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宁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第一次看见陈宁,是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夏天晚上。几百入围在一起听人演讲、唱歌、喊口号,情绪与气温一样激烈。然后我退了出来,在后头一块空地上透气。不远处,一个穿着七分裤白上衣的女孩正坐在石栏杆上头和人说话。她双脚离地,两腿像秋千一样来回摇晃,晃得跟个孩子似的,怡然自在,不理四周喧哗,这双腿有它自己的规律与自己的小世界。有人介绍:“这是陈宁。”那便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了:格格不入。她也是来参加示威集会的,但她的神态却像一个因为误会而撞入一个成人派对的小学生,但又有点上了年纪的旁观者的气息。 自此我每读陈宁文章,就不得不想起那个画面,以及其中那股矛盾的意蕴。她会像一个普通女生般地八卦,可是写出来的观察冷而抽离。有时候她忍不住直抒胸臆,使你晓得她是某个乐队的忠诚粉丝;可是她总想用反思性的理智在最后关头拉回一步,以免过度沉溺。大概不可以在她的文字与性格之间搭上一条简便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过那种潜伏在文字中的拉扯的确能与这个人的气质构成类比。
内容概要
本书是香港作家陈宁向法国作家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的致敬之作。这位法国老先生在听完巴赫的赋格曲后,把音乐变奏的概念移植至文字,一则小故事可以幻化成九十九种不同的叙事风格。陈宁被格诺的文字迷倒,遥借此实验精神,延续风格的变奏,在方块文字里述说一则又一则生活小故事。
这一则则小故事或发生在香港、巴黎、台北、伦敦、上海……或抒写任何她感到兴趣的领域:音乐、文学、电影、饮食、感官……作者游离于时光隧道,不停转移视点,不断回溯记忆与经验,剪辑那些过往的韶光掠影,用典雅精致的文字,写出她这些年来的人生历练与漫游体会。
作者简介
陈宁,笔名尘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毕业,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记者、编辑。曾旅居英伦、台北、巴黎、纽约。著有《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八月宁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似曾相识
三代女
夫妻
家庭照片
似曾相识
爸爸
阿妈
姐姐
情人
哥儿与姊妹
配角
卡露莲
陌生人
树洞与黑洞
李康生
异乡梁朝伟
第二章 消失的旋转木马
时间之河
命运之门
送行
四月山色
身外物
厨艺
过年
聚散之间
最好的不属于我
暑假
懂得
错过
消失的旋转木马
孤岛时光
当我六十岁
第三章 乡愁
乡愁
语言
好的睡眠
习惯
走路
火车
浪游
市场
工地
影迷
电影院
V记与金记
书店
小店
社区
第四章 你那边几点
市声
情调
小城
时速
气味
街上的狗
你那边几点
戏外
淡水河边
海上浮城
北京的城,东京的山
闲逛苏州
一个人的房子
书房与厨房
女生宿舍
第五章 生活短片
街头搭讪
社会版
失神
心软
清醒
生活短片
卖艺者
流浪者
梦游者
工人之歌
痛苦之书
一个台湾人的游行记忆
想我们在青文的时光
保护色
离席,抽一根烟
第六章 纽约时光
MOMA
路边书摊
跳舞的女子
带着热汤搭地铁
在咖啡馆写作
早餐店
兄弟
职业介绍所
迷路
纽约客
穷亦风流
日本女子
城市有梦
后记
后记之后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似曾相识 夫妻 跟几个朋友到中环一家小店吃饭,老板过来招呼,几道菜上来,已匆匆交代了店子的简历。又是另一个胼手胝足的小城故事。说到招牌菜,常说有些菜“老婆”已做不了,“老婆”前“老婆”后地喊着,我因不常来,便好奇:“哪位是你老婆?”视线随他望去角落的小厨房,只见一女子垂下头忙着。“那个肥婆喽!”大大声,语调却是柔和的。 我放下筷子,默默看着“肥婆”。应该是个不多言的贤内助,一个人管着所有炊事,把丈夫的生意与门面都撑起来了。而外面那个忙于应付客人的男人,也是对妻子怀着谢意与敬意,乐于在客人面前言必及“我老婆”。 上周父亲因小事人院,我赶到病房,看见母亲立在床边,跟父亲在细语什么,又似有点拌嘴的意思,原来只是为了该不该吃点面包喝杯水洗把脸而争持。记忆里,这对夫妻更年轻时,亦是喜欢斗嘴的,为生活的小事而争持不下。要好久以后,我才全然理解,这些语言与行为之上的互不礼让,全是某种相处习惯里必要的调味剂。这两个人,并不习惯使用一种温柔而甜蜜的爱情语言,更不善于在孩子面前表演恩爱。可是,只要孩子尝试依理调停,另一人却急忙袒护理亏的那个。 有一种夫妻并不十指紧扣,也不风风火火,许多时候,只是淡淡然,淡淡然一起走过一些路,终来到晚年。就像小津安二郎的《茶泡饭之味》,饭是隔夜饭,茶是普通热茶,那味道只是家常,但是折腾一番后回到家,跟另一人共坐对吃,就是暖肠暖胃。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生命是永远没有正式上演过的一幕又一幕预演,我们永远只在练习当中。 ——米兰?昆德拉 陈宁的文字很像某些错过其美好当下,注定要谈谈感伤、慕慕、遗憾的物事。但奇怪的,这些像普鲁斯特的马德莲蛋糕以其气味、光氛、洒金印象、怔忡街景环场重构一“失落之哀感”的秘密花园……完全无一丝烟火气,无剥膛取脏的恶童印痕或机械复制年代的伪造记忆之怀疑,无有博学者之犬儒讥诮,亦无莒哈丝式的躁郁、歇斯底里、耽美的骚乱与激越……她的文字,如此静美恬淡,温柔敦厚。风格练习中,像吹玻璃器皿、捏面人这样自成魔术,闪闪发光,建筑一个我原以为我这世代以降不可能再有的明亮世界。 ——骆以军,台湾著名作家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陈宁,陈被媒体誉为最值得久等、最静好的香港女作家。本书是继《六月下雨,七月炎热》、《八月宁静》之后的“九月”之作。 收录在《风格练习》的文章,遥借雷蒙?格诺原典文体实验的精神,延续风格变奏的尝试。形式囿于短小的篇幅,叙事遂以小观大,大则化小,通过不断移位、错置,变换视点,在日常里看出异常,从熟悉里寻找陌生,或反之而行。不规则移动,时间换作空间,空间压缩拉平对照置换,游离于时光隧道,或感官漫游,没有起点亦无终点,只在平淡日常的叙述里凝固一刻琐碎印象,收纳为记忆、经验、纪实。 这些独立篇章或可串连成一段段被打断的人生旅程,在叙述的当下,文字记录与存取的韶光,所谓的风格练习,却是更接近生活的基调,关于一些观看与理解的方式, 关于一些存在的型态。全书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或关于一些人的回忆,或关于一些消逝时光的回忆,或谈乡愁,或谈城市的气味。每日的生活,都是一则短片,都有故事。 《风格练习》的书名缘起于法国作家雷蒙?格诺的同名经典作品,格诺先生最初的意念却是来自巴赫的赋格曲,听完一场演唱会后,他想到是否也可以把音乐的变奏概念移植至文字:一段主旋律不断变奏可以带出感觉截然不同的乐章。他选取了一段简单而平庸的生活片段,关于在巴士上遇见一个男子,后来又在街角重遇对方和朋友一起,谈及大衣上的钮扣。情节就这么寥寥几笔,就如生活之琐碎微不足道大可略过,可是格诺先生借着不同的叙述语体,把一则小故事写成文体练习的范例。这99则风格各异的文本,体现了终极的语言实验示范。 而陈宁被格诺的文笔迷倒,希望学习格诺的实验精神,将他的语文练习,延续在另一种语言系统里。全书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或关于一些人的回忆,或关于一些消逝时光的回忆,或谈乡愁,或谈城市的气味。每日的生活,都是一则短片,都有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