者的基本技能第二节 我国行政领导制度一、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二、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三、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第五章 沟通与协调第一节 沟通一、沟通的含义二、信息与沟通三、沟通机制四、沟通类型与模式第二节 协调二、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第二节 公共预算管理一、公共预算的含义二、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三、公共预算的过程第三节 公共收入管理一、税收管理二、政府收费管理三、公债管理第四节 公共支出管理一、购买性支出管理二、政府采购管理三、转移性支出管理第九章 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第一节 组织文化概述一、组织文化的特征二、组织文化的类型与结构三、行政文化的构成四、组织文化的功能第二节 公共管理伦理一、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二、公共管理伦理的类型三、公共责任四、公共责任的自律与他律第三节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一、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取向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三、合理有效的行政伦理体系的形成第十章 政府工具第一节 政府工具概述一、政府工具的含义二、政府工具的分类三、政府工具的意义第二节 传统的行政方法一、行政手段二、法律手段一、协调的含义二、协调类型三、协调方式四、协调中的若干关系第六章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四、我国公共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性质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四、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一、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第七章 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第一节 公共管理与法律一、公共管理的法律逻辑二、公共管理与宪法、行政法、组织法三、公共管理与私法第二节 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一:行政立法二、行政执法三、行政司法第三节 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目标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三、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发展进程第八章 公共财政管理第一节 公共财政管理概述一、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综合知识逻辑部分数学部分语文部分
章节摘录
尽管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管理活动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而专门的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对于管理的含义却并没有形成公认的、权威性的统一看法。有学者从管理职能出发,认为管理就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施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有学者着眼于管理中的决策,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也有学者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把管理解释为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到共同目标的活动;还有学者按照系统论的原则,提出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子系统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活动。仔细分析这些不同的定义,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学者界定的管理含义具有差别性,但这些定义或者解释也具有若干共同之处。这种共同性主要表现在:认为管理具有特定的目的;管理需要对有效资源进行动员和配置;管理具有特定的职能;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等。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管理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基本要素正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管理一般含义的依据。据此,本书将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项活动的总和。管理的这一定义具有如下基本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管理者是在管理过程中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其他社会成员活动和行为的人们。在现代条件下,管理者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和经理人,也包括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管理者可以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个体,也可以是以集体形式存在的群体。(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管理的环境条件即指管理者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是指管理者所在组织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来说,外部环境条件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资源状况、气候和地理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制度、法律、政策和心理等。内部环境条件是管理者所在组织的内部状况,包括组织性质、组织制度、人员状况、组织技术水平和组织文化等。(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的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管理活动应该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而进行和展开的。就此而言,管理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源的支撑,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可能的范围内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等方面的资源,也包括机会、时间、信息等方面的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这些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尽管具体管理活动在其性质、组织环境条件、管理的资源、管理的层次和目标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管理的这些基本职能却是一切管理活动共同具有的。(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意义上,一方面,管理是人们事先拟订计划和目标并经过组织和活动实施的自觉行为,因此,管理是管理者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要通过被管理者的活动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管理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被管理者。同时,管理者要对被管理者的工作后果负责,管理成效要以被管理者的综合工作成效来检验。就这些方面而言,管理是管理者主观见之于被管理者客观的活动,是典型的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管理的基本含义决定着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起源于许多人的协作劳动,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而它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二、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基本活动及其功能。尽管人们在理论分析的意义上可以将管理职能划分归类,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的各项职能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并且往往要求管理者同时实施这些职能。在管理活动和管理学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管理基本职能的界定和划分也具有不同的看法。最早系统地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他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通常所说的“五职能说”。此后,随着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对管理职能展开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形成了对管理职能的多种不同理解。有些学者重视管理中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职能中加入了激励和人事职能;有些学者强调决策对于管理的意义,在管理职能中单列了决策职能;也有些学者看重管理的创新,并把它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有关管理职能的划分,尚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观点。从我国的管理实践,尤其是公共管理的实践来看,可以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就是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职能。具体而言,计划职能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方案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计划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预先性,即预先确定和筹划管理目标及其实现方案;预测性,即对管理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实现目标的条件和资源、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预先测量和估算;评价性,即对所确定的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评价和比较分析;选择性,即在不同的目标和可能方案之间进行选择;调整性,即随着管理实践的展开和进行,根据管理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以及行动后果,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组织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合理性,即按照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并且从实际条件和环境出发,构建组织;有序性,即按照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流程要求,组织各种要素;规范性,即组织的构建和运行,必须形成和实施特定的规则和制度。3.领导职能领导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领导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灵魂,是集中体现管理者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活动,是取得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职能。领导职能因此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管理的核心环节。领导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权威性,即公共管理活动中领导权力一般是通过法定授权的方式获得的;主导性,即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有效地主导组织的运行,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主张;决断性,即领导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和判断错综复杂的实际生活现象,进行正确方案的选择和决断;公正性,即按照社会和组织公认的公正标准,公平处理各项管理事务,在公共管理中,公正性关系到社会正义,因而更是领导职能必备的特性;协调性,即协调管理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各种关系和矛盾,是领导的日常基本活动,因而使得协调成为领导活动的突出特征;规范性,即现代社会的公共管理活动必须纳人到法治的轨道中,领导权力必须在法定范围内按照特定规则运行,另外,领导的规范性同时包含遵循公共道德的含义在内。4.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组织的活动日益复杂,社会公共事务十分繁重,管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从而偏离预定的方向和轨道,这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对计划实施和目标实现情况不断进行控制。控制职能是由一系列步骤构成的,主要包括实施标准的确定、实际状况与偏差的测定和纠偏措施与对策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因此,它对于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另一方面,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连接点。控制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监测性,即根据组织目标和标准测量组织活动的偏差;修正性,即根据监测结果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进行纠正。
编辑推荐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指南》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